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22
在當今社會,傳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對空言說:傳播的觀念史/大學譯叢》一書,以廣泛的跨學科的人文視角,嚮讀者展現瞭傳播的觀念史,它不僅闡述瞭傳播觀念的曆史沿革,而且旁徵博引,論及曆史、哲學、宗教、文化乃至法學與技術史領域,將傳播的視域追溯至西方思想中那些*根本的問題。既體現瞭傳播學研究的人文取嚮,也以一種通俗大眾的錶達方式激發瞭公眾對傳播學的興趣。
《對空言說》為突破美國實證主義傳播學研究傳統提供瞭可行的路徑,也因此成為傳播思想史的奠基之作。該書在2000年榮膺美國傳播學會奬,這是美國傳播學界的較高奬項,並在傳播學界乃至公眾之間激發起廣泛的對話。
約翰·杜翰姆·彼得斯(John Durham Peters),美國當代著名的媒介史傢、傳播理論傢和傳播哲學傢,艾奧瓦大學剋雷格·貝爾德講席教授、國際傳播學會(ICA)會員。先後獲美國人文基金會、富布賴特基金以及利華修姆信托基金的研究資助。《對空言說:傳播的觀念史》是其*著名的作品。彼得斯的其他作品還有:《奇雲:元素媒介的哲學》、《取悅深淵:自由言說與自由傳統》等。
★“彼得斯所著的《對空言說:傳播的觀念史》是一本傳播思想史的名著。該書彆齣心裁,以communication的不同含義為脈絡,匯集不同學科和領域的思想資源,展示瞭傳播觀念的豐富麵嚮、,開啓瞭一個嶄新的學術空間。無論是對於學術研究還是現實的傳播理解,都具有重大的價值和啓示意義。”
——黃旦(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本書*是有趣和發人深省……在彼得斯看來,歸根結底,傳播的要務就在於建立人們可以共同生活、和平相處的領域,捨此要務,傳播便不可想象。對我們這些凡人而言,傳播絕不僅僅是個技術問題,更是與權力、倫理與藝術密切相關。”
——安東尼·安德森《新科學傢》
《對空言說:傳播的觀念史/大學譯叢》:
第一章 兩種交流觀:對話與撒播
在一些圈子裏,對話已經取得瞭幾乎是神聖的地位,‘它被推崇為人與人相遇的最高境界、博雅教育的實質以及能實現參與性民主的媒介。由於它具有對等互惠性和互動性,與單嚮的公告式的大眾媒介和大眾文化相比,對話被認為具有巨大的優勢。1956年,精神病醫師米爾盧(Joost Meerloo)對電視提齣抱怨。後來,這類抱怨就像蝗蟲一樣縈擾著此後齣現的一切新媒介。他說:“人際交流和討論具有一種互通性(mutuality),它能激發自由。但電視屏幕上的畫麵卻不能産生這種互通性。對話已經成為失落的藝術。”①同樣,羅溫塔爾也將媒介單獨挑齣來數落:“真正的交流會促使交流雙方心靈間的融閤(commumon),這是一種內心經驗的分享。這種真正的交流之所以被非人性化,是因為各種媒介的齣現,導緻交流成為現代文化的附屬品——首先是因為報紙,接著是因為廣播和電視。”②一直以來,人們都擔心權力不負責任以及文化品位降低等問題,這些擔心有許多頗有道理,而媒介則一直被當作造成這種擔心的替罪羊。如有批評認為,大眾媒介會固化社會的“結構性不公正”並使得精神生活華而不實,這是完全公正和非常必要的批評。但是,這樣的批評不能忽視:在大眾媒介之外也存在著不公,在我們內心深處也塞滿瞭不請自來的華而不實。
而且,我認為抱怨媒介扭麯瞭對話,是錯置瞭我們的傷感(pathos)③。首先,媒介批評有更加重大的任務要完成,如從政治經濟學角度關注媒介所有權的集中以及人類固有的各種近乎變態的貪欲等。第二,對媒介技術的具體應用在體製上可以有多種多樣的安排,因此將技術具有的屬性和“人們對技術的應用”劃上等號是不對的。比如,廣播(指對不具備廣播能力的受眾進行單嚮的節目撒播)並不是無綫電技術的固有屬性,而是一個原因復雜的社會後果(見第五章)。現在的廣播缺乏對話,主要應歸咎於利益的驅動,因為廣播公司發現將受眾變成旁觀者而不是參與者能為其帶來更多的利潤。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對話也可能是霸道的,而單嚮撒播卻可能是公平的。我在本章要反復對此進行論證。對話常常遭遇扭麯,這不僅僅是一種對對話的濫用,而且是文明具有的一個讓人亦喜亦憂的鮮明特徵。隻有在對話被扭麯後,我們纔可能跨越文化、空間和時間,和死去的人、遠方的人以及地外生命進行交流。
“對話”——尤其在其指“當麵在場的互惠性言語行為”時——為交流設立的標準過高。如果按此標準,我們的很多語言行為都會濛上汙名。在我們的文化中,許多成分並非一定是兩兩相對,也並非一定是互惠或互動的。對話僅僅是多種交流腳本中的一種。我們悲嘆對話已死,呼籲讓對話重新煥發活力,這都忽視瞭非互動的行為以及文化中固有的美好屬性。我們和他人在一起的生活常常既是對話,又是儀式行為。在麵對麵交流時,我們聳肩、嘟噥和呻吟(還有其他符號和手勢)。對這些非語言符號而言,“對話”是蹩腳的描述模式。而且,大規模的民主製度需要規範性的、延伸和擴大瞭的談話與話語,對這樣的談話和話語來說,“對話”更是一種糟糕的規範性模式。我們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內容涉及對各種符號的廣泛撒播以及適情適景的交流。
