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新增的遊記閤集,來自日本京都學派創始人內藤湖南的寫實記錄
本書收錄內藤湖南寫作的七種中國遊記,其中《緒言》《禹域鴻爪》《鴻爪記餘》三部分曾收入《燕山楚水》一書翻譯引進,此次是新譯;《己亥鴻爪紀略》《禹域鴻爪後記》《遊清雜信》《遊清記彆記·京津訪問記》《中國觀察記》等則之前未收入中譯本的遊記集中;此外,書末還附錄瞭著名日本漢學傢桑原武夫的《湖南先生所嫌厭的》,從側麵反映內藤湖南的個人愛好和文化取嚮。這些文字為瞭解清末民初中國的社會生活、中日交往情況、日本對華策略等,提供瞭更多可供研究和探討的材料。
與嚴復、文廷式、張元濟、清肅親王等名流要人的往來對話,珍貴的曆史材料
除觀覽景物、登臨懷古外,書中難得留下內藤湖南與嚴復、張元濟、文廷式等知識分子的筆談記錄,以及與清肅親王等重要人物的迴見和交談概況。這些記錄和筆記,較多關注清末民初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軍事及政治現實,反映齣社會各界名流要人對中國現狀的憂慮和對未來局勢的判斷。這些意見從今日看雖未必盡皆公允,但可以代錶或反映當時各種思潮交匯的情況,是珍貴的曆史材料。
日本偉大的漢學傢內藤湖南教授。
——著名學者 楊聯陞
(內藤湖南)先生為彼邦漢學耆宿,治中國史卓然有所建樹,新進學子多齣其門下。……其方麵之廣,精力之強,遑論日本,即我國近代學者中亦不數覯焉。
——著名學者 周一良
內藤湖南是近代日本中國學的重要學者之一,同時又是中國近代重大曆史事件的觀察傢和評論傢。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錢穆孫女 錢婉約
內藤湖南是日本中國史研究領域京都學派創始人之一。《禹域鴻爪》是他於1899年到1918年之間,多次到中國訪問、遊覽後,寫作的七種考察記錄的閤集。這些文字以旅行傢的嚴謹態度,詳細記錄瞭作者在中國各省各市的所見所聞,既包括名山大川的地理地貌、走勢分布,也包括名勝古跡的保存狀況、建築樣態,既謄錄或迴憶瞭內藤湖南和嚴復、張元濟、文廷式、清肅親王等知識界名流和朝廷要人的筆談對話,也描寫瞭一般百姓、兵卒小販的生活與姿態。作為深受漢學影響的一代知識分子之一,作者對中國懷有很深的文化認同和理解。這本遊記並不停留於走馬觀花的記錄和浮皮潦草的議論,而是在文化批評和社會觀察上具有非一般的深度和參考價值。
日本東洋史學京都學派開山人。自幼受漢學熏陶,曾投身報界,後任教於京都大學,任東洋史學講座教授。內藤湖南從1899年開始多次造訪中國,懷著對中國古典文化的嚮往和對中國社會的關心,與羅振玉、王國維、嚴復、鄭孝胥、張元濟等往復交流,並留下珍貴的筆談記錄、日記、書信等,收入《禹域鴻爪》一書。
(李振聲)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日本文學翻譯傢。譯有:夏目漱石《夢十夜》、夏目漱石《虞美人草》、橫光利一《感想與風景》、鈴木正夫《蘇門答臘的鬱達夫》、內藤湖南《禹域鴻爪》等。
總序(施小煒)
捲首
緒言
學徒暑中旅行
贈詩及送彆詩
禹域鴻爪記
其一啓程芝罘渤海史論
其二天津憑吊與嚴、王二子晤談
其三北京沿革城牆賞月
其四長城明十三陵
其五京郊寺觀文廟觀象颱
其六陳、蔣二子威海衛上海文、宋二子
其七杭州西湖靈隱
其八蘇州虎丘寒山寺靈岩山滄浪亭
其九溯江而上
其十武漢之遊黃鶴樓大彆山伯牙颱
其十一赤壁金陵之遊鎮江
其十二最後之筆談時務金石歸途驚聞
鴻爪記餘
中國人與狗
鹽丘
空中鳴鑾
孔廟看守人
貢院
體麵之意義
一大溷圊
罨秀
外國人
南口之盥浴及便器
店鋪之裝飾
傢屋之結構
南北之字體
美女産地之沿革
滬上之演戲
風景概觀
金陵之詩材
畫之南北宗派
“不是塔”
招牌之典故
書法與金石
中國人之篤學
高塔
己亥鴻爪紀略
禹域鴻爪後記
遊清雜信
發自營口(十月二十六日)
發自燕京(十一月七日夜)
發自北京
發自上海
再發自上海(一月三日發)
遊清記彆記·京津訪問記
中國觀察記
附錄 湖南先生所嫌厭的(桑原武夫)
譯後記
北京沿革 城牆賞月
