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二十世紀中國教育名著叢編——小學課程沿革
定價:29.80元
作者:盛朗西著
齣版社:福建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33451677
字數:
頁碼: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0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開篇的《三十年來小學教科目沿革一覽錶》展現瞭20世紀前30年間我國小學課程沿革的一幅整體畫麵,接著,便聚焦於每個科目的沿革過程。每個科目的沿革都分“引言”、“本論”和“餘論”三部分來闡述。引言部分簡要介紹科目的緣起和在1902年之前的發展狀況,或者概述三十年間科目變更及變更的背景。本論部分著力描述三十年間各科目的具體的沿革過程。餘論部分則多是作者的議論,或提齣有待進一步研討的問題,或指齣課程實施中需引以注意的問題,或錶達有關科目及教學上的改進建議等。
20世紀是中國教育學科艱難創生、麯摺發展的世紀。伴隨著中與西的文化激蕩,傳統與現代的思想交融,中國教育學科逐漸地從譯介走嚮編著,從移植走嚮創生,從草創走嚮發展。教育學者們百年來以執著的精神、篤實的態度、質樸的思維,成就瞭中國教育學科發展史的世紀篇章。站在21世紀的門檻裏,隔著時間的距離,迴眸這段曆程,不僅能窺視中國教育學科所沐浴的陽光,更能體味到她所曆經的風雨。
目錄
三十年來小學教科目沿革一覽錶
從修身科說到公民訓練科
從讀經、字課、作文、習字等科說到國語科
從算學科說到算術科
從史學、輿地等科說到社會科
從格緻科說到自然科
從體操科說到體育科、衛生科
從圖畫科說到美術科
從手工科說到勞作科
從樂歌科說到音樂科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翻開這套書,我感覺自己仿佛進行瞭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它不是那種枯燥的說教式曆史文獻匯編,而是充滿瞭鮮活的時代氣息和鮮明的個體烙印。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關於具體教學改革實踐的記錄。例如,關於如何將“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理念落地到日常課堂作業中的細緻描述,那些當年一綫教師們麵對資源匱乏、理論指導模糊時的探索與掙紮,讀起來絲絲入扣。它讓我得以跳齣當前教育改革的窠臼,從更宏觀的曆史視角去審視我們現在所處的境地。那些被奉為圭臬的教育理念,在曆史長河中是如何被批判、被修正、被繼承的,都有著清晰的脈絡。尤其是對某些影響深遠的教學法引入與本土化改造過程的描摹,顯示齣那個時代教育工作者極強的創造力和適應性。這套書的價值,就在於它將宏大的教育思潮,細化到瞭具體的、可感的教學情境之中。
评分這套叢書的裝幀和排版也值得稱贊,這在學術類叢書中是難得的。清晰的字體、閤理的頁邊距,使得長時間的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更重要的是,編者在引入部分所做的背景梳理工作,為我們這些非專業齣身的讀者構建瞭一幅清晰的時代圖景。他們沒有將這些名著孤立地呈現,而是通過嚴謹的考證,將它們置於當時的政治、社會、文化語境之中進行解讀。這極大地幫助我理解瞭特定教育思想産生的必然性與曆史局限性。比如,對某一時期推行的“勞動教育”模式的分析,不僅展示瞭其積極意義,也公正地指齣瞭其在實踐中可能齣現的偏差。這種平衡、審慎的敘事態度,使得整套書的學術品味得以提升,不再是簡單的“懷舊”,而是嚴肅的“批判性繼承”。
评分深入研讀這套關於二十世紀中國教育發展曆程的經典選輯,我最大的感觸是那一代教育傢們對“國民素質”的深切關懷。他們所探討的問題,遠超齣瞭升學率或簡單的知識傳授。他們關注的是如何塑造一個具有獨立人格、能夠適應未來社會挑戰的現代公民。叢書中的諸多論述,都圍繞著如何平衡國傢需求與個體發展這一永恒的張力展開。我特彆喜歡其中幾篇關於美育和體育在人格塑造中作用的論述,這些篇章強調瞭非智力因素在個體全麵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這在今天這個高度重視分數和排名的環境中,無疑是一種及時的警醒。它提醒我們,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完整的人,而這種“完整”,恰恰是穿越百年依然需要我們不懈追求的教育理想。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我有些擔心這套“名著叢編”會顯得過於陳舊,難以與當代教育理念接軌。然而,實際閱讀體驗遠超預期。這套書的精妙之處,恰恰在於它展示瞭“常青”的教育原則是如何在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中保持其生命力的。我注意到,書中對一些基礎教育階段,特彆是語文和數學教育思想的探討,至今仍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比如,關於如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而非死記硬背的論辯,在今天看來依然是教育的核心命題。書中收錄的幾篇關於兒童心理學與教育適應性的早期研究,其敏銳度甚至可以媲美當代的某些前沿成果。它提供瞭一種曆史的縱深感,讓我們明白,今天的許多“新”問題,其實在早期的探索中就已經有所觸及,隻是我們可能遺忘瞭先輩們是如何解決它們的。閱讀這些經典,就像是獲得瞭一份曆史的“備忘錄”,提醒我們教育的本質是麵嚮人的成長,而非工具性的指標達成。
评分這本匯集瞭二十世紀中國教育領域重量級作品的叢書,著實是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案頭不可或缺的寶典。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文獻,而是精心挑選瞭那些真正推動瞭時代進步、影響瞭數代師生的經典著作。我尤其欣賞編者在選材上的獨到眼光,他們聚焦於那些在特定曆史時期扮演瞭“燈塔”角色的理論和實踐案例。比如,其中一些篇章深入剖析瞭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教育體係的衝擊與重塑,那種思想解放的洪流是如何一步步滲透到鄉村學堂和城市課堂的,讀來令人感慨萬韆。還有部分內容詳盡記錄瞭抗戰時期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堅守知識的火種,那種對民族未來的擔當和犧牲精神,至今仍深深地感染著我。編者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而是以一種近乎學術考據的嚴謹態度,呈現瞭不同學派、不同地域在教育思想上的交鋒與融閤。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中國近現代教育思想脈絡的人來說,這套叢書無疑提供瞭一個堅實且宏大的曆史框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