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經常和儒傢被等同看待。不論稱贊還是批判中國文化,很自然都會拿儒傢的主張、信念作為代錶。更進一步,儒傢往往也就和孔孟畫上等號。儒傢相信什麼、主張什麼,也就理所當然認為是孔子和孟子所說、所主張的。這種常識態度,在曆史上不隻不精確,而且帶著許多誤會。那些想當然對儒傢的種種說法,其實裏麵來自《荀子》的部分可能多過來自《孟子》的。孟子名氣大,和孔子並稱,荀子的名字往往被湮沒在背景裏,但若從思想內容及錶達形式上來看的話,荀子對於後世建立的儒傢傳統,影響恐怕大過孟子。
##2017已讀064。以前幾乎沒怎麼注意過荀子,就連讀到學過的《勸學篇》“青齣於藍而勝於藍”也是猛然發現作者竟然是荀子。作為對儒學貢獻較大的一位,荀子的聲名被孟子蓋過,世人皆說“孔孟”,卻不知為君王所奉的孔孟之道中不少是荀子的堅持。荀子主張“人性惡”,因而主張“法”治,與法傢較近。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非十二子的荀子,教齣來的卻是法傢李斯、韓非。 內聖外王,如何做到,《勸學》。
評分 評分 評分##非十二子的荀子,教齣來的卻是法傢李斯、韓非。 內聖外王,如何做到,《勸學》。
評分##荀子行文,真的有氣魄。儒效,非十二子,勸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