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域鸿爪(东瀛文人 印象中国系列)

禹域鸿爪(东瀛文人 印象中国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内藤湖南 著,李振声 译
图书标签:
  • 东瀛文人
  • 印象中国
  • 游记
  • 文化
  • 历史
  • 文学
  • 旅行
  • 日本观察
  • 中国印象
  • 禹域鸿爪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395021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9932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新译新增的游记合集,来自日本京都学派创始人内藤湖南的写实记录

本书收录内藤湖南写作的七种中国游记,其中《绪言》《禹域鸿爪》《鸿爪记余》三部分曾收入《燕山楚水》一书翻译引进,此次是新译;《己亥鸿爪纪略》《禹域鸿爪后记》《游清杂信》《游清记别记·京津访问记》《中国观察记》等则之前未收入中译本的游记集中;此外,书末还附录了著名日本汉学家桑原武夫的《湖南先生所嫌厌的》,从侧面反映内藤湖南的个人爱好和文化取向。这些文字为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日交往情况、日本对华策略等,提供了更多可供研究和探讨的材料。

与严复、文廷式、张元济、清肃亲王等名流要人的往来对话,珍贵的历史材料

除观览景物、登临怀古外,书中难得留下内藤湖南与严复、张元济、文廷式等知识分子的笔谈记录,以及与清肃亲王等重要人物的回见和交谈概况。这些记录和笔记,较多关注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军事及政治现实,反映出社会各界名流要人对中国现状的忧虑和对未来局势的判断。这些意见从今日看虽未必尽皆公允,但可以代表或反映当时各种思潮交汇的情况,是珍贵的历史材料。


日本伟大的汉学家内藤湖南教授。

——著名学者 杨联陞

(内藤湖南)先生为彼邦汉学耆宿,治中国史卓然有所建树,新进学子多出其门下。……其方面之广,精力之强,遑论日本,即我国近代学者中亦不数觏焉。

——著名学者 周一良

内藤湖南是近代日本中国学的重要学者之一,同时又是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的观察家和评论家。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钱穆孙女 钱婉约


内容简介

内藤湖南是日本中国史研究领域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禹域鸿爪》是他于1899年到1918年之间,多次到中国访问、游览后,写作的七种考察记录的合集。这些文字以旅行家的严谨态度,详细记录了作者在中国各省各市的所见所闻,既包括名山大川的地理地貌、走势分布,也包括名胜古迹的保存状况、建筑样态,既誊录或回忆了内藤湖南和严复、张元济、文廷式、清肃亲王等知识界名流和朝廷要人的笔谈对话,也描写了一般百姓、兵卒小贩的生活与姿态。作为深受汉学影响的一代知识分子之一,作者对中国怀有很深的文化认同和理解。这本游记并不停留于走马观花的记录和浮皮潦草的议论,而是在文化批评和社会观察上具有非一般的深度和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日本东洋史学京都学派开山人。自幼受汉学熏陶,曾投身报界,后任教于京都大学,任东洋史学讲座教授。内藤湖南从1899年开始多次造访中国,怀着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向往和对中国社会的关心,与罗振玉、王国维、严复、郑孝胥、张元济等往复交流,并留下珍贵的笔谈记录、日记、书信等,收入《禹域鸿爪》一书。

(李振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文学翻译家。译有:夏目漱石《梦十夜》、夏目漱石《虞美人草》、横光利一《感想与风景》、铃木正夫《苏门答腊的郁达夫》、内藤湖南《禹域鸿爪》等。


目录

总序(施小炜)

卷首

绪言

学徒暑中旅行

赠诗及送别诗

禹域鸿爪记

其一启程芝罘渤海史论

其二天津凭吊与严、王二子晤谈

其三北京沿革城墙赏月

其四长城明十三陵

其五京郊寺观文庙观象台

其六陈、蒋二子威海卫上海文、宋二子

其七杭州西湖灵隐

其八苏州虎丘寒山寺灵岩山沧浪亭

其九溯江而上

其十武汉之游黄鹤楼大别山伯牙台

其十一赤壁金陵之游镇江

其十二最后之笔谈时务金石归途惊闻

鸿爪记余

中国人与狗

盐丘

空中鸣銮

孔庙看守人

贡院

体面之意义

一大溷圊

罨秀

外国人

南口之盥浴及便器

店铺之装饰

家屋之结构

南北之字体

美女产地之沿革

沪上之演戏

风景概观

金陵之诗材

画之南北宗派

“不是塔”

