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第二版)

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桑兵 著
图书标签:
  • 庚子勤王
  • 晚清史
  • 戊戌变法
  • 义和团运动
  • 清末政治
  • 历史研究
  • 近代史
  • 政治史
  • 社会史
  • 改革维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51232
版次:2
商品编码:1161307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博雅撷英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第二版)》一反过去学界的一些僵化的、"强史料以就我"的观点,取得了不少突破。作者试图扭转这样的趋向:在"改良"与"革命"两分法已成为话语霸权的当下,一些群体的真相已被时人的刻意加工所掩盖,一些群体则往往被当成次要枝节而在主流叙事里湮没无闻。该书初版后备受称誉,曾在2007年获得第三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的提名奖。

内容简介

  《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第二版)》从多个角度对庚子勤王问题加以详细的阐释,深入分析了趋新各派以及海外华侨、外国来华势力、地方督抚、秘密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确证了以康有为为主导的保皇会在“庚子勤王”这一晚清政局重要事件中的历史作用,细致描述了保皇会的组织状况、活动过程及结果,全面、生动地阐释了“庚子勤王”运动之于晚清政局变化的深刻影响。

作者简介

  桑兵,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孙中山研究所所长。历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目录

绪论第一章 从救上到勤王——戊戌庚子间的朝野政局第一节 救上第二节 归政第三节 立储第四节 保皇第五节 勤王
第二章 保皇会的勤王谋略第一节 重在两广第二节 东西无常第三节 秀才用兵第四节 聪明反被聪明误
第三章 中国议会第一节 组织与人员第二节 正气会第三节 汪、唐之争第四节 自立会第五节 康有为的阴影第六节 各方关系第七节 国民发动
第四章 兴汉会第一节 缘起第二节 维新派介入第三节 意外之果第四节 天平倾斜第五节 影响犹存
第五章 革命党第一节 自立军与革政派第二节 兴中会与维新派第三节 江岛人物第四节 应和与分争
第六章 台湾民主国内渡官绅第一节 不约而同第二节 使节与异人第三节 民为邦本
第七章 新加坡华侨第一节 邱、林、徐、黄、力第二节 捐款与定策第三节 因嫌生隙
第八章 岑春煊与保皇会第一节 护驾潜因第二节 戴后与助帝第三节 互为奥援
第九章 秘密社会——南海西樵巨盗区新第一节 盗与官绅第二节 盗任官责第三节 勤王军将第四节 死而不靖
第十章 东亚同文会广东支部第一节 组织第二节 事业第三节 镜湖茶谈社第四节 参与革命第五节 内外分歧
第十一章 保皇会的暗杀活动第一节 复仇复辟第二节 勤王辅助第三节 再向京师第四节 渐入下流
第十二章 保皇会的宗旨歧变与组织离合第一节 变法与自主第二节 复辟与革命第三节 勤王与民政第四节 讨满与保皇第五节 余波回澜第六节 种豆得豆
第十三章 保皇会与港澳第一节 港澳二何第二节 港澳总局第三节 内外关系第四节 商务公司第五节 港澳与滨沪第六节 保皇大会第七节 难得善终
征引文献人名索引再版后记

