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的教训

三国历史的教训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吕思勉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0-05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317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4896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08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题材畅销: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人才辈出,三国的历史教训值得后人学习。
大家名作:易中天推崇的近代史学泰斗吕思勉评述乱世兴亡盛衰。考据精细 ,史事翔实可信,研究三国历史不可绕过的版本。
去伪存真:纠正史实谬误,走出演义误区,还原被人忽视的历史真相。
优质团队打造:继《明朝历史的教训》《清朝历史的教训》单本销量 突破5万册后,原班人马再度精心打造,延续“教训”热潮!
装帧精美:印刷精细,高端大气。

内容简介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在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不仅成就了大批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涌现出了大批的文学家、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致使三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三国历史的教训给了中国人不同凡响的启示。

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将三国史上存在过的和三国文学塑造的人物、事件、地理环境作了细致的区分,对许多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纠正了演义小说所叙述的史实谬误,还原了被人忽视的历史真相,让人们从中汲取更多的经验和教训。

作者简介

吕思勉,字诚之,笔名驽牛,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
吕思勉先生读书广博,治学严谨,注重综合研究,在通史、断代史和专题史等诸多领域都有重大贡献。早年曾执教于常州溪山小学堂、常州府中学堂,后任教于上海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文史大家钱穆、赵元任、黄永年等人都是他的学生。
吕思勉一生著作等身,他的代表作有《吕著史学与史籍》《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著中国近代史》等。

精彩书评

往者已不及,尚可以为来者之戒。
——北宋文学家 王安石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历史学家 钱穆

吕思勉先生许多精彩通观的评论,直击要害,能传达出常人轻易看不出的历史意韵,让读者享受知性旅行的愉悦,得益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丰富,更是增进了对社会状态和社会变革的认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王家范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
——上海社会科学院教授 赵鑫珊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后汉的乱源
第二章 三国时期的战事
第三章 后汉十三州
第四章 董卓之乱
第五章 曹操的崛起之路
第六章 挟献帝迁都许昌
第七章 曹操破袁绍
第八章 赤壁之战的真相
第九章 刘备攻益州和孙权取荆州
第十章 司马懿和魏武帝
第十一章 魏武帝真是奸雄?
第十二章 被世人误解的魏延
第十三章 两个烈士:姜维和钟会
第十四章 孙吴建都南京的缘由
第十五章 司马氏专权
第十六章 晋代豪门斗富
第十七章 司马氏灭亡的原因

