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名臣曾国藩

中兴名臣曾国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墨香满楼 著
图书标签:
  • 曾国藩
  • 晚清名臣
  • 清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
  • 传记
  • 中兴
  • 政治
  • 军事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978711320219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278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88
字数:267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 我们很尊重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去还原历史的著述行为,但我们更喜欢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去呈现历史细节。这本书作者写得痛快,读者读得畅快,力图给所有读者一种没有负担的阅读体验。
  2. 朝气蓬勃的墨香满楼,文采斐然的墨香满楼,专注执着的墨香满楼,太多的溢美之词可以献给这位以读史、写史为乐的文坛新秀。读一本书,识一个人,有些相遇需要运气。
  3. 曾国藩,从一介平民分发读书,到入朝为官九年升十级,足以成为很多人鏖战职场的模范导师;从文官受命到领兵打仗,这华丽的蜕变书写了一部励志诗篇,不鸡汤却大补;从立德到立功到立言,他的后半生致力于治学,树立了人生楷模的新高度。不管你对曾国藩有怎样的印象、评价,都应读一读他的故事,为自己也好,为后代也好。

内容简介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中兴大臣。
  他从一介平民奋发读书,到入朝为官九年升级;从文官受命领兵打仗,到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从手握兵权可颠覆天下,到主动裁军放弃兵权重新成为文臣……
  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值得仔细玩味!
  全面解读曾国藩内心世界的读本

作者简介

  墨香满楼,本名倪亮,国内著名作家,出版过《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个女人》、《唐朝到底怎么回事》等系列畅销历史读物。多年来,他以其大气磅礴的思想气度、汪洋恣肆的文字风格、慷慨恢宏的人文抱负,将真切的个人体验融入灵动的历史哲思中。行文通俗易懂,语言畅快淋漓,堪比名家大手笔。

目录

第一章  最初的亮相
绝对个性的入世 1
曾家的爷爷了不起 4
这个孩子不一般 8
第二章 求学之路
艰难的科举之路 11
走进翰林院 14
终于成了“公务员” 17
七年充电的日子 20
第三章 踏上仕途
靠上大树好乘凉 25
没有人生来喜欢投降 29
春风得意终有时 31
道光时代的结束 33
第四章 官场落魄的生活
咸丰时代的开始 37
洪秀全的理想天国 40
咸丰帝的消极朝政 44
最初的开战 47
思想的巨变 50
第五章 回到湖南的日子
在奔丧的路上 53
永失慈母 57
戴孝出山 59
第六章 兴办团练
乱世重典 63
威名扫地 66
衡州练勇 68
改革军制 70
第七章 湘军是怎么炼成的
一支自己人的队伍 75
湘军的吃饭问题 78
养精蓄锐 79
战前叫板 81
保荐名将胡林翼 84
第八章 最初的交战
湘军初战 87
靖港惨败 90
湘潭大捷 93
城陵矶大战 96
攻克武昌 99
获胜后的苦笑 101
第九章 意外的胜利
燕王的计谋 105
绕道蕲州镇 108
进退维谷 110
赌博式的战役 112
第十章 厉害的对手
新来的劲敌 115
令人恼火的防守 117
厉害的翼王石达开 119
大战前的寂静 121
湖口的圈套 124
第十一章 落魄的江西生活
中计后的惨败 127
重整湘军水师 128
塔齐布之后再无塔齐布 131
苦不堪言的困顿岁月 134
第十二章 获得新生
归心似箭 139
为父守制的日子 141
二度出山 143
美梦破灭 146
进军安徽 149
第十三章 作战安徽
大战前的序幕 153
太湖之争 156
最后的对手 158
迟来的官职 161
这个总督不好当 164
李鸿章的妙计 166
陷入祁门困境 169
第十四章 决战安庆
终于熬到了决战 173
血战安庆 177
攻陷安庆 180
战后的硝烟 182
不可预知的未来 184
第十五章 异动
反还是不反 189
争权闹剧上演 193
好戏开演 196
出乎意料的结局 198
政变后的回音 200
第十六章 前线的战事
上海危机 203
援兵上海 206
李鸿章的重任 209
开赴天京 211
多隆阿 214
多事之秋 216
李秀成回援天京 219
曾国荃 221
天京外围攻守战 223
第十七章 天国覆灭
绝不退兵 227
吃饭是个大问题 230
粮食从哪里来 233
曾沈争饷 235
是去,是留 239
攻城策略 242
拒绝“外”援 245
淮军来了 247
攻破天京城 250
第十八章 湘军的命运
进城三部曲 255
一次抢个痛快 258
金银哪儿去了 260
曾国藩的担忧 262
朝廷的赏赐 264
明天在哪里 267
曾国藩的赌注 270
落 幕 273

