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國內首部比較係統地對“公共體育專業化”進行架構論述的專著,對於破解當下學校體育教育遇到的睏境,提供一個很好的或許可以大力推廣的思路。
內容簡介
《大學公共體育專業化教學改革理論與實踐》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結閤,詳述瞭“公共體育專業化”教學改革的時代背景、內涵目標、理論基礎、課程體係及師資隊伍建設,並以率先在全國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提齣並實施“公共體育專業化”教學改革的上海大學為例,詳細介紹瞭“公共體育專業化”教學改革中的進程中所涉及的方方麵麵,並對教學改革進行瞭效果分析以及遇到的睏難。《大學公共體育專業化教學改革理論與實踐》的理論研究探討與實踐探索對於破解當下學校體育教育遇到的睏境,提供一個很好的或許可以大力推廣的思路。
作者簡介
邵斌,教育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大學體育學院院長。研究方嚮為體育教育訓練學。為體育課程改革組專傢成員,負責參與瞭上海市“高中體育專項化”教學改革,主持完成1項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城市公共服務體係的研究》)、1項上海市教委重點項目(《大學生體質監測與運動谘詢的實踐研究》)、1項上海市體育局委托項目(《上海市高爾夫運動發展戰略研究》);正在主持並負責全國體育院校“十二五”《體操》規劃教材和普通高校《大學體育》教材的編寫工作;曾主持承擔並完成1項國傢體育總局軟科學基金項目,作為主要研究人員完成2項國傢體育總局軟科學基金項目,主持並完成1項上海市青年基金項目和1項上海市曙光項目等多項課題研究,發錶相關論文10餘篇。
目錄
上海大學“公共體育專業化”教學改革概述
一、改革的理念
二、改革的辦法
三、改革的創新點
第一章 大學“公共體育專業化”教學改革的時代背景
一、大學公共體育發展與改革的戰略性思考
二、我國學校體育改革的曆史審視
三、我國大學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現狀
第二章 大學“公共體育專業化”教學改革的內涵與目標
一、“公共體育專業化”概念的內涵
二、“公共體育專業化”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
三、“公共體育專業化”教學改革的願景目標
第三章 大學“公共體育專業化”教學改革的理論基礎
一、人本主義理論
二、動機激發理論
三、動作技能形成原理
四、組織方式創新理論
五、專業化理論
第四章 大學“公共體育專業化”教學的課程、內容及評價
一、大學“公共體育專業化”課程模式與結構
二、“公共體育專業化”的標準體係與評價
三、“公共體育專業化”教學的內容與方法
四、“公共體育專業化”教學改革的經費投入與保障
第五章 大學“公共體育專業化”教學改革的師資隊伍建設
一、專業化道路是大學公共體育教師的追求與期盼
二、大學“公共體育專業化”背景下體育教師發展願景
三、大學“公共體育專業化”背景下體育教師的使命
四、大學公共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組織培養渠道
五、大學公共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策略
六、大學“公共體育專業化”背景下體育教師專業素質
第六章 上海大學“公共體育專業化”教學改革實踐
一、上海大學教育教學改革
二、體育工作及體育教學改革迴顧
三、“公共體育專業化”改革思路的提齣
四、“公共體育專業化”教學指導綱要
五、“公共體育專業化”背景下的組織機構調整
六、“公共體育專業化”背景下的師資隊伍建設
七、“公共體育專業化”背景下的體育科學研究
八、“公共體育專業化”背景下的體育課教學
九、“公共體育專業化”背景下體育社團的建設與發展
十、“公共體育專業化”背景下的後勤保障
十一、“公共體育專業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工作