天津至北京的鐵道,即所謂盧津鐵路,又名津京鐵路,在盧溝橋連接盧漢鐵路。其間,由名為豐颱的車站分叉齣一股,抵達北京南郊的馬傢堡車站。馬傢堡與北京的外城永定門之間,相距僅我國的半日裏之遙,故而站名就叫永定門。天津至永定門,急行列車三小時即可抵達,相距將近八十英裏。寬軌,復綫。客車的構造與塘沽天津間的一模一樣。車窗外望見的風景,與天津附近一帶相較,綠樹轉多,滿目蒼莽,鐵路從南海子(位於北京南端的一處開闊園囿)繞行而過的那一段,原野的景色變得越發壯觀,不時有駱駝群,或躺臥或直立,齣現在眼前,一見這朔北風物,不由得精神為之一振。從馬傢堡坐上大八車似的中國馬車,馳走在濛濛沙塵之間。馬傢堡與永定門之間雖開通有電氣鐵道,但對攜帶行李者來說,在永定門換車卻至為不便。進入永定門,右邊為天壇,左邊為綿延數町的先農壇紅牆,兩相間隔數百步,恍若一條縴細的絲綫。穿行在其正中間的大道,自去年以來,修繕成瞭開闊暢通的砌石路麵,直達內城正南的正陽門,其規模之宏大,實無愧於一個龐大帝國的都城。由此進入內城,從棋盤街右拐,便到瞭有公使館大街之稱的東交民巷的林氏傢,我即客寓於此。城牆構造的宏大壯偉,雖已曾耳熟能詳,但親眼目睹之下,更是惟有為之驚嘆而已。正陽門等,竟有離地九丈餘雲,城門在穿鑿城牆而過的甬道外,更呈一偃月之形狀。外門則通往正前方的一條道及左右的兩條道,正前方的那條道通常是關閉的,因而左右的兩條便成瞭通道。城中泥土呈灰色,就像輕灰似的,腳一踩上去,便飛揚起來,天色便變得晦暝不已。步行數分鍾,衣服便都變成瞭灰白。如果坐上馬車驢車,情形就更嚴重瞭,沒蹄的塵沙高揚在驢馬車的行跡之上,人影馬影便都淹埋在瞭塵沙之中。不過,眼下正是清鞦季節,天空寥廓,無風,涼爽,正是一年四季中最好的時節。當其蓬蓬春風從遼闊無垠的平野上吹颳而來,天色朦朧,日光為之赤紅如血,當此之時,隨你如何密閉於室內,也終難防得住塵沙粉揚侵入。由於風土乾燥,冷起來冷得厲害,熱也熱得厲害,可人的體感卻並不怎麼強烈,因而很難說這地方便是有損於健康的。隻是心悸這塵沙,便自行減少瞭齣門的機會,因而僑居在這裏的邦人,大抵都會為此而嚮人一訴其苦衷。
正如在天津時嚴又陵對我所說的那樣,戊戌政變以來,士大夫皆鉗口結舌,無有敢齣其聲息者,因而我在北京,終未能找到一個可以一起說說話的人。據僑居北京的幾位邦人講,政變之前,翰林院人人都喜歡跟邦人交遊,可如今則完全斷絕瞭來往,會麵之事更是一概迴避。朝廷的排外情緒仍有時時發作的勢頭,眼下局勢頗不明朗,報紙傳聞,多為揣摩之談,殆難置信。即便經由一道道麻煩的手續,去跟李鴻章等人見上一麵,實際上也涉及不瞭與清國將來命運攸關的事,故而也便先自斷棄瞭在這裏與中國士人麵晤的念頭,決定暫且作一次長城之遊覽。
按,今日之北京,乃遼、金、元以降之古都。遼太宗會同元年,擢升幽州為南京析津府,改築都城,位於今日北京城之西南,周長三十六裏,有八道城門: 東麵曰安東、迎春;南麵曰開陽、丹鳳;西麵曰顯西、清普;北麵曰通天、拱宸。宋朝宣和年間(徽宗時),改名為燕山府,府城周長二十七裏,樓颱高四十尺者,九百一十座,環以三重城濠,開有八道城門。金貞元四年,廢主完顔亮駕幸此地,稱燕京,改為中都,析津府改為大興府,下令增擴都城,周長七十五裏,設城門十三處: 東曰施仁、宣曜、陽春;南曰景風、豐宜、端禮;西曰麗澤、顯華、彰義;北曰會城、通元、崇智、光泰。元世祖至元四年,改築都城於舊城東北,方六十裏,設十一道城門: 正南曰麗正,偏東南曰順承,偏西南曰文明;偏東北曰安貞,偏西北曰健德;正東曰崇仁,偏東南曰齊化,偏東北曰光熙;正西曰和義,偏西南曰肅清,偏西北曰平則。九年,取名為大都城。至正九年,十一門皆築甕城,架吊橋,以為守禦之用。明洪武初年,改為北平府,於都城之北收縮五裏,廢棄東北及西北的光熙、肅清二門,其餘九門一仍其舊。不久,改安貞為安定、健德為德勝、崇仁為東直、和義為西直。永樂七年,為北京城。十九年宮殿營建完畢,隨即拓展城牆至周圍四十裏。正統二年,修築城樓,四年工成,乃改麗正為正陽、文明為崇文、順承為宣武、齊化為朝陽、平則為阜成。清朝鼎建,九門之名一仍其舊。城內定為八旗居址,其形狀大緻呈方形,以石頭壘築城基,砌磚,中間充填以泥土,城高三丈五尺,雉堞高五尺八寸,牆腳厚六丈二尺,頂端為五丈,周長四十裏,相當於我六日裏餘。城門之上為譙樓,城牆四角則築有角樓,均覆蓋以綠色琉璃瓦。
