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汎森——近几十年来,我们对晚清民初的思想、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但是我们很少从在地的眼光出发,讨论地方上的变化,甚至由“下”而“上”去厘清国家的变化。即使有,也都是从动乱时代的材料与状态着手,对于非动乱时代的状态了解不多。而佐藤仁史最近 谈近代中国乡土意识的书,便是由“下”而“上”出发所做的研究中的一部好书,充分吸收中、日史学界对地方社会的研究成果,他深入“地方性史料”,大量运用地方刊物、报纸、杂志,而且尽力掌握其复杂的互动关系,分析新旧政见与各种势力,这些势力既是思想意趣的,又是现实利益的,它们层层套叠又循环取利,构成了一幅色块斑斓的印象派油画。
##考据写作真的会把人逼成有神论者……成也不敢贪天之功
评分##本书从地方的制度化与地域对立、以乡土出发的秩序构想、新文化和市镇社会三个面向,通过江南地域社会中市镇精英阶层的言论和行动,分析清末民初塑造出来的乡土意识及其特征。诚如多数乡土志和乡镇志异口同声地主张那样,通过涵养爱乡心来发扬爱国心。也就是在民族危机之际,为了“民族”生存,个人必须对国家做出贡献的观点,爱乡和爱国之间,是有连续性的前提,本质上毫无差别。这一主张的特征,与日本乡土教育中所能看到的国家集权方向对比起来,就非常鲜明:中国乡土志编者几乎没有提到日本那样的主张。
评分从收稿到最终成书,历时将近两年,有幸全程参与。作为江南人,总是对关于故土的研究怀有别样的亲切感。日式中文的表述方式可能略显窒涩,却并不影响研究本身的深度和价值所在,值得推荐。
评分##考据写作真的会把人逼成有神论者……成也不敢贪天之功
评分##第四至第六章写得挺有意思。其实与程美宝在《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里想谈的东西是一个意思。
评分##202054。
评分##202054。
评分##有点可惜,极其优秀的材料被极其平庸无聊的文笔写了出来....
评分##明清时代地方社会变迁的“近代命运”。梳理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一把好手,从森正夫的“地域社会论”到滨岛敦俊的”三层结构论”,再到山田贤的“两个不安定椭圆理论”,杜赞奇的内卷化概念,对话对象很明确,思路也很清晰。落到结论上主要是民族国家的制度化下渗过程中造成了城镇和乡村的对立,城镇精英和乡区精英分别借用传统关系和现代性话语互相颉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