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獨生子女教育啓示錄
定價:35.00元
作者:孫雲曉
齣版社:江蘇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53439238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22kg
編輯推薦
中國青少年研究會特彆推薦,獨生子女,父母的寶典,8位知名教授12年精心研究給父母和教師的教育建議。 獨生子女不是天生的問題兒童,問題主要是由於環境和教育造成的。我們應當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好父母好教師與孩子一起成長!
內容提要
本書的一些論述瞭1996年城市獨生子女人格調查研究的範圍,增加瞭新的章節,以適應形勢發展的變化,並在更廣泛的意義上對兒童教育進行瞭討論。我們聘請瞭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心理學博士周海宏教授來談兒童學樂器的問題,請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艷副研究員來談獨生子女身心健康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蔔衛教授撰寫瞭“兒童權利”、“兒童暴力”以及“兒童的媒介使用”等章節。這種討論已經不局限於獨生子女教育,相信對所有未成年人的教育都會有所啓迪。因此,此書適閤獨生子女及所有未成年人父母、教師及有關人士閱讀。
目錄
作者介紹
孫雲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副主任,中國傢庭教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科普作傢協會副理事長,《少年幾童研究》雜誌總編。1999年被國務院錶彰為有突齣貢獻的教育科學研究專傢,2000年被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授予“全國兒童工作者標兵”稱號,2008年被評為改革
文摘
序言
從閱讀的收獲來看,這本書帶來的改變是結構性的,而非錶麵的技巧修補。它迫使我重新審視自己為人父母的初心,以及我們這一代人在麵對獨生子女現象時,所承載的曆史包袱。它不是提供瞭一套“標準操作流程”,而是提供瞭一套“風險評估工具”。在閱讀的後半部分,我開始關注作者對未來趨勢的展望,那些預測性的分析,雖然帶著一絲審慎的樂觀,卻也清晰地描繪瞭我們未來需要培養孩子具備的核心競爭力,這遠超齣瞭傳統的應試教育範疇。它讓我意識到,我們現在付齣的每一分努力,都是在為他們未來幾十年的社會適應能力打基礎。閤上書本的時候,我心中湧起的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但同時也有一種被啓迪後的豁然開朗——教育的本質,或許正在於清晰地認識局限,然後用智慧去超越。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一次視覺的衝擊,那種深沉的色彩搭配著簡潔卻有力的標題字體,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厚重感和思索的深度。我本來對這類主題的書籍抱有一些既定的印象,覺得無非是重復一些老生常談的育兒經,然而,當我真正捧起它,指尖劃過紙張的紋理時,那種紙質特有的溫暖和油墨的清香,立刻將我帶入瞭一種更專注的閱讀狀態。裝幀的質感非常紮實,看得齣齣版方在細節上是下足瞭功夫的,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經過精心打磨的禮物,預示著裏麵承載的內容絕非泛泛之談。尤其是書脊的設計,那種恰到好處的留白處理,更凸顯瞭主題的嚴肅性,仿佛在提醒讀者,即將翻開的篇章,需要你全身心地投入,去麵對那些可能讓你感到不安,卻又必須正視的現實問題。我甚至花瞭不少時間隻是端詳它,思考著作者想要通過這種外在的呈現,嚮讀者傳遞齣怎樣一種信號,這種前期的鋪墊,已經成功地激發瞭我極大的好奇心和閱讀的期待值。
评分這本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那種近乎殘酷的坦誠。它沒有采取那種溫和的、迎閤大眾心理的口吻來安慰讀者“一切都會好起來的”,相反,它毫不留情地揭示瞭某些既成事實的復雜性和不可逆轉性。比如,在探討獨生子女個體在人際關係中可能錶現齣的某些特質時,作者的分析邏輯嚴密得讓人無法辯駁,但同時,又讓人感到一絲心涼,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可能需要用比彆人多齣幾倍的努力,去彌補那些看似“天生”的不足。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提齣問題之後,並沒有急於給齣萬能的解決方案,而是耐心地引導讀者去建立一套更具批判性的思維框架。它更像是一份邀請函,邀請我們共同參與一場深刻的自我審視,去辨析哪些是時代強加的壓力,哪些是我們自身認知上的局限。讀完相關的章節後,我感受到的不是泄氣,而是一種被清晰指引後的鬥誌,知道問題齣在哪裏,纔能對癥下藥,哪怕藥方是苦澀的。
评分閱讀過程中的那種心境波動,真是如同坐上瞭過山車。我發現作者的敘事風格極其擅長在宏大敘事與微觀個案之間進行無縫切換。前一秒還在探討社會結構對傢庭模式的深遠影響,那種理論分析的力度和深度,足以讓人感到震撼,仿佛置身於一個高屋建瓴的觀察點,冷峻而清晰地審視著我們所處的時代背景;緊接著,筆鋒一轉,便深入到一個傢庭的日常瑣事中,描摹齣那些細微的情感糾葛、無助的掙紮,以及在特定環境下養育的獨特挑戰。這種強烈的反差,使得抽象的理論不再是高懸的口號,而是真真切切地落在瞭每一個父母的肩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放下書本,在房間裏踱步,消化剛剛讀到的那些犀利觀點,它們像一把把手術刀,精準地切開瞭那些被我們習慣性地用“愛”或“本能”來掩蓋的睏境,讓人不得不直麵那些我們試圖忽略的教育盲區和內心深處的焦慮。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奇特的張力,它既有學者論述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作品的感染力。許多句子和段落,我都會不自覺地摘抄下來,不是因為它們是金玉良言,而是因為它們精準地捕捉到瞭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難以言喻的微妙感受。作者對於心理學概念的運用非常嫻熟,但絕不會讓術語堆砌起來顯得晦澀難懂,而是將它們巧妙地融入到生動的案例敘述中,使得深奧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構思這些段落時,那種斟酌字句的認真態度。這使得整本書讀起來的節奏感非常流暢,時而急促,時而舒緩,如同聆聽一場精心編排的交響樂,高潮迭起,引人入勝。很多時候,我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一本教育專著,而是在與一位經驗豐富、洞察力極強的智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