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holder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罗智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4-27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106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930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轻型纸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1.修炼强大内心,必读阳明心学。
  王阳明是曾国藩、梁启超、等人的终生精神导师,受到无数人的顶礼膜拜。
  2.一本书清晰了解阳明心学完整体系,王阳明的“心学哲理、文治武功、传奇人生”全在书中。现代人成功修身、强大内心之必读书。欲成大事者,必读王阳明!
  3.本书作者罗智先生,是王阳明心学的畅销书作家。他的王阳明心学书籍销量均过30万册,是国内真正把王阳明心学智慧看懂、写透的心学专家。

内容简介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那个时代都是常人难以企及的。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500年来中国人精妙的神奇智慧。
  本书是国内知名心学专家罗智先生沉淀3年的王阳明心学智慧大作。罗智先生的前两本王阳明心学书籍销量均过30万册,是国内真正把阳明心学智慧看懂、写透的心学专家。
  本书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旨在让今天的读者轻松领悟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智慧精髓,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获得幸福完满的人生。

作者简介

  罗智,心灵励志作家、王阳明心学研究者,“阳明心学”畅销书作家。十多年前,因机缘巧合,“偶遇”明朝心学大师王阳明,从此身体力行,苦心钻研其著作,并在人生、事业低谷期,凭借王阳明的心灵智慧,成功地渡过了一个个难关。

精彩书评

  ★王学绝非独善其身之学。而救时良药,未有切于是者。
  ——梁启超

  ★余所重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心有立,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也。
  ——蒋介石

目录

第一章 立志乃万事之本
王阳明认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充满着各种机遇和挑战,更有着许多诱惑和选择,如果我们拒绝不了那些诱惑,就会玩物丧志,虚度时光,从而与美好的梦想失之交臂。
1.让志向成为你的第二天性 / 002
2.时时保持正向思维 / 006
3.培养过人的耐心 / 010
4.在头脑中看到自己的志向 / 015
5.每个梦想都有实现的可能 / 020
第二章 王阳明的修养心法
王阳明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还是一位心性修养极深的大师。他尝试过许多不同学派的修心方法,在修养身心的过程中,深深懂得了掌控情绪、培养定力、认识自我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只有主动去认识自我,磨练出一种“静”气,才能更好地了解自身思想情绪所处的状态,掌握生命活动的规律,在面对外界刺激和干扰时,使自己处于一种主动的、有利的地位。
1.以镇静为第一要义 / 026
2.凡事要小心谨慎 / 031
3.怎样培养定力 / 035
4.不要让负面情绪折磨自己 / 040
5.认识你自己 / 045
6.释放怒气的方法 / 050
第三章 王阳明的为人处世之道
