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大敗局:互聯網時代必先搞懂的失敗案例

互聯網大敗局:互聯網時代必先搞懂的失敗案例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韋康博 著
圖書標籤:
  • 互聯網
  • 失敗案例
  • 商業分析
  • 戰略
  • 教訓
  • 反思
  • 商業模式
  • 互聯網行業
  • 企業管理
  • 風險規避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ISBN:9787519219468
版次:1
商品編碼:1207914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56
字數:261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中會羅列分析百度、阿裏、騰訊、小米和盛大等知名公司跨界,進入互聯網其他行業及傳統産業領域中遭遇過的各種失敗及其原因。之後逐步對互聯網思維,如流量為王、粉絲經濟、互聯網金融、單品、飢餓營銷等的適用範圍及障礙進行透徹分析,試圖通過這些跨界失敗的案例,為“互聯網+”戰略的展開,互聯網企業、傳統産業和創業者在未來跨界領域提供可供藉鑒的寶貴經驗。

作者簡介

韋康博,知名財經圖書作傢,資深財經編輯,財經評論員,主要從事財經、管理、社科類的圖書策劃和創作。先後齣版過《工業4.0時代的盈利模式》、《生財緻富經濟學書》等書。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轉型失敗:再賺錢的領域裏也有失敗者
1.不是每次轉型都能成功
2.“開心農場”玩法的首創者轉型失敗被清算
3.生鮮電商網站上綫不足百日便悄然下綫
4.海爾帶著英國人一起轉型就花瞭仨月
5.富士康嚮電商轉型很快麵臨倒閉
第二章 決策失誤:舞榭歌颱,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1.在巨頭陰影下連連決策失誤的今夜酒店特價
2.被創業明星搞砸的在綫教育
3.錘子手機需求慘淡被迫降價的背後
4.讓人扼腕嘆息的飯否網
5.所賣非人的Chinaren
第三章 捨本逐末:大潮退去之後看到的隻剩空殼
1.到處演講宣揚創富成就的互聯網公司
2.多做一點實事,少來虛的
3.灰飛煙滅的原因就是沒有核心競爭力
4.一個連郵箱都做不好的市場寵兒——中華網
5.可以在綫撒嬌的新貴倒在瞭現金流中
第四章 模式之殤:不接地氣的東西經不住時間拷問
1. “一小時電商”模式失敗帶給後來者的啓示
2.無實戰經驗的團隊沒法帶來接地氣的東西
3.錯誤模式堅守多少年也沒有用
4.盲目照搬外國模式 消費者不會買賬
5.分貝網因模式造成的大起大落
第五章 盲目發展:在目光短淺的泥淖中漸行漸遠
1.從“最成功的投資”到“人生最倒黴的事”
2.互聯網鞋業明星跑得太快死得也快
3. 沒想好就瞎乾,一年時間白費
4.互聯網企業運營盲目擴張必敗無疑
第六章 過度炒作:貪功冒進是失敗的源頭之一
1.過度營銷動作,逼退外資外賣巨頭
2.“90後霸道總裁”炒作過度的惡果
3.互聯網理財過度營銷埋下風險隱患
4.社交網絡過度炒作不會把點擊率變為購買力
5.朋友圈生意的過度營銷導緻兩極分化
第七章 巨頭慘敗:即使是一頭大象也不能亂舞
1.戰略性跟風給流量王帶來的哀傷
2.中國移動錯過的良機
3.中國雅虎的覆滅
4. Twitter在音樂領域的失敗之旅
5. 紮剋伯格的敗筆
第八章 內訌代價:堡壘的坍塌總是從內部開始的
1.IPO因內訌而擱淺的炎黃傳媒
2.內訌的結果就是分道揚鑣
3.生命周期隻有4個月的O2O公司
4.理念不同和路綫之爭的犧牲品——酷6網
第九章 犧牲體驗:無序競爭、戰略放棄背後的深層邏輯
1.總是為瞭看不到的利潤犧牲用戶體驗
2.隻有不斷滿足用戶新需求,纔能獲得長久生存
3.無法解決用戶問題,等來的隻能是消亡
5.漠視用戶體驗的定位,倒下隻是早晚之事
第十章 圍剿之戰:在錯誤的時候遇到強勁的對手
1.羸弱的創始人又遇到巨頭的夾擊
2.寄予厚望投入巨大也逃不掉倒下的厄運
3.商業空間不斷被擠壓,無力掙紮,隻能倒下
4.捷足未先登,後來反居上
第十一章 走上邪道:贏得的隻是鎖鏈,卻失去瞭全世界
1.盜版與色情,快播於瘋狂中中槍
2.徇私舞弊,PPG死於人禍
3.左手進右手齣的把戲,引發亞洲互動傳媒的退市
4.互聯網電視的邪路逼著生態圈重新改造
第十二章 考量資金:做好溝通 還要扼住快速套現的心
1.在市場被看好時猝死的中國短租鼻祖
2.內耗激烈,投資人與創始人不歡而散
3.外資注入,也難圓創始人創業之夢
4.收購後無所作為也是一種搗亂
5.不能和資方溝通好就無法走下麵的路

精彩書摘

1.不是每次轉型都能成功

車建新創立的紅星美凱龍傢居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紅星公司)成立於1986年,2007年榮獲“國內影響力品牌領袖大奬”和“傢居傢裝行業影響力品牌領袖大奬”,2008年銷售總額突破235億元,連續5年榮登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排行榜前50位。目前,該公司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110多個大中城市開辦瞭150傢商場。從運營角度來看,紅星公司之所以能取得這樣輝煌的成績,離不開其能準確把握市場動態,及時進行市場定位。換一種說法就是,能夠隨時把握市場變化的節奏,成功地進行運營模式、經營特色上的轉型。

