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自述

胡适自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汉华 著
图书标签:
  • 胡适
  • 自传
  • 回忆录
  • 近代史
  • 文化名人
  • 文学
  • 思想
  • 中国现代文学
  • 历史
  • 名人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31636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541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比批判更可怕的是淡忘。当胡适遭到来自大陆的批判时,胡适心中还是很高兴的。因为有人还记得他,证明他曾经做过一些事,至于好与坏的问题,让时间来检验。

内容简介

  胡适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领军人物,也是一个时代文化和思想领域的著名人物。他的第三种人的身份,招致两方面的抨击,也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人物。《胡适自述》在大量收集有关胡适的各类资料(包括自传、书信、日记、文章、学术以及友人回忆,乃至反对者的批驳等)的基础上,尽量甄选不曾用过的或少用的,但又具有历史价值,能够高保真还原人物的资料。《胡适自述》分为启蒙、历练、留洋、厚积、薄发、黄昏、流亡七章,作者繁杂资料烂熟于心,妙手组织,重现胡适的七段人生路,并尽可能用胡适自己记忆中的生命片段来告诉读者:胡适是谁?胡适从哪里来?胡适往哪里去?

作者简介

  周汉华,1956年生,四川成都人。资深媒体人。

目录

第一章 启蒙(1890─1904)
一 是皇宗李姓的胡/ 001
二 做晚娘的冯顺弟/ 004
三 拧我肉的慈母/ 007
四 老鼠咬坏了的破书/ 009
五 英雄美人画被毁了/ 012
六 三十五字不信神/ 015
第二章 历练(1904─1910)
一 连升四班的烦恼/ 019
二 点蜡烛抄《革命军》/ 022
三 时代风气下的表字/ 024
四 与学堂总教的冲突/ 026
五 《竞业旬报》的白话文/ 029
六 古诗和脚气病有缘/ 032
七 包办婚姻/ 034
八 被关进了巡捕房/ 037
九 考据癖先生的赏识/ 041
第三章 留洋(1910─1917)
一 乡情浓于异国情/ 044
二 选择苹果还是文学/ 050
三 没有讲台依靠的演讲/ 054
四 聆听耶稣教诲的异端者/ 058
五 大角野牛像襟章/ 061
六 短头发的韦莲司/ 065
七 讲话极慢的杜威/ 070
八 去国万里为淑世/ 073
第四章 厚积(1917─1927)
一 北大乍起的清风/ 077
二 《诗经》中的哲学/ 081
三 杜威走了半个中国/ 086
四 问题与主义的争论/ 089
五 和马列主义者的来往/ 092
六 整理国故/ 097
七 东厢醋瓶打翻了/ 101
第五章 薄发(1927─1945)
一 禅学寻踪/ 108
二 王莽的社会主义/ 111
三 孙中山的“知难行易”/ 116
四 从消极抗战到积极抗战/ 120
五 《新月》与人权/ 124
六 小卒子过了河/ 129
第六章 黄昏(1945─1949)
一 致电毛泽东/ 134
二 重返北大/ 139
三 婉拒蒋中正/ 144
四 曹佩声送行/ 149
五 《水经注》/ 153
第七章 流亡(1949─1962)
一 图书馆馆长/ 158
二 儿子的批判/ 162
三 雷震案/ 167
四 胡适往哪里去?/ 171
注释

