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首席国医大师路志正养生笔记:无病到天年(调理脾胃治百病真法)+国学医典养生速用手册》是根据路志正先生养生保健的新的整理而成的,把调理脾胃,防患未然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风险给广大读者,以期起到未病先防之用,其用心不可谓不善。
作者简介
路志正:
现年92岁,中央保健小组组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首席国医,医界泰斗,70年临床经验,医术通神,救人无数,代表着当代中医的高水平。
给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相过面,为莫桑比克总统夫人把过脉,几服药让被钢水烫得体无完肤的工人18天痊愈。 2011年1月9日,老中医路志正迎来了从医70周年的纪念日,学生们聚在人民大会堂里,为恩师执弟子礼,而这位90岁的老郎中至今还在每天出诊,为普通老百姓解除病痛。
目录
第一章 养生应该从何入手
先养脾胃,而不是急于补肾
看到我们的身体,不只看到疾病
盲目用药,治病变成了致病
疑难病,先用调理脾胃的茶饮秘方
癌症并不可怕,治癌症应立足于人
每天的养生课,让你增寿几十年
第二章 没有病却总是浑身难受
现代人的“内伤”怎么来,怎么去
脏腑系统与平衡关系
一水一粥一汤护养娇气肠胃
熬出来、累出来、气出来的“乏力症”
三个食疗方,化解脾气虚
四肢冰凉,脾阳虚,“附子理中”能帮你
脾阴虚的秘方:四仁竹笋粥
吃饭没胃口,山楂神曲粥
弄清病因治失眠,切忌盲目吃安定
养护脾胃三杯茶
第三章 脾胃调养要顺应四季冷热
春季万物生发,疏肝解郁,兼养脾胃
夏日食姜,护胃养气,天地气交,上下循环
秋天润肺清燥,调养阴虚正好
冬季养肾补脾,来年身体健康
第四章 现代人的湿病是百病之首
喝水都长肉,脾虚湿滞用苡仁冬瓜子
说说不节食,不使腹泻的肥胖症治疗
痘痘不消,从脾胃入手,用药茶解决
孩子脏腑娇,喝水学问大
内服外用两配方,孩子湿疹一扫光
第五章 常见问题结合脾胃疗法
中老年人的最大困扰——便秘
孕妇产后血虚,注意食疗保养
口腔溃疡吃不香,阴阳失调莫惊慌
感冒好得快,关键在出汗
三招改善孩子脾胃,自然不会得感冒
感冒发烧常见,病因病理不同
第六章 慢性疑难病的脾胃养生法
厨房配料随手敷,肩周炎手到病自除
慢症疾发谈中风,阶段调理要得法
关爱女性,让“好朋友”按期而至
乳痈肿痛不犯愁,几味药儿敷和饮
远离“天下第一痛”——三叉神经痛的根治方法
导致男子不育的六大原因
益气健脾治结石,饮食习惯要节制
神清气爽不求人——四招改善头痛症
冠心病:只要脾胃称心,身体自然如意
找准关键才能根治颈椎病
七种糖尿病,不同汤与饮
精彩书摘
养生应先从脾胃入手
上天有时候似乎亦有不公,有的人天生身体素质好,有人从小就体弱多病。但上天却又是公平的,我们看一个人30岁以后的身体状况,基本上是由他自己的生活习惯造成的。所以说,一个人30岁之前身体不好还可以去怪上天,30岁以后,自己的身体就只能自己负责了。
中医有“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的说法,这就是30岁之前靠先天,30岁之后靠后天的道理。我们的身体禀受父母精血,出生之后,一个人的先天素质就已经决定了。肾为先天之本,就是指受自先天的元阳、元阴。同时,您的肾中精气是否充足,也会决定孩子的先天素质。
但是先天因素决定的只是身体素质的极限,您身体的实际健康情况,看的还是后天的调养。就像一个水缸,缸的大小决定了能装多少水,这是先天因素;这个水缸里实际装了多少水,看的就是后天因素了。因为后天的生活方式及环境可以改变先天基因的排列程序。所以中医也讲资助后天来培养先天。
去年的时候,一个患有变异性哮喘的4岁小男孩问我:“爷爷,我能跑刘翔那么快吗?”我告诉他:“能啊,只要你勇敢坚强,不挑食,长大后就能跑得比刘翔快。”这句话并不是安慰他的,其实天地生养万物,待人最厚,人体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性。从先天的角度来说,每个人跑步速度的极限都是很高的,大多数人都能跑得跟刘翔一样快。但是实际能跑多快,就看后天的训练了。当然,素质好,训练的效果就明显。
先天因素决定了一个人寿命的极限,所以称为“天年”。人的天年一般都在120岁以上,只是现实中很少有人能活到“天年”,因为一个人的实际寿命是由后天左右的,后天的关键在于脾胃,在于个人饮食有节,生活规律。
