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從1751年狄德羅《大百科全書》的齣版,到21世紀因特網時代的到來,幾百年間,法國傳媒經曆瞭怎樣的曆程?
本書以編年史的形式展開,昭示瞭法國以至歐洲傳媒發展進程中,影響最為巨大的那些傳播形式。《大百科全書》、司湯達小說、任天堂遊戲,電話、廣播電視、因特網,這些看似鬆散的元素是如何集中在一起的?傳媒的變遷與文化演進、民族特性的關係如何?傳統書業與啓濛運動、印刷刊物和大革命的淵源又怎樣?諸多問題得到瞭詳盡而明晰的探討,許多觀點與論據極具參考和研究價值。
本書為研究、瞭解法國傳媒史的必讀圖書。被譯為英語、希臘語、西班牙語、土耳其語、意大利語、中文等多種文字。
作者簡介
弗雷德裏剋·巴爾比耶(Frede ric Ba rbier),畢業於巴黎文獻學院,獲文學及人文科學博土學位。曾任法國國傢圖書館館長,現任法國圖書史研究中心主任、《法國圖書史》雜誌主編、法蘭西古籍協會會員。近年來主要作品《金融與政治》(Finance etPolitique)、《18-19世紀:宮爾傢族王朝》(LadynastiedesFould,18e一19e siecle)、《圖書史》(Histoiredulivre)等。
卡特琳娜·貝爾托·拉維尼爾(Catherine Bertho Laveni r).畢業於巴黎文獻學院,現任新索邦一巴黎第三大學現代史教授。近年來主要作品《20世紀民主與傳媒》(La democratie etlesm6dias au 20e siecle)、《車輪與鋼筆》(LaRoue etle stylo)、《我們是如何成為遊客的》(Commentnous sommes devenustouristes)等。
譯者簡介:
施婉麗,北京交通大學外語係法語教師。已齣版《島上的光亮》、《蜂窩的寜靜》等譯著。
徐艷,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係教師。已齣版《中國曆史與文明》、《西方鍾錶藝術與中國》、《法國音樂傢柏遼茲自傳》等譯著。
俞佳樂,浙fzI商大學法語係主任。已齣版學術專著《翻譯的社會性研究》、譯著《平靜的社會》、《閑話讀書》及編著《當代法國翻譯理論》等。
目錄
叢書總序(陳衛星)
序
導論 傳媒有史可依
第一部分 圖書的第二次革命(1751-1870年)
第一章 舊製時代的書業(1751-1790年):法國模式
傳統書業
圖書與啓濛運動
一種開放的局麵
第二章 歐洲與書刊業
德意誌齣版業和地域控製
奧地利:民族文化與政治集權化
文化融閤與民族化吸收:俄羅斯模式
新大陸
傳媒、民族與國傢
第三章 印刷刊物、大革命和政治參與(1790-1820年)
革命中的印刷刊物:法國模式
從政治革命到皇權重組
歐洲:印刷刊物與民族性
第四章 産業化齣版業的發明
另一場革命的序言:1815-1830年
至關重要的年月:1830-1838年
産業化圖書業的靈魂人物:發行人
第五章 作者、著作與公眾:大眾傳媒産業的開端
寫作
一種産業化文學
補償:教育、政治鬥爭與先鋒派
産業化文學與大眾文化
産業化發行
結論
第二部分 全球傳媒業(1870-1950年)
第一章 信息的戰略價值
郵政:靈巧的傳播手段
電報機:追求瞬時性的夢想
電話:一種網絡化人際關係的教學法
第二章 報紙和期刊的黃金時代
期刊雜誌的發明
走嚮大眾的新聞齣版物
圖書麵對曇花一現的境地
徵用:大眾傳媒與極權政體
第三章 電影,是一種圖像文化嗎?
靜止圖像與動態圖像的傳統
電影的誕生
好萊塢古典風格與攝影棚係統
圖像的真諦
歐洲文化與民族模式
電影,一種無所不能的藝術
第四章 國傢與市場問的無綫電廣播
最初的腳步
廣播在美國:無綫電波的魅力
紛繁多樣的歐洲廣播
通俗文化、大眾文化和大眾傳媒
第三部分 網絡世界(1950-2003年)
第一章 電視的古典時代
一次緩慢的技術變革
在美國:一個嶄新的公共空間
在歐洲:一種民族的大眾模式
第二章 電視,是一種迷人的媒介嗎?
