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又慧是台湾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专家,从事儿童音乐教育三十多年,在教学、演出、比赛、指挥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得学生和家长喜爱。本书内容丰富,论述细致而精到。可大分为两个板块:前八篇为一个板块,主述少儿音乐教育教学方方面面的具体问题;后两篇为第二个板块,概要地介绍多国儿童音乐教育的种种人和事,以及蕴含于其中的哲理。详尽解答了家长在孩子音乐教育方面的种种问题和困惑,是家长和老师指导孩子学习音乐的好助手。
郑又慧,
学历:
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
奥地利国立莫扎特音乐学院(Mozarteum)
奥尔夫音乐研究所(OrffInstitute)
经历:
曾在台湾台中一中、台湾体育大学、台中教育大学任教
从事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研究三十多年
目前定居美国,从事音乐教育
德国I.G.M.F.(国际音乐教育协会)常务理事
美国A.O.S.A.(美国奥尔夫协会)会员
美国M.T.N.A.(美国音乐教师协会)会员
著作:
《音乐百宝箱》
《小小音乐家》(全四册)
《我心爱的节奏卡》
《学音符小奇招》(上、下册)
奖项:
《音乐百宝箱》获中国台湾出版界最高荣誉“金鼎奖”
指导的合唱团及管乐团曾获“金音奖”“杰出演艺团队”等多种重要奖项
如何选择正确的“奥尔夫”
类似的问题,近几年被询问的次数越来越多。撰写此文,我的内心喜忧参半,喜的是作为奥尔夫协会的会员,至今已从事了30多年的奥尔夫教学,我伴着它在台湾和内地一起经历了从不被重视到逐步受人追捧的整个过程。作为这一教学法的传播人,我曾经辛苦地南北奔波讲学,开办国际大师研习班,到如今,看着我的很多学生们在奥尔夫音乐教育的道路上卓然有成,由衷地感到欣慰!忧的是面对大街小巷突然之间冒出的众多挂着“奥尔夫”招牌的幼儿园,音乐班,不免深感忧虑:这么多的奥尔夫音乐课开班,师资从哪里来?很多仅仅接受了几小时奥尔夫音乐培训的人,就纵身跃下海成为老师,他们是否真的能够成为一名称职的老师?究竟有多少的“货真价实”,又有多少的“挂羊头卖狗肉”?很担心有人在商业利益的诱惑下,把奥尔夫的“经”念偏了。
奥尔夫教学法提供的只是一种理念,它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统一的课本,所以很多老师都可以说自己“懂得”奥尔夫教学,可以教“奥尔夫”,然而他实践的是“真正”的奥尔夫教学法吗?家长们很难判断。
虽然奥尔夫教学没有标准的课程设计,但它的学习方式却是有迹可循的,家长们或许可以通过对它的学习过程的了解,来判断孩子接受的是否是“真正”的奥尔夫教学法。
奥尔夫教学法的主要学习过程,如图P311所示,以“模仿”入门,经由“探索”,最后实现“创造”。“模仿”的时间要短,而“探索”、“创造”则需占用比较大量的时间。其中“创造”所占用的时间又远远超过“探索”。由此不难发现,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开发孩子对艺术的“自主力”与“创造力”。
为了能够让家长们明辨什么是奥尔夫教学,我以一堂手鼓游戏课为例,来谈谈奥尔夫音乐教育。
……
听了我讲述的游戏课程,相信家长朋友们已经看到了奥尔夫教学的精髓和本质所在:
(一)以感受音乐来代替“学习”音乐。
幼儿阶段是孩子探索世界最重要的时期,把音乐当成一种机械的“学习”项目,对孩子而言,太过沉重。透过音乐游戏来感受音乐的乐趣,而不是造成学习的压力,这样才能培养并维持孩子对音乐的“好感”。
(二)在“感受”音乐的具体方法上,奥尔夫选择的是“多元感官学习”。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多元感官的交叉使用,来达到更有趣更有效的教学结果。这绝不是传统填鸭式教学、只透过单一管道学习所能达到的多元效果。
多元感官学习的观念早在二十世纪初开始即由许多西方著名的教育家如:蒙特梭利(Montessori)、布鲁纳(Bruner)、皮亚杰(Piaget)等人所提出。而音乐教育家如奥尔夫、达尔克罗兹、高大宜等人虽未提出这一名词,却早将这些观念大量地运用在其所提倡的各种著名音乐教学法中。当我在教学中以多元感官的教学取代传统的单向教学时,很快就发现它能非常有效地减少儿童在学习时的压力与困难,并在过程中发现许多过去从未有过的乐趣!表面上看似是一种“慢学式”的音乐学习方式,却可培养儿童对音乐的长期热爱,且能让其在后期的学习中厚积薄发!
