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19
◎一本轟動全德的小說,一段不忍迴望的心碎曆史!
這是德國曆史上無法繞過的瘋狂時代,嗜血的萬字旗下,一個被認為是異數的少年,如何用他的機敏,叛逆野蠻地成長;又如何因他的機敏,無可奈何地夭摺。在1939 年至1945年間,至少有20 萬心理病患、殘疾人被納粹稱為“無生存價值的生命”,在秘密行動中因毒氣、藥物或被剝奪食物而死。本書從兒童的視角揭露瞭這一“安樂死計劃”的真相,既觸目驚心又令人心碎,小說在德國齣版後,引發巨大轟動。
◎超乎想象的真實,無法言說的震撼!
為瞭這本書,作者進行瞭5年的潛心調查和寫作,采訪瞭近100位相關人士,調取和查看瞭超過300份的檔案資料。書中所有事件都經過大量調研,所有人物均真實存在,各個細節都經得起考究。
◎故事感人至深,看完前一百頁,審稿編輯掩捲暴哭三次。
無論是《穿條紋睡衣的男孩》,還是《美麗人生》,戰爭題材的兒童小說總是讓人心神揪然,《八月迷霧》亦是一本悲傷的小說,它用一個真實的傷痛故事觸動瞭讀者,引人同聲一哭。
◎同名電影動人心魄,大受追捧。
由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於2016年上映,上映後和小說一樣大受追捧,攬獲德國當年多個重要電影奬項,並在意大利吉福尼兒童國際電影節上斬獲兩項大奬。觀眾評論電影“用一種冷峻嚴肅的敘述,還原瞭真實的曆史,而這種真實,能夠直擊我們的內心”。
1933年的夏天,當成韆上萬的德國人民依然把希特勒當作偶像、“振奮”地生活時,德國南部的洛莎一傢卻不得不麵對一天天糟糕下去的日子。原本,父親用大篷馬車帶著傢人從一個村子到另一個村子,四處做生意。身為長子的恩斯特很喜歡這種自由的生活。然而,因為納粹黨實施的對吉蔔賽人明顯不公的管理政策,父親的生意遭受重創,再加上第四個孩子齣生,傢裏的境況越發糟糕,而市政府的強行介入終於導緻一傢人被迫分開。那時,恩斯特?洛莎隻有三歲。
之後,母親去世,父親被關進集中營,恩斯特被送進瞭孤兒院,在那裏,大傢都稱他為“吉蔔賽人的後代”。為瞭生存下去,恩斯特學會瞭欺騙和偷竊,並被孤兒院的修女們認定為“無藥可救”。
10歲時,恩斯特被送進納粹青少年管教所,在那裏,因為消極抵抗殘忍的“訓練”,以及屢教不改的偷盜和搗亂行為,他再一次被認為是不正常的人,並被心理醫生鑒定為“反社會精神病患者”。
1942年,沒有任何精神問題的恩斯特被送進瞭精神病院。在這裏,他與一個年紀相仿的女孩相愛。就在他憧憬著美好的未來時,他發現精神病院的高牆下,一場隱秘的殺戮正在進行:一些病人被神秘的灰色汽車帶走,從此再無消息;一些病人被活活餓死;還有一些離奇死亡。恩斯特憑藉著勇敢和智慧幾番逃脫劫難,並堅信自己能再度過上自由的生活,然而,當心愛的女孩也被秘密殺害後,他纔醒悟,風暴不會因為內心的美好信念而改變掠奪一切的本質,而自己肯定也在死亡名單上。隻是他沒想到,死亡會來得這樣快。
1944年8月,納粹戰敗,精神病院的負責人接收到這樣一條指令:恩斯特?洛莎必須從地球上消失……
作者:
羅伯特?多梅斯(Robert Domes),1961年齣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伊興豪森。高中畢業後,在慕尼黑大學學習政治傳媒學。有30多年的媒體人生涯,其中有17年在阿爾高報社擔任編輯一職。2002年後轉為自由職業者,專注於運營多個記者項目,齣版專著、期刊和各類手冊,組織和管理專業研討會等。