招牌之典故

书法与金石

中国人之笃学

高塔

己亥鸿爪纪略

禹域鸿爪后记

游清杂信

发自营口(十月二十六日)

发自燕京(十一月七日夜)

发自北京

发自上海

再发自上海(一月三日发)

游清记别记·京津访问记

中国观察记

附录 湖南先生所嫌厌的(桑原武夫)

译后记


精彩书摘

北京沿革 城墙赏月

天津至北京的铁道,即所谓卢津铁路,又名津京铁路,在卢沟桥连接卢汉铁路。其间,由名为丰台的车站分叉出一股,抵达北京南郊的马家堡车站。马家堡与北京的外城永定门之间,相距仅我国的半日里之遥,故而站名就叫永定门。天津至永定门,急行列车三小时即可抵达,相距将近八十英里。宽轨,复线。客车的构造与塘沽天津间的一模一样。车窗外望见的风景,与天津附近一带相较,绿树转多,满目苍莽,铁路从南海子(位于北京南端的一处开阔园囿)绕行而过的那一段,原野的景色变得越发壮观,不时有骆驼群,或躺卧或直立,出现在眼前,一见这朔北风物,不由得精神为之一振。从马家堡坐上大八车似的中国马车,驰走在蒙蒙沙尘之间。马家堡与永定门之间虽开通有电气铁道,但对携带行李者来说,在永定门换车却至为不便。进入永定门,右边为天坛,左边为绵延数町的先农坛红墙,两相间隔数百步,恍若一条纤细的丝线。穿行在其正中间的大道,自去年以来,修缮成了开阔畅通的砌石路面,直达内城正南的正阳门,其规模之宏大,实无愧于一个庞大帝国的都城。由此进入内城,从棋盘街右拐,便到了有公使馆大街之称的东交民巷的林氏家,我即客寓于此。城墙构造的宏大壮伟,虽已曾耳熟能详,但亲眼目睹之下,更是惟有为之惊叹而已。正阳门等,竟有离地九丈余云,城门在穿凿城墙而过的甬道外,更呈一偃月之形状。外门则通往正前方的一条道及左右的两条道,正前方的那条道通常是关闭的,因而左右的两条便成了通道。城中泥土呈灰色,就像轻灰似的,脚一踩上去,便飞扬起来,天色便变得晦暝不已。步行数分钟,衣服便都变成了灰白。如果坐上马车驴车,情形就更严重了,没蹄的尘沙高扬在驴马车的行迹之上,人影马影便都淹埋在了尘沙之中。不过,眼下正是清秋季节,天空寥廓,无风,凉爽,正是一年四季中最好的时节。当其蓬蓬春风从辽阔无垠的平野上吹刮而来,天色朦胧,日光为之赤红如血,当此之时,随你如何密闭于室内,也终难防得住尘沙粉扬侵入。由于风土干燥,冷起来冷得厉害,热也热得厉害,可人的体感却并不怎么强烈,因而很难说这地方便是有损于健康的。只是心悸这尘沙,便自行减少了出门的机会,因而侨居在这里的邦人,大抵都会为此而向人一诉其苦衷。

正如在天津时严又陵对我所说的那样,戊戌政变以来,士大夫皆钳口结舌,无有敢出其声息者,因而我在北京,终未能找到一个可以一起说说话的人。据侨居北京的几位邦人讲,政变之前,翰林院人人都喜欢跟邦人交游,可如今则完全断绝了来往,会面之事更是一概回避。朝廷的排外情绪仍有时时发作的势头,眼下局势颇不明朗,报纸传闻,多为揣摩之谈,殆难置信。即便经由一道道麻烦的手续,去跟李鸿章等人见上一面,实际上也涉及不了与清国将来命运攸关的事,故而也便先自断弃了在这里与中国士人面晤的念头,决定暂且作一次长城之游览。

