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可怕的盲从:习惯如何左右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定价:39.80元
作者:(美)艾拉夏勒夫,钱志慧 徐晨怡 金晓寒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20112132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美国领导力专家讲述,倾情再现美国、军队、情报机构心理培训课;●心理学家、《路西法效应》作者菲利普·津巴多作序推荐;●“智能不服从”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核心竞争力,如何巧妙抵制错误命令,是一种更高级的情商智慧;●聪明人总能在“服从”和“不服从”之外,找到更好的方式来面对。●全新解析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和“米尔格拉姆实验”,深刻剖析天真而复杂的人性;●“智能不服从”是一种更高级的情商智慧;99.9%的人都没能很好地抵制错误命令、应对不当,该书为你提供大量切实可行的建议;●我们可以都成为英雄,而不是情境的奴隶。
内容提要
在什么情况下,不服从会被认为是明智的呢?
我们不会认为那些发布命令、制定规则的是一贯正确的。他们的初衷或许很好,
但一味奉命行事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此时,质疑命令显然好于服从命令。但历史事实
和研究一再表明:在多数场合,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服从;与你的信念相反,你通常也会迫于
情境压力,选择屈服。
情境对人的影响远超我们的想象,只有理解了情境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我们,我们才能聪明地面对各种。
在服从与不服从之外,往往还会有更好的选择。
目录
引言 桌子底下的秘密
推荐序 by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 斯坦福监狱实验设计人
绪论 营造做当做之事的文化氛围
章 何时服从,何时不服从
第三种选择
倾听内心的声音
明智的珍视智能不服从
不同于公民不服从
第二章 打破习惯,比你想象的要难
与追随者
脱口而出的“是的”
打破条件反射
及时奖励
第三章 找到自己说“不”的方式
导盲犬的声音
人类的声音
缓和语言
机组资源管理
第四章 理解说“是”的真正风险
直面认知失调
“跨出了路沿”
量化指标的陷阱
第五章 对的服从
纽伦堡原则四
米尔格拉姆实验
反抗:新英格兰牧师
《死亡游戏》:米尔格拉姆实验依然有效
第六章 改变互动方式
变量实验一:距离
变量实验二:冲突
变量实验三:旁观者
变量实验四:间接伤害
第七章 导盲犬训练的重要经验
忠诚的伴侣
指挥者确定方向
智能不服从训练的“秘诀”
如何鼓励智能不服从
第八章 过度强调服从的代价
“好孩子”的噩梦
你为什么那么听话
精致的课堂管理技术
第九章 孩子的智能不服从教育:只有更早
你做好被质疑的准备了吗
自主状态与代理状态
儿童安全与说“不”的技巧
第十章 成人的智能不服从教育:为时不晚
瑞斯科拉的“911”
紧张与反抗
冲动是理智的另一种形式
创造性智能不服从
结语 改造我们的文化,从现在开始
作者介绍
艾拉夏勒夫(Ira Chaleff)
美国高管培训与咨询联合公司创始人和董事长,华盛顿特区国会管理基金会荣誉主席,国际领导力协会理事长。被《哈佛商业评论》誉为追随力领域的拓荒者,被《领导》杂志评为百位“领导力佳人才”之一。
曾多次受邀对美国机构和军队进行“领导力与追随力”的培训。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就觉得很有意思,"RTDK 可怕的盲从:习惯如何左右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这个名字直接戳中了现代人的一些痛点。我们每天都在做各种各样的决定,大大小小,但是有多少是真正经过深思熟虑的?更多的时候,我们似乎是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推着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我们发现自己身处一个熟悉却又不那么想要的地方。我一直对“习惯”这个概念很感兴趣,它就像一个潜移默化的主宰,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模式,甚至我们的思维方式。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多么“盲从”。比如,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刷手机,明明知道这对眼睛不好,对效率也有影响,但就是停不下来。或者是在工作中,习惯于按部就班,即使有更好的方法,也因为“一直都是这么做的”而选择不去尝试。这本书的标题让我立刻联想到这些,我很好奇它会从哪些角度去解读这种“盲从”的根源,以及它对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具体影响。特别是“可怕”这个词,更是增添了一层警示意味,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揭示了一些我们不愿面对的真相,但又亟待我们去了解和改变。