精彩书摘

  本来就认为徐勤“性疏而直,于兵事非宜,于驾驭尤非其长”,只因王觉任母病归省,梁启超又极力举荐,不得已让他暂时承乏。徐被逼过甚,要求辞职。到六七月间,康有为“虑其疏,已电镜强出任事,而使他往美。经十余督责,而勉以粤东时时欲举,故恋而迟迟不奉命”。   这时保皇会自觉实力有限,总体战略虽以直捣京师为目的,但具体行动方略还徘徊于第一阶段的取粤或取桂,作战意图只决定夺取武汉后顺江而下攻金陵,下一步行止则无定议,直捣北京恐兵力不敌荣禄的武卫五军,又担心俄、英、法等国趁机插手干涉;“若先画江以待力足”,则光绪危在旦夕,难以救急。为了摆脱两难境地,梁启超托人与柏原文太郎、犬养毅协商:“我师若得武昌或南京之后,隈、犬之力能使日政府出而代我胁和,使还我皇上否?”以勤王军为倚靠,而引外强为奥援,双管齐下。   关于正月发策后的战略方向选择,康有为后来对梁炳光解释道:所定专意湘桂之策,   足下南来时,亦曾谋告,而足下以为然,岛公亦然之。不幸孔青南关事泄,故迟延少有支离。至五月时薄伐不成,仆又决策,主将所有人才饷项兵械,尽从事于西。故五、六月前,凡林玉之将才、子盈之客人,所有请饷欲办惠事者,皆不发,盖欲聚而致力于西也。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不涉及《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第二版)》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旨在描绘一个历史时期或特定主题的深度剖析: 图书名称: 《丝绸之路的贸易、冲突与文化交融:从汉唐盛世到宋元变革》 作者: [此处可虚构作者姓名,例如:李明德]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华夏历史文库] ISBN: [此处可虚构ISBN号] 字数: 约 1500 字 --- 图书简介: 《丝绸之路的贸易、冲突与文化交融:从汉唐盛世到宋元变革》是一部深度挖掘古代欧亚大陆交通要道的综合性历史著作。本书超越了传统上对丝绸之路的单一商业叙事,将其置于宏大的地缘政治、军事冲突、宗教传播和技术交流的复杂网络中进行审视。作者通过对考古学、碑刻文献、官方史料及域外旅行记的细致梳理,力图重构这条横跨数千年、连接东西方的贸易动脉的真实面貌,尤其聚焦于汉唐的鼎盛时期与宋元时期的转型与重塑。 本书的结构遵循时间与主题相结合的脉络。开篇追溯了丝绸之路的雏形,重点分析了张骞出使西域的战略意义,如何将中国与中亚、西亚地区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在汉代部分,本书详述了西汉王朝为保障河西走廊的畅通所进行的军事部署,包括对匈奴的长期战争,以及这种政治稳定如何直接催生了丝绸之路早期繁荣的贸易环境。我们看到,玉石、马匹、香料和珍稀动植物的交换如何塑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与经济结构。 进入唐代,本书将丝绸之路的叙事推向高潮。长安城作为世界性的都会,其经济活力与文化多元性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作者细致描绘了粟特商人这一关键群体的角色,他们不仅是贸易的掮客,更是文化与宗教的载体。佛教的进一步东传、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与摩尼教在唐朝的短暂兴盛,乃至伊斯兰教的早期渗透,都与商贸网络的扩张密不可分。本书特别关注了安史之乱对丝绸之路安全的破坏性影响,以及唐朝后期对西域控制力的衰退如何为后来的格局变化埋下了伏笔。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对“冲突”的深刻探讨。丝绸之路并非一条和平的商道,而是长期战争、劫掠和政治角力的场所。书中详细分析了中原王朝与周边游牧民族,如突厥、吐蕃之间的军事互动如何时而阻断、时而重塑贸易路线。例如,对怛罗斯之战的再考察,不仅揭示了军事失败的后果,更探讨了造纸术等关键技术在中亚地区的扩散与应用,展示了战争的另一面——知识的转移。 在叙事转向宋代之后,本书深入探讨了丝绸之路的“重心转移”与“内部化”趋势。随着北方游牧政权的崛起与南宋朝廷的建立,传统的陆路通道(特别是河西走廊)的控制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宋代对海路的依赖性显著增强,本书用专门章节分析了宋代指南针技术的成熟与航海造船业的发展,如何催生了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尤其是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的贸易网络。这种海陆并重的格局,标志着欧亚贸易体系的结构性调整。 元代是本书的收尾重点。蒙古帝国的建立,空前地统一了欧亚大陆的广阔疆域,史称“蒙古和平”(Pax Mongolica)。这种政治上的统一,极大地降低了长途贸易的风险和成本,使得商道空前畅通。马可·波罗的游记及其所代表的西方视角被引入中国史学的考察框架。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元代贸易体系的特点,包括其对贵金属的巨大需求以及对驿站系统的极端依赖。然而,作者也指出,这种集中化的贸易体系的脆弱性,以及黑死病等瘟疫通过商路快速传播的致命后果,预示着其内在的衰退。 在文化交融方面,本书着重探讨了技术传播与审美变迁。从冶金技术、陶瓷烧制工艺到音乐、舞蹈和服饰风格,丝绸之路都是文化基因交流的场域。例如,中原对西域香料、玻璃器的追逐,反过来也推动了中原手工业的革新。 《丝绸之路的贸易、冲突与文化交融:从汉唐盛世到宋元变革》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历史透视,理解古代世界如何通过这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编织出共同的命运线索。它不仅仅是关于商品流动的记录,更是关于权力、信仰、技术与人类迁徙的史诗。本书的论证严谨,史料扎实,适合历史研究者、国际关系学者以及对古代世界交流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深入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第二版”标识让我格外关注它在内容上的更新和深化。很明显,作者在修订过程中,吸纳了近年来新的史料研究成果,对某些关键事件的解释进行了微调和补充。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庚子勤王”这场行动的动机分析,不再是单向度地归咎于顽固势力的冥顽不化,而是更细致地梳理了当时信息传递的阻塞、地方权力坐大的现实制约,以及对“国体”维护的集体心理依赖。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脑海中已有的晚清历史框架去重新校准自己的认知。这种“推翻重构”的过程,是阅读优秀历史著作最令人兴奋的体验之一。它不是简单地给你一个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更具辨识度的坐标系,让你能够更精确地定位历史的转折点。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精妙,层层递进,引人入胜,让人有一种被历史洪流裹挟着向前推进的感觉,非常过瘾。

