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家儿子很叛逆——知名作家王毅20年教子手记
定价:28.00元
作者:王毅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5407568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是仿效望而生畏的“狼爸”、“虎妈”,还是做陪孩子穿越荆棘的朋友?
知名作家王毅用四个关键词——赞美 认可 理解 尊重
为我们破译叛逆期孩子的成长密码,令数十万中国家庭摆脱困境!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门委员会特别推荐
李镇西 赵忠心 尚秀云 徐国静 徐冬梅 赵刚 马建强等50位专家联袂推荐 《父母必读的50本书》之一
内容提要
认为绝大多数规章制度不合理;
对父母的再三叮嘱会感到厌烦;
崇拜、佩服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
一旦决定做某件事,无论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
以上是处于叛逆期(或称“困难期”、“狂躁期”)的孩子的常见表现。
面对自己叛逆期提前到来的儿子,作家王毅经过冷静的分析,采取“不全面打压,不放任自流”的“两不”战略,用“赞美、认可、理解、尊重”的“八字”态度,帮助儿子安全平稳地度过了这一特殊的时期,收获了累累的成长硕果:先是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心理学本科毕业,再到被学校保送上北大读研三年,然后是顺利考入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
面对叛逆期的孩子,你也可以做到更多……
目录
目标,总在前面(再版序言)
上卷 小学
小学的时候,看着孩子成长,他基本处于我们的保护和教育中,谈不上反抗。
孕育的生命
啼笑初生
两代人育儿方式的冲突
逼子成龙
八岁沧桑
勇敢的悲哀
送儿子上学
独立
儿子的权利意识
与儿子订合同
乔丹没走
生日party
小儿读史
我儿子故事债
词典的故事
参与
儿子教我教育他
儿子的道理
保护妈妈
成长的烦恼
动画片的战争
庆幸
为儿子骄傲
爱心治病
谁来接电话
精心呵护青苹果
电脑引出的故事
吃饭中培养竞争与平等意识
做儿子的朋友
成长的成本
培养绅士
培养一个男子汉
向谁看齐
错位
儿子不是天才
家有“维和部队”
保卫妈妈保卫家庭
中卷 初中
初中就完全不一样。初中时分,可以说是一个孩子成长关键时刻,尤其是男孩子。他们叛逆、自我,学校中问题不断,儿子也是如此。被老师找家长、与老师激烈冲撞、不准上课。这些矛盾一旦解决不好,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后果不堪设想……
我是的
刷厕所
惩罚结束
打在心上
从老师的角度想
去省里比赛
接受不公平
次正确感悟师生关系
把我的理解给你
直面难题
拔草所意味的
爱心教育
不放弃责任
我要学
一言成箴
丢失了基因?
历史重演
飞的感觉
人生本味
学“酷”
离婚我跟谁
争吵是爱的形式
母爱温柔
请少爱我一点
永不出手
父爱是座山
对手
探索
开放的书架
家有考生
坐左边坐右边
同桌的她
把你的秘密告诉我
幼稚的报复
和解
下卷 高中
高中时刻,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观点,他们会与家长争论是非、讨论对错,这个时候光有教育是不够的。要与孩子平等地讨论,尊重他们的选择。交流、沟通后取得一致……
永远的问题孩子
不做“主席”做“总理”
我们来谈谈爱情好吗?
与“富哥”同学
金钱的位置
北大之梦
意外的胜利
诸葛亮是不识时务者
父子之间
勉为其难
离婚,我就出走
事业与婚姻
阅读
讨论
质变
走近漫画
拒绝名著
耕耘与收获
永远的师长
理想与现实
平安度过十六岁
我不出走
跨进重点班
跨过石头
高中恋爱是人生规律
我被淘汰了
我要退学
爱的挽救
青春的代价
自己走路?
