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外交流

佛教与中外交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金华 著,杨增,黄静华,范晶晶 等 译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1117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432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际佛教与中国宗教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7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探讨了中古史中佛教与中外交流的诸多问题,如东亚佛教中的“边地情结”、早期佛典翻译程序、梁武帝内道场、日本密教之起源和相关文献考订等。这些文章涉及面广,角度新颖,研究方式多样,每每切中肯綮,较全面地展现了一幅中古时期佛教与中外交流的宏大图景,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都比较精彩。

内容简介

  本书《佛教与中外交流》探讨了中古史中佛教与中外交流的诸多问题,内容包括东亚佛教的“边地情结”和祖谱建构、中古佛教史上几位名人如昙无谶、法藏、智慧轮等的生平事迹考证研究、梁武帝皇宫中的佛教设施和佛教活动、中古译经过程研究、中西佛教互相影响和交流等,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都比较精彩,颇有学术价值。

目录

东亚佛教中的“边地情结”:论圣地及祖谱的建构
昙无谶入姑臧系年新考
早期佛典翻译程序管窥——以《出三藏记集》中一长期被误读之关键词为例
佛陀跋陀共慧远构佛影台事再考
梁武帝内道场中的无遮大会
梁武帝御花园中的佛教设施
法藏新画像
《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再考:兼论义净译经以及法藏同荐福寺与崇福寺之关系
中古佛教徒在构建圣迹中所扮演的角色:以蒋之奇与妙善传说为例
早期台密的构建:论最澄“付法文”及传善无畏所译三部密教仪轨之日本来源
一行与九宫:一个印度思想中国化的案例
“西域”面具下的中土僧人:智慧轮与晚唐密教

精彩书摘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分析了天台宗四部主要作品——《传述一心戒文》、《睿山大师传》、《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显戒论缘起》——所含括的几件文书。这些文书不是被认定为最澄的“付法文”,就是与后者紧密相关。然而,如我所论无误,这些文书表现了最澄的门徒为重新阐释和合法化最澄所得的密法传承所做的努力。

  《传述一心戒文》中包含了一个所谓的“朝廷度牒”,自称由桓武天皇政府颁发给最澄,以证明其宗教成就。然而,仔细观察之下,这件“度牒”的来历颇为可疑,它试图拔高最澄的主要密法导师顺晓,声称他是一位名僧,是印度密法大师善无畏的三代弟子。这种诉求相当引人瞩目。我们在《睿山大师传》与《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中发现了一通“付法文”,据说是顺晓授予最澄的。这一“付法文”也是在日本伪造的,目的在于将最澄导入一有名的法脉。该法脉据称为善无畏所创,并由一新罗僧人义林所传承。该“付法文”说是义林向顺晓传授了密法,而顺晓自己又授法予最澄。它的出现标志着台密法脉构想的正式形成。据此“付法文”,该法脉可追溯至唐中国,乃至印度。

  最后,我们在《显戒论缘起》中找到了最澄“付法文”的第二个版本。这个版本的“付法文”对支撑早期天台宗的某些重要的意识形态的形成至关紧要。它将最澄传自顺晓的密法重新阐释为一种“真言—悉地的三重匹配”,并隐含了“三部互糅”的观点。最澄从顺晓那里接受的密法因此被刻画为三部密法(金刚界、胎藏界与苏悉地)的统合。这种说法的目的是为了超越真言宗的密法传统,而后者自称为金刚界与胎藏界两部密法的结合。

  由于最澄的嫡系弟子(尤其是光定与真忠)和他的二代弟子(以圆仁为杰出的代表)的持续努力,最澄的密法传统在9世纪中期被牢固确立起来了。然而,尽管当天台宗在与真言宗争夺日本密法的统治地位时,从“付法文2”这样被伪造的文书中获益良多,但天台宗人也会对“真言—悉地三重匹配”这种理论没有任何典据而感到尴尬,他们亟需为这三重配对寻求典据。正是这种宗派因素促成了又一轮伪造———这次是围绕着“悉地三部”而展开的。天台宗将它们伪造成译自梵文的汉文译本。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此三部密典。

  ……


用户评价

评分

在天台九祖湛然大师的传记中,以变换衣装来说明湛然决定放弃高官的仕途生涯出家:“解逢掖而登僧籍。”相似的情形也出现在唐代僧人甄公身上,他在通过了科举考试还未开始担任官职的时候,“三上中第未释褐,与沙门议论玄理,乃愿披缁”。这两段引文都显示在中国不同的社会阶层对于衣着有不同的规矩,而僧人只是厕身于诸如官员、士兵、农民等众多社会群体中的一个群体,每个群体都可以通过衣着来识别。当然,除衣着之外,也可以从别的方面分辨僧人与士大夫,但是当要用最简洁明了的标识以示区分时,僧衣成为了传记作者的首选。一套僧衣——汉语的“袈裟”出自梵文kasaya—能区分僧人与官员,而不同类型的僧衣也代表着不同类型的僧人。在印度,分属不同部派的僧人所穿的僧衣颜色不同,从赤色、木兰色到青色、皂色;而在中古时期的中国,通过僧衣的颜色可以判断僧人来自何方——江南地区的僧人“多服黑色赤色衣”,开封一带则“尚褐色衣”。

评分

在实体店看上了这个东西,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网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了。外包装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他,装帧精美,很干净,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它的时候,似乎能够感觉到制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评分

书不错,趁着活动赶紧入手一本。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魏斐德写的,值得收藏

评分

看书名,已经够吸引人,看看古代那些奇特的故事。

评分

别出心裁的佛教研究,很棒!

评分

之前一直对这个感兴趣,一直等着做活动终于拿下了,物美价廉,很好的体验,必须五星好评

评分

p0011

评分

趁优惠买的,当然是好书,很有价值,值得一看。就是买错了,没打算买这本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