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犹如此/副刊文丛

书犹如此/副刊文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峥华 著,李辉,王刘纯 编
图书标签:
  • 文学评论
  • 文化随笔
  • 书评
  • 阅读
  • 文化
  • 散文
  • 副刊
  • 杂文
  • 思想
  • 时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9520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9982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历史确实不再可爱,对生命末期托尼?朱特而言。

无论是在私人生活还是在学术生活中,他都是一个叛逆的左派,而非左派的叛逆者。他始终有一种孤立和迷茫感,在一个不只是美国的环境中,感觉到了自身的欧洲特质。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如果一切可以假设,我真愿意加入这个小团体,以自由之心听听木心的文学闲侃。

想起去年在沈阳一条街,午后的露天餐馆里,一头雪白小羔羊,正全情啃着它面前一大丛嫩绿的三叶草,又时不时抬头看前方,眼睛清澈见底,充满善意,似乎想拥抱世界。


内容简介

全书共55篇文章,收录了姚峥华2000-2017,17年间的创作文章。有的谈及人,有的因人论书,书里书外、书人书事。全书篇目较多,以“书之事”“书之悟”“书之人”“书之情”分为四辑。书、人、情、事皆在其中,其情感人。

目录

爱书人,为书而生

——《书犹如此》序 李? 辉

书之事

沈公的段子

萧红的四则遗愿

日记也真实吗

一团乱得很美的线圈

关于托尼??朱特,你懂了吗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丁玲

由“润笔”想到台静农

止庵的签名本

乡贤情意

抽屉里的旧名片

书之悟

“梅氏醉酒”宝笈

此心安处非吾乡

迟来之木心

主义之讲

幸亏听了木心的话

你我的《惜别》

人物速写

北京城的传奇脊梁

闲话《开卷》

刘小磊和“书架上的神明”

戴新伟书单上的大师脸孔

人类要管住自己的嘴

透过杜拉斯的作品看杜拉斯

生活就是串味儿

——读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

心的“房子”

——读奈保尔《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美丽文身

——有感哈金《等待》

模糊的铜镜

“先看德刚”

真的“不够知己”

书之人

原来他就是陈迈平

自己瘦小,但小说里“可以高挑”

“大叔”马家辉

爱毛尖……爱不完

和孙小宁一起“印心”

他们仨

俞老板过生日

张爱玲“未亡人”

裴亚红与新城市文学

韦力也有八卦

“黄迷”吕浩

幸福的董粉

章念驰眼中的祖父章太炎

书之情

喝酒,才是你的风格

他失去的是未来

你在等老爸回来吗

童话终是一场梦

王健壮与他的“寻父图”

迷住我的不是小树懒,而是讲童书的她

古风犹存,如此而已

不敢轻易触碰的怀念

一样的月光

听钟叔河聊萧金鉴

后记


精彩书摘

喝酒,才是你的风格

吴兴文大哥来深圳了,为他的海豚新书《书缘琐记》造势。想到要跟他一起吃饭,我就很兴奋,因为,又可以在酒桌上听吴氏妙语文师高论了。

印象中,吴兴文是酒仙、酒圣、酒神。只要有他,酒桌上定活色生香、话语铿锵,有趣得紧。我曾写了关于他的文章,“谈书谈人谈酒,非常投缘。一顿饭,喝得大醉而归。离开深圳后,酒醒的吴兴文问大侠,他送的十几张藏书票,夹在杂志中,拿到没有?大侠霎时酒醒,杀回酒店,问东问西,什么也找不到。据说,杂志放在一个布袋子里,袋子随意搭在椅子靠背处。人晃晃悠悠走了,那十几张藏书票从此就走散了”。又一酒席,“后看冠中兄发微博,吴兴文醉态可憨,手持酒杯,不肯放下。后来如何收场,文弱的林冠中又如何撼动个高结实的吴兴文呢?微博未解”。还有一酒席,“他边喝边聊,天南地北,聊天的声音先越来越大,复越来越小,桌上的酒瓶越来越多,一会儿,锵铿一声,杯子倒了,酒洒了一桌。连忙擦拭。没事儿,继续喝”。……文章收进书中,吴兴文看后,喃喃,你怎么尽写我喝酒呢?我当然不止写酒,写的是《吴兴文这张藏书票》。只是酒比藏书票于他更真性情。后来约他写美食文章,交稿时他说,你把我写得那么裸露,我也坦诚一回。再看文章,“咸蛤蜊是台湾夜市有名的一道凉菜。在盛夏时节,饮上大杯生啤酒,配合一盘咸蛤蜊,酱油伴蒜将蛤蜊体液排出,两者混在一起,和生啤酒大口咽下的感觉,真是奇妙无比”。哈哈,还是酒嘛。