按,今日之北京,乃辽、金、元以降之古都。辽太宗会同元年,擢升幽州为南京析津府,改筑都城,位于今日北京城之西南,周长三十六里,有八道城门: 东面曰安东、迎春;南面曰开阳、丹凤;西面曰显西、清普;北面曰通天、拱宸。宋朝宣和年间(徽宗时),改名为燕山府,府城周长二十七里,楼台高四十尺者,九百一十座,环以三重城濠,开有八道城门。金贞元四年,废主完颜亮驾幸此地,称燕京,改为中都,析津府改为大兴府,下令增扩都城,周长七十五里,设城门十三处: 东曰施仁、宣曜、阳春;南曰景风、丰宜、端礼;西曰丽泽、显华、彰义;北曰会城、通元、崇智、光泰。元世祖至元四年,改筑都城于旧城东北,方六十里,设十一道城门: 正南曰丽正,偏东南曰顺承,偏西南曰文明;偏东北曰安贞,偏西北曰健德;正东曰崇仁,偏东南曰齐化,偏东北曰光熙;正西曰和义,偏西南曰肃清,偏西北曰平则。九年,取名为大都城。至正九年,十一门皆筑瓮城,架吊桥,以为守御之用。明洪武初年,改为北平府,于都城之北收缩五里,废弃东北及西北的光熙、肃清二门,其余九门一仍其旧。不久,改安贞为安定、健德为德胜、崇仁为东直、和义为西直。永乐七年,为北京城。十九年宫殿营建完毕,随即拓展城墙至周围四十里。正统二年,修筑城楼,四年工成,乃改丽正为正阳、文明为崇文、顺承为宣武、齐化为朝阳、平则为阜成。清朝鼎建,九门之名一仍其旧。城内定为八旗居址,其形状大致呈方形,以石头垒筑城基,砌砖,中间充填以泥土,城高三丈五尺,雉堞高五尺八寸,墙脚厚六丈二尺,顶端为五丈,周长四十里,相当于我六日里余。城门之上为谯楼,城墙四角则筑有角楼,均覆盖以绿色琉璃瓦。

明嘉靖三十二年增建外城,又称罗城,按照原定的擘划,本该环围内城,建成一座方圆七十余里的大城,但由于工费浩大,只是建成了揽住南端并转而襟带东西角楼的这一部分。设七座城门: 南曰永定门、左安门和右安门;东曰广渠门、东便门;西曰广宁门、西便门。嘉靖四十一年,七门加筑瓮城,至四十三年六月建成。瓮城高二丈,雉堞高四尺,墙基厚二丈,顶宽一丈四尺,周长二十八里,即为我四日里二十五町余。

皇城位于内城中,呈方形,周长十八里(一侧之长度,则为我国之十一町五十间也)。城墙高一丈八尺,墙壁涂成红色,上覆金黄色琉璃瓦。西南为大清门,稍北为长安左门及长安右门,东有东安门,西有西安门,正北方为地安门,旧时称北安门,顺治九年改称地安门。大清门内为天安门,天安门内又有重门,称端门。端门内,左为左阙门,右为右阙门。大清门则为三阙,飞檐重脊;天安门五阙,上覆重楼;以金水河相环绕,河上架设五座石桥。

紫禁城则又位于皇城之正,呈方形,周长六里(南北长约我国之六町三十三间余;东西长则约为我国之八町二十四间余),墙高三丈,雉堞高四尺五寸。墙皆涂成红色,覆以红瓦。南面称为午门,左右两边则是左掖门与右掖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北面为神武门。

