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一味

一食一味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汪曾祺 著
圖書標籤:
  • 美食
  • 料理
  • 傢常菜
  • 食譜
  • 烹飪
  • 飲食文化
  • 慢生活
  • 健康飲食
  • 食材
  • 簡單易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津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1127194
版次:1
商品編碼:12338775
品牌:文通天下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純質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 汪曾祺文集水墨珍藏係列,具知識分子風格的汪曾祺作品,雅緻詩意,淡遠蘊藉;

2. 由汪氏後人慎重編選,收錄汪曾祺是代錶性的小說、散文、文論和戲劇等百餘篇佳作,一套在手,汪文精華盡收眼底;

3 瀋從文、黃永玉、張兆和、黃裳、王安憶、蔣勛、梁文道等文化名流傾情推薦;

4 食中有性情,味中有人生……隨書附贈汪曾祺手繪精美書簽。

5 汪曾祺的文字讓人重溫古典主義名士風散文的魅力,讓真與美、讓日常生活、讓恬淡與雍容迴歸日常。


內容簡介

本書完備地收錄瞭汪曾祺談美食的係列散文。書中寫到的一道道日常小吃,既融進瞭製作者的心意,還承載著韆百年流傳的文化風情,錶達瞭無限的生活熱情和雅緻的韻味,令讀者感受到的不止是美食的誘惑,更有著溫情的鄉野人情以及俗世生活中含蘊的自然真趣。作者無意於寫得深刻,從容閑適的筆觸卻每每讓人品咂齣生活本身的滋味……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是中國一個純粹的文人,是中國一個士大夫。”江蘇高郵人,1943年畢業於昆明西南聯閤大學,1946年起在雜誌上發錶小說。

汪曾祺的文字乾淨而傳神,既沒有結構上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淡泊通透,如話傢常。他的小說作品更被譽為“中國現代小說以傲世的極少數重大收獲之一”。汪曾祺的成就的大緻可分為三大塊:小說、散文和藝術,尤以前兩者見長。粉絲遍及海內外。和他的老師瀋從文一樣,都具有很強的市場號召力。

汪曾祺和瀋從文一樣,是那種培養作傢的作傢,是20世紀下半葉在自己獨創的形式中達到藝術完美的大師級中國小說傢,其成就不亞於被國人津津樂道的博爾赫斯。在中國文壇,他被公認為“對白話文的貢獻是很大的”。


目錄

傢常酒菜
002故鄉的食物
017馬鈴薯
021鱖魚
024傢常酒菜
029韭菜花
032蘿蔔
037歲交春
039故鄉的野菜
044食豆飲水齋閑筆
053蠶豆
056豆腐
063乾絲
065肉食者不鄙
070魚我所欲也
074手把肉
078貼鞦膘
081栗子
084果蔬鞦濃
089麵茶
091豆汁兒
093菌小譜
四方食事
100昆明的果品
106昆明菜
115四方食事
123尋常茶話
129沽源
133五味
138米綫和餌塊
144煙賦
150昆明的吃食
159長城漫憶
163唐巴拉牧場
166上梁山
170山頂夜宴
171萊蕪謳
172大等喊
177工藝菜
178徽菜
179雲霄
181福州
184中溪賓館
187川菜
吃食與文學
192葵·薤
197宋朝人的吃喝
200《知味集》徵稿小啓(代序)
201作傢談吃第一集
205食道舊尋
211文章雜事
217吃食和文學
220苦瓜是瓜嗎?
223鹹菜和文化
227《吃的自由》序
230《旅食與文化》題記

精彩書摘

傢常酒菜

故鄉的食物

炒米和焦屑

小時讀《闆橋傢書》,“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薑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覺得很親切。鄭闆橋是興化人,我的傢鄉是高郵,風氣相似。這樣的感情,是外地人們不易領會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瞭炒米糖。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買瞭,咯咯地嚼著。四川有“炒米糖開水”,車站碼頭都有得賣,那是泡著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專業的作坊做的,不像我們那裏。我們那裏也有炒米糖,像彆處一樣,切成長方形的一塊一塊。也有搓成圓球的,叫做“歡喜團”。那也是作坊裏做的。但通常所說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結的,是“散裝”的;而且不是作坊裏做齣來,是自己傢裏炒的。

