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世凱二子袁剋文以顯赫傢世和豐裕財力,成為民國間收藏與鑒定名傢,過手珍品古籍甚多,且多有親題跋語題識。
☆ 作者李紅英長期任職於國傢圖書館善本部,耳濡目染,切磋磨礪,尤精於版本考訂及尋溯流變。
☆ 書中所及善本古籍均附彩色書影,題跋亦原樣復製,精美逼真。
☆ 本書對古籍愛好者、收藏愛好者,均為有益參考書。
? 《寒雲藏書題跋輯釋》以國傢圖書館藏袁剋文舊藏善本題跋為主,附作者搜集的袁剋文所寫跋語題識等。正文先述該部善本的題名、捲數、版本、行款等,其次略述其遞藏源流,最後以該書中袁剋文的題跋為主綫,闡釋版本源流及相關內容。 袁剋文為民國四公子之一,酷愛收藏古籍善本,尤嗜宋槧元刊,兼及明清精抄刻本等。每得一書,則題簽、跋尾,以誌得書因緣、評版本優劣、述遞藏源流等。因有方爾謙、李盛鐸、傅增湘等大傢為之掌眼,故其藏書多珍本佳刻。其藏書僅有《寒雲手寫所藏宋本提要廿九種》刊印於世,餘皆散見各書,而袁氏晚年經濟拮據,所藏善本陸續散齣,先歸傅增湘、丁福保、葉德輝、劉承螒等藏傢,繼而輾轉遞藏,分藏各處,以國傢圖書館所藏為大宗,上海圖書館、颱北“中央”圖書館等亦多其舊藏,搜集非常不易。本書從國傢圖書館所藏袁剋文藏書中的題跋入手,以經史子集為序,通過對每條題跋的輯錄、疏證、考釋等,比勘同一部古籍相關版本之間的差異,梳理版本源流,研究藏書曆史。李紅英先生專力搜集袁剋文藏書題跋,經曆有年,所獲甚多。該書所收袁剋文藏書題跋以題寫於今國傢圖書館藏善本古籍者為主,兼及作者所見收藏於其他圖書館或現於拍賣會之古籍善本中者。書中不僅收錄袁氏題跋、題款、藏印,每種題跋都附該題跋之圖版以及題跋所在善本古籍之書影,圖文並茂,井然有序。在研究題跋、探求隱微之餘,亦得賞鑒難得一見的珍本,是頗為有用的一種題跋和古籍鑒賞資料匯編,為不便於接觸善本古籍的廣大學者提供瞭頗有價值的研究資料。
李紅英,1971年生,安徽淮北人,文學博士,北京大學古典文獻專業畢業。現在主要從事古籍版本、古典文獻研究。國傢圖書館副研究員。
序
凡例
寒雲藏書述略
寒雲藏書印鑒
一.八經閣中的嫏嬛秘寶
經部藏書題跋
1. 宋刊《八經》
2. 元刻《周易兼義》
3. 宋紹興刻《古三墳書》
4. 宋婺州唐宅刊《周禮》
5. 宋刻《纂圖互注周禮》
6. 宋紹熙刻宋元遞修本《禮記正義》
7. 宋刊《春鞦傳》
8. 元刻《春鞦經左氏傳句解》
9. 宋龍山書院刻本《纂圖互注春鞦經傳集解》
10. 宋餘仁仲萬捲堂刻本《春鞦公羊經傳解詁》
11. 宋刊《孟子注疏解經》
12. 元刻《四書章句集注》
13. 宋慶元刻本《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彆國方言》
14. 宋紹興刻本《群經音辨》
15. 宋紹興齊安郡學刻本《集古文韻》
16. 元刊《廣韻》
17. 元刻《韻補》
二.濛叟揮淚兩《漢書》
史部藏書題跋
1. 宋刻百衲本《史記》
2. 濛古中統本《史記》
3. 清影宋鈔本兩《漢書》
4. 宋黃善夫刻本《後漢書》
5. 宋元舊本《隋書》
6. 宋刻《京本增修五代史詳節》
7. 明弘治刻本《司馬溫公經進稽古錄》
8. 宋刻遞修本《輿地廣記》
9. 元刻本《新編方輿勝覽》
10. 元刊《幽蘭居士東京夢華錄》
11. 宋刊《水經注》殘本
12. 宋刻兩漢《會要》
13. 元至正刻本《通鑒總類》
三.蓮華精捨中的清淨
子部藏書題跋
1. 宋刊《纂圖互注荀子》
2. 宋刊《傷寒明理論》
3. 清鮑廷博鈔本《一角編》
4. 明鈔本《書苑菁華》
5. 明成化刻本《草書集韻》
6. 明刻《太音大全集》
7. 明龍山童氏本《文房四譜》
8. 明弘治碧雲館活字印本《鶡冠子解》
9. 宋刻《揮麈第三錄》
10. 明成化刻《桯史》
11. 明弦歌精捨刻本《虞初誌》
12. 明正德楊氏清江堂刻本《新增補相剪燈新話大全》
13. 宋刊《冊府元龜》殘帙
14. 宋刻《妙法蓮華經》
15. 宋刻元槧《北山錄注》
16. 明刻《佛果圜悟真覺禪師心要》
17. 元刻《舒州龍門佛眼和尚語錄》
18. 宋刻《五燈會元》
19. 元刻《老子鬳齋口義》
20. 宋刻《百川學海》
四. 三琴趣齋主人的詞麯人生
集部藏書題跋
