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从事西式外交的官员产生于科举的道路,他们是如何“适应”外交这种全新的“职业”的?如何理解清朝外交机构的运作方式与特点?作者从清代档案中钩稽总理衙门、外务部及驻外官员的履历资料,考察其出身、选任、升迁、去向、群体演进等系列问题,构建并展现出晚清外交人员从起源、发展到所谓“职业化”外交官群体形成的全过程。“外交官”是一个研究薄弱的群体,本书的研究为今后的晚清外交史研究奠立了基础。
##没什么说的,非常优秀的近代史作品,极具可读性。那些说不好,没意思的,你们可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有本事像作者一样去一档坐坐冷板凳啊。
评分##没什么说的,非常优秀的近代史作品,极具可读性。那些说不好,没意思的,你们可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有本事像作者一样去一档坐坐冷板凳啊。
评分##功底扎实,叙事缜密,可谓沉潜者。不过似可从这一个案出发,与更大的理论对话,而不仅限于近代外交史范畴
评分##我喜欢李文杰老师!
评分##未来应是晚清外交史与制度史研究中绕不过去的基石性著作。而稍觉遗憾的地方在于,作者未在“基石”之上更进一步,通过横纵两方面的比较进行一些更加理论化的探讨——如外务部与同时期其他部门“职业化”进程之比较,总理衙门/外务部与Julia Strauss笔下民国外交部部门建设之比较(当然,对于历史学著作而言,这有些苛责了)。【期待作者之后对于晚清国债问题的研究成果】
评分##窥一斑见全豹,职缺和差事之别深有感触。反专业化的传统在这里如此根深蒂固,以致在现代化的冲击之下,想要主动或被动地改变都是如此艰难。此书对这一过程的梳理真见功力,却也使得文字稍显枯燥。
评分##我喜欢李文杰老师!
评分##茅海建的学生作品,史料上详尽的很。茅海建,唐启华都是同类型人,史料第一,故也谈吐甚欢。当然制度史之类书籍都极为枯燥,我一天翻完
评分##佩服佩服,凡是本人稍微想了一秒的问题这本书都有详细的阐述,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