据《辽史·地理志》,皇城位于辽南京析津府西南隅。大内之门当时称宣教门;外边三道门,分别称作南端、左掖与右掖;西面为显西门,设而不开;北面为子北门。后改宣教门为元和门,改左掖门为万春门,右掖门为千秋门。金代,宫城周长为九里三十步;天津桥迤北称宣阳门,穿门而过,有文、武二楼,文楼折而向东,为来宁馆,武楼折而向西,则为会同馆;正北为千步廊,东西相对,廊的正中间各有一道偏门,朝东即为太庙,朝西为尚书省。至通天门,后改名应天楼,高八丈,有朱门五道,东西相去一里余,又各设一门,左为左掖,右为右掖。城正东称宣华,正西称玉华,北面称拱宸。元代宫城,周长九里三十步,设有六门: 正南为崇天;崇天之左为星拱,右为云从;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厚载门。四座角楼,则据于宫城之四隅。明代初年,于元皇城旧址建燕王府,即今日之西苑。永乐十五年,皇城向东改建,相距旧宫一里许。其时东华门外,民居逼迫,喧嚣之声,达于禁御,故而宣德七年,乃加以恢廓,将东华门挪移到河东,让居民搬迁至灰厂西面的空隙之地。概言之,辽、金以来,皇城屡经改徙,至元、明二代,制度乃备。

金朝都城之残壁,至今犹残存于右安门外西南二英里许处。颓圮之土墙,高至二三丈,南北凡二英里,东折,亦二英里许,大致为其西南之一隅。从其周七十五里推算起来,似远远大于现有都城的规模,也大于元代的都城,据此当可想见海陵王的好大喜功。元代之规制也要大于现有之规制,所谓KHANBALIK(意为可汗之都),即马可·波罗所记述为KHAMBALIK者也。元都城之残壁,位于今城墙西北隅稍北处,朝北延伸一英里半许,折而向东四英里许,与今之北面城墙相平行,再折而向南延伸约一英里半许,与今城墙之东北角相交接。其西南残壁之中段,当时之门址犹存,环围以半月状之女墙,里边有一小寺观,与现时门的形状恰好相似。此便为都城沿革之大略。

此行本打算上长城去观赏中秋之月的,可一行事不凑巧,延迟了一天出发,于赴长城的前夕,在北京城里过的中秋。是日走访古城贞吉氏,上北京城墙观月的事,便是在说话间匆匆商定的。筑紫辨馆的中村氏为此备下了酒和菜肴,一同前往者,有古城氏,《大阪每日新闻》的安大氏,筑紫的中村、伊藤二氏,加上我与小贯。从崇文门内的台阶,给了守城人一点钱,登上城墙,月亮已升离于外城城墙,高悬在那儿,多尘土的北京空气,惟有中秋最为澄净,白昼污陋憋闷、沙土掩住轮毂的街市,也洁净得有如冰莹一般。崇文门谯楼的戍卒,将戈矛之类的兵器当作手杖玩耍,正玩得兴致勃勃,也顾不上盘问我们是谁,在这里做什么。城墙每隔开三百码,便会出现特别宽厚的一段,即所谓扶墙。我们在崇文门东边约第五个扶墙之隅,雉堞破损之处,铺席设筵。城墙上虽铺有砖瓦,但茂盛的杂草没过了人头,甚至还长着数丈来高的树木。月光倒映在城墙外的护城河里,随处都是北京居家的稀疏灯影,透过如烟的杨柳,闪烁其间。三三两两,徘徊在护城河边,鼻中哼着小曲的中国人的身影,则隐约可见。眺望中的都城,但觉无限凄凉,以致无法想象,这便是当今君临于四亿生灵之上的大清皇帝栖居的皇城,故而惟有潸然泪下。赏月之筵行至一半,海军中佐泷川也来相会,逾十时顷,乃尽兴而散,打道回府。