說是自己傢裏炒,其實是請瞭人來炒的。炒炒米也要點手藝,並不是人人都會的。入瞭鼕,大概是過瞭鼕至吧,有人背瞭一麵大篩子,手執長柄的鐵鏟,大街小巷地走,這就是炒炒米的。有時帶一個助手,多半是個半大孩子,是幫他燒火的。請到傢裏來,管一頓飯,給幾個錢,炒一天。或二鬥,或半石;像我們傢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齊,沒有零零碎碎炒的。過瞭這個季節,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著。一炒炒米,就讓人覺得,快要過年瞭。

裝炒米的壇子是固定的,這個壇子就叫“炒米壇子”,不作彆的用途。舀炒米的東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傢大都是用一個香煙罐頭。我的祖母用的是一個“柚子殼”。柚子,——我們那裏柚子不多見,從頂上開一個洞,把裏麵的瓤掏齣來,再塞上米糠,風乾,就成瞭一個硬殼的鉢狀的東西。她用這個柚子殼用瞭一輩子。

我父親有一個很怪的朋友,叫張仲陶。他很有學問,曾教我讀過《項羽本紀》。他薄有田産,不治生業,整天在傢研究《易經》,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隻有他一個人用蓍草算卦。據說他有幾卦算得極靈。有一傢,丟瞭一隻金戒指,懷疑是女傭偷瞭。這女傭人濛瞭冤枉,來求張先生算一卦。張先生算瞭,說戒指沒有丟,在你們傢炒米壇蓋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時就不大相信,算卦怎麼能算得這樣準,怎麼能算得齣在炒米壇蓋子上呢?不過他的這一卦說明瞭一件事,即我們那裏炒米壇子是幾乎傢傢都有的。

炒米這東西實在說不上有什麼好吃。傢常預備,不過取其方便。用開水一泡,馬上就可以吃。在沒有什麼東西好吃的時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來瞭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點心。鄭闆橋說“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說其省事,比下一碗掛麵還要簡單。炒米是吃不飽人的。一大碗,其實沒有多少東西。我們那裏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闆橋所說,“佐以醬薑一小碟”,也有,少。我現在歲數大瞭,如有人請我吃泡炒米,我倒寜願來一小碟醬生薑——最好滴幾滴香油,那倒是還有點意思的。另外還有一種吃法,用豬油煎兩個嫩荷包蛋——我們那裏叫做“蛋癟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這種食品是隻有“慣寶寶”纔能吃得到的。誰傢要是老給孩子吃這種東西,街坊就會有議論的。

我們那裏還有一種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鍋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們那裏,餐餐吃米飯,頓頓有鍋巴。把飯鏟齣來,鍋巴用小火烘焦,起齣來,捲成一捲,存著。鍋巴是不會壞的,不發餿,不長黴。攢夠一定的數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來。焦屑也像炒米一樣。用開水衝衝,就能吃瞭。焦屑調勻後成糊狀,有點像北方的炒麵,但比炒麵爽口。

我們那裏的人傢預備炒米和焦屑,除瞭方便,原來還有一層意思,是應急。在不能正常煮飯時,可以用來充飢。這很有點像古代行軍用的“糒”。有一年,記不得是哪一年,總之是我還小,還在上小學,黨軍(國民革命軍)和聯軍(孫傳芳的軍隊)在我們縣境內開瞭仗,很多人都躲進瞭紅十字會。不知道齣於一種什麼信念,大傢都以為紅十字會是哪一方的軍隊都不能打進去的,進瞭紅十字會就安全瞭。紅十字會設在煉陽觀,這是一個道士觀。我們一傢帶瞭一點行李進瞭煉陽觀。祖母指揮著,特彆關照,把一壇炒米和一壇焦屑帶瞭去。我對這種打破常規的生活極感興趣。晚上,爬到呂祖樓上去,看雙方軍隊槍炮的火光在東北麵不知什麼地方一陣一陣地亮著,覺得有點緊張,也覺得好玩。很多人傢住在一起,不能煮飯,這一晚上,我們是衝炒米、泡焦屑度過的。沒有床鋪,我把幾個道士誦經用的蒲團拼起來,在上麵睡瞭一夜。這實在是我小時候度過的一個浪漫主義的夜晚。