紅星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堅守傢居行業,因而,其轉型更多體現在運營模式上。1986年成立時,紅星公司僅是一傢傢具生産廠傢,連銷售這一塊都全交由經銷商解決。這樣一來,産品利潤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讓經銷商分攤瞭。為此,1988年,紅星公司開始瞭第一次轉型:采用自設門店的形式實現産銷一體化。正是這一轉型成功,讓紅星公司迅速壯大起來。1991年,紅星公司進行瞭第二次轉型,通過租賃商場的方式來實現更大盈利。在商場內,既賣自傢的産品,也接受其他傢居廠傢入駐,還代銷他人的産品。在這一轉型過程中,紅星公司在獲取巨大的迴報的同時,也發現瞭這種租賃模式存在著不少問題。比方說,所租賃的房屋並不適閤做傢居産品的賣場,且環境較差,改造成本高;租賃價格較高,抬升瞭運營成本;不能續租及漲租的不確定因素較多;服務缺乏足夠的保障,讓持續經營受到嚴重影響等。為此,紅星公司再次轉型,開始自建商場,通過減少中間環節、降低交易成本,來實現廠商與消費者共贏的目的。
1996年,紅星公司在市場推廣理想上進行瞭轉型,實施瞭打造品牌的策略。當時,他們提齣瞭這樣一句口號:“像煉油一樣,不斷把好的提煉齣來,把差的淘汰齣去。”這種做法,一度讓紅星公司成為瞭中國傢居市場優化品牌、升級市場的引領者。1997年,紅星公司創建連鎖品牌市場,在全國通過連鎖運營的模式來實現快速擴張;2003年11月,建設綠色生態傢居商場,將商場打造成為融商業經營、休閑觀光於一體的購物中心;2007年,參照西方Shopping Mall模式,推齣瞭情景化布展與體驗式購物相結閤的商鋪模式;2008年6月,在上海推齣瞭大型公園式傢居商場。到2012年,隨著第100傢商場落成,紅星公司在成為中國傢居流通業的第一品牌的同時,也成為瞭國內傢居行業第一個擁有百傢商場的企業。
從紅星公司的發展曆程中可以看齣,它之所以能不斷取得成功,首先都與其轉型的成功分不開。可以看齣,在2012年之前,紅星公司還沒有過轉型失敗的情形。不過,應該看到,紅星公司2012年之前轉型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傳統運營模式之上的。而進入2012年,國內正是電商崛起的時候。電商崛起,同樣對傢居行業的傳統模式進行瞭巨大衝擊和顛覆。不管紅星公司願意不願意,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在電商的挾裹下,其傢居市場銷售份額不再是受到蠶食,而是被赤裸裸地切割。因而,麵對新形勢,進行新的運營模式轉型也就成為瞭紅星公司的必然選擇。
2012年8月,紅星公司名為“紅星商城”的電商平颱正式上綫。該平颱推齣網上購物商城,經營的內容還是紅星公司主營的建材、傢具和傢居這三大類;在經營特色上包含瞭傢居品牌團購、精品選購、裝修谘詢和傢居助手之類的服務內容;運作形式與其他電商沒什麼區彆,無外乎消費者通過在綫挑選商品、下單,然後由物流進行配送。當然,也包括30天無理由退貨、先行賠付之類的售後服務。
從平颱的角度來看,紅星商城夠得上大氣。不僅商品多、品類全,而且頁麵多姿多彩,宣傳圖片精緻、逼真、艷麗甚至奢華,讓他們定位的中低檔産品,也有高大上的品位。還有就是宣傳內容上格外富有人情味。比如說,在推齣的一款地闆産品上,他們這樣錶述:“作為一個有生活情趣的人,相信您對於地闆的選擇,始終都保持著一份睿智。好的地闆是一個傢的基礎,隻有腳能感覺到舒適,生活情趣纔能得以灌輸。您的房子是什麼樣的風格,那就搭配什麼樣風格的地闆,不僅有協調之美,更讓人感到舒適。不要小看不起眼的地闆,地闆的藝術源於生活,更齣於您對生活的愛。”
與一般電商不同的是,紅星商城不僅賣貨,還對外招商,以網店的形式吸引賣傢入駐。就如同那些實體商城建好以後大力招商一樣,紅星商城也擬定瞭詳細的招商措施。比如說,商傢入駐後,不收取租金等。同時,加大招商宣傳力度。憑著多年積起的聲譽,紅星商城推齣後,吸引瞭很多傢居廠商通過交納保證金的方式入駐。然而,令這些商傢沒想到的是,自入駐後,不要說賣産品瞭,連個光顧的客戶都沒有,用一位入駐商的話來說是:“從開店到現在一個訂單都沒有!連個鬼都看不到!一毛錢都沒賺到!一個東西都沒有賣齣去!十幾萬的客人在哪裏!我們都覺得心裏慌瞭!”言語中滿是激憤。由此,入駐廠商與紅星商城之間的矛盾一步步纍積,終至不可調和,他們紛紛要求退齣商城,退還保證金。
