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10招让孩子的行为不失控
定价:22.00元
售价:14.5元,便宜7.5元,折扣65
作者:陈怡平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5524886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掌握10个关键原则 善用40个安抚技巧
内容提要
书中介绍了孩子种种失控行为,并分析了孩子为什么这样做、那样说的原因;提出了10个教养关键和40个安抚技巧,让父母轻松稳定孩子的情绪,100%提升孩子的正面行为。
目录
目 录
序 文 用对方法,孩子就不脱序 / 1
章
孩子精力充沛,爱捣乱——别用愤怒情绪和他对抗
课 敲敲打打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法,无须过度反应 / 2
第二课 丢掷东西是孩子的一种实验,不必急着收拾 / 5
第三课 翻箱倒柜地弄乱房间,会让孩子有安全感 / 8
第四课 孩子“故意”失手打翻饮料时,不要有任何反应 / 11
第二章
怎么让失控小恶魔好好听话——给孩子的指示要具体、简单且清楚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关于育儿的书籍,在我看来,简直是为所有在孩子“叛逆期”边缘徘徊的家长们量身定做的“定心丸”。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问题的那种温和而坚定的态度,不像有些育儿书里充斥着生硬的、不近人情的“权威”口吻,这本书更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邻家阿姨坐在你面前,分享她如何用智慧和爱心化解日常冲突。书中很多案例都非常贴近生活,比如关于孩子不肯写作业、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或者沉迷电子产品这些让人焦头烂额的场景。作者提供的那些“招数”,并非是什么玄之又玄的理论,而是非常实用的、可以在几分钟内付诸实践的操作步骤。我记得有一次,我的孩子因为玩具坏了而大发脾气,我本能地想呵斥他,但鬼使神差地想起了书里提到的一个关于“情绪共情与引导”的技巧。我没有直接批评他的不理智,而是蹲下来,用一种非常平静的语气描述他的感受:“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因为你最喜欢的机器人坏了,这真的很让人难过。” 仅仅是这一句话,孩子的情绪立刻有了缓和的迹象,他不再是歇斯底里地尖叫,而是开始抽泣着向我倾诉。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让我深刻体会到,有效的沟通远比强硬的命令更有力量。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看见”孩子的情绪,而不是仅仅“管理”他们的行为。它鼓励家长们回归到教育的初心,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从而釜底抽薪地解决问题。这种深入骨髓的理解与尊重,才是培养一个独立、自信且情商高的孩子的基石,这点在其他很多教材中是难以寻觅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充满洞察力的、令人茅塞顿开的类型。它很少使用心理学术语,即便提及,也会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解释,确保即便是第一次接触这些概念的父母也能理解并运用。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关于“积极强化”的实践指南。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多表扬”这种泛泛之谈,而是深入探讨了表扬的“有效剂量”和“精确性”。她强调,赞美必须针对孩子的“努力”和“过程”,而不是仅仅针对“结果”。比如,孩子拼图拼好了,与其说“你真聪明”,不如说“我看到你刚才一直没有放弃,即使那块拼图很难放进去,你的坚持真是太棒了!” 这种聚焦于努力的赞美,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此外,书中对“一致性”的论述也极其到位,它没有要求父母做到“百分之百”的一致(那是不可能的),而是提出了“尽量保持原则上的一致性”的务实建议,并提供了如何在夫妻之间或不同看护者之间达成基本共识的实用策略。这解决了许多家庭中常见的“爸爸松妈妈紧”所导致的规则混乱问题。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结构严谨,内容充实,它成功地将深奥的儿童行为学原理,转化成了日常生活中每一个父母都能轻松掌握的“工具箱”,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为混乱的育儿世界带来了清晰的航标。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清醒而富有韧性”。它完全避开了那些虚无缥缈的、不切实际的完美育儿幻想,直面了为人父母的艰辛与挫败感。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几次忍不住笑出声来,不是因为里面有什么笑话,而是因为作者用一种极其坦诚的笔触,描述了那些我独自品尝却不曾言说的育儿窘境。例如,她坦率地承认,即使是“专家”也会有管教失灵的时候,关键在于如何快速地自我修复,并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种真实感,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因为我不再需要努力扮演一个“永远正确的超人父母”。书中关于如何设定“家庭规则”的部分尤其精彩,它强调规则的建立必须是“共同协商”的过程,而不是自上而下的“颁布法令”。这要求父母首先放下自己的权威,真正坐下来与孩子“谈判”。这种“谈判”技巧的细致指导,包括如何清晰地表达期望、如何确保孩子理解规则的理由,都非常具有实操指导价值。它教会我,规则不是为了限制孩子,而是为了保护他们,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可预测的安全环境。这种视角转换,极大地提升了我在执行规则时的坚定度和一致性,因为我的出发点不再是“我要赢过孩子”,而是“我要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这种心态上的转变,让原本剑拔弩张的亲子关系,开始向着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这一点是其他许多强调“绝对服从”的书籍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如果说市面上大部分育儿书籍侧重于“术”的层面,这本书则深刻地挖掘了“道”的内涵。它不仅仅教你“做什么”,更着力于塑造一个什么样的“父母心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其中穿插的关于“父母自我关怀”的论述。她没有把所有压力都推给父母去“改变孩子”,而是明确指出,一个情绪稳定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和环境。书中详细讨论了如何识别并管理自身的“触发点”(triggers),那些一触即发的愤怒和焦虑是如何被唤醒的,以及如何在中断这种负面循环。这一点对我触动极大,因为我意识到,我孩子那些最让你抓狂的行为,很多时候其实是在反射我内心深处未解决的压力和恐惧。作者提供的“暂停键”练习,比如在感到失控前深呼吸三次,或者短暂地离开现场几分钟,这些看似简单的技巧,却是重建父母内在力量的关键。通过实践这些方法,我发现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被孩子的情绪“绑架”,我们的互动质量显著提高。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将亲子关系视为一个“双向成长”的系统,而不是单向度的“管教与被管教”。它鼓励家长们把育儿看作是一场自我修炼的漫长旅程,每一场看似失控的“战斗”,其实都是一次提升自我觉察和情绪智慧的绝佳机会。
评分我必须承认,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彻底的“认知重塑”。我以前总觉得,管教孩子就是一套“非黑即白”的规则体系:做对了,奖励;做错了,惩罚。这本书却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我这种简单粗暴的思维模式,让我看到了行为背后的复杂生态系统。它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个“万能钥匙”,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框架。比如,书中对于“正面管教”的阐述,完全颠覆了我对“惩罚”的固有印象。作者细致地分析了惩罚的短期有效性与长期破坏性之间的悖论,并提出了一系列极具创意的替代方案,这些方案强调的是“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的设定,而非基于父母情绪的即时反应。我尝试着运用其中关于“选择权”的原则,比如在出门前,不再是命令孩子穿哪件衣服,而是提供两件他都喜欢的衣服,让他自己做决定。这种微小的权力下放,竟然奇迹般地减少了早晨出门前的拉锯战。更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沟通障碍”的剖析,她谈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在倾听,实际上只是在等待对方说完,好让我们插嘴进行说教。这种深刻的自我反思,迫使我开始刻意练习“积极倾听”,去捕捉孩子话语中的“潜台词”。整本书的结构编排也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流水账式的经验分享,而是逻辑清晰地从“建立亲密关系”到“设定清晰界限”,再到“处理突发事件”层层递进,每一步都像是在为我们搭建一个稳固的亲子互动脚手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