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女性苏菲研究

初期女性苏菲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苏菲主义
  • 女性主义
  • 伊斯兰教
  • 神秘主义
  • 历史
  • 宗教研究
  • 性别研究
  • 早期伊斯兰
  • 女性角色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巧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012357
商品编码:2991808119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初期女性苏菲研究

定价:48.00元

售价:36.0元,便宜12.0元,折扣75

作者: 拉基亚·艾拉汝伊·科奈尔;马仲荣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660123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初期女性苏菲研究》被西方学术界誉为“揭示女性灵智的珍宝”。在西方对穆斯林妇女的认识已经被一种抽象化和刻板形象主宰了的时候,《初期苏菲女性研究》为当代女性主义主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穆斯林妇女研究的宝藏。《女苏菲潜修者记》原作约成书于公元9世纪,但原稿在20世纪90年代才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被偶然发现。2005年,由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拉基亚·艾拉汝伊·科奈尔整理出版。这是目前国内外一本专门研究女性苏菲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本书由四部分组成:部分导读,第二部分是对古代阿拉伯学者苏拉米关于女苏菲家著作的翻译以及注释,第三部分附录,第四部分是译名表。
  在导读部分,拉基亚·艾拉汝伊·科奈尔阐明了这本书在原作者苏拉米的作品《女苏菲潜修者记》中的重要性。她通过历史语境和比较观察,从中梳理出大量的信息,评价了一千多年前穆斯林妇女的宗教选择,为今天穆斯林妇女的宗教生活提供了新的理解视野。
  在翻译及注释部分,拉基亚·艾拉汝伊·科奈尔精心翻译和注释了这本内容丰富的文献,展现了苏菲主义作为一种宗教功修的志业,描述了其宗教功修传统,考察了早期苏菲妇女多种苦修和秘密功干的派别。尤其通过注释详细解释了女性骑士制度(尼斯旺)传统,与男性中间传播广泛的称之为富图瓦的道德教义制度相对应。
  附录部分,拉基亚·艾拉汝伊·科奈尔选译了伊本·贾沃齐苏菲作品中《拣选的本质》中有关女性苏菲的章节,并做了简要注释。另外,译者编写了“人名一览表”、“地名一览表”、“作品名一览表”和“专有名词一览表”。


目录


作者介绍

拉基亚·艾拉汝伊·科奈尔(Rkia Elaroui Cornell)(1957—),祖籍摩洛哥,现在美国杜克大学亚非语言文学系主任、教授,长期从事非洲史、伊斯兰教历史研究工作。