第二天,沒事瞭,大傢就都迴傢瞭。

炒米和焦屑和我傢鄉的貧窮和長期的動亂是有關係的。

端午的鴨蛋

傢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係百索子。五色的絲綫擰成小繩,係在手腕上。絲綫是掉色的,洗臉時沾瞭水,手腕上就印得紅一道綠一道的。做香角子。絲綫纏成小粽子,裏頭裝瞭香麵,一個一個串起來,掛在帳鈎上。貼五毒。紅紙剪成五毒,貼在門檻上。貼符。這符是城隍廟送來的。城隍廟的老道士還是我的寄名乾爹,他每年端午節前就派小道士送符來,還有兩把小紙扇。符送來瞭,就貼在堂屋的門楣上。一尺來長的黃色、藍色的紙條,上麵用硃筆畫些莫名其妙的道道,這就能闢邪麼?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個風俗不知彆處有不:放黃煙子。黃煙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隻是裏麵灌的不是硝藥,而是雄黃。點著後不響,隻是冒齣一股黃煙,能冒好一會。把點著的黃煙子丟在櫥櫃下麵,說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點瞭黃煙子,常把它的一頭抵在闆壁上寫虎字。寫黃煙虎字筆畫不能斷,所以我們那裏的孩子都會寫草書的“一筆虎。”還有一個風俗,是端午節的午飯要吃“十二紅”,就是十二道紅顔色的菜。十二紅裏我隻記得有炒紅莧菜、油爆蝦、鹹鴨蛋,其餘的都記不清,數不齣瞭。也許十二紅隻是一個名目,不一定真湊足十二樣。不過午飯的菜都是紅的,這一點是我沒有記錯的,而且,莧菜、蝦、鴨蛋,一定是有的。這三樣,在我的傢鄉,都不貴,多數人傢是吃得起的。

我的傢鄉是水鄉,齣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於醃鴨蛋。高郵鹹鴨蛋是齣瞭名的。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迴答之後,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裏齣鹹鴨蛋!”上海的賣醃臘的店鋪裏也賣鹹鴨蛋,必用紙條特彆標明:“高郵鹹蛋”。高郵還齣雙黃鴨蛋。彆處鴨蛋也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齣。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彆處。還不就是個鴨蛋!隻是切開之後,裏麵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齣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鹹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傢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袁枚的《隨園食單·小菜單》有“醃蛋”一條。袁子纔這個人我不喜歡,他的《食單》好些菜的做法是聽來的,他自己並不會做菜。但是《醃蛋》這一條我看後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文不長,錄如下:

醃蛋以高郵為佳,顔色紅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間先夾取以敬客,放盤中,總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彆處的發乾、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彆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如袁子纔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齣來瞭。高郵鹹蛋的黃是通紅的。蘇北有一道名菜,叫做“硃砂豆腐”,就是用高郵鴨蛋黃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鹹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麼鹹鴨蛋呢!

端午節,我們那裏的孩子興掛“鴨蛋絡子”。頭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絲綫打好瞭絡子。端午一早,鴨蛋煮熟瞭,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麼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彆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挑好瞭,裝在絡子裏,掛在大襟的紐扣上。這有什麼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愛的飾物。鴨蛋絡子掛瞭多半天,什麼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裏的鴨蛋掏齣來,吃瞭。端午的鴨蛋,新醃不久,隻有一點淡淡的鹹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瞭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蛋黃蛋白吃光瞭,用清水把鴨蛋裏麵洗淨,晚上捉瞭螢火蟲來,裝在蛋殼裏,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殼裏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瞭!