禹域鸿爪(东瀛文人 印象中国系列) 一、 尘封的记忆,跨越山海的凝视 “禹域鸿爪”,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与辽阔。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扇门,推开它,便能窥见一段段被时光掩埋,却又在东瀛文人笔下重获生机的关于中国的记忆与想象。这并非简单的游记,也不是刻板的史料罗列,而是一次深刻的心灵对话,一次跨越语言、文化、乃至时空的凝视。 想象一下,在古老的东瀛,一群才情横溢的文人,他们或许未曾亲历那片被称作“禹域”的广袤土地,但他们早已通过古籍、传说、艺术以及零星的商贸往来,在心中勾勒出中国的轮廓。这些轮廓,时而模糊,时而清晰,时而神圣,时而寻常,却无不饱含着他们对这个东方巨人的好奇、敬畏、甚至一丝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愫。“东瀛文人 印象中国系列”正是试图发掘和梳理这些被他们珍藏、记录、甚至挥洒笔墨的情感与见解。 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心搭建的舞台,邀请来的是一群来自遥远东方的艺术家、思想家、诗人和学者。他们用各自独特的视角,描绘着他们理解中的中国。有的可能被中国的壮丽山河所震撼,将泰山之巍峨、黄河之奔腾、江南之婉约,化为笔下奔放的诗句或细腻的画卷。有的可能沉醉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秦汉唐宋的辉煌,再到明清的变迁,都在他们的脑海中交织成一幅幅生动的图景。有的则可能被中国深厚的哲学思想和道德伦理所吸引,对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无为而治、佛教的慈悲为怀,进行着自己的体悟与解读。 “鸿爪”二字,更是恰如其分地比喻了这些东瀛文人在中国留下的印记。它不是鸿篇巨制,也不是洋洋洒洒的长篇论述,而更像是一次偶然的、却又深刻的掠过。那是一种文化接触的瞬间,一种思想碰撞的火花,一种心灵感应的痕迹。每一个“爪印”,都凝聚着个体独特的体验和感悟,也共同构成了东瀛对中国多元而复杂的认知图景。 二、 跨越时空的对话:解读东瀛文人的中国观 这本书并非直接呈现中国的历史或地理,而是以一种更为曲折、也更为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东瀛文人”眼中和心中的中国。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这些东瀛文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是如何从异域的视角,审视、解读、甚至重新构建他们对中国的认识。 我们可以想象,在平安时代的日本,遣唐使带回来的不仅是典章制度,更是关于那个繁华帝国的无数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或许被添上了几分浪漫主义的色彩,或许被赋予了更深的哲学寓意。比如,李白放荡不羁的诗风,是否会在某个日本诗人心中激起对自由与个性的向往?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否会引起他们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慨叹? 到了镰仓、室町时代,随着禅宗在日本的兴盛,中国禅宗的源头——宋朝的禅宗祖师们,他们的思想和事迹,无疑会成为东瀛文人关注的焦点。他们或许会从禅宗的公案中,体悟到一种超越世俗的智慧,并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而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是否也会在日本的绘画艺术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更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可能还会探讨一些更为具体的文化交流。比如,中国的戏曲、音乐、书法、茶道等,这些艺术形式是如何跨越海洋,在日本落地生根,并被当地的文人所吸收、改造,最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艺术风格的?这些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东瀛文人对中国文化进行再创造和再解读的智慧。 “印象中国”,不仅仅是简单的“看见”,更是“感受”与“理解”。东瀛文人的印象,或许掺杂着误解,或许带着偏见,但正是这些不尽完美,却更加真实地反映了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他们对中国的理解,或许受到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或许受到自身文化背景的制约。书中所呈现的,正是这些被历史洪流冲刷、沉淀下来的、关于中国在异域的文化“回响”。 三、 穿越时空的文化棱镜:折射出的多元中国 “禹域鸿爪”系列,并非要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标准的“中国形象”,而是要展示“东瀛文人”眼中,那个丰富、多元、甚至矛盾的中国。他们所捕捉到的,可能是中国文化中某些被西方所忽视的侧面,也可能是他们基于自身文化敏感性所提炼出的独特见解。 