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变成了小皇帝
: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高菲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538445589
字数:220000
页码:2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变成了小皇帝》是每个家长教育孩子的宝典,它将帮助家长们从根本上认识“小皇帝”的内在起因和导致的不良结果,家长可以从探索“小皇帝”的心理开始,同时要及时扭转“小皇帝”的种种坏习惯,给予“小皇帝”改变的好习惯,父母要教会孩子成功的素质教育黄金三角法则——挫折、感恩、合作。改变“小皇帝”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事情,它将贯穿于孩子的整个教育过程,是天下父母不得不面对的客观而重要的教育问题。总之,本书以成就孩子一生成功素质教育法则,让更多的父母得到成功教育孩子的方法,让更多的孩子健康成长、成就自己的未来。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实在令人惊叹,它并非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更像是一篇篇散文诗与社会观察报告的混搭体。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电子产品与注意力分散”时所采用的比较文学手法。她引用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儿童读物描述,与当下孩子沉迷于短视频的场景进行对比,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问题的严重性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具象化的存在。而且,她对于“代际沟通障碍”的剖析,犀利而又不失温情。她没有将父母描绘成“落伍的受害者”,而是深入挖掘了父母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试图跟上时代步伐却又力不从心的那种矛盾心理。比如,当谈到祖辈的育儿观念与现代科学育儿理念的冲突时,作者只是淡淡地记录了那些充满善意却又适得其反的干预,那种“好心办坏事”的无奈感,让人读来既心酸又好笑。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很舒服,即便是深夜阅读,也不会有强烈的视觉疲劳,这对于沉迷于碎片化信息的当代读者来说,是一个贴心的设计。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家庭内部的微观矛盾,放大成了对当代社会价值观的一场宏观审视。我注意到,作者在篇末对“如何回归教育的本质”的讨论,非常克制和有远见。她没有倡导“回到过去”,也没有鼓吹“激进的放养”,而是在肯定现代社会便利性的基础上,呼吁家长重新锚定家庭的核心价值坐标。我尤其喜欢她对“挫折教育”的重新定义,那不是指故意给孩子制造困难,而是指培养孩子面对“不如意”的韧性。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的情绪波动非常剧烈——时而因为被精准揭示而感到羞愧,时而因为看到其他父母也有同样的挣扎而感到释然。这本书与其说是写给父母看的,不如说是写给所有参与到现代家庭构建中的成年人看的,它提供了一份深刻的、充满洞察力的“社会观察报告”,迫使我们思考,我们究竟希望下一代成为一个“被宠坏的个体”,还是一个“有能力面对真实世界的人”。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不站队”态度。她似乎有一种能力,能够同时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父母的角度去审视同一个问题,然后将两者之间的张力以一种近乎科学解剖般精确的方式展现出来。书中关于“规则建立与执行”那一章,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分析。作者没有简单粗暴地告诉我们“必须坚持原则”,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父母无法坚持原则”——是害怕孩子哭闹影响邻居?是担心自己在社交圈里被贴上“严厉父母”的标签?还是仅仅因为疲惫到没有精力去应对一场持久战?这种对内在心理动机的挖掘,比任何外部行为指导都来得深刻和有效。我过去买过很多强调“权威与界限”的书籍,但它们往往只关注了“应该做什么”,而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理解为什么会做不到”。它提供的是一种理解世界的工具,而不是一套僵硬的工具箱。阅读过程像是在玩一场高智商的心理侦探游戏,不断地在文本中寻找自己行为模式的影子。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抓人眼球,那种略带夸张的卡通插画风格,一下子就把我对“当代育儿困境”的焦虑感给精准地戳中了。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斥着说教和老生常谈的育儿指南,毕竟市面上同类型的书太多了。然而,翻开内页才发现,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巧妙。她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像一个资深的观察者,用极其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几个家庭的日常片段。比如,对“餐桌权力斗争”那一段的刻画,简直是把我看得手心冒汗,我家里的晚餐场景几乎是如出一辙,孩子那种不容置疑的坚持和父母小心翼翼的妥协,被写得淋漓尽致。最让我触动的是,作者在描述冲突时,总能穿插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文化背景分析,比如现代社会对“精英教育”的过度推崇如何间接助长了孩子对“被特殊对待”的心理预期。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度的自我反思,我开始审视自己是不是也在无形中,将“爱”等同于“无条件满足”。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让我觉得自己不是孤军奋战,原来全世界的父母都在为类似的问题焦头烂额。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为精妙,它不是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个多维度的立体模型,从不同的切面去剖析“被溺爱”这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中有一段关于“儿童的价值感来源”的探讨,让我眼前一亮。作者探讨了当物质极大丰富后,孩子如何从“拥有”中寻求满足,进而产生一种“世界应围着我转”的错觉。她引用了某个心理学实验的简化描述,说明孩子对“努力”和“结果”的认知偏差是如何被无限制的赞美和即时满足所扭曲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这些略显沉重的社会学观点时,所采用的轻盈的笔触,完全没有那种学者的架子。文字中流淌着一种对人性弱点的宽容,仿佛在对读者说:“是的,我们都有这些弱点,我们都是在摸索中前进。”这种陪伴感,比单纯的指导更有力量。我甚至在某些章节读出了文学作品的韵味,那种对时代病症的精准捕捉,使其超越了一般的育儿读物范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