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

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文杰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先行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三本书的侧重与史料说明
四关于行文的一些说明
上编总理衙门时期(1861—1901)
第1章制度的渊源
一礼部与理藩院
二总督、巡抚与海关道
三总理衙门
四驻外使馆
第2章总理衙门大臣
一权责与局限
二职能
三选任途径
四任职缘由
五日常运作与权力更迭
六任期与离署
第3章总理衙门章京
一权责与职能
二考试与选拔
三仕途、生计与保奖
四升迁与去向
五任期与身份背景
六章京个案研究:杨宜治的故事
第4章总理衙门翻译官与吏员
一总理衙门的翻译官
二总理衙门的吏员
附总理衙门翻译官题名考
第5章驻外公使(上)
一庚子前的使才保举与公使选任
二保举之后各方权力的影响
三各国使差的内在特点
四庚子之前使臣的群体分析
五升迁与去向
第6章驻外外交人员(上)
一参赞(上)
附参赞题名考(上)
二领事官(上)
三翻译官
四随员、供事与学生
下编外务部时期(1901—1911)
第7章外务部设置与外交改革
一改革之议
二外务部的成立与制度改革
三外务部制度的完善
四1907年驻外使馆的改革
第8章外务部官员
一外务部大臣
二丞与参议
三司员的来源
四司员的去向
第9章驻外公使(下)
一庚子后的保举与选任
二保举之外的人为因素
三庚子后使臣群体分析
四公使成长的个案:以汪大燮为例
第10章驻外外交人员(下)
一参赞(下)
附参赞题名考(下)
二领事官(下)
三通译官
四书记官
结论
一两类外交人员群体的分与合
二外交界的传统与近代因素
三制度建设下的缓进改革
四外交制度的延续
征引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出版后记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近代从事西式外交的官员产生于科举的道路,他们是如何“适应”外交这种全新的“职业”的?如何理解清朝外交机构的运作方式与特点?作者从清代档案中钩稽总理衙门、外务部及驻外官员的履历资料,考察其出身、选任、升迁、去向、群体演进等系列问题,构建并展现出晚清外交人员从起源、发展到所谓“职业化”外交官群体形成的全过程。“外交官”是一个研究薄弱的群体,本书的研究为今后的晚清外交史研究奠立了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没什么说的,非常优秀的近代史作品,极具可读性。那些说不好,没意思的,你们可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有本事像作者一样去一档坐坐冷板凳啊。

评分

##没什么说的,非常优秀的近代史作品,极具可读性。那些说不好,没意思的,你们可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有本事像作者一样去一档坐坐冷板凳啊。

评分

##功底扎实,叙事缜密,可谓沉潜者。不过似可从这一个案出发,与更大的理论对话,而不仅限于近代外交史范畴

评分

##我喜欢李文杰老师!

评分

##未来应是晚清外交史与制度史研究中绕不过去的基石性著作。而稍觉遗憾的地方在于,作者未在“基石”之上更进一步,通过横纵两方面的比较进行一些更加理论化的探讨——如外务部与同时期其他部门“职业化”进程之比较,总理衙门/外务部与Julia Strauss笔下民国外交部部门建设之比较(当然,对于历史学著作而言,这有些苛责了)。【期待作者之后对于晚清国债问题的研究成果】

评分

##窥一斑见全豹,职缺和差事之别深有感触。反专业化的传统在这里如此根深蒂固,以致在现代化的冲击之下,想要主动或被动地改变都是如此艰难。此书对这一过程的梳理真见功力,却也使得文字稍显枯燥。

评分

##我喜欢李文杰老师!

评分

##茅海建的学生作品,史料上详尽的很。茅海建,唐启华都是同类型人,史料第一,故也谈吐甚欢。当然制度史之类书籍都极为枯燥,我一天翻完

评分

##佩服佩服,凡是本人稍微想了一秒的问题这本书都有详细的阐述,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