上天给了人很长的“天年”,这是上天和父母的恩赐。我们要知道珍惜,才能无灾无病活到“天年”。我们很多人不知道珍惜身体,年轻时似乎也看不到身体有什么反应,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的身体处在蓬勃旺盛时期,但是30岁以后,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就逐渐显露出来了。
就说古代的武状元和现代的运动员,他们魁伟强健、精力充沛,他们可以说是先天素质好的人了,但是他们平均寿命都偏短。生卒年有史可稽的武状元,平均寿命只有60多岁,比手无缚鸡之力的文状元低很多。而现代运动员的平均寿命更低--不到60岁,甚至已经低于普通人的平均寿命。
为什么先天素质优越的人寿命反而不如常人呢?《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点:“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说的就是材力不可过度用尽、极则必反,事物过分强壮了就会走向反面,过分持强好胜,不知爱护体力精力,不合养生之道,结果就是英年早逝。
现代运动员的训练,包括很多人平时锻炼身体的方法,大多建立在超负荷的训练基础之上。他们运动量大,消耗的能量物质多,身体平常的恢复和补充能量的能力供应不上。在过度消耗之后,我们的身体出于一种补偿机制,会让身体的某些部位得到超量恢复。这跟会哭的孩子有糖吃的道理是一样的,某个部位消耗过度了,受损伤了,就开始向身体母亲喊委屈,身体就调动元气,让这个部位得到超量的补充。但是我们身体的恢复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无休无止地满足超量恢复,这种锻炼方式通过身体的补偿机制,让肌肉发达了,肺活量增加了,心肌增强了,但是在这种超量恢复的过程中,身体的元气也受到了损伤,脾胃这个为身体补益元气的后天之本也被伤害了。
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精微物质。它是由先天之精所化生,但是依靠后天水谷之精气的不断补充培育,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脾胃如果受到了损伤,那么元气就得不到补充。这就是后天补先天的道理。所以中医说:“存一分胃气,存一分生命。”
我们的身体一出现点什么问题,首先就在胃口上反映出来了。不管是伤风感冒、头疼小疾,还是患上重病,身体一有不舒服,胃口就会下降。我们看一个病人是否彻底恢复健康,也可以看他的脾胃功能是否恢复,如果胃口开,吃饭香,就说明他基本痊愈了。这是因为脾胃居于五脏六腑的中央,身体其他部位产生病变,都会传导到脾胃。过去旧社会,有一个让现代人听来发笑的习俗,那个时候,准女婿第一次上门,第一个考验就是饭量。能吃饭说明他身体没毛病,能干活,女儿嫁过去就不会吃苦。
如果脾胃出现了问题,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也肯定会受到影响。脾胃是人体从外界摄取能力源泉地,我们身体其他部位需要的物质和元气,都需要通过脾胃来消化腐熟水谷和产生、运化精华物质。而且,我们服用的药物,也是需要脾胃来消化、吸收的,如果脾胃不好,补品和药物吃了不能很好地吸收,那再好的补品和药物也没有意义。
脾胃健旺,自然后天营养充足、体力好、免疫力强,即使生点小病也好得快。这就是“四季脾旺不受邪”的道理,因为脾胃健旺,元气就会充足,六淫邪气就不容易入侵。所以说,脾胃是无病到“天年”的关键,也是我们养生的入手之处。
中医的目标是人体,不是疾病
庄子在《养生主》的开篇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讲的既是做学问的道理,也是养生的道理。现在信息发达,各种各样的知识铺天盖地而来。求学的时候,应有计划地选择,不宜盲目追逐无穷无尽的新事物、新概念,那样只会让你陷入混乱,无法真正提高自己。
治病也是这样。现在每年都会出现几十种新病种和旧疾病的新亚种,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通过的新药每年也有上千种。但是药品研制的速度依然赶不上病毒变异的速度。这就是以有限的研发力量,去追逐无限的新疾病。
前几天还有一个医生感慨地说:“要是有一种能够自动研发新药的机器就好了,出现一种新病毒,马上能研制出一种新药。”这种幻想中的机器能否成为现实?