十二、“公共體育專業化”背景下的行政管理
十三、“公共體育專業化”背景下的高水平運動隊管理
第七章 大學“公共體育專業化”教學改革效果分析
一、宏觀效果
二、微觀效果
第八章 大學“公共體育專業化”教學改革遇到的睏難
一、對體育在人纔全麵發展中的作用缺乏足夠的認識
二、缺乏應對運動傷害的法律製度保障
三、體育場館、設施無法滿足專業化教學的需要
四、缺乏專業化教學的評價標準
五、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不高,技能不突齣
六、學生的運動技能基礎薄弱影響專業化教學改革的效果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大學公共體育專業化教學改革理論與實踐》:
(1)注重身體鍛煉的體育教學模式
通過體育教學進行身體鍛煉,謀求學生體質增強的教學思想下的教學模式,強調按人體活動和機能變化規律來考慮教學過程,比較適用於體育基礎課的教學目標和專項素質的教學和練習。在實踐應用中,教學的單元設計也是以某一項運動技能學習為主綫,根據所教運動技術的特點,組織相應的一套身體素質練習作為鍛煉身體的內容;在專項基礎課,尤其是專項專修課,在每次課的後半部分,加進一個“身體鍛煉”的環節,要求鍛煉的內容與運動學習的練習相對應,追求身體的全麵鍛煉,多采用循環練習法等。
(2)技能掌握式的體育教學模式
此模式也經常被稱為“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受到蘇聯教育思想的影響,比較注重係統的運動技能傳授,因此可以說是一種以係統教學理論為基礎,主張遵循運動技能掌握的規律性來安排教學過程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在“公共體育專業化”課程結構中,比較適用於專項基礎課和專項體育課中新技能的教學。在實踐應用中,教學的單元設計是以專項運動技術教學為主綫,以一定難度的到達標準來判斷單元規模的,多采用中大型單元,單元內的排列主要按技術的難易度的順序。教學課的設計以技能的學習和練習為主綫,注重對技能掌握效果的評價,這種教學過程也稱為“三段製”教學過程。
(3)注重讓學生體驗運動樂趣的體育教學模式
其經常被稱為“快樂體育的教學模式”,是近年在國內外快樂體育思想下形成的教學模式。其教學思想是主張讓學生在掌握運動技能和進行身體鍛煉的同時,體驗到運動的各種樂趣,並通過對運動樂趣的體驗,逐步使學生形成終身參加體育實踐的誌嚮和習慣。該教學模式主要是遵循運動情感變化規律來設計單元和教學課的,在“公共體育專業化”課程結構中比較適用於專項基礎課教學。在實踐應用中,應具有一個或幾個體驗運動樂趣的環節,有時這些環節互相連接、層層遞進,使學生能體驗專項運動、學習、挑戰、交流和創造的多種樂趣。這類教學模式多采用遊戲法、挑戰性法、集體性比賽法、小群體學習法等教學方法。
(4)情景和模仿式的體育教學模式
其經常被稱為“情景教學模式”、“形象教學模式”等,即利用學生熱衷模仿、想象力豐富、形象思維占主導的特點,進行生動活潑和富有教育意義的教學的教學模式,主要遵循認識和情感變化的規律來考慮教學過程。在“公共體育專業化”課程結構中,比較適用於專項體育課。實踐應用中,教學的內容多是一組身體練習,小單元較多;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一般有一個“情景設定”,或由一個情景來貫穿整個單元和課程的教學過程,多采用情景誘導、保護與幫助的方法,如羽毛球中的多球練習法,讓學生學習和練習用情景串聯起來的各種擊球技能。
(5)注重讓學生體驗成功的體育教學模式
其經常被稱為“成功體育教學模式”,是在近年來國內“成功體育”教學思想指導下開始逐步形成的教學模式。主張讓每個學生都體驗運動學習樂趣,積纍小的成功為大的成功,以形成學生從事體育運動誌嚮和學習自信心的教學模式。在“公共體育專業化”課程結構中,比較適用於專項基礎課和專項體育課的教學。實踐應用中,在單元的前期和後期都有一個經過改造過的練習或比賽方法。這些方法多采用“讓位”、“相對評價”等手段,將練習和比賽變成一個使技能無論好壞的學生都能參加並享受成功樂趣的活動。通過引進環節,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個針對自己條件的努力目標,幫助學生建立起學習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6)注重發展學生主動性的體育教學模式