前言/序言

  序
  当胡适遭到来自大陆的批判时,胡适心中还是很高兴的。因为有人还记得他,证明他曾经做过一些事,至于好与坏的问题,让时间来检验。
  比批判可怕的是淡忘或者封杀,当胡适淡出社会时,无论曾经被认为好的思想,还是坏的行径,都烟消云散了。但是他曾经做出努力的一些结果和贡献,我们现在却在理所当然地享用着。比如说白话的行文,或许还有自由与严谨疑惑的思想方式,还有为我们调理好的国粹大餐,让我们可以方便享用。
  胡适逝世50年了,是应该记起还是忘却,对于个人来说是自由的。而社会要进步要发展,因而把胡适可以发扬光大的一些东西晾晒出来,还是有必要的。本书尽可能用胡适自己记忆中的生命片段来告诉读者:胡适是谁?胡适从哪里来?胡适到哪里去?
  四 老鼠咬坏了的破书
  胡适刚从台湾回到绩溪上庄村,冯顺弟就把他送进了四叔介如先生开办的学堂,开始了学海泛舟的读书生涯。
  胡适读书,可谓是闻鸡起舞。天色刚放亮,冯顺弟就会到房间叫醒胡适,进行一天的早训,让他说说昨天做错了哪些事,说错了什么话。待得胡适认错后,冯顺弟还要进行一番教诲。如此这般,天色也大亮了,冯顺弟就催促胡适赶快去上早学。
  胡适去得早,学堂通常还未开门。胡适总是先跑到先生家里敲门,取了钥匙后又跑回学堂,开了门,坐下来念生书。胡适对这“早自习”记忆很深刻:“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15]
  四叔的学堂,起初只有两个学生。一个是胡适,一个是四叔自己的儿子嗣秫。“四叔是个绅董,常常被本族或外村请出去议事或和案子;他又喜欢打纸牌(徽州纸牌,每副一百五十五张),常常被明达叔公,映基叔,祝封叔,茂张叔等人邀出去打牌。”[16]遇到这种时候,四叔就在出门之前安排好功课,给他们“上一进书”,让他们自己念。嗣秫被家人溺爱,不喜欢读书,四叔前脚离开学堂,嗣秫后脚就溜到灶下或后堂去玩了。大多时候,学堂里只有在慈母严厉管教下的胡适独自一个人坐在那里温书念书。
  等到四叔回来,通常天时已经很晚。他会批阅一下两个小孩的毛笔字作业,写得好的加个圈,便放他们回家了。
  胡适因为识字多,做了“跳级生”。《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神童诗》一类的启蒙书都免读了。他读的第一部书,却是父亲胡铁花自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学为人诗》。其开头即说:“为人之道,在率其性。子臣弟友,循理之正;谨乎庸言,勉乎庸行;以学为人,以期作圣。”[17]从小,父亲一生秉持的正直、坦荡、率真的为人之道深深影响着胡适。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十二月,四叔介如先生被选为颍州府阜阳县训导。这家塾学堂便移交给族兄禹臣先生。
  禹臣先生接手学堂后,学生也增多了,起初是五个,后来增加到十多个。新来的学生中有好几个都不愿意读书,尤其是嗣昭、嗣逵。嗣昭比胡适还大两三岁,论天资也不算笨,就是不爱读书,逃学是经常的事,他宁愿在田里睡觉挨饿,甚至抓回去被打,也不想念书。
  胡适喜欢读书,他怎么也想不明白怎么会有人宁愿挨饿、挨打、挨大家笑骂,却不情愿念书呢。后来他才知道因为他们是“两元钱的阶级”。绩溪上庄一带,蒙馆学金很低,一年也就两块银圆。先生对于这“两元钱的阶级”的学生,只是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从来不肯为他们“讲书”,道出书中所云的一二三四,所以愈是学到后面,愈觉得枯燥乏味,逃学的学生自然也就多了起来。胡适回忆说:这学堂里,逃学的“先有嗣昭,后来有个士祥,都是有名的‘赖学胚’。他们都属于这每年两元钱的阶级。因为逃学,先生生了气,打的更利害。越打的利害,他们越要逃学。”[18]