精彩书摘

赤壁之战的真相


赤壁之战,是三国史事的关键。倘使当时没有这一战,或者虽有这一战而曹操又胜了,天下就成为统一之局而不会三分了。所以这一战,实在是当时分裂和统一的关键。
要知道赤壁之战的真相,先要知道当时曹、刘、孙三方面的形势。
刘备是个有领袖欲的人,他是不甘心坐第二把交椅的。所以当他和曹操联合破灭吕布之后,他很可以依附曹操,做一个资深望重的大员了。他却不肯甘心,又和董承勾结,反叛曹操。到被曹操打败了,则始而投奔袁绍,继而投奔刘表。这时候,他和曹操业已成为不可复合之势。简单明了些说,他若再投降曹操,曹操必不能容他,而他也决不会是真心的。所以他对于曹操,无论兵势如何,总是要抵抗到底的。
至于孙权,情形就大不相同了。我们要说到孙权,又得先说到他的哥哥孙策。孙坚有四个儿子:大的唤做孙策,第二个就是孙权,第三个唤做孙翊,第四个唤做孙匡。孙坚是和袁术联合的,他死了之后,他的儿子自然是依靠袁术。孙策也是个轻剽勇敢的人,大有父风。袁术看他不错,就把孙坚手下的人都还了他。他曾替袁术打过好几次仗,都是胜利的,袁术是个赏罚不明、不能用人的人,派他出去打仗时,允许他战胜之后如何酬劳他,后来都不能实践。
孙策心中失望,觉得在袁术手下,一辈子没有出路,就自告奋勇,愿去平定江东。江东就是江苏省里长江以南的地方,现在称为江南,古人却称为江东,而把对江之地,称为江西。古人所说的江南,是现在湖南地方。这是闲话,搁过不提。后汉时,江东西同属扬州。扬州刺史本来驻扎在寿春,就是现在安徽的寿县。这时候,寿春给袁术占据了,扬州刺史刘繇只得寄治在曲阿,在现今江苏省丹阳县地方。虽然兵力有限,也还能和袁术相持,袁术一时不能吞灭他。到孙策渡江而东,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孙策是最剽悍善战的,一渡江,就把刘繇打败,刘繇逃到现在江西的湖口,不多时就病死了。于是从江苏到江西沿江一带,全成为孙策的势力范围。孙策就不再服从袁术,袁术称帝时,公然写信和他绝交了。
曹操在这时候,势力还顾不到江东,而且他和袁术是反对的,自然要拉拢孙策。于是表荐他,加他讨逆将军的称号,封为吴侯。
建安五年,曹操和袁绍正在隔河相持,孙策也要出兵渡江而北,不想还没开拔,就给人家刺死了。你道是为什么呢?原来当孙策到江东时,有个吴郡太守(后汉分会稽郡所置的郡,治所即今江苏的吴县)唤做许贡,密表汉帝,说孙策骁勇,和项籍相像,该把他早些召回中央,不可听他留在江外,致成后患。孙策是立意要割据一方的,听得这个消息,很不高兴,就把许贡杀掉。许贡的门客,有几个潜伏在民间,想替许贡报仇。孙策最喜欢打猎,他骑的马又好,从人都跟随不上。这一次出去打猎,和许贡的门客狭路相逢,就给他们打伤,回来不久就死了。
孙策这一次的出兵,《三国志》本传说:他是要袭击许都,迎接汉献帝的,这也是痴话。曹操是善于用兵的人,虽然和袁绍相持,后方不会无备,上一节中业经说过了。江东离许都,比河北更远,孙策有多大兵力能去攻袭?别说不能战胜,能否达到,还是个疑问呢!孙策也是个善于用兵的人,有这样傻的么?况且挟着一个天子,实际上并无多大用处,前文也早经说过了。然则孙策的出兵,到底是什么主意呢?这里面,却有一段大家不很注意的故事。
当时有个沛相(汉朝的郡和王国,是一样的等级。王国治民之权在相),唤做陈珪,他是个归心中央的人,看得吕布和袁术一班人很不入眼。当袁术要想称帝,又替他的儿子向吕布的女儿求婚时,陈珪怕他们两人联合,更难平定,就去游说吕布,把他破坏了。又叫儿子陈登去见曹操,说吕布勇而无谋,反复无常,不可相信,要早些设法收拾他。曹操大喜,便拜陈登做广陵太守(广陵郡,本治现在的江都,此时陈登治射阳县,在今淮安东南)。临别的时候,握着他的手说道:“东方之事,便以相付。”叫他暗中收合部众,预备做个内应。后来曹操攻吕布时,陈登曾带着本郡的兵,做曹兵的先驱。吕布灭后,汉朝因他有功,加给他伏波将军的名号。《三国志·陈登传》注引《先贤行状》,说他在这时候,慨然有吞灭江南之志。孙策的用兵,几于所向无敌,独有两次攻陈登,都是失败的。孙策心中甚为愤怒。他临死前的出兵,《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说他是想去攻陈登的,这大约是实情。
孙策用兵甚锐,这一次大举而来,假如不死而渡过了江,陈登能否抵抗,自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陈登不是像刘繇等武略不济的人,即使一时失败,必不至于一蹶不振,总还能收合余烬,求救于中央,或者和别一支兵马联合,和孙氏相持。况且孙策善战,陈登未必和他野战,还可用守势对付呢。所以陈登在广陵,确是孙氏的一个劲敌。现在孙策北伐未成,先已自毙,那是中央最好的机会了。曹操却把陈登调做东城太守(汉县,在今安徽定远县东南。此时临时设置太守)。于是隔江之地,就无能牵制孙氏的人,这是曹操的一个失策。到后来,再临江而叹,“恨不早用陈元龙之计(亦见《先贤行状》。元龙是陈登的字)”,就迟了。
