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编者的话
《声乐实用教程(2)》适合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尤其是师范生使用。教材注重文化和技术的全面提高。选曲上包括欧洲古典艺术歌曲和经典歌剧选曲。艺术歌曲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和音乐修养,咏叹调选取经典且具有代表性的名作。选择曲目除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外,充分考虑了师范类学生的学习特点,从旋律、节奏到演唱的实践性方面都是曲目编排的依据。曲目顺序从音域、发声技巧和艺术表现难度等诸方面综合考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排列,同时,兼顾到声部的不同要求。
每首歌曲之后编写了(作曲家简介)、(作品介绍)、(教学与演唱提示)和(教学推荐)。(作曲家简介)、(作品介绍),力求使学生在学习演唱的同时,学习作品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作曲家的人生经历、主要成就及其作品的文化背景、时代特征和风格特点,对演唱作品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教学与演唱提示)、(教学推荐)可以应用教师个性的教学方法,对演唱教学进行有益的指导。
周燕,女,1993年07月至今在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任教。
吴萌萌,华中师范大学2009级硕士生,获第四届湖北音乐“金编钟奖”美声组表演银奖。
说实话,我对声乐学习一直抱有一种敬畏又有点畏惧的态度,总觉得高深莫测,自己难以企及。然而,当我翻开这本教材时,那种距离感瞬间消失了。它用一种近乎亲切的口吻,把复杂的声乐知识掰开了、揉碎了讲给我们听。比如,关于如何正确打开喉咙,书里不是简单地让你“想象打哈欠”,而是提供了一套循序渐进的肌肉感知训练方法,非常具体,可操作性极强。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不同发声类型的辨析,它没有简单地进行“美声”、“民族”的硬性划分,而是更注重声音特性的培养和技术互通的可能性。对于我这种还在摸索自己声音特点的初学者来说,这种开放式的引导比僵硬的规定要有效得多。它让我感受到了学习声乐的乐趣,而不是纯粹的痛苦和自我折磨。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实用”二字,让学习曲线变得平缓而有效。
评分作为一名音乐专业的学生,我对于教材的选择是极其挑剔的,毕竟这关系到未来几年的基本功训练。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最让我欣赏的一点在于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的完美结合。很多老教材虽然经典,但在面对现代声乐发展的新趋势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这本教程显然吸取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书中对音准的细致分析和纠正方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情感表达与技术融合”那一章节的论述,它强调了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而不是反过来。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教我们如何在精准的音高和饱满的音色中,注入真正的情感内核。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技能,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与大师面对面的对话。它的深度和广度,完全配得上国家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推荐的身份,绝对是音乐教育领域的精品之作。
评分我已经教了快十年的声乐课了,深知一本优秀的教材对教师工作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性。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为我们一线教师量身定做的。它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练习材料,更重要的是,它内置了一套完整的、可量化的评估体系。在每一单元的末尾,都有明确的“自测要点”和“进阶目标”,这极大地帮助了我进行阶段性教学反馈和调整教学侧重。而且,书中对教材内容的组织逻辑非常严密,从最基础的发声器官认识,到复杂的复调演唱技巧,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完全符合人类认知和技能习得的规律。很多时候,我发现自己以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组织和搜集的辅助资料,在这本书里已经得到了完美的整合。这无疑大大减轻了我的备课负担,让我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与学生的个体互动中去,这本书简直是教学工作中的“定海神针”。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一直都在寻找一本既能系统讲解声乐基础,又能兼顾实际演唱技巧的教材,市面上很多书要么过于学院派,理论堆砌让人望而生畏,要么就是流于表面,几招鲜吃遍天,根本无法建立起扎实的功底。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感觉到它与众不同。内页的排版非常清晰,图文并茂的讲解方式,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理解那些抽象的声乐概念。特别是关于气息控制和共鸣腔体的描述,作者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有科学的理论支撑,又有非常实用的练习建议。我试着跟着书中的几个基础练习曲进行练习,明显感觉到自己在发声位置的稳定性和声音的穿透力上有了进步。这本书的选曲也相当有品味,涵盖了不同风格的作品,这对于拓宽学习者的音乐视野非常有帮助。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让人愿意拿起,并且愿意反复研读的好书,它不是那种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是真正能陪伴你长期成长的声乐伙伴。
评分我之所以对这本《声乐实用教程2》给予高度评价,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对“音乐性”的强调,远远超出了传统技术训练的书籍。很多声乐教材专注于如何把音唱准、唱响,但在音乐的内涵挖掘上却显得单薄。这本书则不然,它在教授发声技巧的同时,无缝地植入了音乐史、作品分析乃至舞台表演心理学的知识。比如,在讲解某一特定时期作品的演唱风格时,它会引用相关的历史背景,帮助学习者理解为什么那个时代的作曲家会那样写作。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是很多同类教材难以企及的。阅读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希望培养的是“会唱歌的音乐家”,而非仅仅是“嗓子好的人”。这种全人教育的理念,让我觉得物超所值,它不仅仅是在教我如何发声,更是在塑造我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