我们可以设想,有些东瀛文人,或许被中国的皇权至上、等级森严所震撼,他们在感受到中国强大国力的同时,也可能流露出对个体自由的隐忧。而另一些文人,则可能沉醉于中国民间淳朴的生活气息,从农耕社会的勤劳智慧中,体味到一种质朴的生命力。 书中展现的,或许还有东瀛文人对中国历史事件的独特解读。比如,他们对某些王朝的兴衰,是否会做出不同于中国史书的评价?他们对某些历史人物的命运,是否会投射出自己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些不同的解读,恰恰构成了“印象中国”的丰富性。 此外,这本书也可能涉及到“东瀛文人”对中国地理环境的想象。对于许多从未踏足中国土地的文人来说,中国的地理,更多地存在于他们的想象之中。长城、丝绸之路、扬州瘦马、庐山瀑布……这些地理符号,在他们的笔下,或许被赋予了浪漫的、甚至带有神秘色彩的意境。这些想象,虽然不尽真实,却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元素在异域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奇妙变化。 “禹域鸿爪”就像一面多棱镜,它将来自东瀛的目光投向中国,然后折射出无数种不同的色彩和光影。这些光影,有的明亮,有的幽暗,有的清晰,有的模糊,它们共同汇聚成一个充满魅力的、由东方视角所塑造的中国形象。 四、 留白与想象:邀请读者共赴一场跨文化的心灵之旅 这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或许在于它所留下的“留白”。它并非要为我们提供一个完整的答案,而是提供无数个引发思考的起点。它鼓励读者,在阅读这些东瀛文人的文字时,能够带着自己的经验和感悟,去填补那些未曾言明的空白,去进行自己的解读和想象。 阅读“禹域鸿爪”,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你不再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了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你将在东瀛文人的文字中,重新审视我们自己曾经熟知的中国,或许会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丽,也会看到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背后,隐藏着不一样的视角。 这是一次关于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探索,一次关于身份认同与他者观察的思考。它提醒我们,在我们自身文化之外,存在着怎样奇妙而复杂的观看方式,而我们自身,又在以怎样的姿态,被他人所理解和描绘。 “禹域鸿爪”,它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的回顾,关于文化的梳理,更是关于当下我们如何理解“中国”这一概念的深刻启示。它让我们明白,一个民族的形象,并非是单一的、静态的,而是不断变化、不断被不同目光所塑造的。而通过理解“东瀛文人”的“印象中国”,我们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定位,以及它如何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与世界发生着联系。 这本书,最终将引领我们踏上一场意想不到的文化旅程,一场在字里行间,与遥远的东瀛文人,共同进行的、关于中国的心灵探险。它会让你惊叹于文化的生命力,也会让你沉思于人类共同的情感与想象。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会为我呈现怎样一个“印象中国”的画卷。当“东瀛文人”这个关键词出现时,我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那些在日本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比如那些遣唐使时代的学者,或是对中国唐诗宋词推崇备至的文人。他们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帝王将相,如何理解中国的山水风情,又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中国的哲学思想和艺术风格?我尤其好奇的是,在他们眼中,中国文化的哪些方面最令他们印象深刻?是那巍峨的宫殿,还是婉约的园林?是深沉的哲学,还是奔放的诗篇?是否会提及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者某一位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而这些“印象”又是如此鲜明,以至于被记录下来,形成“鸿爪”?或许,书中会收录一些日本文人创作的关于中国的诗歌、散文、游记,甚至是绘画作品的解读,通过他们的笔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与我们自己所熟悉的中国略有不同的侧面,感受到跨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文化对话。这本书或许能打破我们对文化交流的刻板印象,展示出一种更加细腻、更加多元的视角。