在廠商的鬧騰下——更主要是商城太過冷清,與當初的設想相去太遠,紅星公司不得不進行瞭調整。2013年1月,他們十分低調地將紅星商城更名為“紅星美凱龍星易傢”,並在上半年其所擁有的分布於83個城市的100多個商場中開展瞭“綫上召集,綫下體驗和購買”的團購活動。
然而,不管更名後的星易傢怎樣開展活動、在網站上豐富商品種類、優化産品結構,以及優化頁麵設計、購物流程、支付手段、物流配送和售後服務等措施,最終都沒能換來消費者的圍觀和積聚。不菲的投入再也經不起低迴報的摺騰,高昂的運營成本讓紅星公司不得不接受轉型電商失敗的現實。
在2014年苦苦支撐瞭一年過後,紅星公司不得不對星易傢的運營做齣重大調整。一進入2015年,紅星公司便對星易傢實施瞭大規模裁員。除瞭已經獨立齣來的團購外,其他部門都動瞭大手術:運營部門隻留下1人,招商部門隻留下2人,技術部門裁員50%,連總監都被裁掉,市場部隻留下1人。這番動作過後,星易傢由原來的100多人驟降為不到30人。一位星易傢內部員工透露:“多個總監和經理級彆的人或者之前已經離開,或者年底被裁。”
裁員與擴張相對,通常都意味著運營不景氣。紅星公司的這次裁員,同樣如此。此次舉動錶明,紅星公司轉型電商在付齣瞭巨大代價之後,獲得的仍然是失敗。
其實,作為國內工業和商業領域人士來說,“轉型”在2013年就成為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這個詞在現實中總是扮演著兩極的角色——轉型成功,企業如入天堂;轉型失敗,企業就不得不接受煉獄般的煎熬,甚至從此一蹶不振。現實中,企業轉型無外乎兩種形式:一種是被迫轉型。當企業自身問題突齣、矛盾重重時,不轉型就意味著死亡。這時,轉型對企業來說,是相當痛苦的一件事;第二種是預見式轉型。企業的領導人有著超強的戰略洞察力,在危機來臨前夕,主動積極的迎閤。這方麵最成功的例子莫過於IBM當年把PC業務賣給聯想,從而得以提前完成轉型,做得非常成功。
隻是,像IBM這樣實現成功轉型的公司,在世界範圍內也是少之又少。紅星公司轉型電商,就明顯屬於被迫轉型之類,前幾次的成功轉型,很明顯都是主動齣擊的結果。這也就錶明,一旦陷入被動,就很難做到每次轉型都能成功。在此,但願紅星美凱龍轉型電商的失敗,隻是個暫時性的失敗。
2.“開心農場”玩法的首創者轉型失敗被清算
2008年11月,一款名為“開心農場”的遊戲自推齣以來,迅速風靡中國大陸和港澳颱及全球其他地區。一時間,數韆萬玩傢被該遊戲深深吸引,一些人更是為此夜不能寐。當時,有人為瞭防止被人偷菜,刻意設定鬧鍾在淩晨爬起來收菜,以緻於“你偷菜瞭嗎?”成為當時大傢在網上打招呼時的共同寒暄語。
然而,就在大傢玩得不亦樂乎之時,2013年8月6日人人網開心農場的頁麵上卻貼齣這樣一則讓玩傢們十分揪心的告示:“開心農場從上綫開啓服務器已經有四年半的時間瞭,得到瞭粉絲們的大力支持,但是由於公司戰略和資金等各方麵原因,不得不決定在2013年8月20日關閉開心農場服務器,為瞭補償用戶,對今年7月登陸遊戲的老客戶將贈送2500的大禮包……”
到瞭8月20日這天,人們打開人人網,果然發現開心農場已經下綫,再也打不開瞭。一些人為此有種特彆強烈的失落感,誠如一位玩傢所說:“開心農場下綫,心中頓時空落落的,這個是當時最火爆的遊戲,全傢齣動一起偷菜。懷念那些年一起偷菜的日子!”據報道,開心農場上綫後,上至60歲的老奶奶,下至10歲的孩童,都喜歡趴在電腦前“偷菜”。有人這樣談到當時玩開心農場的“盛況”:“那會兒到辦公室第一件事就是偷菜,公司同事都在玩開心農場,計算著時間收菜、偷菜,都沒心思上班瞭,後來公司不得不把開心網給屏蔽瞭。”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開心農場鼎盛時期,注冊用戶高達幾韆萬。同時在綫活躍用戶超過1600萬人,由此給遊戲開發者帶來每月5000萬元的收入。開心農場也成為瞭中國第一社交遊戲,並被寫入瞭互聯網教程的成功案例之中。
更讓人驚訝的是,除瞭業內人士外,許多玩傢在開心農場遊戲從人人網下綫後纔得知,早在2012年6月20日,開心農場的開發企業——五分鍾公司就傳齣瞭內部已經解散的消息。盡管隨即有人齣麵闢謠,但到瞭該年12月28日,謠傳成真,五分鍾公司正式宣布瞭即將倒閉的消息。
那麼,這樣一款受無數人追捧的遊戲為什麼會落得個遊戲下綫、公司倒閉的結局呢?
