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实录--我与先师的临证思辨》结合临床典型的疑难病例,“全面还原”诊断治疗的真实过程——采用师生问答方式,做到“精细入微、苦口婆心、知无小言、言无小尽”,犹如传统师承教育,师傅“手把手”地传授入室弟子一样。 余国俊作为现代经方大师江尔逊先生的学术继承人之一,通过《中医师承实录--我与先师的临证思辨》将先师江尔逊的学术经验及自己长期临床的千虑一得全盘托出,毫无保留。
《中医师承实录--我与先师的临证思辨》由四川 乐山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经典临床 研究所客座教授余国俊所著,1990年动笔,历时15年 ,锲而不舍,2005年完成。作者作为现代经方大师江 尔逊先生的学术继承人之一,通过《经典临床研究书 系·中医师承学堂·中医师承实录:我与先师的临证 思辨》将先师江尔逊的学术经验及自己长期临床的千 虑一得全盘托出,毫无保留。
《中医师承实录--我与先师的临证思辨》结合临 床典型的疑难病例,“全面还原”诊断治疗的真实过 程——采用师生问答方式,不唯对病证的病因病机和 理法方药进行层层剥开式的讲解与讨论,而且在重点 突出江老及古今名医的“*招”时,做到“精细入微 、苦口婆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犹如传统师承 教育,师傅“手把手”地传授入室弟子一样。
余国俊,广州中医药大学经典临床研究所客座教授、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余国俊作为现代经方大师江尔逊先生的助手,长期接受江老的教诲与熏陶。在全面学习继承江老学术经验,又经过系统整理研究和广泛临床验证后,历时15年,编写成《中医师承实录》,书中介绍了江尔逊论治风痱、悬饮、眩晕、咳喘、虚痛、虚人感胃、痰热壅肺伤津等多种疑难病证的独特经验。 此外,余国俊继承学术而无门户之见。对近现代注重实践、讲求疗效的**医家的独特经验,如张锡纯、唐宗海、干祖望、朱良春等,也在反复验证之后大力宣传推广之,以有裨于后学。
中医临证思辨方法——以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几种思维方法为例
内科
**章 肺系病证类
感冒
现代经方大师传授**心法
咳嗽
出类拔萃的治咳专方
现代中医喉科奠基人的创见
第二章 心系病证类
心悸
洞悉“独处藏奸”
不寐
病机混杂如何深究?
附:关于半夏毒性与用量的答问
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类
胃脘痛
细微之处见功夫
痞满
辨主次避免“开手便错”
胃缓
“路”的旁边还是路
腹胀
思之再三,连拟数方,皆不如意
呕吐
精方简药起大症
便秘
胸有成竹,何须从俗
第四章 肝胆病证类
胁痛
医者自疗悟妙方
为病之易反易复、缠绵难愈所困惑
肝痈
互相矛盾的病机竟然同时并存
头痛
大有执简驭繁、驾轻就熟之妙
眩晕
中医不是“慢郎中”
追求2年不复发的远期疗效
郁证
容易误诊怎么办?
两组病机共存并列,分不清孰主孰次
口苦
简便廉验的专方专药
第五章 肾系病证类
淋证
“千载之缺憾”怎样造成?
阳痿
“顺则凡,逆则仙”的真谛
脐痛
差别就那么一点点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类
血证
历经千锤百炼的名方
局部病机与整体病机
痰证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证类
痿证
治风痱急症,用旷世经方
痹证
站在前医的肩膀上
第八章 综合病证类
内伤发热
茫无头绪先“试探”
外科
皮肤瘙痒
成败在此一举
轻车熟路居然走不通
蛇串疮
详询治疗史,避免走弯路
妇科
带下
古方今病不相能
崩漏
高效专方一用就灵
乳癖
追本溯源究“实质”
产后
深研病机异病同治
儿科
发热
冲破思维定式
盗汗
小儿不是成人的缩影
厌食
尚未引起临证者足够的重视
泄泻
现代治疗掩盖了什么?