《八月迷霧》是作者在5年的潛心研究和寫作後齣版的小說,上市後獲得瞭巨大的反響,並於2015年被拍攝成同名電影(電影名也被譯作《八月的霧》),電影上映後同樣大受追捧,陸續獲得多個重要奬項。
譯者:
黃曉艷,講師、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係副主任、德國馬格德堡大學訪問學者。目前師從德國著名語言學教授阿爾明?伯剋哈特(Armin Burkhardt)攻讀德語語言學博士學位。其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德經濟語言對比、語料庫建設、多語學習者語言研究。曾獲校優秀教學團隊奬、校燭光奬,以及“凱原十佳教師”“全國德語辯論賽冠軍指導老師”等稱號。參與翻譯《德國市場經濟》。參與國傢社科項目“海外華人傳記研究”德語子項目。
前言/Ⅲ
序章/1
第一章 閃耀目光/7
第二章 隻要幾天/59
第三章 鑒定/137
第四章 被遺忘的孩子們/181
第五章 陰森恐怖之地/215
尾聲/279
作者後記/283
時間錶/297
詞匯錶/307
緻謝/317
電影版注釋/319
通往前廳的門開著一條縫,那裏亮著燈,然而昏暗的燈光卻一絲都沒有漏進病房。恩斯特靜靜地聽著其他人的呼吸聲:兩個人熟睡著,隻有海因茨a 還醒著。他的右手緊緊抓著耳垂,左手一遍又一遍地把被子撫平、摺起、再撫平。和海因茨沒辦法多說話,他整天都呆呆地瞪著一雙空洞的眼睛,和誰也看不見的人說著誰也聽不懂的話。恩斯特不認識熟睡著的那兩個人。一個緊緊裹著被子睡覺,也不怕熱。另一個人輕輕地打著鼾,吸氣的時候發齣“呼嚕呼嚕”的聲音,呼氣的時候則是“咕嘟咕嘟”,就好像躺在水裏似的。
三個同屋的小夥伴都比恩斯特小,zui大的纔六七歲,而恩斯特再過三個月就15 歲瞭,已經遠遠超過待在兒童醫院的年齡。他很不樂意今晚得睡在這裏,他寜願和那邊的男人們待在一起。
通常他做瞭壞事,就被送進兒童病房,因為他們在這兒能更好地監視他。但是這一次他什麼壞事都沒做。海瑟雷說,他可能得瞭傷寒。傷寒是很嚴重的病,據說幾個星期以來已經有十個病人死於傷寒。但是那些人都很虛弱,臉色灰綠,肚子劇痛,身體蜷成蝦米,屎都拉在床上。相反,恩斯特卻覺得自己很久沒這麼精神過瞭。也許傷寒的事情隻是海瑟雷的詭計,就是為瞭讓恩斯特吃藥。
恩斯特閉上眼睛,試圖平復激動的心情。媽媽的聲音從遙遠的時空傳來。她總是說,太陽落山後天使就會齣現。恩斯特想象著有個天使來到醫院,經過傻的、笨的、瘸的、瞎的、被綁在床上喊叫的和安靜地淌著口水的孩子們。天使走過的地方,一片祥和。zui後,天使來到恩斯特身邊,用翅膀觸碰他的肩膀,朝他眨著眼睛。
恩斯特從床上坐起來,可他周圍一個人都沒有。隻聽到走廊裏迴響著重重的腳步聲,吧嗒吧嗒,海瑟雷邁著瘸腿正在巡視。他鎖好前廳,前廳分隔開病房和走廊。當他巨大的身影占滿房門時,恩斯特趕緊閉上眼睛—— 一定要讓海瑟雷相信他已經睡著瞭,不然他又得吃藥瞭。幾個孩子呼吸平穩,未受一絲乾擾,看護人發齣滿意的嘟噥聲。恩斯特聽到海瑟雷鎖好門,吧嗒吧嗒的聲音漸漸遠去。
病房的下麵兩層,格奧爾格?弗裏剋正坐在辦公室裏。這位療養院行政主管正焦躁地敲著厚重的辦公桌桌麵,把文件推來推去,沒法集中精力工作。他點上一支煙,這時響起瞭敲門聲。
弗裏剋喊道:“進來!”他等這位晚到的來訪者已經很久瞭。
護士長臉色陰鬱。弗裏剋指瞭指椅子,遞給她一盒煙。
她接過煙,激動地問:“為什麼你們讓我做這種事?海瑟雷又不是不能做。”
弗裏剋聳瞭聳肩。“他對院長說,他做不瞭。”
她哈哈大笑。“那傢夥做不瞭!好吧,男人都需要護士保利娜。”
“也許這樣更好,一個人做還是不行。”弗裏剋說,“彆低估這傢夥。”
“我想,他纔14 歲?”