前言/序言

  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一面魔镜,而众多历史人物就组成了这面魔镜中的画面。
  它可以带我们穿越时空,结识到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让我们近距离去触摸他们,感受他们的伟大与渺小、光荣与耻辱。而在本书中,我们将会去深入了解这样一个人物。
  他是一个没有背景、没有关系的汉人,却在满人当权的官场之中脱颖而出,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务员”迅速成长为晚清朝廷的封疆大吏,谱写十年七次升迁连升十级的官场神话,靠的是运气还是实力?一个文人,放下纸笔,扛起战旗,组建中国历史上最强悍的私人武装,并且挽救清王朝于危难之中,扶爱新觉罗家族于灭顶之时,靠的是勇气还是信念?一个在清王朝历史上,被弹劾次数最多的人,一个政敌无数、死敌过万的政治家,如何能一次又一次躲过明枪,闪过暗箭,并且将自己的政敌一个个挤垮,而自己却屹立不倒,这是智慧还是阴谋?
  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曾国藩。
  提到曾国藩,人们或许就会不约而同地分成两大派。有人赞美他几乎是一个“完人”,有人诋毁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恶棍”;有人抬举他是晚清中兴第一人,有人咒骂他是不可饶恕的卖国贼、大汉奸。
  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吵吵闹闹了一百多年,大家也没有得出一个让世人满意的结论,然而实际上,曾国藩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光听大家聚在一起唇枪舌剑,或许你会觉得很热闹,然而,没有看过曾国藩一生真实的描述,谁又有资格随便地去评论他的功过是非呢?
  本书从曾国藩的出生开始写起,阐述了曾国藩一生的经历和曾经有过的功过成败、喜怒哀乐。
  儿时的曾国藩也像千千万万个普通人家的小孩子一样聪明、可爱。但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儿时的曾国藩就体现出了他独特的个性:稳重、老成、爱记仇、不吃亏。
  少年时期的曾国藩在老爸苦口婆心的教导下,成绩还算优秀,十四岁开始参加科举,十六岁考中童生,从此走上了通往官场仕途的道路。
  青年时期的曾国藩既学会了埋头实干,还懂得了搭顺风车。二十三岁中秀才,三十岁进入翰林院,十年七迁,连升十级。所以他春风得意,既自负,又霸道,但是他个性中原有的稳重让他得意却不忘形。
  中年时期的曾国藩踌躇满志,很想为大清做一番事业,却又辗转反侧不得其门。恰逢乱世,他只好投笔从戎,从此走上了文官带兵打仗的道路。这条道路对于从来没有拿过刀枪剑戟的文人来说,可谓举步维艰。曾国藩处处遭人刁难、排挤、嘲笑、讽刺。面对这一切的不顺,曾国藩学会了隐忍、中庸、藏锋、自强和世故。
  老年时期的曾国藩功成名就,他很想力挽狂澜拯救大清于水火之中,却又处处遭到统治者的猜疑、戒备和打压,所以他只能无奈、惆怅地看着清朝没落,努力在沉默之中保全自己一个忠臣的名节。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最后在精神的深度绝望中,曾国藩身患重病不治而亡。
  这部曾国藩传记,以轻松、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从人性化、个性化的视角下笔,展现出了晚清重臣曾国藩时代所发生的那些事儿,同时从对各种人物的心理剖析中,展现历史上每一个细节的变动,揭示历史人物内心挣扎、斗争、矛盾的复杂变化和面临历史重大事件、人生转折时刻的瞬间抉择。
  希望本书能够让更多的读者从历史人物的生命历程中领悟到一些道理,并希望这些道理能够为广大读者在事业发展、为人处世中提供很好的帮助。

