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你的2岁孩子
定价:25.00元
作者:(美) 路易斯·埃姆斯, (美) 弗兰西斯·伊尔
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539044996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1.全球阶梯教养耶鲁大学20年研究成果 2.上千位孩子真实成长跟踪,两代父母,3亿家长的信赖选择 孩子2岁了,他看上去友好又和善,不仅情绪很稳定,而且开始借助一些语言或亲密的动作,来表达对你的爱。他在动作、语言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一切看上去都很好。可是,“可怕的两岁”又是怎么来的呢? 你想知道的关于2岁孩子的一切,本书都将告诉你……推荐购买: 《教孩子比IQ更重要的事》 《哈佛家训大全集》
内容提要
当孩子表现出教养的困难和麻烦时,如果父母知道这不是个别行为,而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共有的暂时现象,心里就会踏实很多。同样,对于大多数父母而言,如果了解孩子在某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就可以减少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盲目性。
为了告诉父母孩子在成长各个阶段的发展和行为,美国吉赛尔人类发展中心在耶鲁大学对数以千计的孩子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汇集在《你的N岁孩子》系列。书中不仅详细总结了孩子各年龄段在身心发展特质、心智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情况和人际关系表现,也总结了他们这一阶段的成长规律,并列举孩子的很多典型表现,在此基础上给父母提供教养建议、亲子共处技巧。
《你的N岁孩子》系列一出版就获得巨大成功,成为了兰登书屋畅销30年的当家品牌,并被授权到世界各地,成为了两代父母、3亿家长的信赖选择。信谊出版的繁体版同样在台湾地区常年畅销,至今仍不断加印,创造了20年长盛不衰的销售记录。而今,《你的N岁孩子》系列终于来到了内地,希望它能够帮内地父母们更加了解孩子、减少压力,使孩子身心健全、茁壮成长。
目录
作者介绍
埃姆斯(1908~1996),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吉塞尔儿童发展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她毕业于耶鲁大学,毕生致力于儿童发展、儿童养育实践研究,其教育理念影响了美国两代年轻父母。
文摘
序言
坦率地说,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并不高,觉得市面上这种主题的书籍太多了。但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玩耍”重要性的强调,这部分内容简直是为我这种“效率至上”的家长敲响了警钟。它花了大量篇幅阐述,在两岁这个阶段,玩耍就是孩子最重要的工作,是他们学习社交规则、精细动作和语言表达的实验室。书中描述的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的重复性游戏(比如反复把东西放进盒子里再拿出来),实际上是对孩子认知结构搭建的关键步骤。作者没有把重点放在那些昂贵、复杂的早教玩具上,反而推崇那些最基础的、开放式的材料,比如布、盒子、水。这让我重新审视了家里的玩具架,学会了如何从孩子的视角去欣赏一个简单的沙包所蕴含的无限可能性。这种对“慢下来,看孩子玩”的倡导,极大地缓解了我因为“怕孩子落后”而产生的焦虑感。它传递的核心信息是:高质量的陪伴,胜过任何昂贵的早教课程。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醍醐灌顶,但这种“灌顶”并非来自生硬的知识输入,而是它巧妙地激活了我内心深处早已存在的直觉。我之前买过好几本育儿指南,读完后总觉得内容太死板,一到实践环节就水土不服,好像我的孩子是某个理论模型里的标准样本。然而,这本书的叙事结构极其灵活,它很少直接给出“你必须做A”的指令,而是用一系列情景假设,引导你思考“在X情况下,孩子可能在想什么?我应该如何回应才能既满足他的需求又不失界限?”它对两岁孩子情绪爆发的解读,更是细致入微到了神经末梢。书中提到,两岁的语言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导致了我们常说的“toddler tantrum”(幼童脾气爆发)。这一点解释得太到位了!它让我意识到,当孩子在地上打滚时,他需要的不是一个讲道理的大人,而是一个能稳定住局面的“容器”。我尝试书中提到的一些“命名情绪”的技巧,比如轻声说:“我知道你很生气,因为积木倒了。” 令人惊讶的是,这种简单的方法竟然能迅速降低孩子的激动程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教你如何“管理”孩子,而是教你如何“理解”孩子,这种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你的2岁孩子》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完全颠覆了我对育儿书的刻板印象。我原本以为这又是一本充斥着各种理论模型和教条说法的“教科书”,结果翻开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温柔又幽默的邻家前辈在跟你促膝长谈。书中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指导口吻,反而是充满了对两岁这个特殊年龄段孩子心理和行为的深刻理解与共情。比如,它对“为什么我的宝宝突然开始说‘不’了”这个问题的剖析,简直是神来之笔。作者没有直接给你一个“如何制服”的招式,而是深入讲解了孩子自我意识萌发背后的驱动力,让我瞬间明白了,这不是叛逆,而是一种成长的信号。书里关于如何应对“两次危机”——午睡和吃饭的描写,更是写到了我的心坎里。那些厨房里的拉锯战、床上翻滚的抵抗,作者都用生动的例子描述出来,让我感觉“原来全世界的家长都在经历这些!”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比任何育儿技巧都来得珍贵。我尤其欣赏它提倡的“跟随孩子的节奏”而非“强行拉高进度”的理念,这让我学会了放慢脚步,真正去观察我的小家伙,而不是总想着把他塑造成“别人家的孩子”。全书的文字流畅自然,夹杂着不少让人会心一笑的小故事,读起来毫无压力,简直是育儿路上的精神按摩。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本身就是一种阅读体验的革新。它没有用那种传统育儿书的严肃、密集的学术字体,而是采用了大量留白和亲切的插图(虽然内容上不提插图,但其整体的排版风格很轻松)。整体的阅读节奏非常适合那些被育儿琐事搞得焦头烂额的父母。我不是那种能坐下来一口气读完厚厚一本育儿书的人,但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非常科学,每个小标题都像是一个独立的“迷你指南”,你可以在孩子午睡时抽出十分钟阅读其中一节,马上就能找到针对性的启发。我特别喜欢它处理“界限设定”的方式。它没有鼓吹强硬的权威,而是用“选择与后果”的框架来引导孩子。比如,关于“什么时候该穿衣服”的场景,书中建议提供两个可接受的选项(“你想穿红色的还是蓝色的?”),而不是一个全盘否定的“快去穿衣服!”。这种细腻的权力转移,既尊重了孩子正在形成的自主权,又确保了事情能够按时完成。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推着跑的救火队员,而是更有掌控感的“家庭架构师”。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意外且受用的,是它对父母自身情绪健康的关注。很多育儿书只关注孩子的问题,却忽略了照料者的心力交瘁。这本书有一段非常触动人心的讨论,是关于“完美父母的神话”的瓦解。作者坦诚地承认,在两岁孩子的挑战面前,即便是最有准备的父母也会感到筋疲力尽、怀疑自我。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紧急降温”策略,比如当自己快要爆发时,如何得体地暂时离开现场,给自己喘息的空间,而不是在气头上做出伤害亲子关系的反应。这种对“自我关怀”的重视,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写给孩子的,更是写给疲惫的成年人的。它让我明白了,一个情绪稳定的父母,远比一个懂得所有育儿技巧的父母,对孩子的发展更为重要。它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不带评判的口吻,告诉我们:犯错没关系,重要的是如何修复。这种建设性的视角,为我的育儿之路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可持续的内在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