電纜與衛星:新的力量對比
新觀眾,新內涵
關於傳播理論的評論
第三章 印刷品與全球化
1945年後的期刊齣版物
期刊危機與金融財團的迴應(1980-1995年)
印刷技術及其實踐
傳媒、文化與政權
當代法國齣版業
傳媒、帝國主義及自由
第四章 第二代電子傳媒
網絡的全球化和數字化
傳媒的變異
大型傳媒集團的誕生
第五章 坎坷的創新之路
傢庭電影錄像片和電子遊戲:日本帝國
網絡與創新
結束語:為新傳媒的紛繁復雜而辯護
叢書後記
人名索引
團體名稱索引
作品名稱索引
精彩書摘
閱讀與差彆
最後,我們強調一下由掃盲統計結果評估齣的人數極其有限的讀者之群體特徵。即使在18世紀的啓濛運動時代,讀者群也是由受過良好教育的小環境構成,其成員從地理位置上講有時遠隔韆裏。其實,縱使某些國傢民眾掃盲取得瞭更大的成果(如歐洲的部分日耳曼民族和新教地區,或者在盎格魯一撒剋遜地區),日常生活的物質條件通常也不允許人們逾越傳統書籍與文本(宗教書籍)或廉價文本(上門兜售的小冊子)的模式而定期接觸到其他印刷刊物。
反過來必須著重指齣:這些鳳毛麟角的小團體擁有極為豐厚的物質財富,且知識分子的眼界極其開闊。除瞭從前教士們收藏的係列書籍之外,有些貴族的私人藏書也非常可觀,構成瞭確立其特權性社會地位的一個要素。皇族的龐大藏書漸漸被達官貴人們復製效仿,因此在英國纔會齣現布倫海姆宮的馬爾巴羅傢族的大型收藏博物館,或者特雷利西剋的豪華圖書館。在歐洲大陸某些高級商務、銀行和財政的作用更有限的地區,其文化差異卻遵循著相同的理念。啓濛運動時期德意誌王儲們的大型書架與法國艾瑪紐埃爾·德·剋羅伊公爵這樣的圖書業餘收藏者們的藏書交相輝映、旗鼓相當。
然而,雖然書籍和刊物進人瞭社會的少數精英團體,但這並不排斥其他事物的發展。尤其是,雖然知識分子,如作傢、教師、教士、律師和法學傢、醫生等團體的總體分量尚未達到那種使多元化社會職業團體全方位地接觸文字刊物的境界,但這個團隊具有推廣傳播的潛力。針對從前藏書的研究結果提供瞭許多依據,但綜閤論述、總結這些素材仍十分睏難:在巴黎、法國北部地區及汝拉(IeJura)山區,正如在其他外省首府(如第戎[Dijon]、貝尚鬆、亞眠[Amiens]、裏爾[Lille]、艾剋桑一普羅旺斯(Aix-en-Provence]等城市)一樣,從18世紀上半葉開始,司法界人士、行政官員和醫生們的私人藏書有好幾百冊,有時甚至達幾萬冊,且藏書類彆往往比較專業化。正是這些人士在30年的時問內④占領瞭新的學院社團,他們藉助這種方式竭盡努力地促進啓濛運動文化模式的發展。但是由於缺乏足夠的大眾基礎,寫作的自主發展進程至少到18世紀下半葉還一直遭遇阻礙。如果作傢自己沒有一筆財産,那麼他為瞭生計就被迫要謀取一份職業(比如在教會找個差事),或者尋求某個大人物的保護。贈書題詞的流行正是當時現實的寫照:閱讀公眾的缺乏被皇族及文學藝術資助者們的扶植所彌補。
縱然這裏缺乏最直接的資料論證,書籍仍然麵嚮那些有纔能的人,即後來人們稱之為知識分子的人群開放,而且也麵嚮更廣大的群體開放。鄉村通常沒有書店,卻也並非徹底失去書籍和刊物的蹤影:流動商販網、非專業的定居型舊貨商們,按照一些相對固定的綫路和時間段,傳播著小冊子、宗教書籍、年曆和日曆、圖片以及紙製品等等。然而文化融閤最為受益的地區自然還是城市,特彆在新型“都市”裏,文字作品隨處可見,並且聚集著相當人數的文化中介(尤其是那些僕人),他們承擔瞭將上流社會的生活時尚傳播到更廣泛民眾當中的任務。在巴黎,文化融閤首先觸及特權階層,隨後不可避免地波及民眾:“在巴黎圖書的傳播已超越瞭單純的文化機構與部門的密度差異(如書店的密度),這個大都市或許能提供比王國裏其他任何一個城市更多的文化機會,因為它齣産和傳播書籍、報紙和圖片;因為它挽留和吸引著作傢與寫者;因為文字以各種形式在此流傳。首都建立起瞭一種特殊的文化,人們的行為舉止以新知識為榜樣。交往與溝通的機會甚至為窮睏潦倒者和目不識丁者提供瞭一種希望與獲取新文化的可能。初來乍到者,無論是臨時遷居還是最終定居,其所見所聞並非如同一個村夫來到所在區的區府幾小時內的見聞,而遠甚於一幅單純的城市風貌畫。他進入瞭一種全新的、迥然不同的人文關係中,他可以變成另一個人……”圖書與啓濛運動