评分

这本《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第二版)》的厚重感,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封面设计朴实,却透着一股历史的沧桑,让人忍不住想翻开去探寻那些尘封的往事。作者在叙述上非常注重细节的铺陈,对于当时各个派系之间的微妙互动,描述得丝丝入扣。特别是对慈禧太后在勤王运动中的角色变化,展现了一种复杂而多面的刻画,远非教科书式的简单定论可以概括。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走向往往不是由一两个英雄人物决定的,而是由无数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决策和人性的纠葛交织而成。书中对光绪皇帝的处境也有深刻的剖析,那种困于时代洪流中的无力感,即使跨越百年,依然能让人感同身受。书中引用的史料丰富,注释翔实,对于希望深入研究晚清政治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座宝库。它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晚清“变局”的视角,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王朝兴衰,而是深入到权力结构的深层运作逻辑中去。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敢于直面历史的模糊地带,并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去勾勒出那些摇摆不定的历史瞬间。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性的,但绝非枯燥乏味。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沉稳,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在娓娓道来一段尘封的往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史料时的条理清晰度。在梳理庚子事变前后各路势力的关系网时,很多历史著作往往陷入数据的堆砌,但这本书却能巧妙地将这些繁杂的信息编织成一张逻辑严密的网,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始终把握住主线。对于那些对晚清政治生态有所了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种更精细化的解读工具。比如,书中对“保皇派”和“立宪派”之间理念差异的探讨,超越了简单的政治立场分野,挖掘到了更深层次的文化与地域认同差异。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与那位逝去的时代进行一场深度对话。它不是试图给你一个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让你去体会历史决策的艰难与无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结论。

评分

从装帧设计上来看,这本《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第二版)》体现出一种低调的专业感。纸张的质感很好,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容易疲劳。但我认为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其论述的“不确定性美学”。作者非常坦诚地展示了历史记载的碎片化和矛盾性,比如在描述某一关键会议时,不同史料来源的记载存在明显冲突,作者没有草率地选择一方采信,而是将这种冲突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来呈现。这种态度非常高级,它教会了我们如何批判性地阅读历史文献。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是一条笔直的铁轨,而是无数条相互交织、时而断裂的泥泞小径。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本单纯的历史专著,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理解权力运作的逻辑”的教科书。对于任何对中国近代政治变迁感兴趣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必备之作,每一次重温都会有新的发现。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其学术性过强,会显得过于冷硬。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在叙事中融入了恰到好处的人文关怀。比如,书中对当时地方督抚们在“勤王”问题上的犹豫和权衡,描绘得极其生动。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并非是铁板一块的利益集团,而是被忠君、保民、保财等多重考量所牵扯的复杂个体。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使得原本宏大的历史叙事顿时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情味。我甚至在某些段落读出了历史的悲剧色彩——那种明知大势已去,却仍要挣扎着去维护旧有秩序的徒劳感。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内敛而富有力量的,它不需要夸张的辞藻来吸引眼球,而是依靠扎实的内容和深刻的洞察力来征服读者。对于我这种希望在阅读历史时获得精神共鸣的普通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恰到好处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与故事的吸引力。

评分

习惯用欧莱雅男士,最佳的选择,每次不是618就是双十一都要屯点货,反正有效期几年,不怕过期,大大小小的所有东西都是在京东买,主要是便宜,划算,比在超市里便宜的多了,家里日用品都是在京东买的,还送货上门,欧莱雅男士三瓶总共花*,真是超值巨划算,后面那一大箱总共花*,真是便宜啊,等于这两大箱总共花*,这些东西去超市估计*都买不着,不赖,当天晚上下单,第二天送货上门,真是带劲,快递小哥也辛苦了,点100个赞,五星好评,支持京东618,支持强哥,真希望天天都是双十一,天天618!!

