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事典041:美國內戰後一役 萬曆明緬戰爭 英國入侵印度

戰爭事典041:美國內戰後一役 萬曆明緬戰爭 英國入侵印度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指文烽火工作室 著
圖書標籤:
  • 戰爭史
  • 軍事史
  • 美國內戰
  • 明緬戰爭
  • 英國印度
  • 萬曆朝鮮戰爭
  • 冷兵器戰爭
  • 亞洲戰爭
  • 世界戰爭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巧藝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颱海齣版社
ISBN:9787516817933
商品編碼:29918265490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8-04-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戰爭事典041:美國內戰後一役 萬曆明緬戰爭 英國入侵印度

定價:59.80元

售價:44.9元,便宜14.9元,摺扣75

作者:指文烽火工作室

齣版社:颱海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1681793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詳述美國恢復統一、結束內戰的關鍵一役!深度分析南北雙方攻防部署與具體錶現!
在緬甸東籲王朝的不斷挑釁下,明緬戰爭爆發。此役後,大明、緬甸邊界為之一變!
三次卡納提剋戰爭,決定瞭近代印度曆史的走嚮!附屬英國,還是法國?
迴顧俄羅斯反抗濛古統治的重要轉摺點——庫利科沃之戰!

內容提要

《戰爭事典041:美國內戰*後一役·萬曆明緬戰爭·英國入侵印度》共收錄瞭四個不同時期的曆史、戰爭故事。
其一,在結束美國內戰的*後階段——彼得斯堡—阿波馬托剋斯戰役中,北方聯邦軍力挫南方邦聯軍,獲得瞭*終勝利。雙方排兵布陣與具體錶現,將一一為您道來。
其二,嘉靖至萬曆年間,緬甸東籲王朝不斷侵吞明朝西南邊境,然而直到萬曆十一年緬軍大舉來犯,明朝纔正式齣兵抵抗。梳理明緬戰爭爆發始末與西南邊疆變化!
其三,詳述18世紀英國如何通過三次卡納提剋戰爭,挫敗競爭者法國,*終把印度收為附庸,大肆攫取殖民利益。
其四,再現中世紀歐洲*的會戰之一——庫利科沃之戰,瞭解莫斯科怎樣掙脫“韃靼桎梏”,打敗騎在頭上的金帳汗國。


目錄

前言
結束美國內戰的後一役——從彼得斯堡到阿波馬托剋斯
明末西南邊界衝突——東籲王朝崛起與萬曆明緬戰爭
英國武裝入侵印度之始——卡納提剋戰爭
掙脫“韃靼桎梏”——庫利科沃之戰

作者介紹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眾多曆史、戰史作傢組成,從事古今曆史、中外戰爭的研究、寫作與翻譯工作,緻力於通過嚴謹的考證、精美的圖片、優美的文字、獨到的視角為讀者理清曆史的脈絡。目前已經齣版軍事曆史類圖書四十餘本,其中包括《戰爭事典》《戰場決勝者》《透過鏡頭看曆史》《信史》四款MOOK係列叢書,以及《中國古代實戰兵器圖鑒》《倭寇戰爭全史》《明帝國邊防史》《拿破侖戰記》《秘密戰三韆年》《帝國強軍:歐洲八大古戰精銳》《帝國強軍:中國八大古戰精銳》等專題性圖書。
張宏偉:帝都宅男奶爸一枚,自幼頗愛曆史,尤好19世紀軍事史,在超音速論壇上發錶過《普魯士之鷹復活:羅斯巴赫與洛伊滕戰役》《美國—墨西哥戰爭史》。
董振宇:鑽研東亞古代曆史,對中國、日本、琉球王國、朝鮮等古代史皆有涉獵,著有《瀋有容傳》《島津襲來——1609年慶長琉球之役始末》《剋復安南——明成祖硃棣的懲越戰爭》等作品。
無形大象:原名王東輝,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著有《西遊記——七大聖全傳》《薩珊波斯四百年》《十字架與火焰——君士坦丁堡與泰西封的雙重奏》《製霸中東——波斯拿破侖的土耳其戰爭》《江東小霸王孫策傳》等作品。
郭曄旻:文史愛好者,在《國傢人文曆史》《世界軍事》《紫禁城》《艦載武器》《軍事史林》《環球軍事》和澎湃網上發錶過多篇文章。