  唯有胡适却是不属于这“两元钱的阶级”。冯顺弟牢记丈夫遗嘱中所说:“穈儿天资颇聪明,应该令他读书”[19]之话,心中有强烈的让儿子读好书的愿望,从胡适一读书她就给先生很高的学金。“第一年就送六块钱,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十二元。这样的学金,在家乡要算‘打破纪录’的了。”[20]冯顺弟学金给得多,先生对胡适自是另眼相看,特别优待,认真为胡适“讲书”,力求一字一句都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讲书”的好处,胡适也是后来才明白的。有一次,一位同学的母亲央请禹臣先生代笔写一封家信给她丈夫,禹臣先生写好信,交给这位同学带回家去。一会儿,禹臣先生出门去了。这位同学便把家信打开来偷看,可这信上第一句“父亲大人膝下”他就看不明白了,于是向胡适求教。胡适很惊讶,这位年龄比他大一岁,也读过四书的同学,竟不知“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意思!胡适忽然明白了,“我一生最得力的是讲书,父亲母亲为我讲方字,两位先生为我讲书。念古文而不讲解,等于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全无用处”[21]。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胡适9岁。这一年,胡适回忆说:“一本破书忽然为我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忽然在我的儿童生活史上打开了一个新鲜的世界!”[22]某天,胡适正好没课,便跑到四叔家玩,无意间看见四叔卧房的桌子下,一只美孚煤油板箱里的废纸堆中,露出一本破书。胡适不经意地捡起这本破书,见书的两头尽是老鼠啃过的痕迹,缺缺牙牙,封面也被扯破了,只依稀可辨四个字:第五才子(《水浒传》)。胡适心下甚奇,这是本什么书啊,怎么他从未听说过呢?于是,他便顺手翻看起来。
  这本被老鼠咬坏的破书,胡适能看到的开始一回,是“李逵打死殷天锡”。这李逵,他早从戏台上便认得了,甚是喜爱。于是他干脆站在那只美孚破板箱边,一口气看完了残破的《第五才子》。这不看还好,一看,胡适心里就像被猫抓一般难受。这书,到底前面讲了些什么,后面又讲了些什么啊?胡适迫切地想要知道答案。于是他拿了这本破书,急急地去找五叔。他以为,五叔最会讲故事,肯定会有这本书。但是五叔竟然没有!胡适又去找守焕哥,守焕哥也没有。不过,他家却有一本《第一才子》(《三国演义》),胡适喜出望外,便高高兴兴地捧回家读去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胡适后来还是寻到了全本的《水浒传》。两本名著读完,胡适读小说的兴趣也大涨。胡适回忆这段经历说:“从此以后,我到处去借小说看。”[23]胡适慢慢也开始收藏书了。胡适的三姐夫(周绍瑾)只要到胡适家中来,总带些《正德皇帝下江南》、《七剑十三侠》一类的书送给胡适。胡适称:“这是我自己收藏小说的起点。”[24]
  自此,胡适开始四处搜寻小说并阅读之。他甚至做了一个小手折,把看过的小说记录其上:“我记得离开家乡时,我的折子上好像已有了三十多部小说了。”[25]这些小说,大部分都是白话小说,既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五虎平西》、《粉妆楼》一类最无意义的小说,也有《红楼梦》和《儒林外史》一类第一流作品。胡适认为儿时读的这些小说,让他“在不知不觉之中得了不少的白话散文的训练”,“帮助我把文字弄通顺了”,像“《周颂》,《尚书》,《周易》等书都是不能帮助我作通顺文字的。但小说书却给了我绝大的帮助”。