评分

在京东买的东西不少,有自己的,也有别人的。要评价的太多了。也学一下别人弄个统一的吧。看到这个评价说明东西基本没问题。有问题的话,我会单独评价。还是蛮喜欢在京东购物,物流快,至今买过的东西还都基本满意。一般都是买自营。尤其是图书买的多。

评分

习惯用欧莱雅男士,最佳的选择,每次不是618就是双十一都要屯点货,反正有效期几年,不怕过期,大大小小的所有东西都是在京东买,主要是便宜,划算,比在超市里便宜的多了,家里日用品都是在京东买的,还送货上门,欧莱雅男士三瓶总共花*,真是超值巨划算,后面那一大箱总共花*,真是便宜啊,等于这两大箱总共花*,这些东西去超市估计*都买不着,不赖,当天晚上下单,第二天送货上门,真是带劲,快递小哥也辛苦了,点100个赞,五星好评,支持京东618,支持强哥,真希望天天都是双十一,天天618!!

评分

一个小女孩家境并不怎么好,但爱攀比。有一次她对妈妈说:“我想要一件美丽的花毛衣。”当时的妈妈已经重病缠身了,为了满足女儿,只好动手织起来。就这样,母亲没日没夜地织,直到有一天,母亲突然发病,经治疗无效去世,女儿悲痛欲绝。护士告诉她,她母亲在发病住院的几天里,每天都在织着一件花毛衣,每天晚上护士查房时,母亲总哀求说:“不要把这件毛衣没收,这是织给我女儿的。”直到她去世的前一刻也没停手。

评分

*元*这一年,世界发生了很多事,各地老大都很忙。    这一年,南宋小朝廷向金兀术称臣纳贡,偏安杭州,从此“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郁闷的岳飞正写“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一年,赞吉正在猛K拜占庭和十字军国家的脆弱联盟。    最热闹的是西欧了:    这一年红胡子绯特烈的叔叔,德皇康拉德三世勾结教皇,挤走姐夫“骄傲的亨利”,篡位成功。开创霍亨斯陶芬王朝。    英王亨利一过世,法国外甥斯蒂芬在“旗帜战役”中,K翻苏格兰表舅罗伯特,打败表妹,也就是“诺曼征服”的老威廉亲孙女,金雀花短斗蓬王亨利的老妈玛蒂尔德,让她穿白袍从冰上哭着爬走。暂时篡位成功。    倒是法国“年轻王”路易七过得正爽,洞房花烛加金殿提名,娶了16岁的美女兼富姐亚魁当女公爵爱琳娜,顺利接班。    但是不要慌,他很快就知道这个老婆有多闹心了。    还有一件很不起眼的事:伊拉克北部的提克里特,生了一个库尔德小孩,他叫萨拉丁,意为“真理和正义”。    老萨家是当地望族,世代为官,赞吉就曾是他们的家丁。    所以萨的少年时代不但家学渊源,还有希腊家教补课,骑马打架喝酒泡妞也很在行

评分

善长之弟,惟庸婿李佑父也”。从行文看,第二句话中的“惟庸婿”应是“胡惟庸侄女婿”的简称。温先生在书中直接援引翻译成现代汉语,容易引起读者误会。此外,在第三篇《内监》中提到“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又派出了司礼监的内侍聂庆童,到河州去办理茶、马等项事务”。其中的“聂庆童”应该是“而聂”和“庆童”两个人,而并非“聂庆童”,明史中也没有聂庆童这个人。第二个错误,读者官大樑早已在一九八八年第二期的《读书》上指出过。对于编辑而言,在《写在前面》中,编辑提到台湾曾有出版社盗版此书,“更名为《明末三案》,也因此成为著名学者黄仁宇写作《万历十五年》时的重要参考资料”。众所周知,《万历十五年》英文原稿,黄仁宇1976年就已完成,因当时出版社成见,延宕至1979年才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文版则是1979年交给中华书局,经过润色1982年正式出版。原版及中文翻译版均早于《三案始末》。由此看来,《三案始末》虽精彩纷呈,但说黄仁宇撰《万历十五年》参考了温书,则绝无可能

评分

《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第二版)》一反过去学界的一些僵化的、"强史料以就我"的观点,取得了不少突破。

评分

第二卷 文化载体

评分

小品文源流久远,至晚明而极盛。《晚明小品研究》深入探讨了晚明小品的文学传统、文化土壤、作家、流派、文化品格、文体创造等方面,勾勒出其发展线索、思想情趣与艺术形态上的特点以及在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历史地位,实事求是地指出晚明小品的长处与弊端,客观地评判晚明小品的价值。同时从晚明小品在晚明、清代、海外以及当代的接受情况,考察其历史影响。作者把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结合起来,从个案分析逐步上升到总体的理论概括。作者颇重艺术感受,笔下常蕴诗情,深得古人小品旨永神遥之趣。《晚明小品研究》是晚明小品研究领域的代表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与现代文学史都有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