小時讀囊螢映雪故事,覺得東晉的車胤用練囊盛瞭幾十隻螢火蟲,照瞭讀書,還不如用鴨蛋殼來裝螢火蟲。不過用螢火蟲照亮來讀書,而且一夜讀到天亮,這能行麼?車胤讀的是手寫的捲子,字大,若是讀現在的新五號字,大概是不行的。

鹹菜茨菰湯

一到下雪天,我們傢就喝鹹菜湯,不知是什麼道理。是因為雪天買不到青菜?那也不見得。除非大雪三日,賣菜的齣不瞭門,否則他們總還會上市賣菜的。這大概隻是一種習慣。一早起來,看見飄雪花瞭,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鹹菜湯!

鹹菜是青菜醃的。我們那裏過去不種白菜,偶有賣的,叫做“黃芽菜”,是外地運去的,很名貴。一般黃芽菜炒肉絲,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鞦,醃菜,這時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擔的買來,洗淨,晾去水氣,下缸。一層菜,一層鹽,碼實,即成。隨吃隨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醃瞭四五天的新鹹菜很好吃,不鹹,細、嫩、脆、甜,難可比擬。

鹹菜湯是鹹菜切碎瞭煮成的。到瞭下雪的天氣,鹹菜已經醃得很鹹瞭,而且已經發酸,鹹菜湯的顔色是暗綠的。沒有吃慣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鹹菜湯裏有時加瞭茨菰片,那就是鹹菜茨菰湯。或者叫茨菰鹹菜湯,都可以。

我小時候對茨菰實在沒有好感。這東西有一種苦味。民國二十年,我們傢鄉鬧大水,各種作物減産,隻有茨菰卻豐收。那一年我吃瞭很多茨菰,而且是不去茨菰的嘴子的,真難吃。

我十九歲離鄉,輾轉漂流,三四十年沒有吃到茨菰,並不想。

前好幾年,春節後數日,我到瀋從文老師傢去拜年,他留我吃飯,師母張兆和炒瞭一盤茨菰肉片。瀋先生吃瞭兩片茨菰,說:“這個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認他這話。吃菜講究“格”的高低,這種語言正是瀋老師的語言。他是對什麼事物都講“格”的,包括對於茨菰、土豆。

因為久違,我對茨菰有瞭感情。前幾年,北京的菜市場在春節前後有賣茨菰的。我見到,必要買一點迴來加肉炒瞭。傢裏人都不怎麼愛吃。所有的茨菰,都由我一個人“包圓兒”瞭。

北方人不識茨菰。我買茨菰,總要有人問我:“這是什麼?”——“茨菰。”——“茨菰是什麼?”這可不好迴答。

北京的茨菰賣得很貴,價錢和“洞子貨”(溫室所産)的西紅柿、野雞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鹹菜茨菰湯。

我想念傢鄉的雪。

虎頭鯊·嗤魚·硨螯·螺螄·蜆子

蘇州人特重塘鱧魚。上海人也是,一提起塘鱧魚,眉飛色舞。塘鱧魚是什麼魚?我嚮往之久矣。到蘇州,曾想嘗嘗塘鱧魚,未能如願。後來我知道:塘鱧魚就是虎頭鯊,嗐!

塘鱧魚亦稱土步魚。《隨園食單》:“杭州以土步魚為上品,而金陵人賤之,目為虎頭蛇,可發一笑。”虎頭蛇即虎頭鯊。這種魚樣子不好看,而且有點凶惡。渾身紫褐色,有細碎黑斑,頭大而多骨,鰭如蝶翅。這種魚在我們那裏也是賤魚,是不能上席的。蘇州人做塘鱧魚有清炒、椒鹽多法。我們傢鄉通常的吃法是汆湯,加醋、鬍椒。虎頭鯊氽湯,魚肉極細嫩,鬆而不散,湯味極鮮,開胃。

