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
作者简介 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器乐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的大管演奏新技法“循环换气”、“**动断音”、“一源双声”等,在**外管乐专业领域中居水平。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更像是一部严肃的学术专著,而非一本“演奏指导”。它的行文风格极其典雅和冗长,充满了学术界特有的那种严谨到令人窒息的措辞。例如,在解释一个简单的长音处理时,可能需要读上近半页的文字来铺陈其在特定历史时期被赋予的象征意义和形而上学的解释。这无疑增加了阅读的深度,但也极大地消耗了学习的耐心。我更喜欢那种直截了当、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比如用清晰的图示来展示特定调式下的音阶指法变化,或者用对比性的音频描述来解释不同演奏风格的听感差异。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几乎是零供给。它假设读者已经拥有了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并且能够自行将这些高度理论化的历史知识“翻译”成可操作的指法和气息控制。对于我这种更倾向于直觉和实践驱动的学习者而言,这本书的密度过高,信息过载,它更适合被放在书房里,偶尔翻阅以佐证观点,而不是放在练习室里,伴随日常的指法练习。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拓展我萨克斯管曲目范围的资源,特别是那些能让我从巴赫之前的音乐中汲取灵感的材料。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介绍时,我的期望值直接拉满了,毕竟“古代、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这个跨度本身就足够诱人。然而,真正开始研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完全不在于“演奏指导”的易用性,而更像是一部详尽的乐理史和文献汇编。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文艺复兴时期管乐器的形制演变,以及不同地区手稿之间的细微差异。比如,书中对于15世纪末威尼斯乐派的一些复杂对位技巧的分析,精彩绝伦,但是当它真正落到“萨克斯管如何吹奏”的时候,笔锋却突然变得极其保守和理论化。很多地方的建议是“参照当时对肖姆管的演奏习惯进行推断”,这对于追求直接、明确指导的我来说,无异于给了一个模糊的提示。我更期待看到的是,如何用现代萨克斯管的音域和技巧去“转译”这些古老的旋律,而不是沉浸在那些已经失传的演奏方法细节里。这本书的价值毋庸置疑,但它更偏向于“研究”,而不是“教学”。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将巴洛克前期的对位技巧应用到萨克斯管合奏中的实际案例和指导。我原以为这本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巧妙处理早期复调音乐中声部平衡的实用技巧,特别是对于初学者如何区分主导声部和伴奏声部。结果发现,书中关于对位法的讨论,更多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分析了十六世纪作曲家如何构建错位和模仿,但真正到了如何运用萨克斯管的音色差异去体现这些声部时,笔墨却显得相当单薄。比如,它会用一大段话来描述某个曲集中对位法的精妙之处,但对于“选用中音萨克斯管还是次中音萨克斯管来表达这个较低的声部”这样的实际操作问题,却几乎没有涉及。这本书更像是为已经非常熟悉文艺复兴音乐理论的资深人士准备的“进阶参考书”,他们可以从书中的理论推导出自己的演奏方法。但对于像我这样,需要清晰的“A-B-C”步骤来指导实践的演奏者来说,这本书的指导性是严重不足的,它提供了丰富的“为什么”,却吝啬于提供清晰的“怎么做”。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非常精良,纸张厚实,排版也看得出是用心设计的,充满了古典的韵味,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但遗憾的是,这种对“古风”的过度追求,似乎也渗透到了其内容组织上,使得现代学习者感到一丝疏离。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些所谓的“指导”部分,作者是如何平衡萨克斯管这一相对现代乐器与古老音乐风格之间的张力的。比如,在处理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带有大量装饰音的段落时,书中给出的建议,我个人感觉过于拘谨和保守,仿佛担心我们用现代的激情去“玷污”了原作的神圣性。我尝试用书中的指法表来吹奏一段平直的民谣改编,发现音色控制难度极高,而且指法标注得非常晦涩,很多指位和现代指法体系几乎是背道而驰的,需要我频繁地翻阅附录中关于早期指法演变的注释。这使得原本应该流畅的练习过程,变成了一场持续不断的“查字典”游戏。我感觉自己更像是一个历史学家在解读残破的羊皮卷,而不是一个音乐家在学习演奏技巧。
评分这本厚厚的乐谱集,拿到手上就感觉沉甸甸的,光是翻开第一页,那密密麻麻的五线谱和复杂的指法图,就让人倒吸一口凉气。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可以快速上手入门的“速成指南”,结果发现自己完全是想多了。它更像是一份对早期西方音乐历史的深度考古报告,充满了学术的严谨性。对于一个只想吹几首像样的曲子来陶冶情操的业余爱好者来说,光是理解那些古老的记谱法和调式变化,就得花上数周的时间。书里对每一个音符背后的历史背景都有详尽的考证,比如某个音符在十六世纪某个地区的特定奏法,那描述得简直是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我尝试着按照书上的指示去解读一段中世纪的圣咏改编曲,结果发现,如果不懂拉丁语和当时的礼拜仪式背景,很多乐句的呼吸和力度处理根本无从下手。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准备走专业学术道路,或者想深入研究早期萨克斯管演奏史的“学者型”乐手准备的,对于我这种只想在朋友聚会上露一手的人来说,简直是高山仰止,望而却步。它更像是图书馆里需要被供奉起来的珍贵资料,而不是放在琴包里随时翻阅的实用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