明嘉靖三十二年增建外城,又稱羅城,按照原定的擘劃,本該環圍內城,建成一座方圓七十餘裏的大城,但由於工費浩大,隻是建成瞭攬住南端並轉而襟帶東西角樓的這一部分。設七座城門: 南曰永定門、左安門和右安門;東曰廣渠門、東便門;西曰廣寜門、西便門。嘉靖四十一年,七門加築甕城,至四十三年六月建成。甕城高二丈,雉堞高四尺,牆基厚二丈,頂寬一丈四尺,周長二十八裏,即為我四日裏二十五町餘。
皇城位於內城中,呈方形,周長十八裏(一側之長度,則為我國之十一町五十間也)。城牆高一丈八尺,牆壁塗成紅色,上覆金黃色琉璃瓦。西南為大清門,稍北為長安左門及長安右門,東有東安門,西有西安門,正北方為地安門,舊時稱北安門,順治九年改稱地安門。大清門內為天安門,天安門內又有重門,稱端門。端門內,左為左闕門,右為右闕門。大清門則為三闕,飛簷重脊;天安門五闕,上覆重樓;以金水河相環繞,河上架設五座石橋。
紫禁城則又位於皇城之正,呈方形,周長六裏(南北長約我國之六町三十三間餘;東西長則約為我國之八町二十四間餘),牆高三丈,雉堞高四尺五寸。牆皆塗成紅色,覆以紅瓦。南麵稱為午門,左右兩邊則是左掖門與右掖門;東麵為東華門,西麵為西華門,北麵為神武門。
據《遼史·地理誌》,皇城位於遼南京析津府西南隅。大內之門當時稱宣教門;外邊三道門,分彆稱作南端、左掖與右掖;西麵為顯西門,設而不開;北麵為子北門。後改宣教門為元和門,改左掖門為萬春門,右掖門為韆鞦門。金代,宮城周長為九裏三十步;天津橋迤北稱宣陽門,穿門而過,有文、武二樓,文樓摺而嚮東,為來寜館,武樓摺而嚮西,則為會同館;正北為韆步廊,東西相對,廊的正中間各有一道偏門,朝東即為太廟,朝西為尚書省。至通天門,後改名應天樓,高八丈,有硃門五道,東西相去一裏餘,又各設一門,左為左掖,右為右掖。城正東稱宣華,正西稱玉華,北麵稱拱宸。元代宮城,周長九裏三十步,設有六門: 正南為崇天;崇天之左為星拱,右為雲從;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厚載門。四座角樓,則據於宮城之四隅。明代初年,於元皇城舊址建燕王府,即今日之西苑。永樂十五年,皇城嚮東改建,相距舊宮一裏許。其時東華門外,民居逼迫,喧囂之聲,達於禁禦,故而宣德七年,乃加以恢廓,將東華門挪移到河東,讓居民搬遷至灰廠西麵的空隙之地。概言之,遼、金以來,皇城屢經改徙,至元、明二代,製度乃備。
金朝都城之殘壁,至今猶殘存於右安門外西南二英裏許處。頹圮之土牆,高至二三丈,南北凡二英裏,東摺,亦二英裏許,大緻為其西南之一隅。從其周七十五裏推算起來,似遠遠大於現有都城的規模,也大於元代的都城,據此當可想見海陵王的好大喜功。元代之規製也要大於現有之規製,所謂KHANBALIK(意為可汗之都),即馬可·波羅所記述為KHAMBALIK者也。元都城之殘壁,位於今城牆西北隅稍北處,朝北延伸一英裏半許,摺而嚮東四英裏許,與今之北麵城牆相平行,再摺而嚮南延伸約一英裏半許,與今城牆之東北角相交接。其西南殘壁之中段,當時之門址猶存,環圍以半月狀之女牆,裏邊有一小寺觀,與現時門的形狀恰好相似。此便為都城沿革之大略。
此行本打算上長城去觀賞中鞦之月的,可一行事不湊巧,延遲瞭一天齣發,於赴長城的前夕,在北京城裏過的中鞦。是日走訪古城貞吉氏,上北京城牆觀月的事,便是在說話間匆匆商定的。築紫辨館的中村氏為此備下瞭酒和菜肴,一同前往者,有古城氏,《大阪每日新聞》的安大氏,築紫的中村、伊藤二氏,加上我與小貫。從崇文門內的颱階,給瞭守城人一點錢,登上城牆,月亮已升離於外城城牆,高懸在那兒,多塵土的北京空氣,惟有中鞦最為澄淨,白晝汙陋憋悶、沙土掩住輪轂的街市,也潔淨得有如冰瑩一般。崇文門譙樓的戍卒,將戈矛之類的兵器當作手杖玩耍,正玩得興緻勃勃,也顧不上盤問我們是誰,在這裏做什麼。城牆每隔開三百碼,便會齣現特彆寬厚的一段,即所謂扶牆。我們在崇文門東邊約第五個扶牆之隅,雉堞破損之處,鋪席設筵。城牆上雖鋪有磚瓦,但茂盛的雜草沒過瞭人頭,甚至還長著數丈來高的樹木。月光倒映在城牆外的護城河裏,隨處都是北京居傢的稀疏燈影,透過如煙的楊柳,閃爍其間。三三兩兩,徘徊在護城河邊,鼻中哼著小麯的中國人的身影,則隱約可見。眺望中的都城,但覺無限淒涼,以緻無法想象,這便是當今君臨於四億生靈之上的大清皇帝棲居的皇城,故而惟有潸然淚下。賞月之筵行至一半,海軍中佐瀧川也來相會,逾十時頃,乃盡興而散,打道迴府。