服从家长
矫枉过正
此路不通
异性相吸
女孩的心思你别猜
雄辩
不用你做“一辩”
张扬个性
天才是可以培养的
理智
质疑
上帝的礼物
没有结果也要努力
“财富”
把握命运
直面人生
独自面对
为自己负责
捍卫权利
万众一心
落榜
复读
融入新生活
父子同学
做儿子心理咨询师
作者介绍
王毅,1953年出生于大连。1969年下乡插队。1978年考入辽宁师范大学。毕业后做过中学教师、企业报记者、编辑。后下海从事公关部经理等工作。八十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著有随笔集《好妈妈坏妈妈》等。2000年辞职,从事专业创作,系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主要给《家庭》《知音》等杂志撰稿。2008年后转入长篇小说创作。作品《家书里的大学》近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笔触带着一种独特的、略显沧桑的幽默感,读起来一点都不沉闷,反而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倾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没有回避父母自身的“不完美”。作者坦言自己也曾因为工作压力而对孩子失了耐心,甚至做过一些后来后悔的决定。正是这种坦诚,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我们很多家长,总害怕在孩子面前展现出自己的脆弱或失误,生怕“人设”崩塌。但这本书告诉我们,向孩子展示你的“成长弧线”,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情绪容器”的比喻,它让我开始正视自己的焦虑是如何投射到孩子身上的。以前,我总觉得是孩子的问题导致我情绪失控,读完后才发现,我需要先处理好自己的“容器”,才能更好地接纳孩子那五花八门的“情绪液体”。这种由内向外的自我修复,是任何单纯的“管教技巧”都无法替代的深层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的育儿书那样按部就班地从“婴儿期”讲到“成年期”,而是根据“冲突热点”来划分章节,这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目前最头疼的问题,精准地切入阅读。我是一个时间非常紧张的职场母亲,很难有大段的时间去研读理论,但这本书的每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急救包”,我可以随时拿起,快速找到应对当前困境的视角和方法。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赞美”这件小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们常说要多鼓励孩子,但书里详细区分了“赞美结果”和“赞美努力”的巨大差异,并提供了许多具体的、避免落入“过度奉承”陷阱的句式。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作者长达二十年的教学经验沉淀。它不是空泛地喊口号,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微小的语言颗粒中,去重塑我们与孩子交流的方式。这本书无疑是一份高质量的、值得反复翻阅的家庭教育“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家的那个小家伙,正处在青春期的风口浪尖上,我每天都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高强度的心理战。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之前的很多处理方式都是“老一套”了,完全没抓住核心问题。作者文笔非常细腻,把那些让人抓狂的场景描绘得入木三分,让我忍不住拍案叫绝,心想“这不就是我家客厅上演的戏码吗?”尤其是在谈到如何尊重孩子的“小世界”那一部分,我深受触动。以前总觉得孩子不听话就是故意跟我作对,现在才明白,那可能只是他们渴望独立和被理解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书里提供的那些“软着陆”的沟通技巧,不是那种空泛的说教,而是真真切切能在日常生活中立刻用上的小窍门,比如在孩子情绪爆发前,先用一个无所谓的态度把话题引开,而不是硬碰硬。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告诉你“该怎么做”,而在于帮你“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才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关键。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心里踏实多了,面对下一次争吵时,不再是手足无措的焦虑,而是多了一份从容和智慧。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将一个宏大的“教子哲学”拆解成了一个个可操作的“生活片段”。我曾经买过好几本育儿书,它们要么理论性太强,让人读完后感觉自己像没考上试一样挫败;要么就是过于理想化,现实中根本无法落地。但这本书不一样,它的语言非常接地气,充满了烟火气。比如,作者提到在教育孩子“规则”问题上,不要追求“完美执行”,而是要关注“一致性”。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我以前总是因为孩子一次两次没遵守规则就大发雷霆,现在我明白了,持续性地、温和地提醒,比偶尔的暴怒更有效。而且,书中的案例选择非常贴近当下,涉及到了电子产品的使用边界、朋友交往的选择等等现代家庭都会遇到的难题。作者不是在评判是非,而是在引导我们去探寻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这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不是被动接受说教的压力。可以说,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打开问题的“钥匙”。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像是一部层次丰富的家庭生活纪录片,而不是枯燥的育儿指南。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近乎“反思式”的写作态度,他并不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永远正确的“导师”,而是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在这条荆棘之路上摔倒又爬起来的真实历程。其中有几段关于“界限感”的探讨,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们总想给孩子最好的保护,结果往往是把他们保护得密不透风,反而剥夺了他们试错的机会。作者巧妙地用一些生活中的小片段来阐述这个道理:比如,允许孩子自己弄脏衣服,让他体验到后果,远比一路上紧紧拽着他的手更有教育意义。这种“放手”的艺术,需要极大的心理建设,而这本书正好充当了那个精神按摩师的角色,温柔地推着你走出舒适区。我甚至会反复阅读那些关于如何应对孩子“沉默”期的章节,那种不语的对抗,比激烈的争吵更令人窒息,而书里给出的那些“等待与观察”的建议,让我学会了如何与沉默共处,不急于填补空白,这是一种高级的育儿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