  马仲荣(1974—),回族,博士,副教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甘肃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副主任、民族宗教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宗教史和民族文化研究。先后在专业(核心)期刊、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完成甘肃省教育厅、社会主义学院系统项目多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项目)一项。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所提到的图书名称“初期女性苏菲研究”之外,但内容丰富且详细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一个独立、深入的阅读导向,完全不涉及您指定书目的主题。 --- 历史的褶皱与现代的倒影:《失语者的遗产:19世纪末欧洲女性的知识实践与身份重构》 导言:在沉默的边缘发声 19世纪末叶,一个被历史洪流裹挟、却又孕育着巨大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欧洲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工业化冲击、科学理性主义的鼎盛,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女性角色”的激烈争论。本书并非着眼于那些传统上被记载于正史的政治领袖或文学巨匠,而是深入探究那些在主流叙事中“失语”的女性群体:她们如何构建知识体系,如何通过日常实践重塑自我身份,以及她们在公共与私人领域间的穿梭,如何无声地推动了社会结构的松动。 本书聚焦于1870年至1914年间,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包括中产阶级知识女性、工人阶级互助组织成员以及新兴的职业女性)的案例,通过细致的文献考证、私人信件分析和物质文化研究,重现了她们在知识获取、身体自主权争取和社群构建中的复杂努力。我们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在缺乏正式教育和公共话语权的环境下,女性是如何通过非正式的、边缘化的知识实践,来对抗父权制知识霸权,并为20世纪的女性解放奠定基础的? --- 第一部分:知识的“非正式”获取:闺阁、沙龙与秘密学会 本部分着重考察在官方教育体系将女性系统性排斥之外,知识是如何在边缘地带流通和内化的。 第一章:阅读的革命与私人图书馆的建构 传统的“女性读物”常常被视为浅薄和消遣的象征。然而,我们通过对大量遗存的私人借阅记录和家庭藏书清单的分析发现,许多中产阶级女性构建了高度专业化和批判性的私人知识网络。她们绕开审查,通过地下或禁书流通渠道获取早期社会主义文献、自然科学入门读物,乃至达尔文主义的普及读本。本章详细剖析了“闺阁阅读”如何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知识重组过程,并探讨了女性在家庭内部,尤其是在与病弱的父亲或早逝的兄长继承的藏书中,所扮演的“知识守护者”角色。 第二章:沙龙的变奏:从社交场到思想熔炉 巴黎、维也纳和伦敦的知识女性沙龙,长期以来被视为精英社交的场所。本书将焦点从沙龙的主持人转向参与者之间的动态互动。我们着重分析了那些拒绝成为“缪斯”而坚持成为“辩论者”的女性。通过考察她们的通信和日记,揭示了沙龙如何成为一个非正式的学术会议,尤其是在医学、社会学和早期心理学领域的思想交锋地。例如,对某位“无名夫人”在1890年代维也纳沙龙中关于女性神经官能症的讨论记录的深入解读,显示了她们对弗洛伊德理论的预见性批判。 第三章:互助与技能:工人阶级女性的实用知识网络 与上层阶级的理论思辨形成鲜明对比,工人阶级女性的知识实践更具实用性。本章考察了“合作社”(Cooperative Societies)和“互助会”(Mutual Aid Societies)在传播卫生知识、基础法律常识和财务管理技能中的关键作用。这些组织不仅是经济上的互助平台,更是女性集体学习和权力协商的场所。我们通过对曼彻斯特纺织厂女工工会的会议记录进行细致梳理,展示了她们如何将政治诉求转化为可操作的、基于社区的知识行动。 --- 第二部分:身份的重构:身体、职业与公共可见性 本部分探讨了知识实践如何转化为社会行动,尤其是在女性试图走出私人领域,争取身体自主权和职业认同的过程中。 第四章:疗愈与反抗:女性的“民间医学”实践 在主流医学将女性身体视为“易碎”和“非理性”的时代,女性发展出了一套复杂的民间医疗知识体系。本章研究了草药学、助产士传统以及对“歇斯底里症”的女性化解释的反抗。我们对比了城市中受过培训的少数女性医生(如伊丽莎白·布莱克威尔的学生们)与乡村中代代相传的“草药师”的知识交集与冲突,指出这种双重医疗体系如何成为女性对医学父权制的一种长期抵抗。 第五章:职业化的试探:从家庭教师到打字员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职业领域向受过基础教育的女性敞开。本书分析了“家庭教师”(Governess)这一身份的复杂性——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受剥削的边缘人物。更重要的是,我们聚焦于新兴的秘书和打字员职业。这些职业虽然被视为“机械性”的,但却为女性提供了进入现代办公室这一关键公共空间的门票。本章探究了这些女性如何将机械操作转化为一种新的、具有效率象征的职业身份,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出对时间管理和信息流动的独特认识。 第六章:文字的越界:从日记到小册子 女性的写作实践很少能进入主流文学殿堂,但其影响力却深远。本章将日记、私人信件、以及在地方报纸上以匿名发表的社会评论视为一种连续的知识生产线。我们特别关注那些通过讽刺小册子(Pamphlets)和教化读物(Didactic Literature)的形式,将复杂社会议题“翻译”给女性读者的案例。这种“越界”书写,模糊了私人情感记录与公共政治论述之间的界限,成为身份认同构建的重要媒介。 --- 结论:现代性的边缘贡献者 《失语者的遗产》总结道,19世纪末欧洲女性的知识实践并非是对主流文化的简单模仿或被动接受,而是一场深刻的、多层次的“知识抵抗运动”。她们通过在沙龙的辩论、对私人藏书的重组、在工厂中的互助网络、以及在办公室的日常操作中,悄然重塑了知识的定义、传播的路径以及身份的内涵。 本书旨在将这些“边缘贡献者”的努力重新安置到现代欧洲思想史的核心位置,揭示她们在看似沉默和顺从中,为20世纪的教育改革、职业平等和社会变革积蓄了何等厚重的知识与行动的势能。她们的遗产,正是我们理解现代性复杂面貌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 关键词: 19世纪末欧洲、女性知识史、非正式教育、身份重构、沙龙文化、工人阶级互助、职业女性、民间医学、女性书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翻开扉页就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装帧设计和内页的排版就足够吸引眼球了。封面那种略带做旧感的色调,似乎在暗示着我们要潜入的是一个尘封已久的领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章节划分上的细致考量,目录本身就像一张精心绘制的路线图,将主题的展开梳理得井井有条。我试着快速浏览了几个章节的引言,感觉作者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并非那种老生常谈的叙述方式,而是带着一种现代学者特有的审视和批判的眼光,去重新打量那些看似已被定论的历史片段。文字的密度很高,但行文流畅,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学究气,反而有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张力。我期待着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探索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微观世界,感受那些曾经被忽略的声音是如何构建起我们今日理解的基石。初步的印象是,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细细品味的学术力作,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次深刻的思维探险。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为书架添彩的艺术品。皮革质感的封面配上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庄重感。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阅读体验的人,纸张的质地、油墨的清晰度,都会影响我是否能沉浸其中。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无可挑剔,纸张的厚度适中,反光度控制得很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从我快速翻阅的几个部分的字体选择和行间距来看,作者或出版方显然是花了不少心思在提升可读性上。更让我惊喜的是,书末的索引做得极其详尽,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特定术语或人物的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这表明本书的定位不仅仅是面向普通读者,更是为专业人士提供了便利的工具书性质。整体来看,它散发出一种低调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品质感。

