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一味

一食一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曾祺 著
图书标签:
  • 美食
  • 料理
  • 家常菜
  • 食谱
  • 烹饪
  • 饮食文化
  • 慢生活
  • 健康饮食
  • 食材
  • 简单易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271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8775
品牌:文通天下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汪曾祺文集水墨珍藏系列,具知识分子风格的汪曾祺作品,雅致诗意,淡远蕴藉;

2. 由汪氏后人慎重编选,收录汪曾祺是代表性的小说、散文、文论和戏剧等百余篇佳作,一套在手,汪文精华尽收眼底;

3 沈从文、黄永玉、张兆和、黄裳、王安忆、蒋勋、梁文道等文化名流倾情推荐;

4 食中有性情,味中有人生……随书附赠汪曾祺手绘精美书签。

5 汪曾祺的文字让人重温古典主义名士风散文的魅力,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日常。


内容简介

本书完备地收录了汪曾祺谈美食的系列散文。书中写到的一道道日常小吃,既融进了制作者的心意,还承载着千百年流传的文化风情,表达了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令读者感受到的不止是美食的诱惑,更有着温情的乡野人情以及俗世生活中含蕴的自然真趣。作者无意于写得深刻,从容闲适的笔触却每每让人品咂出生活本身的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是中国一个纯粹的文人,是中国一个士大夫。”江苏高邮人,1943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起在杂志上发表小说。

汪曾祺的文字干净而传神,既没有结构上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淡泊通透,如话家常。他的小说作品更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以傲世的极少数重大收获之一”。汪曾祺的成就的大致可分为三大块:小说、散文和艺术,尤以前两者见长。粉丝遍及海内外。和他的老师沈从文一样,都具有很强的市场号召力。

汪曾祺和沈从文一样,是那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20世纪下半叶在自己独创的形式中达到艺术完美的大师级中国小说家,其成就不亚于被国人津津乐道的博尔赫斯。在中国文坛,他被公认为“对白话文的贡献是很大的”。


目录

家常酒菜
002故乡的食物
017马铃薯
021鳜鱼
024家常酒菜
029韭菜花
032萝卜
037岁交春
039故乡的野菜
044食豆饮水斋闲笔
053蚕豆
056豆腐
063干丝
065肉食者不鄙
070鱼我所欲也
074手把肉
078贴秋膘
081栗子
084果蔬秋浓
089面茶
091豆汁儿
093菌小谱
四方食事
100昆明的果品
106昆明菜
115四方食事
123寻常茶话
129沽源
133五味
138米线和饵块
144烟赋
150昆明的吃食
159长城漫忆
163唐巴拉牧场
166上梁山
170山顶夜宴
171莱芜讴
172大等喊
177工艺菜
178徽菜
179云霄
181福州
184中溪宾馆
187川菜
吃食与文学
192葵·薤
197宋朝人的吃喝
200《知味集》征稿小启(代序)
201作家谈吃第一集
205食道旧寻
211文章杂事
217吃食和文学
220苦瓜是瓜吗?
223咸菜和文化
227《吃的自由》序
230《旅食与文化》题记

精彩书摘

家常酒菜

故乡的食物

炒米和焦屑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这很有点像古代行军用的“糒”。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

端午的鸭蛋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是出了名的。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红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咸菜茨菰汤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般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菰片,那就是咸菜茨菰汤。或者叫茨菰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菰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菰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菰,而且是不去茨菰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菰,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菰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菰,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菰、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菰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菰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菰,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菰。我买茨菰,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菰。”——“茨菰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菰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菰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虎头鲨·嗤鱼·砗螯·螺蛳·蚬子

苏州人特重塘鳢鱼。上海人也是,一提起塘鳢鱼,眉飞色舞。塘鳢鱼是什么鱼?我向往之久矣。到苏州,曾想尝尝塘鳢鱼,未能如愿。后来我知道:塘鳢鱼就是虎头鲨,嗐!