评分

“禹域鸿爪”这个书名,简直就是一本浓缩的文化史。我总是觉得,真正的文化理解,不仅仅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更在于别人如何看待我们,尤其当这个“别人”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与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这本书的重点,显然不在于对中国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更不在于对中国社会现状的客观描述,而在于那些“东瀛文人”在接触中国文化后,内心产生的某种共鸣、触动,甚至是冲击。这种“冲击”或许是惊叹,或许是困惑,或许是景仰,或许是批判,这些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最终化为笔尖下的“鸿爪”。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有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日文翻译和评论,也可能会有日本文人对中国哲学思想的理解和阐释,甚至可能包含他们对中国古代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独到见解。他们笔下的中国,可能不是教科书里那个冰冷的面孔,而是充满温度、情感和想象的立体世界。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视角,能够帮助我们拓展认知,看到自己文化的更多可能性。

评分

我一直对跨文化交流中的“镜像效应”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切入点。“东瀛文人 印象中国系列”的副标题,让我立刻联想到,这本书很可能是一次精妙的文化“翻译”过程。日本文人如何理解和诠释中国的文化符号、历史典故,他们的解读会因为自身文化的背景而产生怎样的“变形”或“升华”?“禹域鸿爪”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诗意和隐喻,我猜测它并非指某一个具体的事件或人物,而是概括了这些东瀛文人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留下的那些难以磨灭的精神印记,那些触动他们心灵的瞬间,那些让他们思考的深刻之处。这本书或许会将我们带入一个由日本文人视角构建的中国,在这个视角下,中国不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回响,一种文化上的渗透。我期待书中能展现出日本文人对中国文学、哲学、艺术的独特感悟,以及这些感悟如何融入他们自身的创作,从而形成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化奇观。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股子深邃的文化底蕴。“禹域”二字,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回了中国远古洪荒的时代,那个神话传说与历史模糊交织的开端,似乎暗示着一种绵延不绝的文明脉络。“鸿爪”又是什么呢?是巨鸟留下的痕迹?是历史的长河中那些深刻而难以磨灭的印记?抑或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痕迹,那些在浩瀚历史长河中留下的闪光点?再看后面的副标题“东瀛文人 印象中国系列”,我立刻联想到的是,这本书并非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中国人视角下的中国,而是以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那些曾经与中国有过深刻文化交融的日本文人,他们眼中、笔下的中国,究竟是何种模样?这其中的差异性、共通性,以及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产生的独特化学反应,都让我充满了好奇。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收录一些日本古代或近现代的著名文人,他们可能在游历中国后,或者通过阅读中国典籍,留下了关于中国风物、历史、人文的感悟和创作。这些作品,经过时间的沉淀,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别样的解读中国的方式,让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从一个“他者”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令人着迷的事情。

评分

当我看到“禹域鸿爪”这个书名时,一股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它让我想象到,这本书可能是一部关于文化交流的细腻描摹,尤其是那些曾经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渊源的日本文人,他们如何看待这片“禹域”,他们留下了怎样的“鸿爪”。我猜测,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选取一些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人的作品,来展现他们对中国的观察、思考与感悟。这些“印象”或许是关于中国的山川风物,或许是中国的人物传说,又或许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某种独特解读。我会好奇,这些来自异域的文人,他们的目光是否会捕捉到一些我们自己常常忽略的细节?他们对中国的理解,是否会因为其自身的文化视角而产生别样的色彩?“鸿爪”二字,又暗示着某种深刻的、长久的影响,或许是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与转化,又或者是他们在中国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独特风格。这无疑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著作,它将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感受一种跨越国界的文化共鸣。

评分

禹域鸿爪(东瀛文人 印象中国系列)禹域鸿爪(东瀛文人 印象中国系列)

评分

京东的商品还是可以的 物流也有保障

评分

这套书全部凑齐了,非常好

评分

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

本书所收录的《上海见闻录》和《上海交游记》两篇,是谷崎润一郎回忆自己1926年和上海新文学、新文艺的文化名流往来的回忆录。谷崎润一郎通过这次来往,了解了中国新文学界对日本文坛的兴趣;通过和内山书店老板的交流,记录下中国青年读者对新知的阅读兴趣情况;他还通过见面会、消寒会等活动,认识了郭沫若、谢六逸、田汉、方光焘、任矜萍等文化界名人。他们交流了中日电影、杂志、文学上的发展情况,并建立了友好的联系。这些联系极大促进了中日文化界的来往,建立了稳定的联系,后来一些日本作家就是在谷崎润一郎的介绍下来华交流访问的

评分

这套书全部凑齐了,非常好

评分

中国色彩(东瀛文人 印象中国系列),好书推荐

评分

夏天来了,吹着空调,吃着水果,看着书儿,人生还是很美好的。

评分

京东有活动,价格很实惠,物流迅速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