嗤魚的樣子也很怪,頭扁嘴闊,有點像鮎魚,無鱗,皮色黃,有淺黑色的不規整的大斑。無背鰭,而背上有一根很硬的尖銳的骨刺。用手捏起這根骨刺,它就發齣嗤嗤小小的聲音。這聲音是怎麼發齣來的,我一直沒弄明白。這種魚是由這種聲音得名的。它的學名是什麼,隻有去問魚類學專傢瞭。這種魚沒有很大的,七八寸長的,就算難得的瞭。這種魚也很賤,連鄉下人也看不起。我的一個親戚在農村插隊,見到嗤魚,買瞭一些,農民都笑他:“買這種魚乾什麼!”嗤魚其實是很好吃的。嗤魚通常也是汆湯。虎頭鯊是醋湯,嗤魚不加醋,湯白如牛乳,是所謂“奶湯。”嗤魚也極細嫩,鰓邊的兩塊蒜瓣肉有大拇指大,堪稱至味。有一年,北京一傢魚店不知從哪裏運來一些嗤魚,無人問津。顧客都不識這是啥魚。有一位賣魚的老師傅倒知道:“這是嗤。”我看到,高興極瞭,買瞭十來條。迴傢一做,滿不是那麼一迴事!嗤要吃活的(虎頭鯊也是活殺)。長途轉運,又在冷庫裏冰瞭一些日子,肉質變硬,鮮味全失,一點意思都沒有!

硨螯,我的傢鄉叫饞螯,硨螯是揚州人的叫法。我在大連見到花蛤,我以為就是硨螯,不是。形狀很相似,入口全不同。花蛤肉粗而硬,咬不動。硨螯極柔軟細嫩。硨螯好像是淡水裏産的,但味道卻似海鮮。有點像蠣黃,但比蠣黃味道清爽。比青蛤、蚶子味厚。硨螯可清炒,燒豆腐,或與鹹肉同煮。硨螯燒烏青菜(江南人叫塌苦菜),風味絕佳。烏青菜如是經霜而現拔的,尤美。我不食硨螯四十五年矣。

硨螯殼稍呈三角形,質堅,白如細瓷,而有各種顔色的弧形花斑,有淺紫的,有暗紅的,有赭石,墨藍的,很好看。傢裏買瞭硨螯,挖齣硨螯肉,我們就從一堆硨螯殼裏去挑選,挑到好的,洗淨瞭留起來玩。硨螯殼的鉸閤部有兩個突齣的尖嘴子,把尖嘴子在糙石上磨磨,不一會兒就磨齣兩個小圓洞,含在嘴裏吹,嗚嗚地響,且有細細顫音,如風吹窗紙。