五分鍾公司是一傢由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創辦的企業,創始人分彆是CEO郜韶飛、COO徐誠和程延輝。他們的公司命名為“五分鍾”,實際上包含瞭他們的玩遊戲理念,即五分鍾就能玩上一局。這種理念,也決定瞭他們産品的特點,人人都能玩,玩一局不會花太多時間。在2008年11月推齣開心農場而一炮走紅後,他們又開發齣瞭“賽車總動員”“愛拼纔會贏”“瘋狂王後”和“小小戰爭”之類的快玩、休閑類遊戲。這些遊戲齣來後,以閤作的方式接入人人網、開心網和QQ空間等開放平颱上進行運行。
不過,盡管有瞭開心農場這樣能帶來高迴報的引領性質的遊戲,一個明顯的事實是,五分鍾公司在後颱技術方麵存在嚴重缺陷,以緻於接入騰訊QQ平颱後,根本無法承載韆萬級的用戶。為此,2009年4月,他們不得不與騰訊公司達成閤作協議,以幾百萬元的價格讓騰訊公司擁有瞭開心農場的最高使用權,開心農場由此更名為QQ農場。從事後來看,這筆交易可謂得不償失,它讓五分鍾一下子失掉瞭許多忠實的用戶。
2009年底,五分鍾公司獲得德豐傑投資公司350萬美元投資;2010年7月,再獲得CyberAgent聯閤JAIC中國投資金額在50萬至100萬美元之間的投資。有瞭這輪融資,五分鍾公司很快於2010年8月就推齣遊戲“小小戰爭”。這款遊戲,在當時還引發瞭一場版權官司。原因是,五分鍾公司認為愷英網絡公司開發的“恐龍遊戲”遊戲係抄襲“小小戰爭”而來。為此,他們於2010年12月嚮法院提起訴訟。2011年4月,該案開庭,當場並未宣判,此後也沒有下文。
不過,這時的市場行情可謂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五分鍾開發齣的社交遊戲本來生命周期就短,進入2011年後,整個社交網絡遊戲都在走下坡路。再加上再也沒開發齣像開心農場這樣重量級的遊戲,五分鍾公司齣現瞭停滯不前的情形。對此,當時公司負責人徐誠坦率地予以承認,他錶示,當公司業績攀升時,會進行B輪融資。至於公司的現狀,很大程度上都是沒有從自身實力考慮,從而將戰綫拉得太長,以緻精力過於分散。為扭轉這一局麵,徐誠進一步錶示,公司在未來將會專注於做一兩款遊戲。
2011年5月底,針對外界的猜測,徐誠在微博上寫道:“五分鍾沒有大礙。我們正在經曆創業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次挫摺,我們將會把五分鍾的幾款新産品拿齣來和業界知名的公司一起閤作運營。將資源更集中到五分鍾最優質的資産上麵。我、郜韶飛、康天都在為此事努力。目前進展良好,請大傢放心。”
外界人士對徐誠的錶態也許會投上信任的目光,但業內人士則十分清楚五分鍾所麵臨問題的實質所在。當時,如何延長社交遊戲的生命周期,已成瞭五分鍾公司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礙。社交遊戲玩法一般都很簡單,用戶玩起來很容易。這樣要不瞭多久,用戶就會産生審美疲勞,從而轉移興趣。據權威部門研究,社交遊戲的平均生命周期在6個月左右,這6個月中,通常隻有兩三個月纔能取得盈利。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也許是對這方麵的問題看得不夠透徹,也許是看得過於透徹,五分鍾公司開始瞭應用轉型,將五分鍾由網頁平颱轉到手機平颱。第一款手機遊戲“龜兔賽跑”就在這種背景下推齣的。從市場反饋來看,龜兔賽跑的進展十分良好,在短短幾個月內,注冊用戶就突破20萬。2012年4月,五分鍾公司又推齣瞭首款基於HTML5的跨平颱手機遊戲“鄰邦戰爭”。該遊戲推齣後,市場反饋情況同樣良好。一切看起來都有瞭好的開始,但是,這時的五分鍾公司犯瞭個緻命的錯誤。他們在嚮手機遊戲轉型時,沒有放棄網頁遊戲,由此導緻戰綫過長,無法集中精力專攻一路。看來,徐誠當初所說專注於做一兩款遊戲的想法並沒有得到執行。而另一方麵的問題,五分鍾公司恐怕也沒有看清。那就是,相比網頁遊戲,手機遊戲領域,的競爭更加激烈。通常的情形是,一款遊戲熱到幾天就被彆人的遊戲搶瞭過去。
至此,五分鍾公司在網頁遊戲方麵,已沒有瞭太大的優勢;在手機遊戲方麵,又是個生手。而自身實力又是那麼弱小,要想獲得生存,就得過上一段吃老本的日子。這就讓問題變得嚴重瞭——“老本”從何而來?據業內人士透露,進入2012年後,五分鍾公司的日營收連1000元都不到。
為此,五分鍾公司也曾寄希望於以一種新的形式來吸引風投。但是,在自身不具備任何優勢的情況下,僅憑三寸不爛之舌就想打動風投們的心,談何容易。事後錶明,轉型做手機遊戲後,五分鍾公司再也沒能說服任何一傢風投公司,最終由於資金鏈斷裂而不得不宣告公司倒閉。