《宋代文人精神图谱:风雅、批判与士人心性》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宋代文人群体在特定历史语境下所形成的复杂精神面貌与文化实践。我们着重探讨了宋代文人如何平衡其在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间的身份焦虑,如何通过诗、词、文、书、画等多元媒介,构建起一个既承袭汉唐传统又极富自身特色的知识分子世界。全书不拘泥于对个体名家的简单罗列,而是试图勾勒出一幅宏大而细腻的“精神图谱”,揭示在理学兴起、对外关系紧张以及市民文化萌芽的时代背景下,士人阶层在哲学思辨、审美趣味、社会责任感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细微情感波动。 第一章:风雅的构建与形制——宋代文人生活的审美化 本章聚焦于宋代文人如何将日常生活提升至一种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风雅”境界。不同于唐代重功名、尚气度的风格,宋代文人更趋向于内敛、精致与个人的情志抒发。 1.1 居室与园林:精神的庇护所 详细考察了文人对居室环境的极致追求。从简朴的“四壁萧然”到对奇石、名木、古籍的收藏与陈列,探讨了园林设计(如苏轼、米芾等人的实践)如何成为一种哲学表达——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物观。分析了这些空间如何为文人在政治变动中的心灵提供“桃花源”。 1.2 饮馔与器物:物哀的体现 深入研究宋代文人对茶道、酒令、饮食的讲究。茶叶的斗试与点茶技术的普及,不仅是生活技能,更是一种社会交往的仪式。对瓷器、端砚等文玩器物的品鉴,体现了一种对器物本身“生命感”的体悟,这与后世对古董的功利性追逐有所区别,更侧重于器物所承载的“旧日风流”。 1.3 友朋与唱和:虚拟社群的构建 阐释了宋代士大夫间通过书信、诗文唱和所形成的紧密精神网络。这种网络超越了地域限制,成为一种维护共同价值体系的有效方式。着重分析了“雅集”的组织形式,以及在这些场合中,地位、学问如何通过特定的语言和行为规范得到确认与巩固。 第二章:理学的渗透与士人的心性挣扎 宋代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对文人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远且矛盾的。本章着力于探讨这种哲学思潮如何塑造了文人的自我认知与道德要求。 2.1 “格物致知”的实践与困境 探讨朱熹学派对知识分子提出的高标准——如何将对外部世界的穷究(格物)与内心的修养(致知)统一起来。分析了许多士人(如吕祖谦、杨时等)在学问实践中,所经历的从外向内收敛的艰难历程,以及这种内向性对政治参与态度的影响。 2.2 “存天理,灭人欲”的张力 细致剖析了这一核心命题在文人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对于情感的压抑、对女性(尤其是妓籍或不合礼教的女性)态度的复杂性,以及在面对俗世诱惑时,文人内心的道德搏斗,构成了这一时期文人精神图谱中深刻的阴影部分。 2.3 陆九渊与王安石的另类心学前奏 对比了程朱理学之外的思潮,如陆九渊的“心即理”,探讨了这种强调主体能动性的思想,如何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另一种超越外部环境束缚的精神出口,预示了南宋时期心学思潮的抬头。 第三章:笔墨江山与政治批判的隐语 宋代文人是政治参与度极高的群体,但由于冗官和党争的压力,他们的批判往往采取了高度隐晦和象征性的表达方式。 3.1 书法作为人格的政治宣言 详细分析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兴起。从苏轼的“我书意造无法”到黄庭坚对笔法的创新,书法不再仅仅是技能展示,而是文人精神状态最直接的投射。辨析了“尚意”背后对僵硬馆阁体的反叛,以及这种反叛的政治意涵。 3.2 诗文中的“讽喻”与“寄托” 系统梳理了宋代诗歌中对时局的含蓄表达。不同于唐代直抒胸臆的讽刺,宋诗更依赖典故、自然意象(如梅、竹、月)来寄托对朝政的忧虑、对边患的警惕,以及对旧臣的悼念。例如,探讨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现实关怀是如何通过文学形式得以保存和流传的。 3.3 史学与“以史为鉴”的实践 考察了宋代编纂史书(如《资治通鉴》的编纂背景)的文人动机。他们撰写历史,目的不在于复述旧事,而在于为当下的政治提供道德和策略上的参考。这种历史意识,构成了他们责任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章:边缘群体的浮沉与心态变迁 本书的第四章将目光投向那些未能登入权力核心,或在政治斗争中失势的文人,探讨他们在“放逐”与“退隐”中寻找自我定位的过程。 4.1 贬谪文学的谱系与情感的宣泄 以苏轼的黄州时期、柳永的落魄生涯为例,分析了被排挤的文人如何将生活困顿转化为艺术高峰。贬谪之地不再是绝境,而是重新观察世界、深化人道主义关怀的实验室。 4.2 词体的崛起与市民情感的接纳 探讨了词这种“艳科”如何从花间派的浅薄中挣脱,被苏轼、辛弃疾等大文人所接纳并赋予深沉的家国情怀与个人感慨。词的体裁更适合抒发私密、流动的“婉约”情绪,这反映了文人内心对体制化束缚的微妙反抗。 4.3 对技术与商业的复杂态度 分析了文人对工匠、商人等“非士”阶层的复杂情感。一方面,他们依赖工匠的技艺来满足审美需求;另一方面,理学强调的“重义轻利”原则又使得他们对商业活动保持着一种审慎的疏离感。这种矛盾揭示了宋代社会经济变革对传统士大夫价值观带来的冲击。 结论:宋代文人精神的遗产 本书总结了宋代文人所确立的文化范式,即一种内在自律、审美至上、兼具社会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形象。这种精神,经过后世的不断阐释与转化,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持久而富有生命力的原型,对后世明清的文人阶层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们的探索,构成了理解中国传统士人如何面对“生”与“死”、“进”与“退”、“独善”与“兼济”等永恒命题的宝贵样本。