1. 明銅活字印本《劉隨州集》
2. 元前至元詹光祖月崖書堂刻本《黃氏補韆傢注紀年杜工部詩史》
3. 宋刻《韋蘇州集》
4. 元刻《唐陸宣公集》
5. 元刻《增廣注釋音辯唐柳先生集》
6. 宋刊《皇甫持正文集》
7. 宋乾道間公文紙印本《歌詩編》
8. 宋臨安府陳宅書籍鋪刻本《唐女郎魚玄機詩》
9. 元建安虞平齋務本書堂刻本《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
10. 元刻《後山詩注》
11. 宋慶元黃汝嘉重刻《倚鬆老人文集》
12. 宋刻《於湖居士文集》
13. 元刻《晦庵先生硃文公文集》
14. 宋嘉泰呂喬年刻本《東萊呂太史彆集》
15. 宋嘉定刻本《友林乙稿》
16. 宋刻元修本《後村居士集》
17. 舊鈔本《巴西文集》
18. 明正統刻本《書林外集》
19. 明成化刻《姑蘇雜詠》
20. 清呂無黨鈔本《鼓枻稿》
21. 清鈔《鬆雨軒集》
22. 宋紹興明州刻遞修本《文選》
23. 明刻《玉颱新詠》
24. 宋刻《迂齋標注諸傢文集》
25. 明刊《唐詩極玄集》
26. 宋刻《唐僧弘秀集》
27. 宋刊《聖宋文選全集》
28. 宋慶元刻本《新刊國朝二百傢名賢文粹》
29. 清黃氏士禮居影元鈔本《皇元風雅》
30. 元刻《精選古今名賢叢話詩林廣記》
31. 宋刊《詳注周美成詞片玉集》
32. 宋淳祐本《中興以來絕妙詞選》
33. 明刊《朝野新聲太平樂府》
34. 明刊《盛世新聲》
五. 附錄:國傢圖書館藏寒雲舊藏善本知見錄
六. 徵引文獻
七. 圖版目錄
八. 後記
作為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發現《寒雲藏書題跋輯釋》是一本非常獨特的書籍。它不同於那些直接講解曆史事件或哲學思想的通俗讀物,也不同於純粹的學術專著。這本書以一種更加“微觀”的視角,帶我走進古人的世界。我常常會想象,當一位古代的讀書人得到一本心儀的書籍,他在書上寫下自己的讀後感、批注,甚至隻是寥寥幾句的感慨,那該是怎樣的一種情懷?這本書所做的,就是將這些“情懷”集結起來,並通過細緻的考證,讓我有機會去理解它們。輯釋的部分,對我來說尤其重要,因為我畢竟不是專業的古文專傢,沒有輯釋者的引導,很多題跋中的典故、人名、甚至是一種微妙的語氣都可能被我忽略。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保留瞭原汁原味的題跋,更用現代的學術方法,為我們這些後輩讀者打開瞭一扇瞭解古代讀書人精神世界的窗口。
评分對於一個平日裏喜歡翻閱舊書、搜尋文人墨跡的愛好者而言,《寒雲藏書題跋輯釋》無疑是一場及時雨。我一直在尋找能夠係統性地瞭解古代藏書文化以及文人之間學術交流方式的途徑,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一期待。它所輯錄的題跋,就像是一部微型的文人交往史,透過這些簡短的文字,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學者是如何通過書籍進行思想的碰撞與交流。輯釋的部分更是精妙,它不僅僅是對文字的解釋,更是對背後文化背景的還原。我能夠感受到輯釋者在處理這些材料時所付齣的心血,他們不僅需要深厚的古文功底,還需要廣博的學識來支撐其考證。我尤其喜歡那些關於題跋作者的生平介紹,以及他們為什麼會留下這樣的題跋,這些細節往往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題跋本身所傳達的情感和立場。這本書讓我覺得,每一本古籍的誕生,都不僅僅是作者一人之功,更是曆代讀書人共同嗬護與解讀的成果。
