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捕捉兒童敏感期
定價:38.00元
作者:孫瑞雪
齣版社:中國婦女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512705739
字數:290000
頁碼:240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99kg
編輯推薦
21世紀具影響力的本土原創早教經典,纍計突破60萬冊
中外教育史上,這是次大規模地、全麵深入地揭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
韆萬個父母瞭解兒童成長的規律,破解兒童內心的秘密
幫助孩子順利度過每一個敏感期,並釋放齣內在的生命力
內容提要
有多少父母知道,孩子為什麼愛吃手;為什麼總是抓住什麼都往嘴裏塞;為什麼不斷扔掉手裏的東西,你撿起來遞給他,他會再扔掉;為什麼總愛玩水,經常渾身上下都濕透瞭;為什麼總是把桶呀、瓢啊往頭上套;為什麼總是往桌子下衣櫃裏鑽……吃手、扔東西、鑽洞洞、“打”人、說“不”……你是幫助瞭他,還是遏製瞭他?
孩子以上的行為其實都是在學習——由生命的內在驅動的對與外界環境和生命本身的學習!
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復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後,兒童的心智水平便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麵。
《捕捉兒童敏感期(珍藏版)》收錄瞭200多個孩子(0~10歲)敏感期的真實案例,所有案例由傢長或老師記錄,孫瑞雪點評。中外教育史上,這是次大規模、全麵深入地揭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它就像一把打造瞭10年的金鑰匙,讀者瞭解兒童成長的規律,破解兒童內心的秘密。
目錄
作者介紹
孫瑞雪,我國的幼兒教育傢與心理學專傢;“愛和自由、規則和平等”教育精神的發起者和倡導者;中國寜夏科學啓濛研究會創辦人。
孫瑞雪發展和延伸瞭一套完整的兒童發展的愛和自由理論和敏感期理論,其貢獻在於幫助成人瞭解兒童的心智發展過程,並取得瞭顯著的教育效果;其創作的社會科學專著《愛和自由》與科學教育專著《捕捉兒童敏感期》開創瞭中國幼兒教育界的新紀元。
文摘
章 4個孩子的敏感期故事
一齣生,敏感期就開始啦
主人公:暢暢,0~4歲
世界就是味道
暢暢是鼕天齣生的。齣生後四十幾天,孫(瑞雪)院長來看暢暢。觀察瞭一會兒,她說:“曉晶,你看暢暢在做什麼?”隻見他抬起手臂使勁往嘴邊送,一次、兩次、三次……都沒成功,暢暢懊惱地“哼哼”著。
孫院長說:“他用手的敏感期來瞭。這種狀況應該稍稍支持一下孩子,否則他會有挫敗感。”暢暢努力瞭幾下後,我們幫他把手送到口裏,他立刻高興得手舞足蹈起來。真神奇!
孫院長說暢暢的衣袖過長,棉襖太厚重,手不容易夠到口。我們馬上給孩子換瞭衣服。幾天後,暢暢終於能順利地把手送到口裏瞭。
一天天過去,暢暢的活動能力越來越強,用口的機會也越來越多。一百天的時候他開始頻繁吃手指,幾乎整天小手都在口裏。吃完大拇指再吃食指,有時甚至把整個拳頭塞進口裏。
到會用手抓東西時,到手的東西必然要送到嘴裏進行“檢驗”,暢暢口的敏感期延續瞭很久,傢人、朋友甚至不認識的人看到他這樣都會忍不住製止,每逢這時他就痛苦得又哭又喊。幸運的是我明白這一切,我會在暢暢“工作”的時候勸說大傢不打擾他。
然後暢暢開始咬東西,見什麼咬什麼,把玩具咬得“嘎嘎”響。接著就是咀嚼、吞咽,再後來就開始吸飲料管,吃固體食物,還逐漸地學著發音。
有時我真擔心。比如他要嘗瓜子皮、栗子皮,咬筆帽,我總擔心他咽下去造成險情,但又不敢阻止,怕影響他的學習過程,隻能在旁邊提心吊膽地看。但每一次他都會原封不動吐齣來。有一次他吃瞭一口帶皮的蘋果,居然把皮吐瞭齣來,把果肉吃瞭,真令人驚訝!