塘鳢鱼亦称土步鱼。《随园食单》:“杭州以土步鱼为上品,而金陵人贱之,目为虎头蛇,可发一笑。”虎头蛇即虎头鲨。这种鱼样子不好看,而且有点凶恶。浑身紫褐色,有细碎黑斑,头大而多骨,鳍如蝶翅。这种鱼在我们那里也是贱鱼,是不能上席的。苏州人做塘鳢鱼有清炒、椒盐多法。我们家乡通常的吃法是汆汤,加醋、胡椒。虎头鲨氽汤,鱼肉极细嫩,松而不散,汤味极鲜,开胃。

嗤鱼的样子也很怪,头扁嘴阔,有点像鲇鱼,无鳞,皮色黄,有浅黑色的不规整的大斑。无背鳍,而背上有一根很硬的尖锐的骨刺。用手捏起这根骨刺,它就发出嗤嗤小小的声音。这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我一直没弄明白。这种鱼是由这种声音得名的。它的学名是什么,只有去问鱼类学专家了。这种鱼没有很大的,七八寸长的,就算难得的了。这种鱼也很贱,连乡下人也看不起。我的一个亲戚在农村插队,见到嗤鱼,买了一些,农民都笑他:“买这种鱼干什么!”嗤鱼其实是很好吃的。嗤鱼通常也是汆汤。虎头鲨是醋汤,嗤鱼不加醋,汤白如牛乳,是所谓“奶汤。”嗤鱼也极细嫩,鳃边的两块蒜瓣肉有大拇指大,堪称至味。有一年,北京一家鱼店不知从哪里运来一些嗤鱼,无人问津。顾客都不识这是啥鱼。有一位卖鱼的老师傅倒知道:“这是嗤。”我看到,高兴极了,买了十来条。回家一做,满不是那么一回事!嗤要吃活的(虎头鲨也是活杀)。长途转运,又在冷库里冰了一些日子,肉质变硬,鲜味全失,一点意思都没有!

砗螯,我的家乡叫馋螯,砗螯是扬州人的叫法。我在大连见到花蛤,我以为就是砗螯,不是。形状很相似,入口全不同。花蛤肉粗而硬,咬不动。砗螯极柔软细嫩。砗螯好像是淡水里产的,但味道却似海鲜。有点像蛎黄,但比蛎黄味道清爽。比青蛤、蚶子味厚。砗螯可清炒,烧豆腐,或与咸肉同煮。砗螯烧乌青菜(江南人叫塌苦菜),风味绝佳。乌青菜如是经霜而现拔的,尤美。我不食砗螯四十五年矣。

砗螯壳稍呈三角形,质坚,白如细瓷,而有各种颜色的弧形花斑,有浅紫的,有暗红的,有赭石,墨蓝的,很好看。家里买了砗螯,挖出砗螯肉,我们就从一堆砗螯壳里去挑选,挑到好的,洗净了留起来玩。砗螯壳的铰合部有两个突出的尖嘴子,把尖嘴子在糙石上磨磨,不一会儿就磨出两个小圆洞,含在嘴里吹,呜呜地响,且有细细颤音,如风吹窗纸。