评分一直以來,我對“藏書”這個概念都有一種莫名的崇敬感,覺得那是一種與時間對話,與智慧共鳴的方式。然而,真正要理解藏書背後的文化內涵,卻並非易事。《寒雲藏書題跋輯釋》這本書,給瞭我一個非常具象的切入點。我從中看到的,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鮮活的、有溫度的人文關懷。每一則題跋,無論長短,都仿佛是書的主人在與下一位讀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交流。輯釋者的工作,則像是翻譯官,將那些古老而精煉的文字,轉化為我們這個時代能夠理解的語言,並且,更重要的是,它還原瞭題跋産生的背景,讓這些文字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被置於當時的曆史、文化語境之中。我從中看到瞭不同學者對同一本書的不同解讀,看到瞭他們之間思想的碰撞,甚至是一種情感的傳遞。這本書讓我覺得,書籍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人與人之間,思想與思想之間,精神與精神之間一種延續的紐帶。
评分我必須承認,第一次接觸《寒雲藏書題跋輯釋》時,我對“題跋”這個概念並不十分清晰,隻知道它與書籍有關。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領略到瞭其獨特的魅力。這本書不僅僅是將那些古老的題跋羅列齣來,更重要的是,它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輯釋”。這就像是給這些古老的“耳語”配上瞭清晰的“字幕”,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逐漸理解其中蘊含的深意。每一次的輯釋,都像是一次考古發掘,作者循著蛛絲馬跡,考證人物、年代、典故,將原本可能模糊不清的文字,還原齣其應有的曆史語境。我特彆欣賞那些對題跋中涉及的文學、曆史、哲學思想的解讀,它們往往能夠觸及到書籍本身的核心,甚至引發瞭我對原作的重新思考。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瞭多少“新”的知識,而在於它如何以一種嚴謹而富有人文關懷的方式,重新激活瞭那些沉寂在書捲中的思想火花。它讓我明白,閱讀一本古籍,不僅僅是看其正文,更要關注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附贈品”,它們往往是理解書籍精髓的關鍵。
评分這本《寒雲藏書題跋輯釋》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扇通往過去時光的窗戶。我並不是一個專業的古籍研究者,但我一直對那些承載著曆史印記的物件懷有深深的好奇。當我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時,我被那些泛黃的紙頁、遒勁的筆跡深深吸引。書中所輯錄的題跋,就像是作者與前人跨越時空的對話,每一筆、每一劃都可能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一段對書中內容的解讀,甚至是對作者心境的流露。那些晦澀的古文,在輯釋者的辛勤考證下,仿佛被賦予瞭新的生命,讓我這個普通讀者也能窺見其間的精妙。我尤其喜歡那些對題跋背景、作者生平的詳細考證,它們不僅解釋瞭題跋的含義,更勾勒齣瞭那個時代文人的交往、學術的傳承。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進入瞭一個藏書傢的書房,靜靜地聆聽著那些古老墨跡在耳邊低語,感受著知識在指尖流淌的溫度。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任何現代電子閱讀器都無法比擬的。它讓我對“藏書”二字有瞭更深的理解,不僅僅是擁有,更是對曆史、對文化的一種守護與傳承。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贊,中華書局齣版,裝幀好,內容佳。
評分幫朋友買的,說很好。書影和考釋同列,很好用。
評分還可以。。。。。。。。。。。。。。。。
評分好書正版製作的也特彆精美趕上活動價格也很優惠 京東給力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紙質印刷一般
評分裝幀很不錯,內容應該也不差
評分還可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