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拿到這本《三聯文叢:唐詩雜論 詩與批評》的時候,其實我對“唐詩雜論”這個部分抱有比較大的期待,覺得能看到一些關於唐詩創作的鮮為人知的細節,或者對某些名傢名篇進行獨到而深刻的解構。但讀進去之後,纔發現它並非那種“考據癖”式的微觀研究,也不是直接給齣“唐詩名篇解讀指南”。相反,它更像是一場與智者的對話,作者以一種非常從容的姿態,邀請讀者一同漫步在唐詩的廣闊天地中。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意境”的探討,作者沒有簡單地給“意境”下一個定義,而是通過分析不同詩人、不同作品中意境的營造方式,比如李白詩歌中的飄逸灑脫,杜甫詩歌中的沉鬱頓挫,王維詩歌中的禪意空靈,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意境是如何隨著詩人的情感、時代背景以及審美趣味而生發變化的。這種“論”的方式,不是說教,而是啓發,引導我去思考,去感受,去體味詩歌背後的深層意蘊。那些看似隨意的“雜論”,實則處處閃耀著對唐詩本質的洞察,也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唐詩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覺得,讀一本好書,就像結識一位有趣的朋友。《三聯文叢:唐詩雜論 詩與批評》給我的感覺正是如此。作者的文筆相當細膩,仿佛是一位老友在午後陽光下,輕輕地與你聊起他心愛的唐詩。那些“雜論”,並沒有刻意去追求某個宏大的理論框架,而是以一種散點式的方式,從不同的側麵切入。有時是談到某一首詩的某個字,有時是談到某個詩人的生活片段,甚至有時隻是對某個曆史事件的簡短迴顧。但正是這種看似“零散”的碎片,卻巧妙地串聯起我對唐詩的整體認知。他談到“愁”在唐詩中的多重意象,從離愁彆緒到傢國之憂,那種層次感和遞進感,讓人拍案叫絕。他分析白居易詩歌的平白如話,卻又不失深刻的社會批判意義,讓我對這位“老嫗能解”的詩人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的閱讀體驗,不是那種一口氣讀完的“快感”,而是一種細水長流的滋養,每次翻開,都能發現新的光亮。
评分這本書的“詩與批評”部分,對我這個文學愛好者來說,絕對是一次醍醐灌頂的體驗。我過去讀詩,很多時候停留在“喜歡”和“不喜歡”的層麵,對於為何喜歡,為何不喜歡,往往說不齣個所以然。《三聯文叢:唐詩雜論 詩與批評》恰恰彌補瞭這一點。作者在分析唐詩時,並沒有迴避批評,而是將批評本身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對象。他詳細梳理瞭曆史上對唐詩的各種批評聲音,從早期詩話的隨性,到後代批評理論的嚴謹,展現瞭批評標準和範式的演變。我尤其欣賞他對“批評的有效性”的探討,他指齣,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批評,其實是摻雜瞭個人好惡、時代局限,甚至是對作者的“移情”。這種坦誠的探討,讓我意識到,做一個真正的批評者,需要何等的理性、客觀和審慎。而對於讀者來說,學會如何“讀懂批評”,如何辨彆批評的價值,同樣是一項重要的功課。這本書,無疑給瞭我很多寶貴的啓示。
评分這本《三聯文叢:唐詩雜論 詩與批評》在“詩與批評”這個部分,展現瞭一種頗為新穎的視角。以往我們讀詩,多是被動接受,或者最多是在讀完後,憑著自己的感覺去評判好壞。但這本書,更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如何批評”的窗戶。作者並非直接對唐詩進行褒貶,而是著重於分析批評本身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他會探討,在評價一首唐詩時,我們究竟是在評價它的語言技巧,還是它的情感錶達,抑或是它所承載的曆史文化價值?在這個過程中,作者嫻熟地引用瞭許多中外批評傢的觀點,將他們的理論融會貫通,但又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用這些理論來“照亮”唐詩的創作和接受。我特彆受到啓發的是關於“讀者中心論”的討論,即同一首詩,在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讀者心中,可能會激發齣截然不同的感受和解讀,而這些解讀本身,也構成瞭詩歌生命力的一部分。這種辯證的批評觀,讓我意識到,詩歌的魅力,不僅在於作者的創作,更在於它與無數讀者的共鳴與對話。
评分讀《三聯文叢:唐詩雜論 詩與批評》,常常有一種“撥雲見日”的感覺。作者在“唐詩雜論”部分,並沒有拘泥於傳統的敘述模式,而是將一些看似不經意的觀察,巧妙地轉化為對唐詩創作規律的深刻揭示。他談到詩歌的“意外之喜”,即那些非刻意為之,卻成就經典的神來之筆。例如,他通過對某些詩句的拆解,讓我們看到,原來一個看似平常的詞語,在特定的語境下,能爆發齣如此強大的藝術生命力。這種對“偶然性”的關注,與許多強調“必然性”的創作論形成瞭鮮明的對比,也讓我對詩歌創作的神秘性有瞭更深的敬畏。而在“詩與批評”部分,作者更是將批評的目光引嚮瞭批評本身。他並非一味地贊美或貶低,而是以一種審視的、解構的態度,去分析批評的邏輯和可能的偏差。這種“元批評”的視角,讓我不再僅僅關注被批評的對象,而是開始思考批評行為本身的價值和意義。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閱讀體驗,它引導我去思考,去質疑,去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
評分給力
評分如何評?不知道,隻能看
評分很喜歡
評分文學方麵的論著。。。可以看看
評分支持京東,送貨快,質量高
評分這徑直是講自然在模仿藝術瞭。自然界當然不是絕對沒有美的。自然界裏麵也可以發現齣美來,不過那是偶然的事。偶然在言語裏發現一點類似詩的節奏,便說言語就是詩,便要打破詩的音節,要它變得和言語一樣——這真是詩的自殺政策瞭。(注意我並不反對用土白作詩,我並且相信土白是我們新詩的領域裏,一塊非常肥沃的土壤,理由等將來再仔細地討論。我們現在要注意的隻是土白可以“作”詩;這“作”字便說明瞭土白須要一番鍛煉選擇的工作,然後纔能成詩。)詩之所以能激發情感,完全在它的節奏;節奏便是格律。莎士比亞的詩劇裏往往遇見情緒緊張到萬分的時候,便用韻語來描寫。歌德作《浮土德》也曾用同類的手段,在他緻席勒的信裏,並且提到瞭這一層。韓昌黎“得窄韻則不復傍齣,而因難見巧,愈險愈奇……”這樣看來,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傢,越是要戴著腳鐐跳舞纔跳得痛快,跳得好。隻有不會跳舞的纔怪腳鐐礙事,隻有不會作詩的纔感覺得格律的束縛。對於不會作詩的,格律是錶現的障礙物;對於一個作傢,格律便成瞭錶現的利器。
評分這個係數非常好吃的,擁有非常好的書
評分(二)
評分中學圖書館文庫:唐詩雜論 詩與批評中學圖書館文庫:唐詩雜論 詩與批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