……


《舌尖上的乡愁》 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食物与情感的书,它不拘泥于食谱的冰冷码放,而是将食物的故事娓娓道来,如同串起一串串闪耀着回忆光芒的珍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那些存在于寻常巷陌、山野田间,甚至漂洋过海的食物记忆,它们承载着家人的温暖,朋友的情谊,以及一个时代特有的风味与气息。 书的开篇,从一碗氤氲着热气的面条说起。这并非一道名贵的菜肴,却凝结了母亲凌晨起床的辛劳,以及儿时赖床时,那份对妈妈味道的渴望。作者没有直接描述面条的配料,而是描绘了面条在母亲手中翻飞的场景:揉面的力度,醒面的温度,切面的刀工,每一处都透露着对家人的细致关怀。当热气腾腾的面条端上桌,那股熟悉的鲜香瞬间唤醒了沉睡的味蕾,也涤荡了心中的疲惫。作者认为,真正的美味,往往蕴含在最平凡的食物中,它触动的是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是与生俱来的归属感。 接着,笔锋一转,来到了北方的大雪天。窗外银装素裹,屋子里却炉火熊熊,飘散着烤红薯的甜香。那种焦糖化的香甜,混合着泥土的芬芳,是寒冷冬日里最温暖的慰藉。作者回忆起小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围坐在火堆旁,用树枝串起红薯,小心翼翼地翻动,等待那股诱人的香气渐渐弥漫。那时的日子似乎很慢,但每一刻都充满了简单的快乐。烤红薯的甜,不仅仅是糖分的甜,更是那种集体分享的温暖,以及对自然馈赠的感恩。 书中还描绘了南方水乡的独特风味。那是一种精致而讲究的美味,如同一道道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作者描绘了一道名为“清蒸长江鲥鱼”的菜肴。这道菜的精髓在于食材的新鲜与烹饪的简约。鲥鱼的肥美,鱼皮的滑嫩,鱼肉的鲜甜,在最简单的蒸制过程中被完美释放。作者没有过多介绍烹饪技巧,而是侧重于品尝的体验:鱼肉入口即化,鲜味在舌尖绽放,仿佛能尝到江水的气息。这道菜不仅仅是对味觉的享受,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不求繁复,但求极致,对食材本真的尊重。 除了那些令人垂涎的菜肴,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食物背后的人和故事。作者讲述了在一次旅行中,偶遇一位坚持用传统工艺制作豆腐的老奶奶。老奶奶的手粗糙而布满智慧,她用石磨一点点研磨豆子,每一个动作都带着岁月的沉淀。她制作的豆腐,豆香味浓郁,口感细腻,与市面上批量生产的豆腐截然不同。老奶奶告诉作者,做豆腐,最重要的是耐心和用心,要把豆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这个故事让作者深刻体会到,食物不仅仅是物质,更是承载着匠人精神和世代传承的文化。 书中还记录了作者在外漂泊的岁月。当一个人身处异乡,最容易勾起乡愁的,往往是那些曾经熟悉的味道。作者描述了自己尝试制作家乡的腊肠。从选肉、腌制、灌肠,每一个步骤都力求还原记忆中的味道。当第一根腊肠风干完成,切下一片,那股熟悉的烟熏和酒香瞬间将他带回了那个温暖的家。这种通过食物来连接故乡的经历,让读者感同身受,理解了食物在维系情感和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作用。 《舌尖上的乡愁》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吃的书,它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记忆、关于情感的书。作者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风味的食物的描绘,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食物与人类情感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书中没有高深的烹饪理论,也没有华丽的食材堆砌,只有真诚的讲述,和对那些平凡而动人的食物故事的深深眷恋。 书中的每一道菜,每一个食物,都如同一个小小的窗口,让读者得以窥见一个家庭的温暖,一个地域的特色,甚至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作者相信,食物是连接人与人最直接、最古老的方式。一顿饭,可以凝聚亲情,可以增进友情,可以化解隔阂。而那些我们曾经品尝过的美味,则会永远镌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不可磨灭的风景。 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食物的味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烹饪者的心境和所处的环境。一位心怀感恩的厨师,即使烹饪最简单的食材,也能做出令人动容的味道。反之,即使是再名贵的食材,若烹饪者心不在焉,也难逃索然无味的结局。因此,这本书鼓励读者去用心感受食物,去体味烹饪过程中的乐趣,去珍惜每一次与家人朋友围坐一堂,共享美食的时光。 《舌尖上的乡愁》是一本让人读了会感到温暖的书,它用最朴实的方式,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美食的渴望,以及对亲情、对故乡的思念。它告诉我们,无论走到哪里,家乡的味道,永远是我们心中最柔软的慰藉。而那些与食物相关的记忆,则如同陈年的美酒,越发醇厚,越发令人回味。这本书,不只是关于吃,更是关于如何通过食物,去拥抱生活,去铭记情感,去珍藏每一个闪耀着温馨光芒的瞬间。它是一场味蕾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书中还细致地描绘了不同季节的食物。春天,是鲜嫩的野菜,是初生的豆荚;夏天,是清爽的瓜果,是丰腴的鱼虾;秋天,是饱满的稻谷,是金黄的果实;冬天,是厚重的炖菜,是暖身的汤品。作者认为,顺应时节而食,是古人留下的智慧,也是对自然的一种尊重。不同的季节,不仅带来了不同的食材,更带来了不同的生活节奏和心情。春天勃勃的生机,夏天热烈的奔放,秋天丰收的喜悦,冬天沉静的内敛,都在食物的形态和味道中得以体现。 书末,作者以一道家常的“葱油拌面”作为结尾。这道面条看似简单,却有着丰富的层次感。葱油的香气,酱油的咸鲜,面条的筋道,三者完美融合,构成了一道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作者在描述这道面条时,没有赋予它任何宏大的意义,只是淡淡地写道:“当一碗热腾腾的葱油拌面端到面前,闻着那股浓郁的葱香,拌匀后送入口中,那种简单的满足感,足以驱散所有的疲惫。”这种结尾,恰恰呼应了全书的主题:最动人的美味,往往就藏匿在最平凡的生活里。它不追求惊艳,只求一份踏实和温暖,一份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味道。 《舌尖上的乡愁》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叙事,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通过对食物的描绘,作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记忆的门,让我们得以重温那些温暖的时光,那些珍贵的情感。它不仅是一本关于“吃”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一本关于“爱”的书。它提醒着我们,珍惜当下,感恩生活,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去感受世间的美好。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本来对这类美食书籍有些犹豫,因为我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专业,要么过于 the same。但《一食一味》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烹饪过程时,那种带着温度的文字。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步骤罗列,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仿佛能听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闻到油烟升腾的香气。我感觉作者在分享的,不仅仅是菜谱,更是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食的执着。我猜想,书里一定有很多“小窍门”,比如如何让豆腐更入味,或者如何在家做出媲美餐厅的招牌菜。我特别期待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关于“慢炖”和“腌制”的技巧,这两种烹饪方式,总能赋予食物一种深邃而丰富的口感。这本书,让我觉得烹饪不再是一件“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充满乐趣和创造力的享受。