這一年裏,我對那句教育名言有瞭更深的理解:“孩子初始是用口來感知世界的。”(李曉晶暢暢媽媽)
*孫瑞雪:
嬰兒在喝過糖水後會拒絕喝白水。小狗崽也是這樣。很顯然,嬰兒和小狗崽都會用口來品嘗味道。
但是,嬰兒用口來品嘗味道和用口來認識世界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嬰兒用口認識自身之外的各種事物和世界,也用口喚醒自己的身體,包括手和腳。
在早,口全方位地被使用和自我訓練,以便健全口的功能,口裏什麼都放,放到塞不下為止,再吐齣。不僅如此,同時口還肩負著發現這個世界的工作,連“軟”與“硬”這樣抽象一點的概念,幼兒也都用口來認識。幼兒喜歡用口來分辨,打開一個食品包,吃一口放下,再開另一包,再吃一口……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幾盒不同的巧剋力,幾種不同口味的果凍,都被孩子們打開瞭,吃一口這個,再吃一口那個。而成人的想法是:“吃完這一個,再吃那一個。”成人僅僅把它理解為吃,按計劃地吃,並關注節約。這是一個社會係統的價值觀念。孩子吃的目的是認識味道,瞭解外在,建構自我,這是一個生命係統的價值觀。當成人強製性地要求兒童節約時,兒童的生命的建構和內心的需求就會受損和不斷地掙紮。
通過口而健全口的機製,通過口來認識世界,這個時期能持續到6歲以後,隻不過0~6歲,尤其0~2歲是嬰兒高度把注意力放在開發和使用口上。再大一些,滿足口的需求依然是一種心理的需求,卻常常錶現在玩瞭,還不能是一個完滿的結束,玩瞭,吃瞭,纔會畫一個完滿的句號。這個特點成人容易看到。隨著其他敏感期的到來,通過口認識世界的方式就悄悄地退居二綫瞭。
對接
自暢暢齣生以來,我經常對身邊的人說:“這孩子太令我驚訝瞭!”真的,他的成長是如此迅速,發生的一切都像是早已安排好瞭。
暢暢9個月的時候,有一天,在幼兒園工作的大姐來我傢陪他玩。過瞭一會兒,我突然意識到好一陣子沒聽到兒子的聲音,奔過去一看,暢暢正練習蓋瓶蓋呢,大姐在旁邊扶著奶瓶。看上去他使瞭很大的勁兒纔拔起瓶蓋,又想努力蓋迴去,蓋偏瞭就重蓋,反反復復。我當時看瞭一下時間,這個過程居然持續瞭20分鍾!
從這天起,暢暢開始喜歡蓋奶瓶蓋,還學會瞭把筆插進筆帽裏。當時正值夏天,各種各樣的飲料盒、吸管成瞭他鍾愛的玩具。有些飲料盒的吸管孔非常細小,他的小手怎麼也對不準那個小孔,插好幾次纔能成功一次,以至於一插進去他就要長長地呼一口氣,似乎剛纔一直是屏住呼吸的。
中鞦節過後,傢裏有瞭一個圓形的月餅盒,暢暢又把那個月餅盒玩瞭半個月。接著他又開始玩鍋蓋。我給他一大一小兩個鍋蓋,他一手拿大的,一手拿小的,一會兒把大蓋蓋上,一會兒把小蓋蓋上。但小蓋一蓋就掉進鍋裏,他伸手取齣來,很奇怪地看著。過一會兒看明白瞭,把小蓋扔到鍋裏,又把大蓋蓋上。有趣的是,他的手始終拿著鍋蓋頂部的那個圓疙瘩,絕不會拿著鍋蓋邊。
從蓋奶瓶到蓋鍋蓋大約持續瞭兩個多月。後來,我給暢暢買瞭一小瓶AD鈣奶,暢暢居然把吸管扔掉,直接對口喝。迴想起那段把吸管當寶貝的時期,真是不可思議。
那個敏感期已經過去瞭。接下來暢暢會有什麼令人驚訝的進步呢?(李曉晶暢暢媽媽)
*孫瑞雪:
濛特梭利的“圓柱體插座”就是為兒童的“對接”遊戲設計的。在蓋、插、擰……這些基本動作的重復中,兒童在建構手的組裝能力,還在發展著早的空間感覺(後麵的章節會談到)。
在這裏,我要特彆解釋一下手的重要性。
在濛特梭利看來,有兩樣東西和人的智慧緊密相關:口與手(在談語言敏感期時會詳細談口)。當一個兒童能自由使用他的手時,手就成瞭智慧的工具。
首先,人通過手來占有環境。嬰兒齣生時個能運動的器官就是口,嬰兒就用這個他僅能支配的器官喚醒瞭手——他不停地吃手,從而發現自己有手。可以想象,當嬰兒次將他的小手放入口中時,肯定會有“開天闢地”般的驚喜。當幼兒次有意識地嚮外界物體伸齣他的手時,他對世界的探索就開始瞭。
在真正使用手時,幼兒幾乎是見圓的就擰,見方的就按,見綫就拽,音響、電視機、洗衣機……都成為他探索的對象。隨著空間敏感期的到來,幼兒在使用手的同時,還在建立空間的概念:他喜歡把外麵的插進去,裏麵的抖齣來;將磁帶插入,關上帶盒;抽屜打開,拿齣東西……如此反復進行。
寶貝,你的玩具呢
暢暢3歲半瞭,越來越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以前每晚睡覺時他會要求我講故事、讀書給他聽,現在,他要給我講他的朋友,講老師,講幼兒園。看著暢暢的笑臉,我感慨孩子的成長是如此之快。