文人与酒,古今中外几乎连体不可分。菲茨杰拉德口不停饮,写出了名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海明威“喝醉了写,酒醒后改”;福克纳则说:“我饮了一杯马丁尼酒后,便会觉得大了一些,高了一些,聪明了一些。当我饮了第二杯,我会觉得超然。再饮几杯,我会觉得我的能力无限”;斯蒂芬?金也是每喝必醉,他自认“不过有点贪杯”;奈保尔喝多了还误闯女人房间一头倒在人家床上;文学评论家爱德门?威尔逊曾出版了《禁酒时期词典》,列了 104 个形容“醉酒”的词句;梁实秋喜欢“花看半开,酒饮微醺”;汪曾祺的宣言更决绝:宁舍命,不舍酒!爱喝酒的古龙去世后,酒友倪匡买了 48 瓶 XO 赴其葬礼……

可是,中午晚上一连两顿饭,吴兴文只是端杯浅斟,沉吟不语。《书缘琐记》的书封花色鲜艳,选用了 19世纪英国设计师、诗人威廉?莫里斯的花鸟图案。在书籍装帧设计方面,威廉?莫里斯通常采取对称结构,多以植物为题材,反映出一种中世纪田园风味,对后来风靡欧洲的新艺术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很多人喜欢他的设计,包括董桥,还有吴兴文,海豚出版社老板俞晓群更是不惜成本地把旗下一系列新书采用此类图案制作……威廉?莫里斯难道不喝酒吗?反正俞老板是喝的,我知道。

据医学专家说,酒精能够刺激主管想象力、形象化、创造力的大脑右边,不过也会麻木主管记忆力、细节、责任感的大脑左边。没有见到喝 high(爽翻)的吴兴文,还是少了点兴致,在书中看到“旧书背后都有故事,只是大部分断了线索”“没有人是孤岛”这样的句子,其实更愿意是在酒桌上听到的。