评分

读了《一食一味》的序言,我就被作者那种对生活的热爱深深打动了。那种笔触,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带着一种亲切的分享,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饕,在娓娓道来自己与食物的故事。我尤其喜欢其中提到的一些关于“时令”和“节气”的感悟,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跟着奶奶在菜园里采摘新鲜蔬菜的日子,那时候的食物,似乎真的能吃出季节的味道。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回到那个简单而纯粹的年代,让我重新体会到食物最本真的滋味。我还在想,作者会不会分享一些关于食材选择的秘诀?比如,如何挑选最新鲜的鱼,或者如何区分不同品种的香料?这些细节,对于我们这些热爱美食但又不够专业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总而言之,这不仅仅是一本菜谱,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方式的指南,指引我们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慢下来,用心去感受每一份食物带来的美好。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哇,简直是视觉的盛宴!我一直觉得,一本美食书的封面,就像是它的第一张名片,直接决定了读者是否愿意走进它的世界。而《一食一味》的封面,无论是在色彩的搭配上,还是在构图的巧思上,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散发着一种温暖、质朴却又不失精致的艺术气息,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阳光下闪耀的食材,以及精心摆盘的佳肴。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的文字也会如同封面一样,充满着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层次。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一食一味”这个概念,通过文字和可能的图片,传达给读者的?是不是每一道菜都承载着一份独特的回忆,或是一种别样的生活哲学?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本书是否能给我带来一些关于“味道”的全新思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食物的关系,以及那些隐藏在平凡餐桌上的不凡之处。

评分

我必须说,《一食一味》这本书,它不仅仅是关于“吃”,更是关于“品味”。我喜欢作者在书中流露出的那种对食物的敬畏之心,以及对每一餐的认真态度。这种态度,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我猜想,这本书里一定有很多关于“家常菜”的经典,那些我们从小吃到大,却可能已经遗忘的味道。我期待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复刻”那些记忆中的味道的方法,比如奶奶做的红烧肉,或者妈妈做的番茄炒蛋。而且,我还在想,作者会不会分享一些关于“摆盘”的技巧?毕竟,有时候“色香味俱全”中的“色”,也占了很大一部分。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参加一场充满温度的味蕾之旅,每一次翻阅,都能让我收获满满的感动和惊喜,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餐。

评分

哇,这本书的名字《一食一味》听起来就很有画面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看看。我最近刚好在寻找能给自己带来一些烹饪灵感,或者只是单纯享受阅读美食故事的书籍,所以当看到它的时候,就立刻被吸引了。不知道这本书里会分享哪些经典的家常菜,又会挖掘出多少不为人知的美食背后的故事呢?我特别期待能看到一些作者独到的见解,比如对于某种食材的细致描绘,或者某种烹饪手法上的创新尝试。有时候,一本好的美食书不只是提供菜谱,它更像是一位老朋友,用文字将我们带入一个充满香气和温度的世界。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那种“用心去做每一道菜”的温度,即使只是读着,也能仿佛闻到厨房里的阵阵飘香,品尝到那份独属于“一食一味”的滋味。我猜想,作者一定对食材有着深厚的理解,对烹饪有着近乎虔诚的热爱,才能写出这样打动人心的名字。

评分

一直很喜欢汪老的文字,收下来慢慢品读

评分

物流好 价格也好!

评分

人间滋味,人间有戏,怎样生活,不是外在的影响,而是你从心底想要活成什么样子

评分

★他带给文坛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

评分

哈哈,第一次的拍错版本了,再拍下才是我的菜

评分

不过后来实在忍不住封面上那把茶壶三个茶杯和那三个汉字,还是买了。

评分

刚看完人间草木又买了人间滋味

评分

汪曾祺的作品,教育部推荐的中小学生课外读物,书本印张质量比较好,对学生有帮助。

评分

得看书了,升仙历劫之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