……


《舌尖上的鄉愁》 簡介 這是一本關於食物與情感的書,它不拘泥於食譜的冰冷碼放,而是將食物的故事娓娓道來,如同串起一串串閃耀著迴憶光芒的珍珠。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勾勒齣那些存在於尋常巷陌、山野田間,甚至漂洋過海的食物記憶,它們承載著傢人的溫暖,朋友的情誼,以及一個時代特有的風味與氣息。 書的開篇,從一碗氤氳著熱氣的麵條說起。這並非一道名貴的菜肴,卻凝結瞭母親淩晨起床的辛勞,以及兒時賴床時,那份對媽媽味道的渴望。作者沒有直接描述麵條的配料,而是描繪瞭麵條在母親手中翻飛的場景:揉麵的力度,醒麵的溫度,切麵的刀工,每一處都透露著對傢人的細緻關懷。當熱氣騰騰的麵條端上桌,那股熟悉的鮮香瞬間喚醒瞭沉睡的味蕾,也滌蕩瞭心中的疲憊。作者認為,真正的美味,往往蘊含在最平凡的食物中,它觸動的是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是與生俱來的歸屬感。 接著,筆鋒一轉,來到瞭北方的大雪天。窗外銀裝素裹,屋子裏卻爐火熊熊,飄散著烤紅薯的甜香。那種焦糖化的香甜,混閤著泥土的芬芳,是寒冷鼕日裏最溫暖的慰藉。作者迴憶起小時候,和小夥伴們一起圍坐在火堆旁,用樹枝串起紅薯,小心翼翼地翻動,等待那股誘人的香氣漸漸彌漫。那時的日子似乎很慢,但每一刻都充滿瞭簡單的快樂。烤紅薯的甜,不僅僅是糖分的甜,更是那種集體分享的溫暖,以及對自然饋贈的感恩。 書中還描繪瞭南方水鄉的獨特風味。那是一種精緻而講究的美味,如同一道道精雕細琢的藝術品。作者描繪瞭一道名為“清蒸長江鰣魚”的菜肴。這道菜的精髓在於食材的新鮮與烹飪的簡約。鰣魚的肥美,魚皮的滑嫩,魚肉的鮮甜,在最簡單的蒸製過程中被完美釋放。作者沒有過多介紹烹飪技巧,而是側重於品嘗的體驗:魚肉入口即化,鮮味在舌尖綻放,仿佛能嘗到江水的氣息。這道菜不僅僅是對味覺的享受,更是對一種生活態度的體現——不求繁復,但求極緻,對食材本真的尊重。 除瞭那些令人垂涎的菜肴,書中還穿插瞭許多關於食物背後的人和故事。作者講述瞭在一次旅行中,偶遇一位堅持用傳統工藝製作豆腐的老奶奶。老奶奶的手粗糙而布滿智慧,她用石磨一點點研磨豆子,每一個動作都帶著歲月的沉澱。她製作的豆腐,豆香味濃鬱,口感細膩,與市麵上批量生産的豆腐截然不同。老奶奶告訴作者,做豆腐,最重要的是耐心和用心,要把豆子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這個故事讓作者深刻體會到,食物不僅僅是物質,更是承載著匠人精神和世代傳承的文化。 書中還記錄瞭作者在外漂泊的歲月。當一個人身處異鄉,最容易勾起鄉愁的,往往是那些曾經熟悉的味道。作者描述瞭自己嘗試製作傢鄉的臘腸。從選肉、醃製、灌腸,每一個步驟都力求還原記憶中的味道。當第一根臘腸風乾完成,切下一片,那股熟悉的煙熏和酒香瞬間將他帶迴瞭那個溫暖的傢。這種通過食物來連接故鄉的經曆,讓讀者感同身受,理解瞭食物在維係情感和文化認同中的重要作用。 《舌尖上的鄉愁》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吃的書,它更是一本關於生活、關於記憶、關於情感的書。作者通過對不同地域、不同風味的食物的描繪,展現瞭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食物與人類情感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書中沒有高深的烹飪理論,也沒有華麗的食材堆砌,隻有真誠的講述,和對那些平凡而動人的食物故事的深深眷戀。 書中的每一道菜,每一個食物,都如同一個小小的窗口,讓讀者得以窺見一個傢庭的溫暖,一個地域的特色,甚至是一個時代的印記。作者相信,食物是連接人與人最直接、最古老的方式。一頓飯,可以凝聚親情,可以增進友情,可以化解隔閡。而那些我們曾經品嘗過的美味,則會永遠鎸刻在我們的記憶深處,成為我們人生旅途中不可磨滅的風景。 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食物的味道,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烹飪者的心境和所處的環境。一位心懷感恩的廚師,即使烹飪最簡單的食材,也能做齣令人動容的味道。反之,即使是再名貴的食材,若烹飪者心不在焉,也難逃索然無味的結局。因此,這本書鼓勵讀者去用心感受食物,去體味烹飪過程中的樂趣,去珍惜每一次與傢人朋友圍坐一堂,共享美食的時光。 《舌尖上的鄉愁》是一本讓人讀瞭會感到溫暖的書,它用最樸實的方式,喚醒瞭我們內心深處對美食的渴望,以及對親情、對故鄉的思念。它告訴我們,無論走到哪裏,傢鄉的味道,永遠是我們心中最柔軟的慰藉。而那些與食物相關的記憶,則如同陳年的美酒,越發醇厚,越發令人迴味。這本書,不隻是關於吃,更是關於如何通過食物,去擁抱生活,去銘記情感,去珍藏每一個閃耀著溫馨光芒的瞬間。它是一場味蕾的旅行,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書中還細緻地描繪瞭不同季節的食物。春天,是鮮嫩的野菜,是初生的豆莢;夏天,是清爽的瓜果,是豐腴的魚蝦;鞦天,是飽滿的稻榖,是金黃的果實;鼕天,是厚重的燉菜,是暖身的湯品。作者認為,順應時節而食,是古人留下的智慧,也是對自然的一種尊重。不同的季節,不僅帶來瞭不同的食材,更帶來瞭不同的生活節奏和心情。春天勃勃的生機,夏天熱烈的奔放,鞦天豐收的喜悅,鼕天沉靜的內斂,都在食物的形態和味道中得以體現。 書末,作者以一道傢常的“蔥油拌麵”作為結尾。這道麵條看似簡單,卻有著豐富的層次感。蔥油的香氣,醬油的鹹鮮,麵條的筋道,三者完美融閤,構成瞭一道令人難以忘懷的經典。作者在描述這道麵條時,沒有賦予它任何宏大的意義,隻是淡淡地寫道:“當一碗熱騰騰的蔥油拌麵端到麵前,聞著那股濃鬱的蔥香,拌勻後送入口中,那種簡單的滿足感,足以驅散所有的疲憊。”這種結尾,恰恰呼應瞭全書的主題:最動人的美味,往往就藏匿在最平凡的生活裏。它不追求驚艷,隻求一份踏實和溫暖,一份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味道。 《舌尖上的鄉愁》是一本值得細細品讀的書。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復雜的敘事,卻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通過對食物的描繪,作者為我們打開瞭一扇扇記憶的門,讓我們得以重溫那些溫暖的時光,那些珍貴的情感。它不僅是一本關於“吃”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生活”的書,一本關於“愛”的書。它提醒著我們,珍惜當下,感恩生活,用一顆充滿愛的心去感受世間的美好。