其主張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和自發性,強調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機會,使強製性的、死闆的教學轉變為生動活潑的教學,從而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公共體育專業化”課程結構中,主要適用於專項訓練課,以及課外專項鍛煉活動。實踐應用中,有一個可以讓學生發揮主動性的教學環節,讓學生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準備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自選學習方法和進度,進行自主地相互評價等。當然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條件,這些環節可長可短,形式也可以靈活多樣,多采用的方法有小組學習、自練和使用學習卡片等。
……
前言/序言
其實,這個所謂的“前言”,恰恰是在全書完成之後,甚至是在第一次編輯校對完成之後纔開始寫作的。原本的想法是請一兩位傳播學界尤其是媒介批評學界的權威專傢對書稿作一個審閱,給一些評價,然後幫忙寫一篇正式的大“序”;但是,第一,書稿因為要趕年底前完成而爭取結項,所以匆匆忙忙寫完交齣版社之後,已經完成瞭一校,時間上根本來不及;第二,這麼長的書稿要請一些大傢審讀,在年關將至之際,實在不方便勞煩人傢。無奈之下,就隻好自己動手瞭。
當然,一定要寫這麼個“前言”,歸根結底還是想把本項目的研究以及本書寫作的基本意圖交代一下。然後盡可能比較客觀地把本書的特點也大概歸納一下,以能夠更方便就教於方傢,更便於廣大讀者以及使用者的瞭解和領會。但自己的所有說明都不如專傢的批評意見更有價值。這時候就想起來,兩年前這部書稿在完成約80%的那段時間裏,曾經想申請國傢社會科學基金的後期資助,所以曾經請瞭幾位權威專傢寫過幾個評審意見。這些評審意見應該說是比較中肯而且具有指導意義的。但那時候又因為本書是作為教育部社科項目而寫的,所以不能再申請國傢社科基金的後期資助,當時這些專傢的評審意見就沒有用上。那麼,現在趁本書齣版之際,把這些評審意見放在前言當中,不也正好有瞭著落瞭嗎?這真是柳暗
花明又一村!現在就把這些重要評價轉貼在這裏:
劉建明教授的評語:
本成果緻力於建設中國本土化的原創性媒介批評學體係,並在總結近十幾年來我國媒介批評研究成果和批評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瞭中國媒介批評學體係的基本框架。其學術開拓的意識和為民族文化繁榮貢獻力量的精神甚為可貴。從已經完成的書稿來看,其原創性體係的理論核心是中國文化土壤中孕育和發展的“人文精神”。這無疑就使得其整個體係具有瞭強大的思想支撐,也就使得其中國化批評學體係的建構具有瞭足夠的理論基礎。媒介批評學的體係建設,當然離不開批評方法和思維方式的研究,本書稿的著者也同樣從中國文化中提取思想和智慧資源,提齣瞭一係列具有較強應用性的批評方法。整體上看,該書的理論架構比較完整,觀點的論述也比較詳盡。而且,其中期成果已經在《當代傳播》等學術刊物發錶瞭
幾篇,其中一篇被《新華文摘》轉載。也錶明其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觀點得到瞭學術界的基本認可。相信本書的齣版,應該引起整個新聞傳播學界的關注。特此推薦。
(專傢單位、職務: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戴元光教授的評語:
傳播學的中國化、本土化,一直是近年來我國傳播學界的強烈呼聲,本書作者有意識地、積極自覺地對於中國媒介批評學體係的建設,應該說是傳播學中國化在實踐上的一次重要探索。本書稿的基本框架和整體結構完全能夠體現其中國化原創體係的意圖。其基本概念的闡述和各個章節的論述,也有生氣。尤其是其中國化原創體係的建設,作者力圖立足於中國民族文化的曆史土壤,架構具開闊的世界眼光。本書反映齣作者的學術追求,可以預期其為中國媒介批評實踐在新媒體時代的極大繁榮提供討論的空間。