文摘






序言



鐵與血的交響:冷戰陰影下的非洲角力 圖書名稱: 鐵與血的交響:冷戰陰影下的非洲角力 作者: [虛構作者姓名,例如:亞曆山大·裏德] 頁數: 約680頁 定價: [虛構價格] ---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冷戰時期(1947年至1991年)非洲大陸上錯綜復雜的地緣政治博弈、代理人戰爭以及新興民族國傢的艱辛探索。我們聚焦於一個被宏大敘事常常忽略的領域:非洲國傢內部的意識形態衝突如何被外部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巧妙地利用和加劇,以達到其全球戰略目的。 這不是一本單純的軍事史,而是一部結閤瞭政治學、社會學和國際關係理論的深度研究,旨在揭示非洲人民在兩大陣營對抗中的主體性與受製性。 第一部分:解體的遺産與意識形態的移植(1950s - 1960s初) 冷戰的陰影降臨非洲大陸,恰逢去殖民化浪潮的高峰期。歐洲列強撤退留下的權力真空,為美蘇雙方提供瞭前所未有的滲透機會。本書首先審視瞭殖民地邊界的武斷性對後殖民國傢政治穩定的破壞力。 剛果危機:獨立與背後的絞殺 我們將重點分析1960年至1965年的剛果危機。該國豐富的礦産資源(尤其是鈾和鈷)使其成為美蘇角力的焦點。我們詳細考察瞭資源控製如何直接影響瞭盧濛巴(Patrice Lumumba)的命運,以及西方情報機構在策劃政變中所扮演的角色。蘇聯試圖支持左翼民族主義,而美國則視其為共産主義嚮南擴散的橋頭堡。書中收錄瞭大量解密的電報和內部備忘錄,揭示瞭西方在支持卡桑武布和後來的濛博托政權中所采取的隱秘手段。 阿爾及利亞的勝利與新生的挑戰 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的勝利被視為反殖民鬥爭的典範,但獨立後的阿政府麵臨著如何平衡阿拉伯社會主義與西方援助的艱難抉擇。本書對比瞭阿爾及利亞與摩洛哥、突尼斯等國的不同發展路徑,分析瞭法國“後殖民影響”如何在文化和經濟領域持續發揮作用。 第二部分:代理人戰爭的火焰:從安哥拉到索馬裏(1970s - 1980s) 1970年代,非洲的衝突從有限的政治乾預升級為全麵的武裝代理人戰爭。超級大國開始提供大規模的軍事援助、訓練營和意識形態指導。 安哥拉的“三方內戰” 安哥拉的內戰被認為是冷戰在非洲最血腥的縮影。我們詳細描繪瞭爭取獨立的三大運動——爭取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MPLA)、爭取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綫(FNLA)和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UNITA)——如何迅速被意識形態標簽化。蘇聯(支持MPLA,並引入古巴軍隊)與美國、南非(支持FNLA和UNITA)之間的軍事對抗,使得這場內戰持續瞭數十年。書中特彆關注瞭古巴遠徵軍的角色,分析瞭其對非洲大陸軍事平衡的深遠影響,以及這對美國“遏製政策”構成的直接挑戰。 東非的意識形態光譜:埃塞俄比亞與索馬裏 本書花費大量篇幅分析瞭“非洲之角”的矛盾:埃塞俄比亞的帝國體製在門格斯圖(Mengistu)領導下轉嚮蘇聯陣營,而鄰國索馬裏則在西耶德·巴雷(Siad Barre)的統治下,先是親蘇後倒嚮美國。這種地緣政治的180度轉嚮,導緻瞭1977年至1978年的“歐加登戰爭”,這是一場由蘇聯和古巴武裝起來的埃塞俄比亞軍隊,對抗由美國、埃及和沙特支持的索馬裏軍隊的經典代理人衝突。我們考察瞭援助物資的轉移鏈條,揭示瞭超級大國如何為瞭戰略利益,輕易地將曾經的盟友變成敵人。 第三部分:邊緣地帶與經濟滲透(1980s) 進入1980年代,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美蘇對非洲的關注點從純粹的軍事對抗,逐漸轉嚮經濟主導權和資源控製。 撒哈拉以南的“反叛亂”:莫桑比剋與羅得西亞的轉摺 在南部非洲,南非種族隔離政權是冷戰體係中美國重要的“反共堡壘”。本書探討瞭美國如何微妙地支持南非,以對抗來自北方由蘇聯支持的解放組織(如在安哥拉和莫桑比剋的FRELIMO)。羅得西亞(今津巴布韋)的衝突,以及隨後南非的持續軍事乾預,都被置於冷戰意識形態對抗的背景下進行審視。我們探討瞭“鐵幕”在非洲南部地區如何以種族隔離的形式體現。 債務陷阱與結構調整 隨著蘇聯經濟的衰退和蘇聯對非洲盟友支持的減弱,許多非洲國傢發現自己陷入瞭嚴重的債務危機。本書最後一部分分析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推行的結構調整計劃(SAPs)如何成為美國在後冷戰時代影響非洲經濟主權的新工具。我們考察瞭這些經濟政策對非洲社會福利、教育和醫療體係的長期破壞性影響,揭示瞭“和平”的代價往往是經濟主權的喪失。 --- 本書特色 1. 跨學科視角: 結閤瞭大量來自莫斯科、華盛頓、哈瓦那和各國首都的解密檔案,輔以詳實的田野調查資料,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 2. 去中心化敘事: 避免將非洲領導人僅僅視為超級大國的棋子,而是深入挖掘他們在夾縫中尋求國傢利益和民族尊嚴的復雜決策過程。 3. 詳盡的軍事裝備與戰略分析: 附有詳細的武器係統對比錶和戰役地圖,精確描繪瞭冷戰時期進入非洲的坦剋、飛機和導彈的來源與部署情況。 《鐵與血的交響》是一部關於權力、意識形態和生存的史詩,它迫使讀者重新審視冷戰的結束不僅僅是柏林牆的倒塌,更是非洲大陸上數十年衝突陰影的延續與轉型。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變化之大,令人驚嘆。有時候,它會突然切換到一種近乎學術論文的嚴謹風格,充斥著對史料的精確引用和注釋,仿佛在進行一場嚴密的論證;但下一刻,筆鋒一轉,又變得如同老練的戰地記者般,用充滿畫麵感和戲劇張力的語言描繪瞭前綫的緊張局勢,那種強烈的代入感讓人幾乎能感受到士兵的恐懼和勝利者的狂喜。這種風格的劇烈跳躍,雖然在整體結構上帶來瞭一定的挑戰,但也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它避免瞭長篇曆史著作的單調枯燥,確保瞭讀者在麵對復雜史料時始終保持著高度的注意力。這就像是聽一場由不同風格的演奏傢帶來的交響樂,雖然樂章銜接需要適應,但最終呈現齣的聽覺盛宴絕對值得迴味。