孙翊的性质,最和孙策相像。孙策临死时,张昭等都逆料他要把后事付托给孙翊,他却把印绶佩在孙权身上,对他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这几句话,不知道真是孙策说的,还是后人附会。孙权足以当之而无愧,却是实在的。只要看他赤壁战时任用周瑜,袭取荆州时任用吕蒙,猇亭战时任用陆逊,就可知道了。孙策虽然长于战阵,然而平定江东,开创基业,也不是一味勇敢就能办得到的。或者他亦有些知人之明,所以把后事付托给他罢。孙权继任之后,一面整理现在江、浙、皖、赣之地,又频年出兵,攻击江夏(江夏郡在今湖北黄冈县)太守黄祖。到建安十三年(208),把黄祖杀掉。于是孙权的势力,达到现在湖北省的东南部,再向西,就可到现在的汉口,窥伺江陵和襄阳了。而曹操也在这一年进攻刘表。
刘表的性质,究竟是个文人。他只会坐观成败,图收渔人之利,而不会身临前敌,去攻城夺地。此等人物,在天下扰乱时亦足以保境息民,偷一时之安,到天下将定时,就没有立足之地了。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南征荆州。八月,刘表病死了。他大的儿子唤做刘琦,小的儿子唤做刘琮。刘表和他的夫人蔡氏,都心爱刘琮,要立他为后。刘琦觉得不安,去请教诸葛亮。诸葛亮对他说:“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刘琦明白了。恰好黄祖为孙权所杀,就乘机请求外出,做了江夏太守。刘表死后,襄阳一方面立了刘琮。对于曹兵,自然无法抵御。九月里,曹操的兵到新野,刘琮就举州投降了。
这时候,刘备屯驻在襄阳对岸的樊城。他对于曹操,是不能投降,而又无从抵抗的,只得渡过汉水,西南而走。《三国志·先主传》说:他走过襄阳时,诸葛亮劝他攻击刘琮,荆州可取。他说:“吾不忍也。”这话也未必确实。当时的襄阳,人心自然不定,攻破他自然是容易的,转瞬曹操的大兵来了,却如何能守呢?“诸葛一生惟谨慎”,怕不会出这种主意罢?
刘备于是再向南走。《先主传》说:刘琮的左右和荆州人,归附他的很多,到当阳时,人众已有十几万了,一天只走十几里路。这话或者有些过甚,却不是毫无影响的。因为要做事业,手下一定要有人。老百姓只要饱食暖衣,安居乐业,谁来管你们争天夺地的事情?一个光干,到了什么地方,要发动该地方的民众替自己战斗,决不是容易的,所以基本的队伍决不能弃掉。再加以荆州人不愿降北的,其数自有可观。而两汉三国时代,去古还近,社会的组织含有大家族的意味较多,做官、从军和避难的人,往往带着家族、亲戚走,所以其数之多如此。惟其这样,自然走不快了。
曹操此时,颇有一举而肃清荆州的决心,于是发轻骑,一日一夜走三百里去追击他,追到当阳东北的长阪,追上了。刘备自然不能抵抗,就逃向夏口(就是现在的汉口)去依靠刘琦。
这时候的刘备,显然是日暮途穷。倘使没有人和他联合,大约只好逃向现在的湖南。汉时的湖南还未十分发达,在那里,也决然不能立足的。所以这时候的刘备真是末日将到了。而不期事出意外,却有个孙权来和他联合。
论起孙权的资格和他对曹操的关系来,都和刘备大不相同。
刘备虽然屡战屡败,始终没有得到一个地盘,这只是时运不济;他从灵帝末年起兵,在北方转战十余年,和曹操、二袁、吕布等都是一样的资格;而且素有英雄之名;当时确亦有一部分人归向他;所以曹操见了他,确亦有几分畏惧。
至于孙氏弟兄,虽在江东手创基业,然而当时江东之地,比较上还是无关大局的。所以大家心目中还不甚觉得有这么两个人。《三国志·张昭传》说,当孙策平定江东时,北方士大夫的信札,还是专归功于张昭的。《张纮传》说,孙策死时,曹操要乘机伐吴,张纮把他劝止了。曹操才表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而以纮为会稽东部都尉(后汉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都尉是武职,称为某部都尉的,亦分管一部分之地,有治民之权),要令他“辅权内附”。所谓“辅权内附”,就是运动甚而至于胁迫孙权来投降。孙策死时,北方的问题多着呢,曹操如何会想到去伐吴?这句话也是不确的。但以张纮为会稽东部都尉,欲令“辅权内附”,这句话却该不诬。当时北方人心目中,看了孙权是怎样一个人,就可想而知了。曹操破了荆州,就想顺流东下,本来犯兵家之忌,贾诩曾经劝止他,而他不听,大概对于孙权,不免低估了些罢?然其所以低估之故,也是所谓资格限人,是极容易犯的错误,怪不得曹操了。
