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为什么像狗一样咬住你们不放
第一部分 缅甸
第二部分 印度
第三部分 “飞虎队”
第四部分 民生
第五部分 墓地
第六部分 敌人
这本厚重的影集,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股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我尤其欣赏它选材的独到之处。它不像许多同类书籍那样,仅仅聚焦于战役的宏大叙事或是英雄的个人史诗,而是巧妙地将镜头转向了那些构成战争肌理的寻常瞬间。比如,那些士兵们在闷热、潮湿的丛林中搭建临时营地,汗水浸透了他们的军装,脸上是疲惫却又坚毅的表情;又比如,后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运送补给,泥泞几乎要吞噬掉他们的卡车。这些画面,没有经过过分的艺术加工,它们以一种近乎粗粝的真实感,将我们瞬间拉回到那个充满未知与艰辛的环境中。通过这些胶片,我仿佛能嗅到热带雨林中特有的腐殖质气味,听到远方偶尔传来的枪炮声被雨声掩盖的嗡鸣。这种深入生活细节的记录,比任何官方战报都更能触动人心,它让我们看见,宏大历史的背后,是无数个体在极端条件下展现出的生命力与人性光辉,这对于理解那段复杂历史的真实代价,无疑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视觉佐证。
评分坦白说,最初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很沉闷的工具书,但真正翻阅后,我发现它具有一种令人不安却又无法移开目光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源于它对“真实”的近乎偏执的追求。它没有美化战争,也没有进行道德上的评判,它只是忠实地记录了“发生过”的事实。无论是对战场环境的恶劣程度的展现,还是对不同民族士兵之间微妙互动的捕捉(如果有的话,我是在想象这种可能性的存在),都呈现出一种历史的温度和厚度。读完后,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我们有义务记住这些影像所承载的重量。这不是一部可以轻松快速翻阅的书,它需要时间去沉淀,去感受那些被定格的瞬间里所蕴含的无尽故事。它成功地将冷峻的档案资料转化成了一次深刻的、跨越地域的集体记忆的重温之旅。
评分我一直觉得,影像的力量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直接与观者的情感进行对话。这本影集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呈现了大量之前鲜为人知的影像资料,填补了许多历史认知上的空白。不同于那些标准化的宣传照片,这里的很多瞬间显得非常生活化,甚至是略带随意的抓拍。我特别留意到一组关于医疗救护的组图,那些包扎伤口的场景、病号饭的特写,都透露出一种近乎冷峻的克制感。它没有刻意渲染痛苦,但正是这种不动声色的记录,更让人感到震撼。这让我反思,战争不仅仅是火力输出和阵地得失,它更是一种对人类生理和心理极限的严酷考验。通过这些发黄、有些许颗粒感的照片,我体会到一种超越了国界和政治立场的普世痛苦——那是作为个体生命面对死亡与创伤时的本能反应。这种深层次的共鸣,使得这本影集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资料集,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生存韧性的编年史。
评分视觉语言的丰富性是这套丛书的另一个亮点。摄影师们似乎用了各种不同的视角和技术去捕捉那个时代的景象。有高空俯瞰的广角镜头,展示了复杂地形对战略部署的影响;也有贴近地面的特写,聚焦于士兵们靴子上沾染的泥土,或是他们手中紧握的武器的纹理。这种镜头语言的切换,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节奏感和层次感。我尤其喜欢那些捕捉到“瞬间的诗意”的照片,比如夕阳下,几个战士围着小小的火堆,影子被拉得很长,他们可能在低声交谈,也可能只是在默默地等待黎明。这些场景,在连天的阴雨和紧张的对峙中显得尤为珍贵,它们提醒着我们,即使在最残酷的环境下,人类也总会寻找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宁静角落。这种艺术性的捕捉,极大地提升了影像的解读深度,让历史不再是平面的,而是充满了三维的立体感。
评分从文献整理的角度来看,这本影集的编排显示出极高的专业水准。图片的选择并非随意堆砌,而是似乎遵循着一条清晰的时间线索和主题脉络,虽然没有看到具体的文字说明,但图像之间的逻辑递进感非常强。比如,一组关于修建简易机场的图片,从最初的勘测选址,到人员的开山破石,再到飞机起降的画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工程周期,这反映了后勤保障在那个特定战场中的关键地位。对于一个对军事史有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这种无声的叙事方式比冗长的文字说明来得更为直观和高效。它强迫我们运用自己的观察力去推理当时的处境和面临的挑战。这种“让图片说话”的编辑理念,无疑是对历史档案最大程度的尊重,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原始视觉材料,它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那个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多重现实。
评分这本书很大篇幅都是照片 不要看照片的读者请注意了 照片网上也能查 请要买书的读者注意了
评分下方的乱魔海,也是在此时暴动起来,无数人望着那在此刻出现的林动,脸庞上皆是有着浓浓的狂喜涌出来他们,终于等到了吗?
评分再次还原真实的历史。全文都是图片配说明。感谢美国的照相兵和美国国家档案馆。替我们保存这段真实的历史影像。 真实记录和再现了那段浴血奋战的年代。阅读后给内心以强烈的震撼。一口气看完。气吞山河,中国的军魂,中国人的民族魂。都凝结在每个人的心里,每一幅图片,都是抗战血肉长城的一部分。附赠的DVD里面的影像资料尤其保贵, 适合每一个中国人去阅读,去铭记那一段中华民族的苦难历史。
评分《沉默的大多数》作者王小波,他所虚构的艺术之美,以及他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批评所传播的自由主义理念,已经在这个世界的文化和思想宝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小波批评的对象有些还活得好好的。而到今天,这些话语、这些思想仍是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我们从王小波的长盛不衰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自由主义理念的传播还任重而道远。王小波的作品一直盛行不衰,王小波的小说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创造出属于他的美,这美就像一束强光,刺穿了时间的阻隔,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刚刚开始识字读书的青年的心灵。
评分为了感受一下那个时代民众的生活,才买这套书。
评分汉文帝虔诚信道,一次在梦中上天上不去,后面有人推他上天,醒后便寻找推他的人,此人就是邓通。因为这个缘故,文帝对邓通恩宠有加,数十次以巨万赏赐给他,官封上大夫,并经常在一起嬉戏。一次文帝叫人给邓通相命,相命的人说邓通会因为贫困饿死。文帝尽管修道,但还是不相信。他认为邓通的富有是自己给予的,为什麼会贫困如此。於是文帝将蜀严道的铜山赐给他,并允许他可以自己铸钱。因此邓氏钱遍布天下,富可敌国。
评分希望不要像《国家记忆》1一样,有污损,我看书习惯是看完一本再拆一本,所以本书尚未检查。
评分刚收到图书,装订的方式不好,封面很容易脱落,整本都是抗战时期的照片加文字说明,很好
评分在“印度”部分,第103、109、111、113、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32、133、134、135、136页的照片都不是拍摄于印度,而是中国境内。其中第103、109页的照片甚至是台儿庄战役时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