前言/序言

前言
曾幾何時,互聯網領域流行起這樣一句話:風來瞭,豬也會飛起來。然而,事實錶明,並不是所有的豬都會飛。在風起雲湧的互聯網大潮中,的確有許多創業者取得瞭令人羨慕的成功,成為昂首挺立的弄潮兒。但與此同時,也有相當多的人不幸被大潮挾裹著迷失自我,黯然倒下。如果不是被人伸手相救,就會湮沒於大潮中消失得無影無蹤,能夠於潮湧中及時抽身而退已經是相當幸運瞭。
如果用“幸福的傢庭傢傢相似,不幸的傢庭各個不同”這句話來歸結互聯網創業者的情形,顯然是再恰當不過瞭。有道是,看十個成功故事,遠不及看一個失敗故事更能發人深省。如果將這些“各個不同”的失敗故事進行歸總評述,那就能起到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作用瞭。
事實上,經過多年的纍積,互聯網領域創業失敗的案例多到瞭數以萬計,並且失敗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門。如果一味地進行羅列,既顯拖遝纍贅,又一時難以窮盡。從人的精力有限上來說,更是顯得沒有必要。經過多年的發展,人們對於互聯網已經經曆瞭一個從陌生到認識,再到熟知的過程。因為熟知,對於那些創業失敗的故事,也就能歸結齣他們失敗的原因所在。緣此,如果將這些案例進行一些必要地分類,再將那些具有代錶性和典型性的案例進行述評,那麼就可以實現管中窺豹的目的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換個角度來看。事業的成敗,取決於內因和外因——往往都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相比傳統行業來說,互聯網創業的成敗,關鍵在於創始人的思維和決策。在創業時,一些創始人就選錯瞭模式,不是超前,就是滯後,從而貽誤瞭大好時機;在發展時,缺乏戰略眼光,總是跟在彆人後麵,人雲亦雲。還有就是意氣用事,不是仗著財大氣粗進行燒錢式的運營,就是憑著固有的思維,盲目指揮。結果,一兩道門檻還沒跨過去,就倒在瞭資金鏈斷裂的道路上。此外,還有一種更為可怕的現象是,緣於創始人的過於剛愎自用,創業團隊內部齣現內訌或形成不同的派係。這樣的團隊,無論資金如何富足,技術如何先進,結果都會如同一盤散沙,無法取得任何事業上的發展和突破。
林子大瞭,什麼鳥都有。在互聯網領域,同樣再現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演繹著人生的各種形態。有人投身互聯網領域,首先不在於有顆事業追求之心,而在於為一己揚名。剛取得一點成就,就開始飄飄然,把自己置身於名利場之中,四處標榜自我,為顯揚自己造勢;也有人公然放棄社會責任,成為一名純粹的拜金者。為瞭追逐更多的金錢,不惜鋌而走險,置社會公德與法律法規於不顧,在邪路上越走越遠;也有人刻意進行炒作,藉揚名來逐利,藉逐利來揚名;還有人居然乾起掩耳盜鈴的勾當。這些人其實是把創業當成招財的幌子——以一種人造的看上去十分美好的虛像來吸引投資人的投資,然後行中飽私囊之實。他們的作為,既為人所不齒,也成為瞭教育人性的最好反麵教材。
所幸的是,對於眾多的互聯網創業者和運營者來說,他們都有一顆“紅亮”的心。事業心態端正,做人操守正直。然而,總有一些人,不論他們怎麼努力拼搏,怎麼具有道德風尚,他們的事業還是沒有經受住市場的洗禮而轟然倒塌。究其原因,實在是殘酷的市場法則使然。導緻失敗的原因,大緻可錶現在這些方麵:産品定位失誤,沒有從用戶的角度思考問題;自我的實力過於單薄,而所在領域的情形又是巨頭一手遮天,在夾縫中也艱難存活;戰略決策缺乏先見性,以緻於被競爭對手打瞭個措手不及;投資人的掣肘讓英雄感到憋屈卻又無可奈何,最終不是與投資人分道揚鑣,就是倒在瞭投資人錯誤的指揮棒下;對行業內的情形並沒瞭解透徹而憑主觀意願倉促轉型,結果因水土不服而倒下來……不過,對於這樣的失敗者,稍具見識之人都會給齣這樣的評價:雖敗猶榮!
其實,無須多說,現代人對失敗都有瞭相對寬容之心,通常都會很坦然地把手一揮道:“失敗很常見,沒有失敗,就不會有成功。”的確,縱觀古今中外,沒有哪一個成功之人沒有經曆過失敗;沒有哪一項偉大的事業不是在失敗的廢墟上聳立起來的。可以這樣說,沒有經曆過失敗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不是從失敗中闖齣來的事業,不是偉大的事業。這也就是俗話所說的——失敗乃成功之母。
不過,對於有事業心的人來說,失敗雖然並不可怕,但就怕失敗瞭沒有學會反思,沒有勇氣再站起來,發齣勇者無懼的怒吼!互聯網從齣現到興起,也不過二三十年的時間。但它的齣現,已經讓整個時代和社會都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是其神奇之處和魅力所在。也正因如此,它纔格外吸引人投身其中,加入弄潮兒的隊伍。潮起潮落過後,那倒下的身軀上,同樣有著智慧和經驗的閃光。
因而,對於那些意欲加入互聯網弄潮兒隊伍的人來說,如果不把目光僅停留在那些成功者發齣的眩目之光上,而是首先花點時間和精力在那些失敗者身上,就會體悟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真諦。由此,他們就會如同隨著先烈的腳印前行的勇士一樣,步履堅定,信心百倍,無往而不勝。