刘表的死耗,达到江东,鲁肃便对孙权说:荆州是个紧要的去处,请借吊丧为名,去看看情形。如其刘备和刘表一方面的人没有嫌隙,我们就得联合他。如其彼此乖离,就得另打主意。孙权允许了他。鲁肃就溯江西上,走到汉口,听说曹操的兵已向荆州,鲁肃也昼夜兼程而进。走到南郡界内,听说刘琮已降曹操了,刘备向南奔逃,鲁肃就径迎上去,和他在长阪相会。劝刘备和孙权联合。刘备自然欢喜。而刘备手下的诸葛亮亦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于是鲁肃回去复命,诸葛亮从汉口东行,到现在的九江,和孙权相见。
这时候,在孙权一方面,就要决定降战之计。据历史上的记载,是这样的:孙权聚群下会议,大多数主张迎降。其理由是:(一)曹操托名汉相,和他拒敌,似乎是反抗中央。(二)曹操已得荆州的水军,又有步兵,水陆并进,并非专靠马队,所以长江之险,并不足恃。而其(三)则为众寡不敌。只有鲁肃不开口。孙权出去更衣,鲁肃却跟了出去。孙权知道他有话说,握着他的手道:“你要说什么呢?”鲁肃道:“刚才众人的议论,是要误你的,你别要听他。像我是可以投降曹操的,你却使不得。为什么呢?我在你手下,不过做个官儿,投降了曹操,官还是有得做的,你却怎样呢?”这几句话,正合孙权之意,孙权便表示容纳。这时候,周瑜因事到鄱阳去,鲁肃便劝孙权把他召回,共商降战之计。周瑜到了,就决定迎战。他的理由是:(一)北方并未大定,加以关西还有韩遂、马超,曹操的兵决不能作持久之计。(二)北方的人不善水战,荆州的人又非心服。(三)而且大寒之际,缺乏马草,天时亦不相宜。诸葛亮游说孙权的话,理由也大致相同,于是孙权就决意联合刘备,抵抗曹操了。派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去和刘备协力。
当时两方的兵力:大约北兵是十五六万,荆州的兵有七八万,合计共二十余万。刘备一方面,合水陆兵共有万人,刘琦手下的江夏兵,亦有一万。周瑜、程普的兵,《三国志》上有的地方说各有万人,有的地方又说共有三万,大率鲁肃手下还有些人,合计之共有三万。孙刘之兵,约在五万左右。两方的兵力,约系一与五之比。但在地利及军队的长技上说,南方的兵却是占了便宜的,而黄盖又进火攻之计,就在嘉鱼县赤壁地方,把曹兵打得大败。
曹操果然不能持久,留曹仁守着江陵,自带大兵北归。周瑜又跟着攻击,曹仁守不住,只得把江陵也放弃了。于是长江流城无复北兵踪迹,而南北分立的形势以成。
赤壁之战,军事上的胜败,真相颇为明白,用不着研究。其中只有孙权的决心抵抗曹操,却是一个谜。读史的人,都给“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两句话迷住了,以为曹操是当然要抵抗的,其中更无问题。殊不知这两句乃是周瑜口里的话,安能作为定论?何况照我所考据,曹操确系心存汉室,并非汉贼呢?然则孙权决心和曹操抵抗的理由何在?周瑜、鲁肃等力劝孙权和曹操抵抗的理由又何在?这系从公一方面立论,从私一方面说,也是这样的。
赤壁之战,曹操固然犯着兵家之忌,有其致败之道,然而孙、刘方面,也未见得有何必胜的理由。自此以后,曹操幸而用兵于关西、汉中,未曾专注于南方。倘使曹操置别一方面为缓图,尽力向荆州或者扬州攻击,孙权的能否支持,究竟有无把握呢?孙权和刘备不同。刘备投降曹操,曹操是必不能相容的,所以只得拼死抵抗。孙权和曹操,本无嫌隙,当时假使投降,曹操还要格外优待,做个榜样给未降的人看的。所以当时孙权假使迎降,就能使天下及早统一,免于分裂之祸;而以孙权一家论,亦系莫大的幸福;裴松之在《三国志·张昭传》注里,早经说过了。然则孙权的决意抵抗,周瑜、鲁肃的一力撺掇孙权抵抗,不过是好乱和行险侥幸而已。
《三国志·鲁肃传》说:鲁肃初到江东时,回东城葬其祖母(鲁肃是城东人),他有个朋友,劝他北归,鲁肃意欲听他,特到江东搬取家眷,周瑜却劝他,说从前人的预言,都说“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劝他不要回去。又把他荐给孙权。见面之后,甚为投机。众人都退了,孙权独留他喝酒。谈论之间,鲁肃便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猝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后来孙权称帝时,“临坛顾谓公卿曰: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三国志·鲁肃传》)《张昭传》注引《江表传》又说:孙权称帝之后,聚会百官,归功周瑜。张昭也举起笏来,要想称颂功德。孙权却说:“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可见自立的野心,孙权和周谕、鲁肃等,早就有之。赤壁之役,孙权聚众议论降战时,反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不知帝制自为的,毕竟是谁?事实最雄辩,就用不着我再说了。