儒家的思想注重入世、济世,要求在“正心修身”的基础上,进而“齐家、治国”,最后达到平天下的目标。而要想在现实社会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妥善处理好自己与周围的人和事物的关系,根据具体情况去应对现实,对待他人要把握好一个“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灵活的方式处理事情,让自己在一个和谐、友好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1.对朋友不要太苛责 / 056
2. 为人不可有傲气 / 060
3. 以柔克刚的奥秘 / 065
4. 有时候退让一步才是最好的选择 / 069
5. 接受现实才有出路 / 073
6. 做正确的事 / 077
7. 不要过多在意闲话 / 081
第四章 领导力修炼法则
作为一个建立了卓著功业的军事家、政治家,不可否认,王阳明具有很大的人格魅力,他的领导力也是非常强大的。正因为如此,许多优秀的人才都愿意追随他,为他出谋划策,奔走效力。而王阳明在多年的仕途生涯中,也领悟出了不少为官要领,使自己在官场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步步高升,最后在十分险恶的明代官场中得以全身而退。而他是怎么样做到这一点的呢?
1. 王阳明的权力观 / 088
2. 有德方能服人 / 092
3. 掌握好人脉资源 / 096
4. 有担当才能成长 / 100
5. 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 104
6. 多谋善断的奥秘 / 108
7. 以坦荡的心境为官 / 112
第五章 知行合一的智慧
王阳明是明朝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除此之外,他在书法、文学、诗赋等各方面的造诣也极深,大多数普通人恐怕努力一辈子,都达不到他在某一方面的成就。而且,王阳明即使在极繁忙的军务中,都能保持好整以暇的气度,从容不迫地处理各种事务。即使处于危险异常的环境中,对于许多看似非常棘手的事情,他都能洞悉到其中的关键所在,最后出乎意料地解决了。他这种高效率的学习和办事能力,可以说与他那独特的“知行合一”的智慧有很大关系。那么,“知行合一”这个重要的哲学命题里,蕴藏着怎样的智慧和奥秘呢?
1.什么是知行合一 / 118
2. 循序渐进是必要的 / 122
3. 事上磨练 / 127
4. 关键要先行动起来 / 131
5. 知行合一的奥秘 / 135
6. 笃行才能出现奇迹 / 140
7. 顺其天而行 / 145
第六章 王阳明的兵法谋略
王阳明出身书香官宦之家,他从27岁起,才开始用一种独特的方法来学习研究兵法谋略,并达到了极高明的境界。后来他以文臣之身带兵打仗,剿山贼、平叛乱、平民变,南征北讨,所向无不披靡。就连后世以镇压太平天国而著名的曾国藩,都感叹自己没有王阳明那样高明的军事指挥才能,不然南京早就打下来了。王阳明在兵法谋略上有哪些独到见解和过人之处呢?
1. 避实击虚 / 150
2. 兵贵“拙速” / 154
3. 善于造势与顺势 / 158
4. 不战而屈人之兵 / 162
5. 此心不动,随机而行 / 166
第七章 常葆快乐的生命境界
在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王阳明历尽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坎坷,也碰到了许多看似无路可走的困境,但无论在怎样的境况中,他都能及时调整心境,使自己拥有一种愉悦、豁达的心态,促进了身心的完备、健康,从而以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勇敢地面对眼前的苦难。正因为他能够保持常乐的状态,由此激发出了心中潜藏的勇气和智慧,跨过重重困难,最后赢得了人生的成功与辉煌。
1. 人生要保持快乐 / 172
2. 快乐是可以掌握的 / 176
3. 多一点理想,少一点欲求 / 180
4. 明理才能常乐 / 184
5. 活在当下的快乐 / 188
附录
1.《大学问》德洪序言 / 194
2.《大学问》 / 198
3.拔本塞源论 / 212
4.紫阳书院集序 / 226
5.观德亭记 / 229
6.象祠记 / 231
7.示弟立志说 / 234
8.王阳明晚年定论——天泉证道 / 240

