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兒女健康成長,不希望兒女健康成長和良好發展的父母肯定是沒有的,然而怎樣實現自己的願望確實是個難題。中外的心理學研究和實踐均錶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教育很關鍵,但也很難。教育的主要功能是發現孩子的潛質,喚醒孩子的內心,而教育當然便是用“心”來育“心”。《走進兒女的心——兒童成長心理手冊》就是要告訴父母怎樣纔能走進兒女的“心”。隻有真正走進兒女的心,纔可能真正成為孩子心靈的導師。《走進兒女的心:兒童成長心理手冊(中學版)》,試圖以心理學的經典與前沿理論和視角,詳細介紹孩子從0歲到18歲身心發展的過程和變化,針對孩子在成長、生活、學習、交往等方麵可能遇到的問題,為傢長、教師等提供專業、科學的心理學解答和具體的方法指導。
真正好用的兒童教育讀物,不僅容易讀懂,關鍵能帶給你開鎖的“金鑰匙”。本書通俗易懂,易於操作,閱讀時猶如傾聽一個個資深心理學專傢的娓娓道來。
《走進兒女的心:兒童成長心理手冊(中學版)》從係統的理論高度審視兒童成長存在的心理問題,並結閤作者多年來從事心理教育工作的實際經驗,對傢長進行指導。
內頁插圖
目錄
初中篇
第一部分 成長目標
一、生理發展與健康
二、感知覺
三、注意
四、記憶
五、思維
六、情緒情感
七、意誌
八、言語
九、智力
十、個性
十一、道德
十二、學習
十三、人際交往
十四、性彆角色與性心理
第二部分 心理百科
一、身體與健康
二、認知
三、個性
四、情緒情感
五、學習
六、交往
七、親子關係
八、青春期的性教育
高中篇
第一部分 成長目標
一、生理變化
二、認知發展
三、情緒與情感的發展
四、學習
五、意誌行為
六、性彆角色與性心理
七、個性的發展
八、社會性發展
第二部分 心理百科
一、生理方麵
二、學習與考試心理
三、情緒情感與危機乾預
四、人際交往與適應
五、性心理
六、道德與品行
七、升學與擇業
精彩書摘
第一部分 成長目標
初中生的年齡通常在十二三歲至十五六歲之間,是個體身體發育的鼎盛時期,被稱為身體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初中生的身體和生理機能都發生瞭急劇的變化,主要錶現在第二性徵的齣現、內髒機能的成熟以及性的成熟等方麵。伴隨初中生身體各個方麵的迅速發育並逐漸達到成熟,其心理的各個方麵也有瞭明顯的發展,記憶、想象和邏輯思維能力等有瞭進一步的提高和完善。心理上的成人感是伴隨生理上的成熟而産生的,初中生希望獲得成人的某些權利,找到新的行為標準,並渴望變換社會角色。然而,由於心理發展相對於快速的身體發展速度來說較慢,由此而産生的不平衡性是許多問題的根源。這種不平衡性主要錶現為,從兒童期嚮成人期過渡時的成熟感與幼稚感的衝突。
1.反抗性與依賴性
由於初中生産生瞭一種強烈的成人感,進而産生瞭強烈的獨立意識’因此他們對一切都不願順從,不願完全聽取父母、教師及其他成人的意見。在生活中,從穿衣戴帽到對人對事的看法,常處於一種與成人相抵觸的情緒狀態中。
但是,初中生的內心並沒有完全擺脫對父母的依賴,隻是在依賴方式上發生瞭變化。兒童對父母的依賴主要體現在情感和生活方麵’而初中生對父母的依賴則錶現為希望從父母那裏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護。
2.閉鎖性和開放性
進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漸漸將內心封閉起來,他們的心理生活更豐富瞭’錶露齣來的東西卻少瞭,隱私的東西越來越多,加上對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滿意,進一步增加瞭他們閉鎖的程度。
但是,初中生又容易感到孤獨和寂寞,希望有人來關心和理解他們。他們不斷地尋找朋友,一旦找到,就會推心置腹,錶現齣很明顯的開放性。這就是為何他們不再願意與父母多交流,而樂意找同學、找朋友交流的主要心理原因。
3.勇敢和怯懦
在某些情況下,初中生似乎很有勇敢精神,但這時的勇敢常帶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特點。這是因為他們思想上很少受條條框框的限製和束縛,再加上認識能力上的局限性,導緻他們看不到一些潛在的危險因素。
但在另一些情況下,初中生也會錶現得比較怯懦,例如,害怕在公共場閤講話等。這是因為缺少生活經驗以及這個階段所特有的心理狀態,如過強的自尊。
4.高傲與自卑
初中生對自己的認識容易片麵,還沒有形成客觀性、係統性和穩定性。他們會因為幾次甚至一次偶然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也會因為幾次偶然的失敗而傷心透頂。
5.否定童年又眷戀童年
初中生身體的發育以及産生的成人感使他們想與兒童區分開來,試圖對自己的童年加以否定。但在否定的同時,又會留戀童年那種無憂無慮的心態,尤其是當他們遇到挫摺或産生睏惑時,更是希望能夠像小孩一樣得到父母的關心。
可以說,初中階段是人生中最波蕩起伏、陰晴多變的階段,是易發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的階段,也是人生發展形成較大分化的階段。
……
前言/序言
一
教育的真諦究竟是什麼?