《潮起潮落:互聯網浪潮中的失落王國》 曾幾何時,互聯網宛如一匹奔騰的野馬,以席捲之勢闖入我們的生活,重塑瞭信息傳播、商業模式乃至社會結構。無數創業者懷揣著改變世界的夢想,投身這場信息時代的洪流。他們以代碼為筆,以創意為墨,勾勒齣一幅幅令人目眩神迷的商業圖景。然而,正如潮水有起有落,這場轟轟烈烈的互聯網浪潮並非隻書寫瞭成功的篇章。在光鮮亮麗的成就背後,隱藏著無數黯淡的故事——那些曾經炙手可熱的明星企業,在時代的洪流中被巨浪拍打,最終沉寂。 《潮起潮落:互聯網浪潮中的失落王國》並非要販賣悲情,而是試圖深入解剖那些在互聯網發展史中留下深刻印記的失敗案例。它不是一本簡單的“警示錄”,更不是對創業者艱辛的簡單否定。相反,本書以史學傢的嚴謹和新聞記者的敏銳,從宏觀到微觀,從戰略到戰術,層層剝繭,探尋那些曾經輝煌、卻終究未能抵達彼岸的互聯網巨頭的興衰軌跡。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會止步於羅列失敗的清單。作者精心選取瞭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不同商業模式下的典型案例,力求展現互聯網發展過程中那些具有普遍意義的挑戰與陷阱。我們將看到,並非所有技術領先都能轉化為市場優勢,並非所有用戶增長都能支撐起可持續的商業生態。那些曾經被奉為圭臬的商業邏輯,在新的時代浪潮麵前,可能變得脆弱不堪。 案例剖析:時代的潮汐與企業的掙紮 書中,我們將穿越互聯網發展的不同階段,深入審視那些經典的失敗案例。 第一章:黎明前的曙光與暗淡的星辰——早期互聯網的野蠻生長與凋零 在互聯網尚屬新興事物,信息不對稱仍是普遍現象的時代,一批先驅者試圖構建信息的高速公路。他們或著眼於門戶網站的信息聚閤,或緻力於搜索引擎的精準定位,或嘗試構建最早的電商雛形。這一時期,市場的混沌帶來瞭巨大的機會,但也孕育瞭難以預料的風險。 當“信息即權力”的光環褪去: 迴望那些曾經占據用戶入口的門戶網站,它們如何從信息集散地淪為新聞聚閤器,又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被更專業、更精準的平颱所取代?本書將剖析其在內容生態建設、商業模式迭代上的失誤,以及麵對移動互聯網衝擊時的反應遲滯。 搜索的瓶頸與商業化的睏境: 搜索技術是互聯網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但並非所有搜索引擎都能笑到最後。我們將探討,那些在技術上頗有建樹,但在商業化探索中遭遇瓶頸的搜索引擎,是如何一步步被市場邊緣化的。這其中,廣告模式的過度依賴、用戶體驗的忽視,以及對新興技術趨勢的判斷失誤,都將是重要的考察點。 電商的早期探索與物流的“最後一公裏”: 在亞馬遜、eBay等巨頭崛起之前,國內也曾湧現齣一批電商的先行者。它們是如何剋服早期信任危機、支付障礙、物流不暢等問題的?又為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甚至在麵對資本湧入時,最終未能延續其生命?本書將深入分析其在供應鏈管理、用戶體驗、産品差異化等方麵的挑戰。 第二章:泡沫的破滅與巨頭的陰影——信息經濟時代的殘酷洗牌 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用戶規模的激增,投資者的熱情也如烈火般燃燒。一係列看似顛覆性的商業模式湧現,其中不乏一些過度包裝、缺乏紮實基礎的“泡沫”。當潮水退去,裸泳的景象便真實地呈現在人們眼前。 “燒錢”模式的陷阱與盈利的遠方: 共享經濟的早期探索,尤其是在齣行、租賃等領域,曾經吸引瞭巨額資本。然而,在追求用戶規模和市場份額的過程中,一些企業將“燒錢”作為核心戰略,忽視瞭造血能力和可持續盈利模式的構建。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些企業是如何在資本的裹挾下,走嚮瞭不可避免的衰敗。 平颱壟斷的誘惑與生態的脆弱: 互聯網巨頭往往通過構建平颱,試圖掌握用戶入口和産業鏈話語權。然而,過度擴張、試圖“一手遮天”的策略,也可能導緻生態的脆弱化。我們將研究那些在特定領域取得壟斷地位,卻因過度自信、忽視用戶需求變化,最終被新興力量所顛覆的案例。 社交的巨浪與連接的斷裂: 社交媒體是互聯網的核心應用之一,它連接瞭億萬用戶,改變瞭人際交往方式。然而,並非所有社交平颱都能長久。一些曾經炙手可熱的社交産品,在麵臨用戶遷移、內容審核、商業化壓力等問題時,是如何逐漸失去其吸引力,最終走嚮沉默的?本書將探討社交産品生命周期的規律,以及用戶粘性背後的深層動因。 第三章:技術革新與商業模式的錯配——新浪潮中的擱淺者 每一次技術浪潮的到來,都伴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一些企業能夠敏銳地抓住技術紅利,實現跨越式發展;而另一些企業,則可能因技術路綫的判斷失誤,或者未能及時將技術轉化為符閤市場需求的商業模式,而逐漸被時代拋棄。 概念的先行者與落地者的差距: 許多偉大的商業想法,在初期可能隻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當技術尚未成熟,市場需求尚未明確時,盲目投入巨資,最終可能導緻項目夭摺。本書將分析那些在技術概念上走在前麵,但在執行層麵遭遇巨大睏難,最終功虧一簣的案例。 “風口”上的迷失與核心競爭力的缺失: 互聯網行業瞬息萬變,“風口”一詞充斥著行業討論。然而,追逐風口並非易事,一旦風停,那些沒有堅實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便會瞬間跌落。我們將探討,一些企業是如何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又如何在風口消逝後,迅速暴露其商業模式的脆弱性。 移動互聯時代的“船”與“舵”: 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是互聯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摺點。一些企業成功地抓住瞭這一機遇,實現瞭嚮移動端的平穩過渡;而另一些企業,則因為固守PC時代的思維,或者未能及時調整産品和運營策略,在移動浪潮中迅速失勢。本書將聚焦那些在移動轉型中遭遇睏境的企業,分析其錯失良機的根本原因。 第四章:管理睏境與文化斷層——企業成長的“暗礁” 除瞭外部環境的挑戰,企業自身的管理能力、組織文化也往往成為其成長的“暗礁”。內部的決策失誤、人纔流失、組織僵化,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擴張的誘惑與管理的失控: 許多成功的企業在快速擴張過程中,也麵臨著管理的巨大挑戰。如果管理體係未能及時跟上擴張的步伐,便容易齣現效率低下、決策失誤、資源浪費等問題。本書將分析一些企業是如何在快速擴張的誘惑下,最終陷入管理的泥潭。 人纔的流失與創新活力的枯竭: 人纔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當企業文化變得僵化,或者管理層未能給予員工足夠的信任和發展空間時,優秀人纔的流失將成為難以挽迴的損失。我們將深入探討,那些曾經充滿活力的企業,是如何因為人纔的斷層,而逐漸失去創新能力,最終走嚮衰落。 戰略的搖擺與執行的偏差: 互聯網行業的快速變化,要求企業具備清晰而靈活的戰略。然而,一些企業卻常常在戰略上搖擺不定,或者在執行層麵齣現嚴重偏差,導緻資源分散,目標不清。本書將剖析那些因戰略失誤或執行不力而錯失發展機遇的企業。 本書的意義:從失敗中汲取智慧,照亮前行的道路 《潮起潮落:互聯網浪潮中的失落王國》並非以幸災樂禍的心態去審視這些失敗案例。相反,它旨在提供一種深度反思的視角。通過對這些曾經輝煌、如今已成過往的互聯網企業的剖析,我們可以: 理解互聯網發展的規律: 每一個失敗案例,都是時代浪潮留下的印記。通過對這些印記的解讀,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互聯網行業的發展脈絡、技術演進的邏輯,以及商業模式的演變規律。 洞察市場競爭的本質: 市場的殘酷性在於,它從不等待任何一個企業。本書將幫助讀者理解,在瞬息萬變的競爭環境中,哪些因素是決定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 規避潛在的風險: 對於當下的創業者和投資者而言,這些失敗的經驗教訓,無疑是寶貴的財富。它們能夠幫助我們預見潛在的風險,從而做齣更明智的決策。 啓發新的思考: 失敗並非終點,而是新的起點。通過對失敗原因的深入探究,我們可以從中提煉齣新的商業洞察,為未來的創新和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本書的寫作風格力求客觀、嚴謹,同時又不失故事性和可讀性。作者將采用詳實的資料、深入的訪談(盡管本書內容並非基於實際訪談,但寫作風格模仿瞭此類研究的嚴謹性),以及生動的語言,將這些宏大的商業故事娓娓道來。它將是一本適閤企業傢、創業者、投資者、行業觀察者,以及任何對互聯網發展史感興趣的讀者閱讀的書籍。 《潮起潮落:互聯網浪潮中的失落王國》是一次對互聯網時代曆史的迴溯,一次對商業智慧的深度挖掘。它告訴我們,在追逐成功的道路上,理解失敗的經驗,同樣至關重要。隻有正視那些潮起潮落,我們纔能更好地把握時代的脈搏,在信息浪潮中找準自己的航嚮,駛嚮更廣闊的未來。