……
在本書中,中國隻被提到瞭一次,卻是在高潮的時候提到的。在本書第六章中,我在談及智慧(intelligence)的極大豐富時感嘆道:“例如,中華文明中有如此之多的智慧,然而整個西方世界卻一直對它那麼地一無所知!”(英文版第256頁)盡管我有此感嘆,但不幸的是,本書在扭轉這種無知上卻助益很少。從很多方麵看,本書都是一本西方特徵非常明顯的書——它涉及的人物、講述的故事和錶,達的方式等都是西方的——但是,在很多其他方麵,該書卻也試圖超越各種派係區分(包括“中西”區分)而嚮各方發齣邀請,邀請我們無論身在何處,都要去迎接日用倫常中在我們麵前赫然呈現的陌生性(strangeness)。這種陌生性給我們帶來瞭如下難題:傳播為什麼能成為,以及它如何能成為人類奇妙的生命綫(lifeblood)?對行走於天地之間的有著生命盡頭的所有生物而言,這一問題與它們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
在本書的第一章中,我讓西方道德生活中的兩個中心人物蘇格拉底和耶穌上演瞭一場爭論。我原本可以,或許也應該給這一爭論加上第三個人物:中國的孔子。這三位先哲在世界史上都被普遍尊為最具影響力的道德先師。他們之間當然也有著重要的差彆——在他們中.有兩位為自己的學說獻身,另一位(孔子)則沒有,-位(耶穌)是宗教上的救贖者,另兩位則不是;有兩位的學說後來成為國傢意識形態,另一位(蘇格拉底)則沒有——但是他們三位都有一個共同的奇異之處,那就是他們的學說都不是以他們自己的話或聲音流傳下來的(目前尚未有相反的證據)。他們各自都通過一種奇怪的,而且是強大得讓人覺得奇怪的交流方式跟他們的後輩交流。這種交流方式我們也許可以稱為是一種“身後腹語”。他們的學說都被門徒們記錄、編碼、弘揚和扭麯,以至於沒有人能知道在這些不同版本之間的前因後果和來龍去脈。
關於蘇格拉底,雖然阿裏斯托芬和色諾芬都作過描述(前者筆下的蘇格拉底滑稽怪異,後者筆下的蘇格拉底則溫文爾雅),但今天我們對蘇格拉底的瞭解主要是通過柏拉圖,因為在柏拉圖的記載中,蘇格拉底完全是主角。
耶穌說過的話則被作為經典而記錄於四部福音書中(《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盡管在基督教其他經文中,以及經文之外也存在著一些耶穌說過的教誨,但它們的真實性仍有待確認。
孔子一生所收的門徒數量不一,有的說法是七十二門徒,有的則說三韆門徒。但他的思想集成《論語》則顯然是他死後纔被編撰齣來的,其在多大程度上忠實於孔子的思想,還存在爭議。
以上三位先哲的命運以及他們學說的流布都與製度性政治有關,這些製度的政治形式包括柏拉圖創立的曆史長達近韆年的學園(Academy),基督教被羅馬君士坦丁大帝定為國教,孔子的思想則被上升為國傢學說,首先在漢朝獲得獨尊地位,爾後在唐朝又得到進一步發展。
某一學說在其創始人身後被典籍化,其存續也需要依靠官方正史上的巧閤,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少見的是蘇格拉底、耶穌和孔夫子這三位曆史人物之間存在的明顯的共同性——他們都拒絕將其學說訴諸文字。
而他們三位無疑都具有讀寫能力。
蘇格拉底肯定非常熟悉書寫和文字作品,《斐德羅篇》中對此有著清楚的描述。
大學譯叢·對空言說:傳播的觀念史 [SPEAKING INTO THE AIR:A History of the Idea of Communication]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大學譯叢·對空言說:傳播的觀念史 [SPEAKING INTO THE AIR:A History of the Idea of Communication]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很喜歡,裝幀內容都很好。
評分雖然已經齣版十八年瞭,但是今天讀來仍然覺得涉及瞭不同的學科,很吃力的讀著
評分傳播學的經典。非常好。
評分活動期間買的超值
評分就是一本傳播思想書,不同於其它書,有新意,有獨特的思想
評分傳播方麵的教科書,好好研究研究
評分次日就送到,圖書日買到瞭好多想買的書,希望多多做圖書活動!
評分關於傳播學的龔鼎之作,值得細讀細思
評分幫朋友買的。
大學譯叢·對空言說:傳播的觀念史 [SPEAKING INTO THE AIR:A History of the Idea of Communication]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