用戶評價

评分

哇,這本書的名字《一食一味》聽起來就很有畫麵感,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看看。我最近剛好在尋找能給自己帶來一些烹飪靈感,或者隻是單純享受閱讀美食故事的書籍,所以當看到它的時候,就立刻被吸引瞭。不知道這本書裏會分享哪些經典的傢常菜,又會挖掘齣多少不為人知的美食背後的故事呢?我特彆期待能看到一些作者獨到的見解,比如對於某種食材的細緻描繪,或者某種烹飪手法上的創新嘗試。有時候,一本好的美食書不隻是提供菜譜,它更像是一位老朋友,用文字將我們帶入一個充滿香氣和溫度的世界。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那種“用心去做每一道菜”的溫度,即使隻是讀著,也能仿佛聞到廚房裏的陣陣飄香,品嘗到那份獨屬於“一食一味”的滋味。我猜想,作者一定對食材有著深厚的理解,對烹飪有著近乎虔誠的熱愛,纔能寫齣這樣打動人心的名字。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哇,簡直是視覺的盛宴!我一直覺得,一本美食書的封麵,就像是它的第一張名片,直接決定瞭讀者是否願意走進它的世界。而《一食一味》的封麵,無論是在色彩的搭配上,還是在構圖的巧思上,都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它散發著一種溫暖、質樸卻又不失精緻的藝術氣息,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在陽光下閃耀的食材,以及精心擺盤的佳肴。我甚至可以想象,書中的文字也會如同封麵一樣,充滿著細膩的情感和豐富的層次。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一食一味”這個概念,通過文字和可能的圖片,傳達給讀者的?是不是每一道菜都承載著一份獨特的迴憶,或是一種彆樣的生活哲學?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這本書是否能給我帶來一些關於“味道”的全新思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食物的關係,以及那些隱藏在平凡餐桌上的不凡之處。

评分

坦白說,我本來對這類美食書籍有些猶豫,因為我總覺得它們要麼過於專業,要麼過於 the same。但《一食一味》這本書,真的讓我眼前一亮。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烹飪過程時,那種帶著溫度的文字。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步驟羅列,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仿佛能聽到鍋碗瓢盆的碰撞聲,聞到油煙升騰的香氣。我感覺作者在分享的,不僅僅是菜譜,更是自己對生活的熱情和對美食的執著。我猜想,書裏一定有很多“小竅門”,比如如何讓豆腐更入味,或者如何在傢做齣媲美餐廳的招牌菜。我特彆期待能從中學習到一些關於“慢燉”和“醃製”的技巧,這兩種烹飪方式,總能賦予食物一種深邃而豐富的口感。這本書,讓我覺得烹飪不再是一件“必須完成的任務”,而是一種充滿樂趣和創造力的享受。

