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十捲本《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句讀》之第二捲,是對這本經典著作導論和意識部分的解讀。黑格爾的這部著作闡述瞭自己哲學觀點和方法論原則,自稱此書是他哲學體係的導言,1807年齣版。其內容分為3部分:①意識、自我意識、理性:考察個人意識發展的曆程,相當於精神哲學中的主觀精神。“意識”是個人意識發展的最初階段,它又分為感性確定性、知覺和知性3個小階段,講意識對它的外物的認識。從“自我意識”直到“理性”,個人意識的發展明顯地重演人類意識的發展階段,齣現瞭一係列社會意識形態。②精神:考察社會曆史的發展階段和與之緊密相連的社會意識形態,相當於客觀精神。③宗教和絕對知識:考察對無限本身的認識,相當於絕對精神。在這個階段,意識迴顧已經走過的階段,揚棄它們,使之成為自己的構成環節,經過藝術、宗教而在哲學中達到絕對知識。 該句讀不僅沿襲瞭鄧曉芒以往用十句話解讀一句原文的做法,而且還將黑格爾的這本名著重新根據德文翻譯,可謂“一箭雙雕”。 第二捲約60萬字。
##2017.1.2二刷。對“揚棄”一詞有瞭新理解:揚和棄是同一個過程,是取消同時又保存,而非通常說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比如“一切曆史都是現代史,正因為它已經過去瞭,也隻有它過去瞭,纔能影響現代”即是“揚棄”之一例。鄧曉芒在後記裏說,黑格爾比康德更難句讀,相比之下,康德隻是中國人思維訓練的“夏令營”,此言不虛。康德的很多東西還是帶有形式主義色彩的,而黑格爾的辯證法太靈活,不易把握。當然,跟隨著黑格爾的推論漸漸感覺到自己的思維能力也在隨之提升,這種感覺確實很妙。P.S.讀這一捲結閤瞭自身經曆去理解,收獲不少體會,現在我的抽象已非原先的空無一物,而是逐漸糅閤進具體的抽象瞭。
評分##入門還是不錯的,不過現在鄧老的很多看法我都不太贊同惹······
評分##第二捲把導言和整個意識部分都講完瞭,非常重要。從感性到知覺到知性的演進過程,意識始終停留在“對象意識”之中,固守著主客對立。真理是普遍的東西,但普遍的東西(這一個、物性、力和規律)又總是處於不確定的絕對轉化,而意識終於意識到真理就是這個絕對轉化、普遍區彆。意識自身就是這個普遍區彆,它把自己區彆為對象和意識,當它意識到對象也就是自己,自己也就是對象的時候,意識也就成為瞭自我意識,而且意識嚮來已經是自我意識瞭。
評分##看過
評分##《精神現象學》所設計的三個運動,不是以絕對精神為起點,而是以人為起點。a部分,“意識”討論人通過感性世界的認識獲得確定性的嘗試。b部分,“自我意識”把人作為實乾者而不是認識者,不過,它主要討論人的活動導緻的自我錶象。c部分在黑格爾的提綱中沒有加標題,它展示瞭這樣一個階段:人發現自己反映在外部世界中。黑格爾解釋說,這三個運動是靠分析達到的抽象;他並不想對我們說,他在意識發展中探索的辯證法,先於他在個性發展中探索的辯證法。另一方麵,由於曆史中有意義的東西來自人獲得自我認識的努力,所以曆史中的偉大運動可以視為這種三一體運動的例證。古希臘前蘇格拉底的外嚮型智者是第一階段的例證;古代後期和中世紀的內省理智是第二階段;當代人那種興高采烈的自信理智是第三階段。這一計劃十分簡單但是黑格爾使它的實施過程復雜。
評分##經過感性,知覺,知性到自我意識的辯證運動,意識逐漸上升到理性層次。無區彆,有區彆,無區彆和有區彆直接統一於無區彆,經過正反閤三個階段,知性最終達到瞭自我意識。
評分##作為康德專傢卻在力與知性的解讀中露拙的屑鄧師
評分##經過感性,知覺,知性到自我意識的辯證運動,意識逐漸上升到理性層次。無區彆,有區彆,無區彆和有區彆直接統一於無區彆,經過正反閤三個階段,知性最終達到瞭自我意識。
評分##作為康德專傢卻在力與知性的解讀中露拙的屑鄧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