现在,相信您应该能轻易地判断出何为真正的奥尔夫教学法。
如果老师授课时只单一地使用听觉或视觉,那这种方式无疑是呆板僵硬的。而这种呆板僵硬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刻板填鸭式的音乐教学法。有些“假奥尔夫”为了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法,会刻意地放入貌似多种感官的教学,事实上,换汤不换药,本质仍然是单一感官的教学,就算加了些肢体的律动,引入了些游戏教学,也只是象征性地摆摆花架势而已,无法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这样的教学,谈不上是真的奥尔夫教学。
事实上,当孩子处于依靠感觉认知世界的年龄时,你用语言、认知和符号去跟他“讲音乐”,往往收效甚微,甚至会招到抵制;相反,如果顺应了他的天性,让他去听、去感受、去想象和创造,会激发出他的无限潜能。真正的奥尔夫教学方法表面看上去好像“不知道在干什么”,甚至有点“瞎胡闹”的意味,然而它遵循的是孩子的天性。无论是认识乐器,如前所述的手鼓,或是教唱一首儿歌,它都融合了孩子的触觉(孩子可亲手操作、触摸)、视觉(孩子可观察老师或同学的表现)、听觉(孩子可制造并聆听各种声响的效果)、动觉(以身体的动作,诸如跑、跳、移位以及手、脚等身体各个部位的舞动,来表达所感应到的音乐情绪。)
虽然这种教学法无法在短期内看到成效,也无法满足家长们立竿见影的学习要求。但经过奥尔夫教学熏陶的孩子,对音乐,对人生,对感情,都有着更为细腻的理解。这样的孩子,当他学习乐器时,怎么能不“乐由心生”地深刻喜欢并享受音乐的动人之处?而当一个孩子发自内心地喜欢音乐,渴望掌握一门乐器时,他内心孕育和积蓄的这些能量是巨大无比的!
奥尔夫音乐教育让孩子从小学会了思考,习惯了创新,这不光是音乐学习所需要的,美术,体育,文化,科学哪样学习离得了创意?
……
这本书我终于读完了,真的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以前总觉得音乐教育是专业的事情,需要请老师、上课,我这种没有音乐基础的父母根本插不上手。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非常亲切、易懂的语言,把我从一个完全的“门外汉”变成了一个充满信心的“领航员”。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倾听”的部分。作者不是简单地说“要多听音乐”,而是教我们如何去“听”。比如,在听儿歌时,可以引导孩子分辨不同的乐器声音,让他们学着跟着旋律打拍子,甚至鼓励他们自己“创作”属于自己的歌词。这些看似微小的互动,其实都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乐感和创造力。 还有,书中关于“玩耍式学习”的理念让我耳目一新。它提供了很多在家就能进行的音乐游戏,比如用锅碗瓢盆敲打出节奏,用身体模仿动物的叫声来学习音高。这些游戏不仅有趣,还能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到音乐的基本元素。我尝试了几次,孩子非常喜欢,每次玩完都意犹未尽,还主动要求再来一次。 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强调了父母在孩子音乐启蒙过程中的情感连接。书中提到,当父母带着爱和耐心去陪伴孩子一起探索音乐时,这种情感的投入比任何专业的教学方法都重要。这让我意识到,我不是在“教”孩子音乐,而是在和孩子一起“享受”音乐。这种心态的转变,让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了。 这本书真的不仅仅是一本音乐教育指南,它更像是一份充满智慧和爱的礼物。它让我看到,原来音乐教育可以如此贴近生活,如此充满乐趣,并且能够成为连接父母与孩子之间最美好的桥梁。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期待我的孩子能在这段音乐旅程中,收获快乐和成长。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读这本书的,因为我本身对音乐教育领域了解不多,总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专业且需要技巧的事情。但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邻居阿姨在跟你分享她的育儿心得一样,一点也没有生硬和说教的感觉,这让我一下子就放松了下来,并且非常有兴趣地读了下去。 书中关于“培养乐感”的部分,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直接教授乐理知识,而是通过一些生活化的场景和游戏,来引导孩子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和音色。比如,让孩子跟着节奏拍手,或者模仿小动物的声音来辨别高低音。这些看似简单的小游戏,却能够有效地激发孩子的音乐兴趣,让他们在玩乐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我尝试着和孩子一起玩书里介绍的一些节奏游戏,孩子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甚至还能自己举一反三,创造出新的玩法,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 让我特别受启发的是,书中关于“父母的示范作用”的论述。作者强调,父母的积极参与和示范,是孩子音乐启蒙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我意识到,与其强迫孩子去学习,不如自己先表现出对音乐的热爱,并且积极地去陪伴孩子一起探索。我开始尝试着在家里播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并且主动和孩子一起跟着音乐跳舞、唱歌,这种互动让我们的亲子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 书中还分享了很多关于“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音乐”的建议,这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我之前总是不知道该给孩子听些什么,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指导方向,让我能够为孩子选择那些既有趣又能帮助他们成长的音乐。 总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且富有洞察力的少儿音乐教育框架。它不仅让我看到了音乐教育的简单和有趣,更让我认识到,作为父母,我们完全可以成为孩子最好的音乐启蒙者。这本书让我充满了信心,并且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将书中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我与孩子的音乐探索之中。