一天,暢暢興高采烈地從幼兒園迴來,手裏拿著一張“”:“媽媽,看!。”我蹲下來接過那張,顯然是一張玩瞭很久的,不是暢暢的。“是誰的?”“我的好朋友和我換的,就是用那個金箍棒換的嘛!”暢暢大聲迴答,一副得意的模樣。這時我纔發現昨天小姑給他買的那根金箍棒沒帶迴來。
接下來的日子裏我們開始遇到一些煩惱。每天早晨上幼兒園,暢暢都要帶上好幾個玩具。晚上迴來時,有的玩具“失蹤”瞭,有的變“陌生”瞭,不用問,要麼送人瞭,要麼和好朋友交換瞭。
一天清晨,暢暢決定把那套玩沙子的工具帶到幼兒園。下午接他時,我料定那套玩具拿不迴來。果不其然,暢暢用它們換瞭一支破損的毛筆,還快樂地說:“媽媽,這是我好朋友換給我的,我好朋友說這個毛筆不但可以寫字、畫畫,還能玩沙子,看!”然後用那支毛筆極認真地刷刷腳趾縫裏的細沙:“媽媽看!它真好用。”我隻好點頭錶示贊同,但心裏有些不安,擔心他在這個“交換”的過程中吃虧。
一天下午去接暢暢,遠遠看見他正在和明明交談,神情非常認真。走近瞭,聽到明明問:“你同意瞭嗎?你說呀!”暢暢答:“同意,都說好瞭嘛!”看到我,暢暢說:“媽媽,我把我的槍和明明的碟交換。”明明問:“阿姨,你同意嗎?”“暢暢的玩具,他說瞭算呀。”說完我就後悔瞭。那把玩具槍是一個朋友專門在上海給暢暢買的,價格昂貴。我知道不可以乾涉孩子,但還是忍不住給他講瞭一些道理。聽瞭我的話,暢暢說他有個好主意,先互相交換兩天,然後再換迴來,我很高興。第二天晚上我提醒暢暢,他說:“媽媽,我就想把槍換給明明。”我又講瞭些道理,後說:“這些都是媽意見,槍是你的,你自己做決定吧。”暢暢沉默瞭一會兒,懊惱地說:“媽媽,你煩人,你不給我自由。”我愕然。
第二天,暢暢把槍帶迴來瞭。接下來的幾天,他總會問傢裏的用品比如衣服架、電腦、杯子是不是他的,可不可以拿它們去交換。我認真地告訴兒子:“寶貝,這個傢裏,你的玩具、書、衣服都是你自己的,電腦、電視等用品是屬於我們三個人共有的,你的東西由你支配,共有的東西我們共同支配。比如說你要把槍換給明明,媽媽應該尊重你的意見,由你來決定,以後媽媽會努力做到,好嗎?”我希望兒子能恢復他自由的心智。
一個晚上,傢人正在看武俠電視劇,暢暢突然說:“我的寶劍送給好朋友瞭,我沒有瞭,我想要迴來。”老公說:“兒子,說話要算數,送給彆人就不能再要迴來瞭,你說呢?”“那我想個好辦法,明天我給他拿個玩具把寶劍換迴來。”
我和老公相視而笑。(李曉晶暢暢媽媽)
*孫瑞雪:
……
序言
閱讀體驗非常流暢且富有啓發性,作者的文字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讀起來毫不費力,卻字字珠璣。我驚喜地發現,書中很多描述,簡直就是對我傢孩子的“側寫”。那種“原來不是我一個人有這種睏惑”的釋然感,是閱讀過程中最溫暖的慰藉。它沒有販賣焦慮,反而提供瞭一種強大的心理支持係統,讓你知道自己不是孤軍奮戰。我嘗試著放慢腳步,去捕捉那些被我過去匆匆略過的“敏感期”信號,結果令人振奮——孩子的主動性和學習的熱情明顯高漲瞭。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如何將“控製欲”轉化為“支持力”,將“教育”的重擔,轉化成一種充滿樂趣的“共同探索”。它真的非常適閤那些希望與孩子建立深厚、平等、相互尊重的親子關係的傢長,那種感覺就像是終於找到瞭失散多年的育兒“說明書”。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和論述邏輯非常嚴謹,讀起來有一種抽絲剝繭的感覺。它沒有迴避育兒過程中那些令人頭疼的“為什麼”和“怎麼辦”,而是直擊問題的核心,深入挖掘現象背後的心理機製。我尤其喜歡作者在闡述復雜概念時所使用的類比和圖示,即便是初次接觸這些理論的讀者,也能迅速抓住重點。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應該做什麼”,而是教你“為什麼這麼做有效”,這種底層邏輯的構建,使得書中的指導具有極強的普適性和操作性。我發現,當我開始用書中提供的新框架去觀察我的孩子時,很多曾經無法解釋的行為突然變得清晰閤理起來。這種理解上的飛躍,是任何速成手冊都無法提供的。它教會瞭我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在情緒化的育兒場景中,快速切換到觀察和分析的模式。這不隻是一本書,它更像是一個長期的思維訓練工具,持續地提升我在處理親子關係時的專業度和成熟度。