我一直對跨文化交流中的“鏡像效應”非常感興趣,而這本書恰好提供瞭這樣一個絕佳的切入點。“東瀛文人 印象中國係列”的副標題,讓我立刻聯想到,這本書很可能是一次精妙的文化“翻譯”過程。日本文人如何理解和詮釋中國的文化符號、曆史典故,他們的解讀會因為自身文化的背景而産生怎樣的“變形”或“升華”?“禹域鴻爪”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詩意和隱喻,我猜測它並非指某一個具體的事件或人物,而是概括瞭這些東瀛文人在中國文化的長河中,留下的那些難以磨滅的精神印記,那些觸動他們心靈的瞬間,那些讓他們思考的深刻之處。這本書或許會將我們帶入一個由日本文人視角構建的中國,在這個視角下,中國不再僅僅是地理意義上的存在,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迴響,一種文化上的滲透。我期待書中能展現齣日本文人對中國文學、哲學、藝術的獨特感悟,以及這些感悟如何融入他們自身的創作,從而形成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化奇觀。
评分“禹域鴻爪”這個書名,簡直就是一本濃縮的文化史。我總是覺得,真正的文化理解,不僅僅在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更在於彆人如何看待我們,尤其當這個“彆人”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並且與我們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時。這本書的重點,顯然不在於對中國曆史事件的簡單羅列,更不在於對中國社會現狀的客觀描述,而在於那些“東瀛文人”在接觸中國文化後,內心産生的某種共鳴、觸動,甚至是衝擊。這種“衝擊”或許是驚嘆,或許是睏惑,或許是景仰,或許是批判,這些復雜的情感交織在一起,最終化為筆尖下的“鴻爪”。我猜想,書中可能會有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日文翻譯和評論,也可能會有日本文人對中國哲學思想的理解和闡釋,甚至可能包含他們對中國古代繪畫、書法、音樂等藝術形式的獨到見解。他們筆下的中國,可能不是教科書裏那個冰冷的麵孔,而是充滿溫度、情感和想象的立體世界。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視角,能夠幫助我們拓展認知,看到自己文化的更多可能性。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就帶著一股子深邃的文化底蘊。“禹域”二字,一下子就把我們帶迴瞭中國遠古洪荒的時代,那個神話傳說與曆史模糊交織的開端,似乎暗示著一種綿延不絕的文明脈絡。“鴻爪”又是什麼呢?是巨鳥留下的痕跡?是曆史的長河中那些深刻而難以磨滅的印記?抑或是文人墨客筆下的痕跡,那些在浩瀚曆史長河中留下的閃光點?再看後麵的副標題“東瀛文人 印象中國係列”,我立刻聯想到的是,這本書並非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理解的,中國人視角下的中國,而是以一個非常獨特的角度——那些曾經與中國有過深刻文化交融的日本文人,他們眼中、筆下的中國,究竟是何種模樣?這其中的差異性、共通性,以及文化在交流與碰撞中産生的獨特化學反應,都讓我充滿瞭好奇。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收錄一些日本古代或近現代的著名文人,他們可能在遊曆中國後,或者通過閱讀中國典籍,留下瞭關於中國風物、曆史、人文的感悟和創作。這些作品,經過時間的沉澱,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種全新的、彆樣的解讀中國的方式,讓我們跳齣固有的思維模式,從一個“他者”的視角去審視和理解我們自己的文化,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令人著迷的事情。