從根本上來說,社會曆史的演變在很長時期內(並且直到今天)存在著一種延續性概念,而主要的突變隻發生在通常所描述的工業革命時期。但這張年錶還須進一步凝煉,以強調19世紀工業社會和20世紀大眾消費社會確立之前的兩個預備性階段:其一是自18世紀後半葉始,特彆是1760年之後,形勢發生逐步變化;其二是政治革命本身,即1789年的大革命。總之,舊製時期圖書業的發展全麵延續到瞭19世紀的工業化時期。心理史研究也涉及瞭近代圖書史研究所得以細緻分析的主題,即所有徵象一緻證明:無論法國,還是很多其他國傢,主要從760年開始都已邁入一種漸趨嶄新的局麵。法國印刷刊物産量的增加
如果說工業化的起步僅僅追溯到法國復闢王朝時期⑤,甚至始於七月王朝⑥,那麼可以設想一些先期的預備性條件應該是從1760年匯集起來的。這方麵不乏一係列實證,首先就是印刷刊物量的增長。具體估算它的數字比較睏難,所以史學傢大概不得已而選擇瞭統計已經齣版的刊物名稱,而忽略瞭一種版本的真正印刷量和發行量這一核心問題。其次,係列書籍從19.世紀開始通過刊物版本備案、常規新書目錄(比如德意誌齣版社的目錄集),或者是由專業人士、珍本收藏傢、教授、學者建立的迴顧性文獻目錄而被登記造冊。現今保存於各大圖書館的書籍統計無論從哪方麵看都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例證。
關於18世紀法國印刷刊物産量的評估齣自約瑟夫一瑪麗·凱拉爾的《法蘭西文學》(laFrancelitteraire)。如果我們遵循這些資料分析,可以得齣結論:1701年至1770年間齣版的刊物數量幾乎穩步發展,大約增加瞭兩倍。世紀之初,每年齣版將近2000種刊物,而1770年的10年問卻超過瞭6000種。隨後,這個數據繼續擴大,即使僅限於凱拉爾的統計(他僅統計文學刊物)。而刊物量的發展速度似乎相應趨緩——但事實本身並非毫無意義,它印證瞭書業結構內部所進行的深層重組,也錶明書業嚮圖書的第二次革命敞開瞭懷抱。部分專題性刊物尤其涉及某印刷工場、某城市或某個地區的印刷品,補充瞭我們的看法,並明確瞭一個事實,即1760-1770年的10年間外省刊物得以復興:波爾多、法國北方,還有斯特拉斯堡等地,形勢發生瞭變化,刊物生産的示意麯綫偏離瞭皇室條例所局限的那條通常為零的刻度綫。齣版作品類型的增多肯定瞭這種進步,它們從此擺脫瞭外省韆篇一律的暢銷書種的模式:城市習俗手冊、宗教讀本或年曆和民間日曆。
前言/序言
文化和傳媒是今天傳播全球化的重要使者,一個是無形的文明積纍,一個是有形的傳播形態,把我們帶人有文化內涵的曆史情境中。任何具有傳播功能的大眾媒介,在人類發展的曆史軌跡中,無不成為文化的載體,既錶現人與人的社會關係,也展現人與物的關係。我們學習西方或是批判西方,離不開傳媒的提示和誘導。
傳媒是什麼?按照我們的理解,傳媒意味著傳播信息符號的手段,當然要同時具備社會性和技術性。
從狄德羅到因特網:法國傳媒史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讀完這本《法國傳媒史: 從狄德羅到因特網》,你心中的疑問可能就會有部分的釋然。這是一本為傳媒立傳的書,依我來看,它可以作為一本新聞學和傳播學的專業書籍來看,更可以作為一本文化書籍來看,因為它給關注當下社會與文化的人士提供瞭一個頗有價值的審視視角,許多觀點與論據極具啓發價值,至少我們通過閱讀本書能夠得到這樣一個印象:我們不能忽視或者敵視現代傳媒,傳媒不僅服務於我們的生活,更組成著我們的生活,並且改變著我們的觀念與生活。
評分
☆☆☆☆☆
本書是一部有關傳媒領域的集大成之作。它立足於無懈可擊的淵博知識、不乏激情的細緻分析、豐富交錯的翔實史料和涉及政治、經濟與技術各個領域的客觀陳述。
評分
☆☆☆☆☆
從狄德羅到因特網:法國傳媒史
評分
☆☆☆☆☆
支持京東,送貨給力。
評分
☆☆☆☆☆
>>探訪
評分
☆☆☆☆☆
可能因為涉及時段過長,講得有點泛泛,沒有預期的好
評分
☆☆☆☆☆
算是專著,有些價值。
評分
☆☆☆☆☆
據他介紹,這些木廊搭建時間很快,不到半個月就組裝完瞭,並在最近一周對樓內的工作人員開放。他說,這些木廊很好看,很像頤和園裏的木廊,但對自傢的生活産生瞭不小的影響。他說,由於自傢和地稅局東配樓樓頂幾乎在同一水平麵上,且距離不遠,對麵木廊中休息的人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自傢的一舉一動。如今,為瞭避免尷尬,他們一傢即使在白天,也會將靠近樓頂花園的窗簾全部拉嚴。
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