用户评价

评分

《胡适自述》这本书,是一扇通往过去时光的窗户,透过它,我得以窥见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如何用他的人生书写历史。我对他在学术上的贡献早有耳闻,但更想通过这本书,了解他作为一名学者,是如何面对学术的孤独与挑战的。他如何界定“学问”的本质?他对中国传统学术的继承与批判,又是以何种态度进行的?我想看看,他对“新文化运动”的参与,是出于怎样的考量,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是如何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保持自己的独立判断和学术良知的?这本书,我希望它能让我感受到,胡适先生并非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偶像,而是一个在时代浪潮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的先行者。他的思想,他的实践,都将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宝贵的启示。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够触及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思考,最真切的情感。

评分

读《胡适自述》的过程,就像是与一位老友促膝长谈。书中的每一段文字,都仿佛带着胡适先生独有的口吻,娓娓道来。他对于人生哲学和价值观念的阐述,尤其令我着迷。胡适先生一生倡导“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不仅是他的学术方法,更是他为人处世的准则。我想看看,他是如何将这种理念融入到自己的人生选择中的。他如何面对人生的起伏跌宕,又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他对民主、自由、科学的信仰,是如何在他的人生实践中得到体现的?我特别想了解他对于婚姻、家庭以及人际关系的看法,这些生活中至关重要却又常常被忽略的方面,往往最能展现一个人的真实品格。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展现胡适先生更为立体、更为丰满的一面,不仅仅是一个站在历史舞台中央的伟人,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普通人。他的智慧,他的善良,他的矛盾,都将在书中一一呈现,让我对这位伟大的中国人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翻开《胡适自述》,我立刻被一种温文尔雅又不失深刻的叙述风格所吸引。书中字里行间流淌出的,不仅仅是史实,更是一种人格的温度。我尤其关注他对于自己求学经历的描写,那些在异国他乡求索真理的日日夜夜,那些与康奈尔、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的交流,想必充满了智慧的碰撞与思想的启迪。胡适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理念是如何形成的?他对中国教育的未来又有着怎样的期许?这些都是我迫切想从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展现他如何从一个普通的青年,成长为影响一代人的大家。他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融合?他在“五四”运动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他如何调和激进与温和的思潮,这些都是历史学界和读者们一直津津乐道的话题。我期待着,他能以一种更加个人化、更加真实的方式,来解读这些历史瞬间。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面映照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明镜,而胡适先生,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星。

评分

拿到《胡适自述》,我就仿佛握住了那个时代的一抹剪影。我最期待的是,胡适先生能在书中,坦陈他对于中国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他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殷切期盼。作为一位始终关注社会进步的知识分子,他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是如何看待国家走向的?他对中国走向现代化,有着怎样的宏大构想?书中是否会涉及他与当时政界、学界诸多重要人物的交往,以及这些交往对他思想形成和人生选择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他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胡适先生一生倡导“做个“自由的、负责的、进步的”国民”,这其中的“责任”二字,尤其让我动容。我想看看,他如何理解这份责任,又如何用一生去践行这份责任。这本书,必将是一部充满智慧、充满力量的著作,它将引导我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以及那些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伟大灵魂。

评分

刚拿到《胡适自述》这本书,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扉页上那熟悉的、略带沧桑的笔迹,仿佛将我瞬间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胡适先生,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民国时代的智识巨擘,他的生平事迹早已如雷贯耳。然而,真正以他自己的口吻,细细道来,这其中的滋味又是截然不同的。我期待着,他能在这本书中,毫无保留地剖析自己的思想脉络,坦陈心路历程,甚至是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与抉择。我想听听,那位在学术上敢于挑战权威、在社会上倡导白话文的胡适,在面对个人生活时,又是怎样的情感纠葛,又是怎样的生活哲学。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回忆,更是一个时代在个体身上的烙印。我希望它能让我窥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困境,以及他们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坚守理想,砥砺前行。胡适先生的博学与睿智,是毋庸置疑的,但真正吸引我的,是他身上那股“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以及他对现代文明的执着追求。这本书,我将怀着敬意与好奇,细细品味。

评分

京东信誉没问题,我是京东的铁杆~ 在北京,中关村信誉不是一般差,京东的购物体验是很好的

评分

京东信誉没问题,我是京东的铁杆~ 在北京,中关村信誉不是一般差,京东的购物体验是很好的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胡适传记,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浮夸的语调。平实而中肯的记叙语言,尽量让历史人物自己说话,让历史事实来说明一切。这让传记人物的真实性更加确切和实在。这犹如绘画中的素描,而非绘画中的漫画。

评分

都是正品,可以放心购买

评分

自述。。。。。。。。。。。

评分

胡适你说你是到底有多厉害,我真是醉了

评分

可读性一般,平时无聊可以翻翻。

评分

京东信誉没问题,我是京东的铁杆~ 在北京,中关村信誉不是一般差,京东的购物体验是很好的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胡适传记,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浮夸的语调。平实而中肯的记叙语言,尽量让历史人物自己说话,让历史事实来说明一切。这让传记人物的真实性更加确切和实在。这犹如绘画中的素描,而非绘画中的漫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