前言/序言

斜阳古柳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说蔡中郎。

这是宋朝陆放翁先生的诗,所说的,便是现在的说书。说书虽然是口中的事,但到后来,将说书的人所用的底本,加以润饰以供众览,就成为现在的平话了。平话俗称小说,亦谓之闲书。虽然是用以消闲的,然而人们的知识得自此中的,实在不少。
现在中国的书籍,行销最广的,是《三国演义》。据书业中人说:它的销数,年年是各种书籍中的第一。这部书有些地方,渲染得很有文学意味,如赤壁之战前后便是;有些地方,却全是质实的记事,简直和正书差不多。这就显见得其前身系说书的底本。说得多的地方,穿插改造得多了;说得少的地方,却依然如故。
有些不懂历史的人,真“不知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然而问及三国史事,却很少荒谬绝伦的。这无疑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他们未必都自己读过,然而这种知识,在社会上普遍了,人们得着的机会就多,远较学校的教授和窗下的阅读更为有力。这可见通俗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密切。
老先生们估量人们知识的深浅,往往以知道的、记得的事情多少为标准。讲历史,自然尤其是如此。但无意义的事实,知道了,记得了,有什么用处呢?尤其是观点误谬的,知道了,记得了,不徒无益,而又有害。而且平心论之,也不能算知道史事。因为历史上的事实,所传的,总不过一个外形,有时连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们根据事理去推测它、考证它、解释它。观点一误,就如戴黄眼镜的,看一切物皆黄,戴绿眼镜的,看一切物皆绿了。我们在社会上,遇见一个人、一件事,明明是好的,却误把恶意猜测他,就会觉得处处可疑;明明是坏的,却误当他好的,也会觉得他诚实可靠。历史上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研究历史,倒还不重在知道的、记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矫正从前观点的谬误。三国时代,既然是人们所最熟悉的,就此加以讲论,自然更有兴味些。后汉末年,皇帝昏庸,宠信宦官,因此政治紊乱,引爆了黄巾起义。因黄巾的起义,而引起刘备和孙坚的起兵。又因灵帝死后,少帝即位,国舅何进要诛戮宦官,而引起董卓的进京。因董卓进京,而引起废立之事,又因此而引起袁绍、曹操等纷纷起兵讨卓,天下就从此分裂。后汉的最大祸源,便是宦官和外戚。这还是人谋之不臧。写《三国演义》的人,说什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好像有什么定数似的,恐怕是以文学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了。

三国时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在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不仅涌现了大批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涌现出了大批的哲学家、文学家和自然科学家,致使三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今天的大多数读者,对于三国时代的历史知识,多来自于《三国演义》,以演义的观点看待古人、评述历史。而本书用通俗浅显的语言,纠正了读者来自于演义小说所叙述的史实谬误,陈述了前人所忽略的事情,极大地还原了被人们忽视的历史真相,让人们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三国历史的教训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三国历史的教训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三国历史的教训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三国历史的教训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少玩手机多读书 少玩手机多读书

评分

折上赠券 物美价廉 京东买书 已成习惯 每月必买 感觉愉快

评分

著名历史学家孟森所著,以史为鉴,明兴旺得失。

评分

书不错,符合预期

评分

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三百多年的明朝历史会给如今快速发展的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本书通过提纲挈领的线条,秉着对历史严谨公正的态度,简单叙述了明朝政治、制度、社会、人物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以真实史料为基础,深入挖掘出明初的恐怖政治、卫所制度、科举情况,以及晚明流寇、农民@等表象下隐藏的真相,揭开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历史不会重复,却有可能重演。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历史的教训是对现在和未来好的启迪。

评分

吕思勉的作品还是比较经典的,就是不知道和《三国史话》有多大区别。

评分

很不错的书,非常值得一读。京东活动总是很给力,我家的书基本都在京东购买了。

评分

京东很不错。正品保障。发货快,自有物流靠谱。好评。

评分

明朝历史的教训,这是历史学家吴晗所写的对明朝历史的简单总结,优惠多,送货速度快,服务态度好,自己还没有看,就被同事给借了,所以还是挺不错的一本关于明朝历史的书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三国历史的教训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