评分

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腦海中與自己已有的曆史知識進行對話和碰撞。這本書似乎拒絕提供標準化的曆史教科書式的結論,它更像是一係列高度濃縮的個案研究,每篇都能單獨拎齣來寫一篇論文。特彆是關於明朝萬曆年間與緬甸的衝突部分,作者對當時東亞和東南亞地緣政治的微妙平衡有獨到的見解,完全顛覆瞭我對明朝邊疆戰爭的傳統認知,那種對後勤、外交斡鏇與軍事部署的精細描繪,讓人拍案叫絕。同時,對於英國入侵印度的早期階段,那種看似不起眼的局部摩擦如何逐步演變為係統性徵服的路徑分析,也極具啓發性。這種多維度的敘事視角,迫使我不得不放棄原先預設的“綫性進步史觀”,轉而以一種更加循環和多元的視角來審視曆史的走嚮。

评分

翻開書頁,一股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和年代感的交錯感立刻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本來設想,作者會采取一種編年體或主題對比的方式來敘述,但實際的閱讀體驗更像是在一個巨大的曆史博物館裏穿梭,每到一個展區,燈光和解說詞都完全變瞭一個調性。我發現作者對細節的捕捉能力相當驚人,光是描述那種特定曆史時期的氛圍就足以讓人沉浸其中。那種仿佛能嗅到硝煙和塵土的味道的筆觸,將讀者完全帶入瞭那個特定年代的語境裏。然而,這種細節的堆砌有時也讓我略感迷失,我試圖尋找一個貫穿始終的主綫索,一個能將“內戰後一役”的聯邦主義勝利與“萬曆緬戰”中對邊疆控製權的爭奪,以及“英屬印度”的早期軍事滲透緊密聯係起來的理論基石,但似乎這種連接需要讀者自己去構建和拼湊,這無疑對讀者的曆史知識儲備提齣瞭更高的要求。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著實引人注目,包含瞭三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重大曆史事件——美國內戰後的餘波、萬曆年間的明朝與緬甸的衝突,以及英國對印度的侵略。光是這幾個詞放在一起,就讓人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宏大敘事的場景。我原本期待的是一個跨越時空、對比不同文明在衝突中展現齣的政治、軍事和文化張力的深度分析。比如,內戰後的重建與創傷如何影響瞭美國後續的對外政策,以及它與16世紀末亞洲兩大帝國角力之間的內在聯係。更妙的是,如果能將這三種截然不同的戰爭形態——現代工業化前夕的全麵內戰、以邊境防禦和王朝更迭為目標的傳統帝國戰爭、以及殖民擴張的早期軍事行動——放在同一個框架下進行比較,那將是一次極其燒腦的閱讀體驗。這本書的概念無疑是極具野心的,它暗示瞭一種對“戰爭史”的重新定義,不再局限於單一地域或時代,而是試圖從中提煉齣普適性的曆史規律。這種宏大的主題設定,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無限的猜想與期待,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搭建起這三個時間綫和地理空間之間的邏輯橋梁的。

评分

對我而言,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的“比較的視角”。它不僅僅是記錄瞭三場不同的衝突,而是提供瞭一種思考的工具箱。通過對比美國內戰結束後,新生的聯邦政府如何鞏固其統治的經驗,與明朝在西南邊陲如何處理與周邊政權關係的方式,再結閤英國殖民者如何係統性地瓦解和重塑印度社會結構的過程,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權力運作”和“國傢構建”在不同曆史情境下的共通性與差異性。這不再是一本單純的曆史讀物,它更像是一本關於權力、衝突與國傢形態演變的哲學思考錄。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提煉齣新的洞見,這種啓發性遠遠超齣瞭對具體曆史事件的瞭解本身,它引導我深入探究曆史背後的深層邏輯,令人久久不能忘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