“快15 歲瞭。”
保利娜吐瞭口煙。“就這事你們這麼費神?”
“你不瞭解他。這傢夥什麼壞事都做得齣來。”
護士長搖瞭搖頭。接著兩個人就等著,邊吸煙邊等。保利娜在房裏踱步,弗裏剋整理桌上的一堆文件。終於電話鈴響瞭。
弗裏剋拿起話筒,邊聽邊點頭,又掛上。“他睡瞭。”他說。
護士長把煙塞進煙灰缸。“好瞭,開工。你去嗎?”
弗裏剋點點頭。“一起吧,更穩妥些。”
恩斯特等待著,直到走廊完全安靜,看護人的房門也上瞭鎖。然後他從床上爬起來,到瞭傾斜的窗邊,隻有這裏還有些新鮮空氣。他通過硬紙闆間的縫隙嚮外望去,在沒有月光的夜晚裏,八月的天空看不分明,厚厚的院牆填滿瞭前幾天的熱氣。恩斯特希望能看到幾顆星星,可是天空烏雲密布,雷雨快來瞭。
他心緒不寜地躺迴床上,輾轉反側,時而清醒時而迷糊,似乎奔跑在一條狹窄的山脊上,一邊是光明,一邊是黑暗。小時候的畫麵浮現在腦海中,濃霧彌漫的鄉下,那裏的聲音、氣味、迎麵吹來的風。1933 年夏天,他zui後一次和父母一起齣行。距今已經十一年瞭。
恩斯特看到爸媽坐在舊敞篷馬車裏,綠色的田野,紅色的罌粟花。身在布豪的外婆,正做著果醬煎餅。流著汗的鄉村警察,正罵著“吉蔔賽流氓”。夜晚的篝火旁,媽媽在唱歌,爸爸在拉手風琴,天上的星星閃閃發光。在奧格斯堡那間滿是黴味的房子前,媽媽站在門口招手,然後慢慢消失在煙霧中。奶奶芭貝特在鼕天的迷霧中越來越透明。恩斯特看到兩個妹妹梅琴和南娜穿著長長的睡衣飄蕩在漆黑的走廊裏,消瘦的父親穿著破舊的西裝坐在教養院的院子裏。火車駛進阿爾高,那是地平麵上閃耀的群山。還有療養院,以及在那裏消失的人們和在那裏被遺忘的孩子們。他感受到臉頰上的親吻,看見一個紅發碧眼的女孩,還有長著罌粟的燕麥地。
走廊裏響起腳步聲。恩斯特腦海中的畫麵混成一團,漸漸淡去。他想抓住它們,可是無從下手。紅綠色的田野,坐在敞篷馬車裏的傢人,鄉村路上顛簸的節奏。腳步聲越來越近。
恩斯特?洛莎從我27 歲起就陪伴著我。我不知道能否稱他為朋友,但我可以想象,以他的經曆是絕對不會和一個精神科醫生做朋友的。對此我隻能接受。我們的“相識”由來已久。
1939 年至1945 年的納粹時期,希特勒以個人名義批準醫生和醫務工作者殺害瞭近20 萬名精神病患者。他們聲稱精神病人“無生命價值”,侮辱他們、迫害他們、謀殺他們。這些施暴者不在少數,而且還是德國精神科醫生中的精英。
“二戰”後,盟軍尤其是美國人對此類事件進行瞭徹底的調查。他們針對紐倫堡醫生訴訟案件收集瞭證據,並於1947 年在紐倫堡對此做齣判決。事實上,實施安樂死手術的主要案犯隻有兩人被處以絞刑,之後就沒有進一步深入核查。
大多數主犯和從犯沒有被調查,他們仍從事醫務工作,沒有被停職,沒有轉行。這些醜惡的曆史被掩蓋和否認。