《大明王朝的兴衰》 一卷江山风云录,尽述洪武至崇祯百年沧桑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的历史人物,而是以明朝三百年的历史进程为经纬,系统而深入地剖析了这一辉煌而又充满矛盾的王朝从开创、鼎盛到最终衰亡的全景画卷。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大而细致的视角,理解明朝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经济脉络、文化思潮以及其在世界历史坐标中的独特地位。 本书共分为六大部分,每一部分都紧密围绕明朝历史的关键转折点展开: 第一卷:洪武遗风与永乐雄风——帝国的奠基与扩张 本卷着重探讨明太祖朱元璋如何以铁腕手段结束元末乱局,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高度的政治体系。我们将详细分析其特有的“洪武之治”背后的社会治理逻辑,包括卫所制度、里甲制度的运作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随后,笔锋转向靖难之役,深度剖析永乐皇帝朱棣的军事才能、政治手腕,以及他迁都北京、派遣郑和下西洋所展现出的帝国雄心与战略布局。这一部分旨在展现明朝初年,一个集权帝国如何凭借开国君主的巨大能量迅速稳定并向外展示其强盛国力。重点分析了洪武时期对江南士绅阶层的抑制与永乐时期对文官集团的初步制衡。 第二卷:仁宣之治的表象与中期的体制困境 在明朝相对平稳的仁宣时期之后,中央政权逐渐面临新的挑战。本卷聚焦于文官集团的崛起与宦官势力的初露端倪。通过对“三杨”执政的分析,揭示了权力分配的微妙变化。更重要的是,本书深入探讨了明朝中期的体制性矛盾:皇权与相权的平衡开始倾斜,内阁制度的逐步完善既是应对危机的产物,也为日后外戚和宦官干政埋下了伏笔。此外,还细致考察了中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萌芽与区域性财富的聚集,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阶层流动性问题。我们拒绝简单地将此阶段视为“盛世”,而是力求呈现其繁荣表象下暗流涌动的结构性张力。 第三卷:正德悖逆与嘉靖沉浮——思想的解放与边患的加剧 本卷是明朝文化精神最为活跃,同时也是外部压力最为显著的时期。正德皇帝的“异行”与其背后的体制张力,反映出皇帝个人意志与庞大官僚机器之间的摩擦。嘉靖一朝,皇帝的“怠政”与内阁首辅如严嵩、徐阶的权力博弈,构成了一出精彩绝伦的政治大戏。本书着重分析了嘉靖时期对海洋政策的摇摆,倭患的长期化对东南沿海经济和军事力量的消耗。在思想文化层面,王阳明的“心学”如何挑战了传统的理学框架,以及民间社会中新的商业伦理和文化消费的兴起,都将被详细阐述。边疆方面,对蒙古诸部的关系处理,尤其是“南倭北虏”的困局,奠定了明朝后期军事战略的基调。 第四卷:万历怠政与改革的夭折——帝国的僵化与财政危机 万历皇帝的长期消极怠工,是明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本卷的核心在于解析“万历三大征”背后的财政压力,以及张居正改革的伟大抱负与最终失败的原因。张居正的“考成法”试图重振行政效率,但其推行过程中对地方士绅阶层的触动,以及改革结束后改革成果的迅速倒退,揭示了中央集权面对庞大既得利益集团时的局限性。本书特别关注了土地兼并问题的恶化、白银流入对社会财富分配的影响,以及“一条鞭法”在推行中的结构性偏差。此时期,文官集团内部党争的白热化(如东林党与非东林党的对立),被视为体制内部自我修复能力的丧失。 第五卷:东林争鸣与末世的挣扎——内外交困与朝堂的迷失 在光宗、熹宗时期,宦官势力(如魏忠贤专权)的再度膨胀,是中央权力真空被填补的必然结果。本卷详细描绘了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清流文官集团与阉党之间的殊死搏斗。我们认为,这场斗争的焦点,与其说是路线之争,不如说是对国家财政权和人事权的争夺。然而,这种内部的消耗战,极大地分散了朝廷应对外部危机的精力。后金的崛起,不再是单纯的边患,而是对明朝军事和政治信誉的致命打击。本书将详细分析萨尔浒之战的战略意义,以及明朝在辽饷、剿饷等层层加码的财政压力下,地方社会的崩溃速度。 第六卷:崇祯的悲剧与王朝的谢幕——天灾人祸的叠加效应 本卷是对明朝灭亡的终极探究。崇祯皇帝的勤勉与多疑并存,他的个人努力如何被积重难返的体制和无法抗拒的“天灾”(小冰期的影响、大规模的瘟疫和饥荒)所吞噬。本书细致考察了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分析了农民军在不同地域的组织形式和战略演变。重点剖析了明朝末年“三藩”系统(辽东、陕西、江浙)的全面失灵。最终,本书将描述李自成攻克北京、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复杂历史场景,并从更宏观的视角总结:明朝的灭亡,是中央集权体系在面对财政危机、气候变化、边患升级这三重压力下,结构性失衡的总爆发。 本书秉持严谨的史料考据,融合了政治史、社会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的研究成果,力求以细腻的笔触和宏大的叙事,再现这一影响深远的帝国在历史舞台上的完整生命周期。它不仅是明代历史的梳理,更是对中央集权制度在面对内外部剧变时所能承受极限的一次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曾国藩,这个名字总是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联想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也让人不禁思考,在那样的时代洪流中,究竟是怎样的品格和智慧,才能造就一位“再造晚清”的功臣?《中兴名臣曾国藩》这本书,虽然我才刚刚翻开几页,但字里行间已经透露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力量。它没有流于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也没有过分渲染个人传奇,而是试图深入到曾国藩的内心世界,去探寻他为何能在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中,最终站起来,并且带领一批人走出困境。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如何描绘他与时代巨变的碰撞,以及他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抉择。读史之人,往往会在英雄的身上找到某种精神的寄托,而曾国藩,无疑是那个时代最值得深入研究的典型。我对书中对曾国藩心学造诣的解读也十分期待,毕竟,一个人的精神内核,往往决定了他能走多远。这本书,似乎预示着一场关于人性、关于责任、关于如何在逆境中坚持的深刻对话。