用戶評價

评分

《互聯網大敗局:互聯網時代必先搞懂的失敗案例》這本書,我是在朋友的強烈推薦下入手的,說實話,一開始我還有點猶豫,畢竟“失敗案例”聽起來總歸不是什麼太愉快的閱讀體驗。但翻開第一頁,我就被作者的敘事方式深深吸引瞭。他並沒有枯燥地羅列那些倒閉公司的名字和時間,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讀者深入到一個個鮮活的商業故事之中。他選取瞭幾個具有代錶性的失敗案例,比如曾經風靡一時的社交平颱、轟轟烈烈的電商大戰,甚至還有一些我們現在看來理所當然卻在當時犯下緻命錯誤的新興技術公司。作者的分析鞭闢入裏,他不僅僅是講述“為什麼失敗”,更重要的是挖掘齣“失敗的根源”。他擅長從宏觀的行業趨勢、微觀的公司戰略、甚至個體創業者的心理層麵,多角度地剖析問題。讀完一個案例,我感覺自己就像親身經曆瞭一場跌宕起伏的商業冒險,那些曾經閃耀過的光芒,最終熄滅的瞬間,都仿佛發生在眼前。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示是,成功從來不是偶然,而失敗也絕非僅僅是運氣不佳。每一次的商業決策,每一次的市場判斷,都可能成為決定企業命運的轉摺點。作者的筆觸非常有感染力,他讓那些冰冷的數字和商業邏輯變得有血有肉,甚至帶著一絲絲令人扼腕的悲壯。我相信,無論是想要創業的年輕人,還是已經在行業內摸爬滾打多年的資深人士,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共鳴和深刻的教訓。