评分我一直觉得,孩子最早接触的音乐,对他们成年后的音乐品味甚至性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不仅仅是教家长如何教孩子学音乐,更是在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去“感受”音乐,去“玩”音乐。 书中关于“声音的探索”那一章,让我豁然开朗。作者鼓励家长带着孩子去发现生活中各种有趣的声音,无论是自然界的声音,还是生活中的器物发出的声音。然后,再将这些声音与简单的音乐表达联系起来。比如,让孩子模仿海浪的声音,然后尝试用沙锤来模拟海浪的起伏。这种方式,让音乐的元素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变得随处可见,触手可及。 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强调了“即兴”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它鼓励孩子不受束缚地表达自己的音乐想法,即使是杂乱无章的“噪音”,在父母的眼里也可以是充满创意的“音乐”。我试着鼓励我的孩子在钢琴上随便乱弹,然后我再去捕捉其中的一些“亮点”,并给予积极的回应。这种方式,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理解和鼓励的,从而更愿意去尝试和表达。 书中也提到了很多关于“韵律”的练习,并且是将韵律与身体运动结合起来。比如,一边拍手一边说儿歌,或者跟着音乐做简单的舞蹈动作。我发现,当孩子将音乐与身体运动结合时,他们的参与度会大大提高,而且也能更好地理解音乐的节奏感。 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且富有创意的少儿音乐启蒙框架。它让我明白,音乐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充满乐趣的过程。我不再感到迷茫,而是充满了期待,想要带着我的孩子,在这段美妙的音乐旅程中,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评分作为一个对古典音乐情有独钟但却很少接触流行音乐的家长,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原来儿童音乐教育可以如此多元化和包容。我一直以为,音乐教育就是从古典乐开始,学习识谱、技巧等等,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多可能性。 书中对于“音乐的情感表达”的探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者并没有把音乐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强调了音乐如何能够传达情绪,如何能够触动心灵。通过引导孩子去感受音乐中的喜怒哀乐,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益。我尝试着在听一些简单的乐曲时,问孩子“你觉得这首曲子听起来是什么感觉?”,孩子虽然不能用复杂的词语来形容,但他们会用肢体语言,或者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回应”音乐,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早期接触不同类型音乐”的建议。它鼓励家长不要局限于一种风格,而是要让孩子接触摇篮曲、民谣、童谣,甚至是带有节奏感的童趣歌曲。这有助于孩子建立更宽广的音乐视野,培养更全面的乐感。我之前一直认为,孩子应该从“经典”开始,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有趣、好听、能引起共鸣的音乐,才是最好的起点。 书中还提到了“创造性的倾听”这个概念,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听,更是要去“听出”音乐的层次、色彩和情感。比如,让孩子分辨歌曲中是否有不同的乐器在演奏,或者尝试模仿音乐中的节奏。这种主动的、探索式的倾听,能够极大地激发孩子的音乐兴趣和思考能力。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像我这样希望以更轻松、更全面的方式来启蒙孩子音乐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让我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而是能够以一种更开放、更具创造性的态度,去陪伴我的孩子探索音乐世界的无限可能。
评分作为一名曾经对乐器稍有接触但又多年未拿起的老乐迷,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内心是既好奇又有些许期待的。我一直认为,孩子的音乐启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接触到一些“对味”的音乐,并且在早期就能培养起一定的乐感。这本书恰恰就满足了我对“对味”和“乐感”的模糊概念,进行了具体的解析和引导。 书中关于“节奏”的讲解,我印象特别深刻。作者并没有枯燥地去讲乐理,而是通过生活中各种听得见的“节奏”来引出话题,比如下雨滴答滴答的声音,走路时的脚步声,甚至妈妈哼唱的摇篮曲。然后,再将这些生活中的节奏与简单的乐器敲击联系起来,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节奏的存在和变化。我尝试着在生活中多给孩子制造一些这样的“节奏体验”,比如跟着洗碗的水流声打拍子,孩子竟然能兴致勃勃地参与进来,让我觉得很惊喜。 另外,书中对于“音高”的描述也很有创意。它没有直接讲CDEFGAB,而是用“高高的声音”和“低低的声音”来比喻,再结合小鸟的叫声和狮子的吼叫声,让孩子在感官上就能区分开音高的差异。这种“接地气”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音乐学习的门槛,让我这个“小白”家长也能轻松理解并实践。 我也非常赞同书中提到的,父母应该是一个“好奇的探索者”,而不是一个“严厉的老师”。这种心态的调整,让我从最初的“必须学会”的压力,转变为“一起玩音乐”的乐趣。当孩子不小心弹错或者唱错时,我不再会感到焦虑,而是会用鼓励的语气引导他尝试。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无疑比强压式的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少儿音乐教育的窗口,让我看到了其中的无限可能性。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方法,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孩子音乐成长道路上的角色。我感觉自己现在充满了信心,能够陪伴孩子更好地探索音乐的奇妙世界。
评分学习一下
评分比书店便宜好多,质量可靠,推荐购买
评分非常好的书,质量好,孩子爱看。
评分还不错,比较实用,希望能有收货
评分放购物车一阵了,这次活动马上收入囊中。活动给力。差不多3折多啦。哈哈哈。
评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音乐老师,提前在孕期看看。
评分速度快
评分这本书我打算买来自己先看看,之后打算以后给孩子学音乐的时候肯定有效果
评分孩子学习之前,自己先看一下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