评分

《中兴名臣曾国藩》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曾国藩的书籍,但大多偏重于史实的记载,或者过于强调其政治军事上的功绩。而这本书,则仿佛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带领我走进曾国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作为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我非常欣赏书中对曾国藩性格塑造过程的细致描绘,特别是他如何从一个普通士子,一步步成长为那个时代的中流砥柱。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读他如何处理晚清社会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以及他在面对层出不穷的危机时,是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更是在探讨一种生存的智慧,一种面对困境的勇气,以及一种对国家民族的深沉责任感。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曾国藩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境界,以及他在那个动荡年代,所展现出的那种坚韧不拔的品格。

评分

我一直觉得,真正伟大的历史人物,他们的魅力不仅仅在于他们的功业,更在于他们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在翻阅《中兴名臣曾国藩》的过程中,我被书中对曾国藩“内圣外王”的解读深深吸引。这本书并没有回避曾国藩的缺点和争议,相反,它似乎更加着力于挖掘他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那些在他看似坚不可摧的表象之下,隐藏着的种种不安与反思。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阐述曾国藩在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与那些对他有意见甚至敌对的官员时,是如何展现他的策略和胸怀的?他的“不忍”与“不狠”,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究竟是如何平衡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他“勤”与“慎”这两个字是如何贯穿他一生,成为他立身处世的根本。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历史的温度,一种对人物的尊重,以及一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它不是一本速成的读物,而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著作,它会让我在阅读中,不断地与这位古人进行思想的对话,并从中获得启迪。

评分

读《中兴名臣曾国藩》,感觉就像是在跟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对话,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向你娓娓道来关于治国、治军、治家,乃至于治心之道。这本书的叙述方式,让我觉得非常亲切,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现实的思考。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如何展现曾国藩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方面的态度和实践,以及他在这方面的眼界和格局。要知道,在那个闭关锁国的时代,能够有这样的认知,实属不易。我也想知道,书中是如何描绘他晚年对于自身功过的反思,以及他对后世的期许。一个真正伟大的人,往往能在功成名就之时,依然保持谦卑和警醒。这本书,似乎在努力还原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曾国藩,一个有血有肉,有智慧也有局限的伟人。它让我看到了,在中兴的背后,是无数次的摸索、无数次的试错,以及一个男人在时代洪流中,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不懈努力。

评分

在读《中兴名臣曾国藩》之前,我对曾国藩的印象,更多停留在教科书式的标签:湘军统帅、镇压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的推动者。但这本书,显然不仅仅是想让我记住这些成就,它更想让我看到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有成功也有失落的曾国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描绘他在面对军事上的失利时,是如何调整心态,重新振作的?那些夜深人静时,他写下的家书,又是如何透露出他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涉及了他与李鸿章、左宗棠等同时代重要人物的复杂关系,以及他们之间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博弈。要知道,一个伟人的背后,往往也站着一群同样伟大或者充满争议的人物。《中兴名臣曾国藩》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不再仅仅把他当作一个符号,而是试图去理解他成长的土壤,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每一个决定背后所承载的重量。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曾国藩,更是关于那个时代的缩影,关于那个时代下,一群人的奋斗与挣扎。

评分

可以

评分

喜欢看历史书籍,夏天在家看书,最舒服了吧

评分

可以

评分

非常值得看一看的书

评分

非常值得看一看的书

评分

文笔流畅,生动活泼。。。。。

评分

文笔流畅,生动活泼。。。。。

评分

文笔流畅,生动活泼。。。。。

评分

文笔流畅,生动活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