评分

讀《互聯網大敗局:互聯網時代必先搞懂的失敗案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商業世界的殘酷遠比想象中要復雜得多。作者用生動而詳實的筆觸,為我們描繪瞭一幅互聯網行業跌宕起伏的畫捲,而畫捲上,更多的是那些被曆史淘汰的“先烈”。這本書不僅僅是講述瞭幾個公司的倒閉過程,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瞭導緻這些失敗的根本原因。作者沒有迴避那些令人警醒的事實,而是直麵那些商業模式的缺陷、戰略的失誤、團隊的內耗,甚至是一些創業者固有的思維定勢。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某傢支付平颱的案例,作者分析瞭它在用戶體驗上的忽視、在技術創新上的停滯,以及在市場擴張上的冒進,最終導緻它被更有前瞻性的競爭對手超越。這種深入骨髓的剖析,讓我對“優秀”與“失敗”之間的界限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它將抽象的商業理論與具體的案例相結閤,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既能感受到故事的張力,又能從中提煉齣深刻的商業智慧。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非常值得反復閱讀的書,它就像一麵鏡子,讓我們能夠照見自己可能存在的盲點,從而在未來的商業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給互聯網創業者們的一劑“清醒劑”,或者說是一本“防踩坑指南”。《互聯網大敗局:互聯網時代必先搞懂的失敗案例》的作者,非常有遠見地將目光聚焦在瞭那些“倒下”的公司身上,而恰恰是這些失敗的案例,纔最能暴露行業發展的痛點和創業者容易忽視的緻命傷。我作為一個在互聯網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普通打工仔,看完這本書,真是脊背發涼,又如釋重負。脊背發涼是因為,我發現自己很多時候也曾站在一些危險的邊緣,隻是僥幸沒有踩進去。如釋重負則是因為,通過閱讀這些案例,我仿佛提前看到瞭那些可能讓自己身陷睏境的陷阱,並且獲得瞭避開它們的“攻略”。書中對不同類型失敗案例的分類和梳理,也非常有條理。有的是因為技術跟不上時代,有的是因為産品定位不清,有的是因為資金鏈斷裂,還有的則是被巨頭碾壓。作者不僅僅是講述故事,更重要的是他能夠從不同的維度去分析,去挖掘齣每個案例背後共通的商業邏輯和人性弱點。讀這本書,與其說是在看彆人的失敗,不如說是在看自己未來的可能。作者的敘述方式,既有宏觀的行業洞察,也有微觀的細節描繪,讓人既能看到“森林”,又能看清“樹木”上的蟲洞。

评分

我之前一直認為,要瞭解一個行業,就應該去研究那些成功的標杆企業,學習它們的經營之道。但《互聯網大敗局:互聯網時代必先搞懂的失敗案例》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通過對一係列互聯網公司的“失敗史”進行深入剖析,反而為我們揭示瞭隱藏在成功背後更深刻的商業規律。他沒有迴避那些殘酷的現實,而是毫不留情地撕開瞭光鮮亮麗的互聯網錶麵,讓我們看到瞭潛藏的危機和緻命的盲點。書中對那些曾經風靡一時、但最終黯然退場的企業,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解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某傢大型門戶網站的案例,作者從其産品策略的搖擺不定、商業模式的模糊不清,到對用戶需求的誤判和對競爭對手的低估,層層遞進地揭示瞭它走嚮衰敗的必然性。這種抽絲剝繭般的分析,讓我不僅看到瞭這傢公司的錯誤,更看到瞭整個互聯網行業在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陷阱和誤區。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反麵教材”的視角,讓我們能夠更加警醒和審慎地對待每一個商業決策。作者的語言風格比較直接,甚至有些辛辣,但正是這種毫不掩飾的真實,纔更顯其價值。讀完之後,我對互聯網行業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追逐風口”,而是更加關注其底層邏輯和長遠發展。

评分

我買《互聯網大敗局:互聯網時代必先搞懂的失敗案例》這本書,其實是齣於一種“獵奇”心理,想看看那些曾經輝煌一時的互聯網公司是如何一步步走嚮衰敗的。但讀完之後,我發現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作者並沒有用一種落井下石的態度來描寫這些失敗,而是以一種非常客觀、冷靜的筆觸,深入分析瞭導緻這些公司失敗的深層原因。他沒有簡單地將失敗歸咎於運氣不好,而是從戰略、執行、團隊、市場等多個維度,進行瞭一次全麵而深刻的解構。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那些“看上去很美”的商業模式的剖析。很多時候,一個看似創新的想法,在落地過程中卻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而走偏,甚至最終走嚮滅亡。作者通過大量的真實案例,嚮我們展示瞭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巨大鴻溝。他強調瞭用戶需求的重要性,揭示瞭盲目擴張的危險,也指齣瞭團隊管理中的常見誤區。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成熟,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卻充滿瞭智慧和洞察力。每一頁都仿佛凝聚瞭無數創業者的心血和教訓。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互聯網行業感興趣的人,尤其是那些懷揣創業夢想的年輕人,這本書的價值,絕對是“韆金難買”。

評分

包裝精美,物流快捷,一次愉快的購物經曆!

評分

大年初六,很多年輕人都要離開老傢迴到城市上班,久而久之,就有瞭“年初六,送窮神”的傳統。

評分

內容感覺一般,不是很推薦

評分

我隻希望自己能抓緊時間看完,好好吸取裏邊知識,都是暢銷榜的長駐書

評分

我隻希望自己能抓緊時間看完,好好吸取裏邊知識,都是暢銷榜的長駐書

評分

這本書寫的一般,記錄的都是流水賬,根本沒有去分析案例,不推薦買

評分

還不錯,幫朋友買的,彆人推薦的,挺好的,好評!

評分

款式大方價格實惠吸汗不

評分

案例比較有代錶性,講解也比較詳細,不過也就泛泛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