评分

我必須說,《一食一味》這本書,它不僅僅是關於“吃”,更是關於“品味”。我喜歡作者在書中流露齣的那種對食物的敬畏之心,以及對每一餐的認真態度。這種態度,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中,顯得尤為珍貴。我猜想,這本書裏一定有很多關於“傢常菜”的經典,那些我們從小吃到大,卻可能已經遺忘的味道。我期待能從中找到一些關於如何“復刻”那些記憶中的味道的方法,比如奶奶做的紅燒肉,或者媽媽做的番茄炒蛋。而且,我還在想,作者會不會分享一些關於“擺盤”的技巧?畢竟,有時候“色香味俱全”中的“色”,也占瞭很大一部分。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參加一場充滿溫度的味蕾之旅,每一次翻閱,都能讓我收獲滿滿的感動和驚喜,讓我更加熱愛生活,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餐。

评分

讀瞭《一食一味》的序言,我就被作者那種對生活的熱愛深深打動瞭。那種筆觸,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帶著一種親切的分享,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饕,在娓娓道來自己與食物的故事。我尤其喜歡其中提到的一些關於“時令”和“節氣”的感悟,這讓我想起小時候跟著奶奶在菜園裏采摘新鮮蔬菜的日子,那時候的食物,似乎真的能吃齣季節的味道。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迴到那個簡單而純粹的年代,讓我重新體會到食物最本真的滋味。我還在想,作者會不會分享一些關於食材選擇的秘訣?比如,如何挑選最新鮮的魚,或者如何區分不同品種的香料?這些細節,對於我們這些熱愛美食但又不夠專業的人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總而言之,這不僅僅是一本菜譜,更像是一本關於生活方式的指南,指引我們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慢下來,用心去感受每一份食物帶來的美好。

評分

★他是我認為全中國文章寫得較好的,一直到今天都這樣認為。

評分

汪曾祺是個會生活的妙人,他的書一直都喜歡看的,感覺很有意思,構思巧妙。

評分

我讓西西弗留在山下,讓世人永遠看得見他的負荷!然而西西弗卻以否認諸神和推舉岩石這一至高無上的忠誠來誨人警世。他也判定一切皆善。他覺得這個從此沒有主子的世界既非不毛之地,亦非微不足道。那岩石的每個細粒,那黑暗籠罩搭訕每道礦物的光芒,都成瞭他一人世界的組成部分。攀登山頂的奮鬥本身足以充實一顆人心。應當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

評分

語堂像個老者,每次讀到他的文字,都能靜下心來聽他他給你娓娓道來。鬍先生是個智者,平凡的生活中總能被的他的博文醍醐灌頂。小波這個年輕人啊,觀念和思想總是透露齣青春的氣息,即使歲月在我們人生流淌過,我們還能永遠這麼青春洋溢。季老先生總是在你的內心平靜處掀起一起波瀾。

評分

人間滋味,人間有戲,怎樣生活,不是外在的影響,而是你從心底想要活成什麼樣子

評分

喜歡汪曾祺的散文,記得在十點讀書聽過他的 一篇關於豆腐的雜文。文筆之間就把我引入豆腐世界。從那時起開始喜歡瞭汪老的文字。這套叢書算是汪老人間係列的雜文散文集。裝幀不錯,用的硬質書皮,紙張皎白,厚薄適中,字號字體和排版看起來很舒服。算是精品書籍。贊一個!

評分

聽說這本書關於吃的方麵有很精彩的描寫,慕名而來。

評分

《人間滋味》是一部經典的美食散文集,內容涵蓋五味人間、食肉和飲茶、吃食與文學、四方食事四大方麵。文章的主要敘述對象包括地方風味、傢常小菜、民間特色美食等內容,無論是談蘿蔔、豆腐、栗子,還是談韭菜花、手把肉、故鄉的元宵,在他的描述之下,所有吃過的和沒有吃過的食物,全部都是美食。這些都是汪曾祺崇尚恬淡自然的精神境界的體現。

評分

終於可以裝斯文,把書櫃擠滿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