评分

说实话,我通常不太倾向于阅读这种带有明显学术标签的作品,总担心会陷入无休止的引文和繁复的脚注中。但这次的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文本结构非常清晰,逻辑推进得犹如精密的钟表。我随意翻到中间的一个讨论区域,发现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采取了一种“层层剥笋”的解释方式,非常照顾初涉该领域的读者。举个简单的例子,书中对某个核心理论的阐述,先是给出背景,接着列举了几个经典的、甚至有些对立的观点,最后才提出作者自己的综合性见解。这种辩证的论述过程,让人在阅读时感到思维被充分调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书中的插图和图表,虽然不多,但点睛之笔,帮助理解那些抽象的论证关系。这本书的价值,似乎在于它能将原本支离破碎的史料和理论框架,整合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生命力的整体结构,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透露着一种严谨且古典的美学。内页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每一个段落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阅读起来丝毫没有拥挤感。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其他学者的观点时,处理得非常得体,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没有让引文喧宾夺主,干扰了核心论点的阐述。这种平衡感在学术著作中是相当难得的。初看目录结构,我对其宏大的时间跨度和复杂的议题覆盖范围感到有些敬畏,但一旦开始关注具体的章节标题,就会发现作者仿佛拥有化繁为简的魔力,能够将庞杂的史料提炼成清晰的论点。这本书似乎预示着一次对既有范式的深刻反思,我期待着它如何将那些看似不相关的线索编织成一张意义之网,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洞见的未知领域。

评分

我喜欢这本书中那种不满足于表面现象的探索精神。从序言中流露出的信息来看,作者似乎对传统观点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她/他似乎致力于挖掘那些长期以来被主流话语所压抑的、边缘化的声音和视角。我快速浏览到关于“主体性构建”的章节,发现作者引用了大量一手资料,比如私人信件、日记片段等,这些鲜活的原始材料的穿插,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阅读时,我仿佛能听到历史深处传来的回响,而不是仅仅在阅读二手总结。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文本的深度挖掘,让这本书脱离了许多同类著作的空泛,变得既有学术深度,又饱含人文关怀。它似乎在挑战我们对既有历史图景的固有认知,引导我们去建构一个更加复杂、更加多元的认知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