(專傢單位、職務:中國傳播學會會長,上海政法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紀錄片學院院長,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董天策教授的評語:
媒介批評是一種往返於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學術活動。一方麵,媒介批評是對鮮活的媒介現實進行學理性的審視,剖析、判斷、評價其利弊得失,為業界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幫助業界弘揚優勢,正視問題,修正錯誤,從而促進傳媒業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麵,媒介批評所發現的問題,所進行的分析,所闡明的學理,所提齣的對策,又可以為新聞傳播學研究添磚加瓦,或儲備素材,或增添新說,或完善舊說,或更新觀念,從而推進新聞傳播學的不斷深化乃至重構。因此,媒介批評是促進傳媒業發展、深化新聞傳播學術的一個重要學術領域。為瞭推動這種批評實踐,需要深入研究媒介批評,總結對媒介批評的理論性認識,形成比較係統的理論體係。郝雨教授的著作紮根於中國文化土壤並立足全球化媒介現實,引入“印象式批評”、“詮釋式批評”、“考據式批評”、“評點式批評”、“社會曆史批評”、“內容與形式批評”等我國文藝批評理論中的批評方法,探索具有本土特色且自成體係的媒介批評學,體現齣難能可貴的探索勇氣與創新嘗試。盡管書稿的某些具體論述尚需進一步打磨和完善,但其中國化、本土化的鮮明特色,自有學術價值。本成果的齣版,將會在整個傳播學界引起關注、産生影響,這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專傢單位、職務: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這些評語顯然有比較多的溢美之詞,卻顯然也都是對我的研究的極大肯定和鼓勵。把這樣的評語放在前言當中,無疑更增加瞭我齣版這本書的底氣。盡管我也多少能夠意識到或者還一時沒有意識到本書中還存在著很多不足和問題,但是,我一定會在本書齣版之後,繼續研究和探討,爭取不斷完善和提高,以不辜負專傢的支持和鼓勵,並且也不辜負所有關心我的這個研究的朋友和同道的厚愛和包容;當然,也還有不辜負支持、資助瞭本書齣版的有關部門和領導的重視和期望。
最後還是再說一說這個書名吧。書名最初定的是《中國媒介批評學概論》。第一次校對的時候覺得這一個書名有點太老套和老氣,就想改為《中國媒介批評學探論》。那麼到底哪個好呢?於是,就把我的兩個想法發到微信朋友圈裏,爭取同道的意見。結果大傢討論得非常熱烈。發錶觀點的不僅有教授和博士等專傢學者,而且也有本科生和研究生等。大傢除瞭評論這兩個我提齣的書名以外,還紛紛提供自己認為比較好的書名,總共提齣瞭七八個新的書名。有一位本科生還長篇大論地分析瞭大傢提齣的新書名的優劣。其中,上海交通大學姚君喜教授認為,乾脆就叫《中國媒介批評學》。姚教授是真正的媒介批評研究專傢,齣版有《媒介批評:理論與方法》專著,在上海交通大學開設有媒介批評學課程。所以他的意見是很有權威性的。但我還是對他說,這個書名太宏大,我怕自己的書的內容和水平撐不起來,而他卻認為這根本不是什麼問題。所以,現在就大膽用瞭這個書名,姚教授得知後還非常開心。在此我也特彆感謝姚教授。
就這樣寫瞭這麼個“前言”,看上去好像還真有點不太像一個很規範的“前言”,甚至還有點“前言”不搭“後語”(“後記”早於“前言”)。不過,我主要還是想通過這個前言,很真誠地希望各位方傢和讀者能夠多多批評。這畢竟是我的一個探索之作。我更希望能夠通過這樣一個引玉之磚,呼喚起更多的同道,一起開拓中國媒介批評學的科學體係,建設真正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的媒介批評學。
郝雨
2014年12月26日
大學公共體育專業化教學改革理論與實踐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