精彩书摘

  1.让志向成为你的第二天性
  【王阳明语录】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
  译文:只要念念不忘体悟天地宇宙的本质规律,这个过程就是立志。能够时时刻刻不忘记这个目标,时间长了,心自然就凝聚在这件事上了。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要想达到人生中的目标,首先得树立起坚定的志向。因为人有着很强的惰性,好逸恶劳是人性中的弱点,在平常的生活中,如果没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推动他向前迈进的话,他很快就会屈服于自己的情绪以及外在的环境,让自己的思维和行动随波逐流,沉溺于各种各样的享乐之中,最终一事无成,虚度了宝贵的时光。
  志向,就是源自内心的一种无比神奇的力量,它能帮助一个人把看似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
  王阳明自幼就立下了成为圣贤的远大志向。
  他十一岁时,跟随父亲到京师读书。一天,好动贪玩的小王阳明放学后,照例又与小伙伴溜到街上玩耍。
  一帮孩子在大街上东钻西窜,直玩到天快黑时,方才兴尽回家。
  王阳明与同伴分手后,正想向自己家走去时,一个打扮奇怪的相士拦住了他,说见他气质不错,要给他免费看看相,看以后是否应验。
  王阳明虽说还是小孩子,胆儿却很大,他嬉皮笑脸地点点头,看这相士到底要说些什么。
  相士认认真真地打量了他一番,最后却只说了这样一句话:“须拂颈,其时入圣境;须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须至下丹田,其时圣果圆。”说完便飘然离去。
  常人虽不太理解这番“圣”来“圣”去的话,王阳明却听了个大致明白,意思就是说他以后到了胡须拂颈的年纪,这个时候就能进入圣贤的境界了;到了胡须拂胸的年龄,这时境界就更为深厚;待到胡须长到腹部时,就可瓜熟蒂落,至此大功告成。
  王阳明虽年幼贪玩,但在父亲和老师的督促下,也读了不少的儒家经典书籍,知道圣贤是一类很牛的人物,他们道德高尚,洞悉人生奥秘,有高超的智慧和过人的能力,能治国平天下。
  相士的这一席话,勾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同时也将这个“成为圣贤”的志向,深深地刻进了自己心中,以后他的一切行动,都有意无意地受到这个意识的影响。
  在私塾读书时,王阳明也在思索着圣贤的事,甚至鼓起勇气,大胆地向看起来博学多识的老师提问:“先生,请问什么才是天下第一等的好事?”
  老师想了一会儿,说:“肯定是登科中状元啦。”
  王阳明摇了摇头,稍有点迟疑地说:“不对,我觉得应该是学而为圣人吧。”
  “什么?你想做圣人?”老师的眼睛瞪得滚圆,好像不认识眼前这个学生似的。
  也难怪老师如此吃惊,自己辛苦一辈子,连个举人都没中过,而这整天打打闹闹的顽皮孩子,现在就梦想着去做圣人,简直太自不量力了!
  王阳明想做圣人的消息传到他父亲(也就是前状元王华)的耳中时,早就对这个不务正业的儿子烦恼不已的王华,把王阳明叫过去,劈头盖脸地就是一顿臭骂:“你这臭小子,是不是搭错哪根筋了,书都还没读好,就想做圣人了!我看你做个剩人才差不多!……”
  尽管父亲和老师对王阳明做圣人的志向很不支持,经常嘲笑打击他,但是他却丝毫不为所动,仍旧一如既往地沉浸在自己独特的志向中。
  慢慢地,这种深藏于思想深处的志向随着日子的一天天过去,与王阳明一同成长起来了,成为一种主宰他日常行为的思维模式。在其影响下,王阳明不断探索怎样成为圣贤的方法,甚至达到了如痴似醉的地步。
  有一次,王阳明对“格物”的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拉来一个朋友,一同来到老爸官署的后花园中,面对一丛竹子瞪大眼睛盯着,认认真真地“格”起物来……
  然而,两人功力未到,先后累倒了。
  虽然走了很多弯路,遇到很多挫折,王阳明有时也有过退缩的心理,但他终究还是坚持下来了,一直锲而不舍地寻找学而为圣的方法,即使在他遭受毒刑拷打、身陷牢狱之时,也不忘读书研《易》,矢志苦学……
  有道是:苦心人,天不负。
  老天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当他历经了种种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在近乎绝望的境遇中,以一种执拗的方式坚持心中的志向时,上天就在不知不觉中为他打开了一扇连他自己都无法相信的大门。
  王阳明三十九岁那年,他被贬到龙场当驿站站长,这是个环境十分恶劣的地方,人迹罕至、言语不通、瘴气弥漫,更要命的是连个住的房子也没有。而且到了这里之后,由于水土不服、疲累交加,随从们先后都病倒了,全部的重担都落到了王阳明一个人身上。
  即便如此,王阳明也不改初衷,他调整心态,处理好繁琐的日常事务,全身心投入到“格物致知”的实践中……
  在忘我的努力下,终于在一个月明之夜,王阳明开悟了,史称“龙场悟道”,从此开创了影响中国数百年的“阳明心学”。
  王阳明曾说:“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这说的是实话,他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他没有屈服,而是凭着坚定的志向,不怕苦,不怕累,甚至连生死也置之度外。
  他在龙场修身时,认为自己对世上一切荣辱得失都能够看淡超越了,但还有对生死的本能恐惧时,便狠下心来,用大石头做成了一口石棺材,发誓说:“我就当自己是已死之人了,还怕什么呢!”凭着这种“向死而生”的大智慧,他终于突破了最后一道关口,领悟了“心学”的要旨。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够,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自己的志向不坚定,没有把所要实现的目标当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一遇到困难和挫折,马上就打退堂鼓,向命运认输了,这样下去,终究一事无成,到头来两手空空。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让志向之火熊熊燃烧起来,当这种志向充满了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时,志向就会成为你的第二天性,一种强劲的动力便出现了,内心萌生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念头,形成了一种类似“神启”的状态。在这种神圣的状态里,我们的一切都为了志向而生,所有的思维、行动都指向目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自然就能创造奇迹。
  ……

前言/序言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还不错,蛮好

评分

大哲学家,很给力的一人物。喜欢。

评分

物美价廉,十分经济实惠,快捷便利,还会再买!!

评分

好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

知行合一,王阳明

评分

非常给力的,希望大家一起读书! 非常给力的,希望大家一起读书!

评分

不错啊不错啊不错啊不错啊

评分

不错错不错错不错错不错错不错呀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应该是正品,快递到位。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