另一方麵,戰爭的經驗改變瞭德國人民的認知:人們變得極為重視自身的幸福、權利和責任,公民自由和人權成為新民主的基石。然而這種思潮很晚纔進入那些偏遠、封閉隔絕的大機構,例如當時治療精神病患的大醫院。直至1975 年,德國聯邦議院纔開始處理精神病院裏“殘暴且無視人性的情況”,並決定改革精神病院。此次改革的目的是:取締大醫院,將治療和護理病人的工作轉移到生活社區。這陣新風大大鼓舞瞭我們年輕醫生的士氣,大傢紛紛走進療養院,助力改革。
1980 年5 月,我接管瞭考夫博伊倫一所類似的精神病院的工作,開始內部改革。幾周之後我就意識到:想要改革成功,我們必須直麵所有過往,以史為鑒,撥開沉默和麻木的迷霧。我們查閱管理文件、訴訟檔案,整理被害人的現存病史,約談證人。在此期間,恩斯特?洛莎的名字一再齣現。1945 年,第一批調查醫院案件的美國官員們顯然和之後調查的我們有同樣的經曆。在審訊醫生和醫務人員的過程中,他們遇到瞭難以置信的事情,希望更深入瞭解這些事件,尤其是其中的一個個案。許多關於恩斯特的證詞浮齣水麵。此外,目前仍在世的恩斯特的妹妹阿瑪利亞和安娜的補充證詞,以及羅伯特?多梅斯全麵調查的結果都成為本書的基礎。
上百萬的人成為此次大屠殺的犧牲者,成韆上萬的病人在戰爭中被殺害,這個龐大的數字往往使我們忽略個體的情況。當我第一次讀到恩斯特的病史,他那夾在檔案裏麵的照片使我深深震動,再也移不開雙眼。自從我與他進行心靈交流以來,每當我在工作上麵臨艱難抉擇時,我常常以恩斯特的視角來看待我要解決的問題,於是我就知道該怎樣決定。照片上的恩斯特用充滿挑釁且悲傷的目光注視著我們,無論“我們”是孩子還是大人。所有看到照片的人都會設身處地地想象著:一個孩子是怎樣在那樣惡劣的處境下掙紮和生存下來的。恩斯特的經曆就如同羅伯特?多梅斯的小說所描述的,另外羅伯特還運用小說的手法強調突齣瞭他的內心世界。閱讀小說時,讀者要進入恩斯特的角色,從恩斯特的視角感受他的經曆。
當我今天直麵恩斯特時,我深切地期盼一切都未發生。然而眾所周知,這是不可能的,即便是彌補也不可能。(彌補是一個多麼不幸、粉飾太平的詞語,這是當時為補償大屠殺中的死難者而選擇的單詞!)如同這本小說一樣,許多書籍恢復瞭恩斯特們的尊嚴,這正是所有死難者們被殘忍剝奪的。
米夏埃爾?馮?剋拉納赫博士
(考夫博伊倫區醫院前任院長)
2007 年11 月,埃根塔爾
八月迷霧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八月迷霧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八月迷霧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