评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內容對我過去建立的育兒認知體係進行瞭一次徹底的重塑。它沒有使用太多艱澀難懂的術語,而是以一種非常生活化的敘事方式,娓娓道來兒童成長的內在規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清晰地勾勒齣瞭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心智需求側重點,讓我明白為什麼有些方法在某個階段有效,而到瞭下一個階段就完全失效瞭。這解決瞭我在不同階段應用育兒技巧時的巨大睏惑。這本書提供的是一種宏觀的地圖,而不是具體的路綫圖,這意味著我必須自己去導航,但也正因為如此,我與孩子的互動纔更具創造性和個性化。它教會我的核心能力是“觀察”,學會觀察孩子發齣的每一個細微信號,並據此做齣最恰當的迴應。這是一本需要反復閱讀、每次都能從中提煉齣新感的寶典,絕對是書架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
评分這本書真是讓人耳目一新,完全顛覆瞭我過去對育兒的一些固有觀念。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被帶入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去觀察和理解孩子們的內心世界。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不是那種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大量生動的實例和深刻的剖析,將那些看似微小卻至關重要的成長瞬間展現在我們麵前。我特彆欣賞它強調“順應”而非“改造”的理念,這給瞭我極大的啓發,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在日常互動中是否過於急躁,總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那種“等待”的力量,以及在正確的時間點給予恰當的引導,纔是培養孩子內在驅動力的關鍵。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卸下瞭一副沉重的包袱,對育兒這件事的焦慮感大大降低,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為平和、充滿期待的心情。它不僅僅是一本育兒指南,更像是一本心靈成長的教科書,讓我重新學習如何與孩子建立高質量的連接。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在育兒路上感到迷茫的父母們,它會為你打開一扇理解孩子的門。
评分坦白說,我一開始對這類主題的書籍持保留態度的,總覺得理論居多,實操性不強。但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偏見。它成功的秘訣在於將宏大的心理學理論,巧妙地融入到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場景中。比如,關於專注力培養的那幾章,我立刻就能在傢裏找到對應的場景進行實踐。它沒有要求我做齣巨大的改變,而是鼓勵我在現有環境中進行微調和優化。更重要的是,書中對“時機”的強調簡直是神來之筆。過去我總以為隻要努力付齣,總會有迴報,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無效的努力有時比不努力更可怕,因為那會消耗掉孩子寶貴的窗口期。每一次嘗試,每一個小小的成功運用,都讓我對孩子的潛力有瞭更深的敬畏。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能讓你成為一個“完美的父母”,而在於它能讓你成為一個更有智慧、更懂得欣賞孩子成長節奏的父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