吴兴文送书时在书扉上题签,用了爱默生的一句话:“一个人的风格,就是其心灵之声。”更想说,吴大哥,你的心灵之声就是喝酒,那才是你可爱的风格。



《尘封的足迹:一段跨越世纪的寻访》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历史、乡愁与人生追寻的纪实文学。作者历时数载,踏遍大江南北,甚至远赴海外,只为钩沉一段被时光掩埋的家族往事,寻找一位早已故去的祖辈留下的“尘封的足迹”。本书并非宏大的家族史诗,而是一位普通人对自身根源的深情回溯,一次对历史细微之处的执着探寻。 故事的起点,源于一张泛黄的旧照片和几封残缺的书信。照片上,一位年轻的男子身着朴素的中山装,眼神中透着一股不屈与坚毅,他站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背后是依稀可见的异国建筑。书信则语焉不详,断断续续地描绘着那个动荡年代下的离乱与求索。这些零碎的线索,如同漂浮在时间长河中的浮木,激起了作者内心深处探究的渴望。 作者循着这些微弱的线索,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寻访之旅。从祖辈曾经生活过的江南小镇,到北方战乱时期的避难所,再到书中寥寥数语提及的东南亚某个岛屿,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他拜访了年迈的亲戚,搜寻了地方志和档案库,甚至在当地的集市上与素不相识的老人攀谈,试图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拼凑出历史的真相。 寻访的过程,也是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深刻体悟。他看到了解放前中国社会的动荡与不安,感受到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巨大冲击,也目睹了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重建家园的努力与艰辛。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人物,都曾是那个宏大历史画卷中鲜活的一部分,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了那个时代的悲歌与赞歌。 在寻访的过程中,作者不仅发现了祖辈鲜为人知的经历——他曾是抗战时期的进步青年,曾为了理想和信仰历经磨难,甚至在海外有过一段艰难的创业历程——更重要的是,他逐渐理解了“根”的含义。那些看似遥远的过去,与当下紧密相连,祖辈的选择与奋斗,塑造了家族的传承,也影响了后世的品格。 本书的语言朴实而真挚,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沿途的风景,刻画了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也袒露了自己在追寻过程中的迷茫、困惑、惊喜与感动。从与一位曾经与祖辈有过交集的老人促膝长谈,到在异国他乡找到祖辈当年购置的房产遗址,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与人性的温度。 《尘封的足迹》并非一本简单的家谱式写作,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通过对一个普通人一生轨迹的追溯,作者揭示了无数个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他们的坚韧与乐观,他们的爱与牺牲,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史最动人的底色。 这本书还会让你思考: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是否也埋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过去?我们与祖辈的联系,究竟有多深?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历史,是否也能找到照亮当下前行的力量? 《尘封的足迹》是一本值得静下心来阅读的书,它会带你走进一段真实而动人的历史,让你重新审视“家”与“国”的含义,并在这段跨越世纪的寻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情感共鸣和人生启示。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那个时代无数个平凡人故事的缩影,一段关于不忘初心、坚守信仰、以及在风雨飘摇中寻找人生意义的永恒叙事。 内容亮点: 真实而详尽的寻访过程: 作者不辞辛劳,从细微处入手,通过实地考察、访谈、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力求还原历史真相,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寻访的艰辛与乐趣。 生动的人物刻画: 无论是作者笔下祖辈的形象,还是在寻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人物,都鲜活而立体,他们的经历和情感,触动人心。 历史的厚重感与人性的温度: 本书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人命运紧密结合,展现了在时代变迁中,普通人所经历的磨难、抗争与温情。 对“根”的深刻思考: 通过追溯家族历史,作者引发读者对自身生命根源的思考,以及如何传承家族精神与价值。 朴实真挚的叙事风格: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讲述动人的故事,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引人入胜。 本书适合: 对家族史、地方史、近代史感兴趣的读者。 热爱纪实文学,喜欢阅读有温度、有深度故事的读者。 正在思考人生意义、追寻自我价值的读者。 对乡愁、故土、亲情有深刻感触的读者。 希望通过阅读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读者。 《尘封的足迹:一段跨越世纪的寻访》是一部能够让你在阅读中沉浸、在感动中思考的佳作。它提醒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生命都蕴含着不平凡的故事,而历史的脉络,就隐藏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尘封足迹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次充满惊喜的阅读旅程,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知识的宝库,每一次翻页都可能挖到意想不到的宝藏。作者的知识面之广,让我叹为观止,从历史的脉络到科学的奥秘,从艺术的殿堂到哲学的深邃,他都能信手拈来,并且用一种极其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他对复杂概念的拆解能力,将原本枯燥难懂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加入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考,让这些知识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思想。我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因为某个观点而茅塞顿开,或者因为某个细节而大开眼界。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指引我探索未知的领域,拓展我的视野。每次读完一部分,我都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有什么更精彩的内容,这种持续的吸引力,让我爱不释手。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情感冲击,它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反复品味,回味无穷。作者的文字具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够轻易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无论是喜悦、悲伤,还是温暖、感动,都被他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常常会因为书中的某个情节而潸然泪下,或者因为某个角色的遭遇而感到心痛。但这种悲伤并非是绝望的,而是一种深刻的共情,是对生命中那些不易的感同身受。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情感的流淌中,我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作者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阴暗面,但他总是能从中提炼出温暖和力量,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治愈的力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丰盈,也更加理解了人生的复杂与美好。

评分

这是一次纯粹的享受,让我暂时忘却了生活的烦恼,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获得了一种宁静和愉悦。作者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泉,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灵。他描绘的意境,优美而宁静,仿佛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让人心旷神怡。我喜欢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淡然与从容,没有刻意的矫饰,也没有过分的渲染,一切都恰到好处,仿佛天成。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香茗,在欣赏一幅名画,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享受。我常常会因为书中的某个词语,某个句子而感到陶醉,那种美妙的感觉,难以用言语来形容。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远离喧嚣的避风港,让我可以在这里找到片刻的安宁,获得精神上的滋养。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包装就非常用心,拆开后扑面而来的纸张质感和油墨香,立刻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作品。翻开第一页,那种沉静的书写风格,像是透过一扇老旧的窗户,静静地观察着周遭的世界。作者的文字不疾不徐,带着一种岁月的沉淀感,描绘的场景仿佛触手可及,无论是市井的喧嚣,还是角落里的静谧,都被他捕捉得入木三分。我尤其喜欢他描写人物的笔触,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每一个人物都显得那么真实,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小确丧和大欢喜。读着读着,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其中的某句话,某一个细节,感觉自己也成为了那个场景中的一部分,与书中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它不像那些哗众取宠的畅销书,那样急于抓住读者的眼球,而是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共鸣。这种阅读体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这不仅仅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作者的文字,仿佛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些被忽略的角落,也引发了我对许多问题的思考。他提出的观点,有时会让我感到震惊,有时会让我陷入沉思,但更多的时候,是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审视我所处的世界。我会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与作者的观点进行对照,思考“为什么我会这样想?”、“我真的了解吗?”。这种阅读体验,让我不仅仅是作为一名旁观者,而是成为了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一个思考者。书中提出的许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去寻找。这是一种非常有益的阅读方式,它让我跳出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开始用更广阔的视角看待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