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的鄉土意識

近代中國的鄉土意識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佐藤仁史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序章
第Ⅰ部 地方的製度化與地域對立
第一章 清末的城鎮鄉自治與自治區設定問題:以江蘇蘇屬地方自治籌辦處的管轄地區為中心
導言
第一節 從地方自治《城鎮鄉地方自治章程》來看城區與鄉區
第二節 環繞城區設定的城鄉對立
第三節 鄉區設定問題與地域意識
小結
第二章 清末民初政爭中地方的對立局勢:以江蘇省嘉定縣的地方領導、自治、政黨
導言
第一節 夫束之構造及其得利者
第二節 清末、地方領導層的「地方戰略」與城鄉對立
第三節 民初、縣議事會運作與民政長選舉的糾紛
第四節 政黨組織與地方領導層
小結
第三章 從一個在地有力者看清末民初的官民對立:以上海縣的鄉紳秦锡田的活動為中心
導言
第一節 上海縣農村地區的有力者層與地方自治
第二節 清末地方自治的諸問題與秦锡田的改革案
第三節 民初的地方行財政與秦锡田的活動
小結
第Ⅱ部 如何敘述鄉土
第四章 地方誌和鄉土誌中的近代中國的鄉土意識:以江南地方為中心
導言
第一節 《川沙縣誌》中關於地域的敘述法
第二節 從鄉鎮誌中展現的鄉土的城市化、文明化及風俗
第三節 在鄉土誌中展現的文明化和鄉土
小結
第五章 近代中國鄉土教科書的愛鄉與愛國:《陳行鄉土誌》及其背景
導言
第一節 上海農村的在地指導層
第二節 在地指導層的鄉土教育活動
第三節 以《陳行鄉土誌》來觀察在地指導層與地方財政
第四節 《陳行鄉土誌》的教育觀與秩序意識:“改良”與“閤群”
小結
第六章 文學作品中所見清末民初地方領導階層的民俗觀:以“歌謠”為綫索
前言
第一節 上海縣陳行鄉的領導層和“歌謠”
第二節 地方領導層的“知識世界”
第三節 啓濛和民俗
小結
第Ⅲ部 新文化與市鎮社會
第七章 清末民國時期近代教育的引進與市鎮社會:以江蘇省吳江縣為例
前言
第一節 清末民初近代學校設立中所見的市鎮與農村
第二節 1920年代的平民教育與市鎮社會:以盛澤鎮為中心
第三節 從私塾看清末民國時期的農村教育
小結
第八章 新文化與地域空間的嬗變:1920年代吳江市鎮社會與地方知識分子
前言
第一節 1920年代吳江的地方報與新南社
第二節 民治與紳治:地方自治與市民公社
第三節 「新文化」與市鎮社會的轉型
第四節 平民教育所見的民俗觀
小結
終章
終 章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王汎森——近幾十年來,我們對晚清民初的思想、政治、社會、經濟等方麵的研究,已經到瞭汗牛充棟的地步。但是我們很少從在地的眼光齣發,討論地方上的變化,甚至由“下”而“上”去厘清國傢的變化。即使有,也都是從動亂時代的材料與狀態著手,對於非動亂時代的狀態瞭解不多。而佐藤仁史最近 談近代中國鄉土意識的書,便是由“下”而“上”齣發所做的研究中的一部好書,充分吸收中、日史學界對地方社會的研究成果,他深入“地方性史料”,大量運用地方刊物、報紙、雜誌,而且盡力掌握其復雜的互動關係,分析新舊政見與各種勢力,這些勢力既是思想意趣的,又是現實利益的,它們層層套疊又循環取利,構成瞭一幅色塊斑斕的印象派油畫。

用戶評價

評分

##看日本人做學術不禁要感嘆功夫下得很深。史料運用得當,結構嚴謹,但是...但是很乏味

評分

##看日本人做學術不禁要感嘆功夫下得很深。史料運用得當,結構嚴謹,但是...但是很乏味

評分

##本書從地方的製度化與地域對立、以鄉土齣發的秩序構想、新文化和市鎮社會三個麵嚮,通過江南地域社會中市鎮精英階層的言論和行動,分析清末民初塑造齣來的鄉土意識及其特徵。誠如多數鄉土誌和鄉鎮誌異口同聲地主張那樣,通過涵養愛鄉心來發揚愛國心。也就是在民族危機之際,為瞭“民族”生存,個人必須對國傢做齣貢獻的觀點,愛鄉和愛國之間,是有連續性的前提,本質上毫無差彆。這一主張的特徵,與日本鄉土教育中所能看到的國傢集權方嚮對比起來,就非常鮮明:中國鄉土誌編者幾乎沒有提到日本那樣的主張。

評分

##本書從地方的製度化與地域對立、以鄉土齣發的秩序構想、新文化和市鎮社會三個麵嚮,通過江南地域社會中市鎮精英階層的言論和行動,分析清末民初塑造齣來的鄉土意識及其特徵。誠如多數鄉土誌和鄉鎮誌異口同聲地主張那樣,通過涵養愛鄉心來發揚愛國心。也就是在民族危機之際,為瞭“民族”生存,個人必須對國傢做齣貢獻的觀點,愛鄉和愛國之間,是有連續性的前提,本質上毫無差彆。這一主張的特徵,與日本鄉土教育中所能看到的國傢集權方嚮對比起來,就非常鮮明:中國鄉土誌編者幾乎沒有提到日本那樣的主張。

評分

##佐藤兄可謂中日閤璧 此書受王汎森先生思考影響頗多 相對而言 大陸學界不少人的確聰明有餘功夫太不夠

評分

##此書比較偏學術研究,以江南江蘇、上海史料講述地區自治。原來還有過自治,日本學者對中國的研究領域深度佩服。 思考:縣、鄉、村的地方自治如何與省一級協調統一?如何避免地方精與上一級權力閤謀造成權力壟斷、政治組織力變弱?

評分

##考據寫作真的會把人逼成有神論者……成也不敢貪天之功

評分

##整本下來的總體感覺是從清末開始的地方自治其實是維持並不很久的權力轉移。類似漕總這樣的“胥吏”其實本來就相當於得到有司許可和默認的自治組織,但新的精英需要起來推翻他們,這造成瞭新舊之間的緊張。而辦報辦刊又是“新起”的士紳(他們需要將自己以往間接的權力變為針對地方的製度化的直接的權力)推行理想化社會的輿論造勢工具,可以這麼說,這群士紳是明確感受到來自外來世界危機的階層,他們有被稱為“進步”的理念,而不是像普通的胥吏一般安於舊有的秩序。但這個“新舊緊張”的自治進程很快也被掐斷,緊接著就到瞭黨國體製下的“新革命”,這不在此書的討論範圍內。按我的理解,士紳從胥吏手裏奪權(主要是經濟利益)的齣發點是扭麯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下的國傢民族振興話語,這自然在黨國一體的“政治實相”麵前毫無還手之力。

評分

##國進是否民退瞭,這是一個值得重新思考的問題,清末地方自治使得地方製度化和可視化,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産生權利意識,與國傢政權産生的對立也更加激烈。最後一章寫得很好,近代所形成的鄉土秩序意識可以成為20年代中後期黨國體製的容受器,而且將這種鄉土意識放在瞭明末到近代的長時段中考察,是很有創意的。另外也考察瞭近代江南鄉鎮一級的思想、社會形態和近代化運動,雖然此一地區具有極大的特殊性,但是也能夠使我們加大對地方社會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