有一則寓言流傳世界,令人沉思:一位印度老人對小孫子說,每個人的身體裏都住著兩隻狼,它們殘酷地互相搏殺。一隻狼代錶嫉妒、憤怒、驕傲、害怕和恥辱,另一隻狼代錶善良、溫柔、希望、感恩、微笑和愛.小男孩著急地問:“爺爺,那麼哪一隻狼更厲害?”老人迴答:“你喂食的那一隻!”
因此,你要成長為什麼樣的人,取決於你“喚醒”的是心靈的哪些東西。
同樣,偉大的哲學傢、教育傢、思想傢們也都深深認同這一點一一從本質上講,教育是一種“喚醒”。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本身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教育不能觸及人的靈魂,未能引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能成為教育。斯普朗格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東西,而是把人的想象力、創造力誘導齣來,喚醒其生命感、價值感;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於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
我們撰寫本書的目的就是幫助廣大傢長、教師走進兒童的心靈深處,“喚醒”孩子的心靈,引導其和諧發展、健康成長。這也是將本書取名為《走進兒女的心——兒童成長心理手冊》的意義所在。
二
恐怕很少有人懷疑,教育之於今人,較之曆史上的任何時候都更重要。這主要得益於文化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試想,人類的早期,經驗和知識都很匱乏,個體的生存與發展主要靠的是“體力”和“勇敢”。隨著人類的進化和文化的變遷,“知識就是力量”纔具有瞭“現實”的意義。如果說進化論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確實反映瞭生物界的自然規律,那麼,人類的曆史也足以證明瞭個人的社會生存與發展越來越離不開教育,愈來愈需要教育的援助。
三
從曆史和比較的角度看中國,我們算是“重視”教育的,隻不過在重視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上有彆於歐美等國傢。試想,如果中國的教育一直很差,那麼,中國文化的經久不斷和燦爛恢弘緣何而來?難道上帝隻垂青於中國而視其他國度於不屑嗎?中國少數精英者的“被教育”,成就瞭孔子、王羲之、李白、李時珍、齊白石等偉大的天纔,也催生瞭中國天文、醫學、鑄造、航海等的發展。而中國的普通國民,絕大多數被“正規”教育所離棄,他們受到的是“非正規”教育。這種非正規的教育主要是教人“如何做人”的。試想,如果中國的大部分人既不識字,不懂科學,也不聽話,不按部就班、兢兢業業地精於“術業”,安分守己地做著該做的事情,哪來的國之久安?哪來的國之強盛?哪來的宇宙之間的任何地方必有“炎黃子孫”?早在上世紀9。年代,我就錶達過這樣的觀點:中國在曆史上是十分重視“人文教育”的,這既是儒傢的教育成就,也是儒傢文明得以隆盛的原因。西方更注重“科學教育”,這導緻歐美17世紀以來的高速發展。如果曆史可以重來,我們的老祖宗們是否會真正地將“人文”和“科學”進行有機的整閤,讓大眾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呢?若此,中國又該是怎樣的呢?
四
現代教育帶給人們的最大福祉是人們普遍意識到瞭教育之於國傢發展和個人成長的意義。除少數得益於“天時”、“地利”的國傢可以不因教育落後而仍然國富民強之外,幾乎所有發達國傢的教育都是先進的。美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早就超過瞭70%;每100個勞動力中擁有研究生學曆的人數,美國是u%以上,以色列超過瞭12%,而中國僅僅是1.3%。中國的教育發展目標之一是,到2。2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達到40%。對國傢而言,這絕對是一種明智的戰略設計。從發達國傢民眾受教育程度與職業的關係等方麵看,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多數情況下,受教育程度越高,職業化水平就越高,個體的收入也越高。
令人欣慰的是,這樣的觀點已不僅僅是學者的研究和寫在教科書中供象牙塔內之人“玩弄”的學術,普通的中國人,甚至是深山老林中的農民也深諳其中的玄妙。
走進兒女的心:兒童成長心理手冊(中學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