咳喘
穷追细问病史与治疗史
如履薄冰的真实心态
顿咳
冲击教科书的“樊笼”
五官科
喉痹
收效甚微为什么?
举棋难定的“试探法”
口疮
治病容易“养心”难
鼻窒
取其速效增强患者信心
眼疾
不耻下问而茅塞顿开
投之皆效的自拟方
附录
中医治疗之用时空观
病案一览表
本书高效方剂名录
跋
有师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说实话,我刚拿到这书的时候,还有点担心它是不是又一本“故纸堆”里的东西,毕竟现在市面上打着“实录”旗号的书不少,但真正能让人耳目一新的却很少。然而,这本书从头到尾都散发着一种鲜活的生命力。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对“思辨”二字的深刻诠释。很多时候,我们学中医,只学了“方”,却忘了“法”,更少了“思”。这本书通过对师父临床决策过程的细致剖析,展现了中医思维是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病情中不断修正、迭代和深化的。那些关于脉象的细微差别、舌苔的动态变化,以及病人在不同时间点的主诉如何影响最终的方药取舍,都被描述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仅是记录医案,更像是一部中医“内功心法”的私密传授。它让人明白,真正的中医师承,靠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变化的敏锐洞察。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中医学习者的一颗定海神针!我之前在临床上遇到一些棘手的病例,总感觉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之间隔着一道鸿沟,抓不住病机的核心。看了这本书后,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如沐春风”。作者将师承过程中的那些醍醐灌顶的瞬间,那些看似寻常却蕴含深刻哲理的诊疗思路,都娓娓道来。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展示了如何将古籍中的精髓活学活用。尤其是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处理,书里没有给出标准化的“菜谱”,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构建自己的思维框架,这一点对我触动特别大。读完后感觉自己对辨证论治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看待疾病的角度更加全面和深入了。那种与一代名师并肩作战、共同研讨的临证体验,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体现了一种匠心。阅读体验非常好,每一章的结构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关键的辨证要点和用药解析都会被清晰地标注出来,极大地便利了我们整理笔记和回顾学习。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记录医案时所展现的谦逊态度。他没有将师父塑造成一个“神化”的形象,而是真实地记录了师父在面对疑难病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如临深渊”的谨慎和反复权衡。这种对“道”的尊重,比单纯展示“术”的精湛更为重要。通过这本书,我仿佛也参与了那些历史性的诊疗现场,学习到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严谨、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它真正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统一,对提高年轻一代中医的临床思维和职业素养,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评分作为一个临床多年的老中医,我本以为自己对中医的理解已经足够深入了,但这本书还是给了我一个极大的震撼。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对境生疑,对境生智”的论述。在处理一些看似矛盾的症状时,我们常常会陷入僵局。这本书里记载的师徒对话,完美地展现了如何打破思维定势,从更宏观的“气机升降”和“脏腑相关”去重新审视问题。特别是针对一些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的调理,书中给出的思路非常开阔,不拘泥于某一个病名,而是着眼于个体整体的平衡。行文风格上,它避免了过分的学术化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近乎口述的、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来描述复杂的医学概念,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顺畅理解,而有经验者则能从中体味出更深层次的韵味。这真是一本可以反复咀嚼、每次都有新发现的宝典。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很多“师承”类的书籍,读起来总感觉少了点火候,仿佛是二手资料的转述。但这一本,字里行间都流淌着第一手经验的温度和厚度。作者的文笔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叙事者的生动,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感。它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中医理论体系在实际应用中是如何“呼吸”的。比如,对某一味药的理解,不只是停留在“主治”上,而是深入到其性味归经的微观层面,并结合具体病人的体质背景,去看它如何在方剂中发挥作用。这种深入骨髓的理解,恰恰是现代医学教育中常常缺失的一环。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临床实践,从中找到了很多过去忽略的细节和被束之高阁的古老智慧的现代应用途径。绝对是中医同道案头必备的良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