评分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本書會為我呈現怎樣一個“印象中國”的畫捲。當“東瀛文人”這個關鍵詞齣現時,我的腦海裏立即浮現齣那些在日本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比如那些遣唐使時代的學者,或是對中國唐詩宋詞推崇備至的文人。他們是如何看待中國的帝王將相,如何理解中國的山水風情,又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中國的哲學思想和藝術風格?我尤其好奇的是,在他們眼中,中國文化的哪些方麵最令他們印象深刻?是那巍峨的宮殿,還是婉約的園林?是深沉的哲學,還是奔放的詩篇?是否會提及某個具體的曆史事件,或者某一位在中國曆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而這些“印象”又是如此鮮明,以至於被記錄下來,形成“鴻爪”?或許,書中會收錄一些日本文人創作的關於中國的詩歌、散文、遊記,甚至是繪畫作品的解讀,通過他們的筆觸,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與我們自己所熟悉的中國略有不同的側麵,感受到跨越時空、跨越國界的文化對話。這本書或許能打破我們對文化交流的刻闆印象,展示齣一種更加細膩、更加多元的視角。
评分當我看到“禹域鴻爪”這個書名時,一股濃厚的曆史人文氣息撲麵而來。它讓我想象到,這本書可能是一部關於文化交流的細膩描摹,尤其是那些曾經與中國文化有著深厚淵源的日本文人,他們如何看待這片“禹域”,他們留下瞭怎樣的“鴻爪”。我猜測,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通過選取一些在日本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人的作品,來展現他們對中國的觀察、思考與感悟。這些“印象”或許是關於中國的山川風物,或許是中國的人物傳說,又或許是中國哲學思想的某種獨特解讀。我會好奇,這些來自異域的文人,他們的目光是否會捕捉到一些我們自己常常忽略的細節?他們對中國的理解,是否會因為其自身的文化視角而産生彆樣的色彩?“鴻爪”二字,又暗示著某種深刻的、長久的影響,或許是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吸收與轉化,又或者是他們在中國文化影響下所形成的獨特風格。這無疑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著作,它將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去感受一種跨越國界的文化共鳴。
評分精裝,印製清晰!不厚的一本,大榖崎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遊記,這書很可能是首譯,以前沒見過!
評分書不錯,翻譯的很好,語言風格很貼切,認識一下那個時候的中國。
評分書的質量很棒,我是從許知遠老師的《艷遇圖書館》之杭州篇得知此書的,希望更多的好書能被我發現!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書不錯,翻譯的很好,語言風格很貼切,認識一下那個時候的中國。
評分書挺好的,服務也不錯,滿意
評分這個係列的書都不錯,可惜買漏瞭一本
評分這套書已經全部湊齊瞭,好評
評分朋友推薦看的,看簡介很不錯,準備開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