基本信息
书名:吉米与时尚之美丽手册
定价:32.00元
作者:吉米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2-01
ISBN:9787507413762
字数:
页码:13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吉米是目前国内位走向国际市场的造型师,中国位签约海外的造型师。他现以成为当今中国位全面发展的造型设计师。这次吉米将带领你领略时尚之美,教你欣赏并亲自为自己设计化妆造型。
内容提要
洗脸的绝招 无论用哪一种品牌、品质的洗面乳液,都必须先放在掌心,并加水揉搓,使它充分起泡沫,因为泡沫愈细腻愈不会直接刺激肌肤。以手指的指腹推揉泡沫,将力道贯注在指尖上。要利用泡沫本是在肌肤上的移动来清除污垢,而不是以指头或手掌用力搓揉肌肤,使皮肤受伤害。要有一张漂亮的脸,请你跟我这样做。 从额头开始→眼睛的附近→鼻梁→鼻翼→面颊→嘴的周围,像这样的顺序洗脸,各按摩2~3次左右。
目录
作者介绍
吉米动态
    2001年5月
    吉米主持“吉米给你讲时尚”电视节目开播
    2001年12月
    吉米出演贺岁片《大腕》
    2002年2月
    以“吉米”命名的化妆品上市
    2002年2月
    由吉米设计的“KIND”品牌服装上市
    2002年3月
    吉米将成立艺人经纪公司,为艺人作代理
    2002年3月
    吉米将受聘某大学任形象设计专业系主任
    2002年4月
    吉米将成为一家手机的品牌色彩顾问
    2002年5月
    吉米的化妆学校高级班将颁发大专学历,并在广州、南京开办连锁学校
    2002年6月
    吉米将推出张单曲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线性推进的教学模式,而是像在编织一张关于“精致生活”的网。每翻开一页,都有可能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点,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微妙的关联。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某个概念时,会穿插一些看似不相干,但实际上是相互印证的小故事或轶事。这种结构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它成功地避开了许多时尚书籍中常见的枯燥和重复,将知识点包裹在引人入胜的故事外壳里。对我来说,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鼓励我停下来,思考,甚至是在阅读的同时拿起身边的一件物品,重新审视它的线条和比例。这种即时的互动性和反思性,是判断一本好书是否“真正有价值”的关键所在。
评分我一直觉得,真正的“美学”是渗透在生活每一个细微角落里的哲学,而不是表面的穿搭技巧。这本书给我的初次印象,正是如此。它仿佛是用一种非常细腻且富有同理心的笔触,带领读者去探索“美”的本质。我注意到书中对光影、材质以及人体与空间关系的探讨,非常具有启发性。它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带着你慢慢品味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比如,有一段关于“色彩的情感共振”的描述,那种对不同色调在特定环境下引发心理反应的剖析,让我瞬间茅塞顿开,原来自己很多下意识的选择背后,都有着深层的心理动因。这种将美学提升到心理学和感性认知的层面,是很多市面上的快餐式读物所欠缺的。读完感觉自己的审美雷达被重新校准了,看待日常事物都有了新的视角和深度。
评分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对于“时间维度”在美学中的考量。它似乎在暗示,真正的时尚和美感,是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是不会随着潮流的更迭而迅速贬值的。书中对经典款式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它们为什么流行,更在于它们如何构建起一种跨越时代的语汇。这种深邃的洞察力,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工具书属性,更像是一部关于“永恒之美”的私人札记。我感觉作者是一位对生活抱有极大敬意的人,他/她不是在教我们追赶潮流,而是在引导我们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能与时间对话的审美体系。这种沉淀下来的智慧,是任何短期热点都无法取代的,也正是我愿意反复翻阅它的核心原因。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抓人了,那种略带复古又充满现代感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了那些老电影里风情万种的女主角们。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偶然翻到的,当时就被它那种低调的奢华感吸引住了。装帧的质感也处理得非常到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指南,而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内页的排版更是看得出是用心了,字体的选择和留白的处理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服,一点也不会有视觉疲劳的感觉。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版式设计上流露出的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比如某些章节的插图,虽然没有直接的文字说明,但仅仅通过图像的构图和色彩就能传递出复杂的情绪和风格要点,这种高级的叙事方式,确实不是一般的“时尚书”能比拟的。它给人的感觉是,即便你只是把它随意放在茶几上,也能瞬间提升整个空间的品味,绝对是提升家居美学的一个小小的、但极具力量感的点缀。
评分坦白说,我对很多中文出版的“手册”类书籍都抱持着谨慎的态度,总担心内容会显得水化或者翻译腔过重。然而,这本书在语言运用上展现出的那种地道的、精准的表达力,让我非常惊喜。它的遣词造句既有学院派的严谨,又不失文学性的流畅与韵味。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关于“品味形成”的论述时,作者似乎能精准地捕捉到那种从“模仿”到“自我风格”转变时的微妙心路历程,那种挣扎与最终的了悟,描绘得入木三分。这种对内在精神世界的关注,远超出了普通“手册”的范畴。它像是在指导我们如何用一种更优雅、更少用力过猛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场合,强调的是“不动声色的力量”,这种高级的指导艺术,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