评分我总是觉得,我们之所以会做某些事情,很多时候并非出于内心真正的渴望,而是一种习惯性的驱使。比如,明明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但每晚躺在床上,习惯性地拿起手机刷短视频,一刷就是几个小时。这种“习惯”就像一把无形的锁链,把我们牢牢地固定在原地,阻止我们去追求那些真正能带来满足感和成长的事情。这本书的标题“可怕的盲从”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仅仅是讨论一些小小的生活习惯,而是会触及到更深层次的、对我们人生轨迹产生重大影响的“盲从”。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探讨,为什么我们会如此轻易地接受某些社会价值观,哪怕它们与我们的内在需求相悖?为什么在工作中,我们会对某些既定的流程和指令言听计从,而不敢质疑?甚至,在人际关系中,我们是否也会因为害怕孤立,而选择“盲从”于群体的意见,牺牲自己的真实感受?我期待这本书能揭示这些“盲从”的机制,帮助我看到自己身上那些不自觉的习惯,以及它们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塑造了我的工作和生活。
评分我个人一直以来都对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内容比较关注,尤其是一些关于个体决策和群体行为的分析。这本书的书名“RTDK 可怕的盲从:习惯如何左右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就让我联想到很多经典的研究,比如“群体思维”、“羊群效应”等等。我们都知道,从众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它能在某些情况下帮助我们快速融入群体,降低决策风险,但一旦过度,就可能导致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下降,甚至做出错误的判断。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信息爆炸,诱惑众多,很多人很容易就被外界的潮流所裹挟,不假思思地接受某些观点或行为模式。这本书的名字似乎在强调这种“盲从”所带来的潜在危险,让我好奇它是否会引用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历史事件、商业决策失误,甚至是社会现象,来论证“盲从”的“可怕”之处。我也很想知道,作者会如何解读“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习惯是否是“盲从”的温床?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心理学上的解释,帮助读者理解自己为何会陷入“盲从”的怪圈,以及如何才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我一直觉得,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尤其是在职场,很大程度上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塑造的。这种力量,很多时候就是所谓的“惯例”、“传统”、“大家都是这样做的”。你很难去挑战它,哪怕你内心深处觉得它并不合理,甚至对效率造成了阻碍。这本书的“盲从”这个词,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状态。我曾经在一个项目里,明显感觉到我们团队的工作流程存在效率瓶颈,很多重复性的劳动可以被自动化,但每一次提议都被以“这样操作习惯了”、“改了反而麻烦”为由被驳回。那种感觉,就像是在泥沼里挣扎,明知道有条路可以快速通过,但所有人都选择继续在泥沼里缓慢前行,因为那是大家熟悉的“路线”。所以我对这本书非常期待,希望它能深入剖析这种“盲从”是如何在工作环境中形成的,是源于组织文化,还是个体心理,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它又是如何一步步侵蚀我们的判断力,让我们在不自觉中做出并非最优的选择,从而影响到工作产出和个人发展。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打破这种僵局的思路和方法,让我们能够更清醒地认识到“盲从”的危害,并找到摆脱它的路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RTDK 可怕的盲从:习惯如何左右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本身就带有一种引人深思的意味。我一直相信,人的很多行为模式,很大程度上是由习惯塑造的。而“盲从”这个词,则暗示了一种不加分辨、随波逐流的状态。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去界定“盲从”,它是否会区分“明智的从众”和“有害的盲从”?在现代社会,信息量巨大,我们每天都在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观点,如何保持独立思考,不被外界的声音所淹没,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当这些“盲从”涉及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时,其影响可能更加深远。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通过剖析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展示“盲从”是如何一步步侵蚀我们的判断力,导致我们做出不合时宜的决策,从而影响我们的职业发展,甚至个人幸福。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帮助我识别并摆脱那些“可怕的盲从”,培养一种更具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