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中国纪行

1894,中国纪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莫里循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第一章 引言:汉口城和传教士概况 / 1
第二章 从汉口到万县,略述中国妇女和长江险滩 / 15
第三章 万县城,以及从万县到重庆之旅 / 35
第四章 重庆城—中国海关—著名的哈士先生,小议鸦片谬论 / 51
第五章 从重庆到叙府之旅—中国旅馆 / 79
第六章 叙府城—中国内地会,略评在华传教士 / 101
第七章 叙府到昭通,云南省概观—中国的脚夫、邮政制度和票号 / 119
第八章 昭通城,略论该城的贫困、杀婴罪、卖女童为奴、酷刑以及中国人的痛感迟钝 / 147
第九章 中国医生概况 / 159
第十章 从昭通到东川之旅 / 169
第十一章 东川城,略论杀婴罪 / 183
第十二章 东川到云南城 / 197
第十三章 在云南城 / 213
第十四章 云南的黄金、票号和电报 / 231
第十五章 云南城的法国传教会和军火厂 / 249
第十六章 从云南城到大理府之旅 / 269
第十七章 大理城—监牢—鸦片中毒—瘟疫和教会 / 295
第十八章 从大理出发之旅,略论广东人性格、中国移民、呆小病患者及中国殴妻现象 / 317
第十九章 湄公河和萨尔温江—怎样在中国旅行 / 339
第二十章 腾越城—著名的温梭诏法—掸族士兵 / 357
第二十一章 掸族小镇盏达,及公使馆职员马嘉理谋杀案发生地芒允 / 379
第二十二章 所谓好战势力的中国—克钦人—进入八莫的最后一站 / 391
第二十三章 八莫、曼德勒、仰光和加尔各答 / 407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1894年,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爱丁堡大学医科毕业生莫理循,不会说中文,没有同伴和翻译,靠着母亲寄来的四十英镑,自上海沿长江到重庆,然后徒步前往缅甸的仰光。一路沿途记事,写成此书。

就在莫里循旅行结束之后不久,甲午中日海战爆发,中国惨败,古老帝国的命运旋即跌入谷底。在鼎沸的历史浪潮到来之前的那一刻,莫里循笔下的中国人——他们和他们的子孙即将要面对无数苦难和挑战而最终获得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呢?

那些生龙活虎的峡江闯滩场景、如梦似幻的驿路客栈风情、弥漫山间的马帮铃声回响,时时在莫理循的文字里复活,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没有装饰的晚清中国的古老图景。透过一位来自遥远异域的苏格兰绅士的眼睛,我们重新回到了1894年的中国。

阅读本书,不仅仅是怀旧。

用户评价

评分

##历史的长河静静流淌,但泛起的涟漪却迷人异常。

评分

抛却西方列强帝国主义殖民背景下浓浓的迷之优越感、自大、傲慢如直男癌般的叙事风格不论,作者的文字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昨日之我的独特视角:清帝国的荣光不再,沉疴遍地,积弊难除,即便是西南边疆远离尘嚣的诗酒田园,也依旧显得萧索凋敝,为无尽的贫穷和苦难蒙上了一层令人窒息的阴影。华夏文明的凝滞与落后,早已在贩夫走卒的日常行状中,奠定了其悲剧命运的基础。

评分

##先看的是窦坤的翻译,李磊的翻译很认真,做了很多资料的考证,但比起窦来说,损失了一些幽默感,例如关于中医和西医的比较那里,不知道莫的原文是怎么样的。再者我真没读出优越感,他一直在夸中国人如何善良美好,被解读成反话,简直就是误读。

评分

抛却西方列强帝国主义殖民背景下浓浓的迷之优越感、自大、傲慢如直男癌般的叙事风格不论,作者的文字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昨日之我的独特视角:清帝国的荣光不再,沉疴遍地,积弊难除,即便是西南边疆远离尘嚣的诗酒田园,也依旧显得萧索凋敝,为无尽的贫穷和苦难蒙上了一层令人窒息的阴影。华夏文明的凝滞与落后,早已在贩夫走卒的日常行状中,奠定了其悲剧命运的基础。

评分

##按需。“1894年,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爱丁堡大学医科毕业生莫理循,不会说中文,没有同伴和翻译,靠着母亲寄来的四十英镑,自上海沿长江到重庆,然后徒步前往缅甸的仰光。一路沿途记事,写成此书。”

评分

##个人非常喜欢,作者毫不掩饰自己作为一个相对发达国家公民的优越感,反而使他的记述颇为真实。

评分

##作者虽带着来自“文明世界”的有色眼镜,旅途所见所闻却是十分真实的。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经过富庶的四川越过乌蒙山脉到回族动乱中饱受摧残的贫穷的云南,贩卖儿童、杀婴,种种炼狱惨相,触目惊心。

评分

##一个不会说中文的老外,穷游了中国西南鄂川滇。虽然带着各种偏见,但是精确和翔实的描写仍不失为无价的风土民情的记录。莫理循未来仍旧没学会汉语,可是也不影响他成为享誉西方的中国通。译者翻译的认真负责,近乎考据,值得称赞。

评分

##相比作者的优越感视角,反倒是长江以南和川滇地区的社会,人文景观更能让人对那个时代有更深的了解,从而反思作者自认为的优越感所在。作者在最后也对此次旅程及同行顾工对比给出了客观的评价,并对其中两位的遭遇表达了同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