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卫在新西兰-一位中国博士妈儿童教育笔记
:32.80元
售价:23.9元,便宜8.9元,折扣72
作者:聂露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8025044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大卫在新西兰-一位中国博士妈儿童教育笔记》,本书分为三篇。上篇主题为“大卫在新西兰”,主要以比较的视野,与读者一起思考什么是真正好的儿童教育,并且落实于可操作的手段,哪怕是一点一滴。中篇主题为“家学幼事”,主要从一个母亲的切身体验出发,探讨一些有益的家庭教育手法,同时躲开一些常见的教育误区,可能对年轻妈妈更有用些。下篇编译了关于新西兰早期教育的介绍性文字和《新西兰时期教育纲要》,尤其是后者,为新西兰一百多年幼儿教育运动的结晶。
惠灵顿之风(代前言)
上篇 大卫在新西兰
进入Kea House——谈入园过渡
“有准备的环境”和“我选择”——谈日常教育模式
大卫的文件夹——谈教师观察记录
儿童就可以不讲规则吗——谈儿童规则教育
小社会与大社会——谈儿童的社会化
“国际”幼儿园——谈幼儿园的国际化教育
沟通手段何其多——谈家园联系
年度画展——谈幼儿园如何募金
生日聚会季——谈幼儿园外的儿童交往
儿童安全教育之一:2—5岁
儿童安全教育之二:5—7岁
儿童的天堂
惠灵顿市立图书馆
旁听新西兰国会
中篇 家学幼事
我儿读书——0—3岁篇
你妨碍孩子感受艺术了吗
生命在于运动门27
皮皮大哥、老贵族与救援游戏
我想爸爸了门4P
像学母语那样学英语
承诺必须兑现
与其他妈妈携手同行
下篇 新西兰的早期教育
新西兰幼儿园之一:Kindergarten
新西兰幼儿园之二:Playcenter
新西兰的幼儿园之三:在行动
新西兰早期教育纲要
母亲(代后记)
聂露,1973年生,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
热爱读书、思考的自由生活。教育经历一帆风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专业本科、保送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宪法学博士。研究兴趣集中于比较宪政、民主理论、政治哲学,以及学前教育与高等教育。
也曾经历变故与挫折,但生活沉淀下来的,是寻找真正的智慧和保有深沉的情感。婚姻和大卫的出生带来涅槃的喜悦,2008年赴新西兰访学则是一个破冰之举。作为访学的意外结晶,这本书是关于新西兰儿童教育的札记,更是建构可行性自由生活的努力。我愿意与所有人,特别是所有的母亲分享它。
我发现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精妙,它没有采用严格的时间线叙事,而是像一个精心整理的思维导图,将不同的育儿主题穿插其中,彼此呼应。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获得新的启发。比如,关于“玩中学”的那几章节,描绘得生动有趣,完全颠覆了我对“学习”的刻板印象。大卫在自然环境中那些看似漫无目的的探索,在作者的解读下,变成了对他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环境适应力的全方位训练。这种对日常场景的提炼和升华能力,非常了不起。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她擅长使用富有画面感的词汇,让你仿佛能闻到新西兰草地的清新气味,听到海风拍打岸边的声音。读完这些片段,我立刻就有冲动想要放下手里的电子设备,带孩子去户外进行一场“没有明确目的地的冒险”。这种激发行动力的力量,才是好书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处理方式,透露出一种非常高级的克制美学。作者似乎很懂得“留白”的艺术。她不会把话说得太满,而是将很多需要深思的议题,巧妙地抛给读者自己去体会。例如,在描述大卫适应新环境初期所经历的那些小挫折时,语言是平实且冷静的,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让人读完之后需要停顿片刻,才能平复内心的波澜。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耐读性。它要求读者投入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填补那些未尽之言,使得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与作者共同完成创作的过程。这种互动性,是很多直白叙事作品所不具备的。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充满智慧、饱含深情,并且在叙事技巧上颇具匠心的作品,它带来的思考将持续发酵很长一段时间。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者——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带着鲜明中国文化烙印的母亲——在新西兰这片“他乡”如何重建和实践自己育儿观的完整路径。它不是那种简单罗列“新西兰教育多好”的赞美诗,而是充满了挣扎、权衡与最终选择的真实记录。我注意到作者在文字中反复提及的“自由”与“规则”之间的平衡点。她如何在新西兰强调的独立自主与我们文化中根深蒂固的集体意识之间找到一个适合大卫的中间地带?这部分内容写得极为深刻。她的叙事语言带着一种特有的叙事节奏,时而明快如清晨的露珠,时而又沉静如黄昏的湖面,读起来很有韵味。它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本质,或许不在于你身处何方,而在于你如何接纳和理解你孩子的“此刻”。那份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和随之而来的更强的自我驱动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她独特的教育视角。这种视角,对于我们这些渴望跳出“内卷”思维的父母来说,无疑是一剂清凉的甘露。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儿童教育”这一个标签。它更像是一部关于“身份重塑”的社会学观察报告。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女性,如何在完全陌生的文化土壤中,重新定义“母亲”、“知识分子”和“自我实现”这几个核心概念,是全书最引人入胜的暗线。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深沉的自我对话。她不仅在教育大卫,更是在通过大卫的成长,重新校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坐标。她对新西兰教育体系的分析,细致入微,既看到了其优势,也敏锐地指出了其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保持了一种批判性的审视,而非盲目的推崇。这种平衡感,让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更加可信、更有深度。对于追求精神独立和内心富足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远超育儿指南的范畴,它关乎我们如何有意识地生活,如何与世界和解。
评分这本关于海外育儿经历的记录,读起来真是让人心头一暖,也感触颇多。作者那种深入骨髓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仿佛将我一下子带到了那片充满异域风情的土地上。她笔下的大卫,不仅仅是一个孩子,更像是无数在跨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孩子们的缩影。我特别欣赏她如何不动声色地将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与新西兰的多元文化环境进行碰撞和融合。这种无声的对比,让我这个身处传统教育体系中的家长开始反思,我们是不是过于强调“标准化”的成功,而忽略了孩子个体独特性的培养?书中的许多小故事,比如关于社区活动、与当地学校的互动,都展现出一种非常松弛、却又充满智慧的教育哲学。它不像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扎根于真实生活琐事的点滴积累,充满了烟火气和可操作性。尤其是在处理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时,作者所展现出的那种从容和耐心,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那种不急于求成,而是顺应孩子天性去引导的心态,让人感到教育原来也可以是如此温柔而有力量的事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