其实这样的机器早就出现了,那就是人体。例如抑制病毒用的干扰素,最初就是从人体的淋巴母细胞和白细胞中提取的。病毒入侵人体,人体自然产生出抗病毒药物质。天地生人的时候,就已经让人体成为一个包含检测、研发和制造等诸多功能的大制药厂了。
人体研发药品的时候,我们的身体需要医生做什么呢?那就是提供原材料、畅通渠道、清理生产垃圾。这样就够了,越俎代庖的治疗方式,事倍功半不说,还会损害人体这个天然制药厂的生产积极性。
当然,人体这个大制药厂,有时候也会失调,这个时候医生怎么办?经济学中有一个术语说得很好,那就是“宏观调控”。不是直接干涉,而是通过调节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畅通气机,消除痹阻,让人体自然恢复驱邪除病的功能。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什么?那就是省力。这里存在一个杠杆效应,可以四两拨千斤,你只要用很少的力,就可以收到很大的功效。同时,它也不会破坏人体自身的机能,所以副作用和后遗症都很少。
2003年SARS流行时,我们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吕炳奎先生以我、焦树德等几位老中医的名义写信给温总理,希望发挥中医的作用,抗击SARS,在5月8日下午,吴仪副总理与在京的知名中医药专家举行了座谈会。当时我坐在右边第一位,我很激动,发言说:单靠中药治疗“非典”是片面的,一定要中医直接参与防治“非典”,中医要在防治非典的第一线,根据病人的情况,诊断、立法、处方,然后煎服方能收效。后来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防治非典的经验推广到了香港,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赞扬,证明了中医参与的必要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医药针对的目标从来不是单纯的疾病,不仅仅是病毒,而更重要的是人体综合抗病的免疫力。中医药对于防治“非典”效果明显,医生要做的事情,就是作好宏观调控,既看到直接引起疾病的病因、病证,又要看到机体整体的综合抗病能力,既看到局部又看到整体,既强调驱邪又强调扶正。
再比如2007年冬天,一个东北的小孩子持续发烧,当地的西医院就用了大量的抗生素,烧也没退下来。又做了大量的检查,结果一直诊断不出是什么病,医院就怀疑是血液病。家长急了,就带着儿子到北京三芝堂求治。我们只用了三剂健脾袪湿的药,高烧就退了。众人啧啧称奇,都问是怎么治好的,孩子到底得的是什么病?
其实我看的不是这孩子的病,而是他脾虚湿阻的内环境。我国现在的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子女,从小娇生惯养,饮食偏嗜,又贪食冷饮,脾阳受损,湿气淤积体内。冬天的时候,受到风寒外邪的入侵,就容易发高热。你说孩子体内有病毒么?有细菌么?当然有,但是如果不调节改善患者自身内环境的平衡,不能发挥机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不可能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用抗生素也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我一看孩子舌体胖大,舌质暗紫,舌苔多而且黏腻滑润,再一把脉,就判断出他的病机在于脾阳受损,湿浊内盛,用了健脾袪湿的药,自然效果很好。对于这种发烧,吃点芳香化湿之类健脾袪湿的药物,亦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其实,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在橘园行间种植一些藿香,能够防止螨虫害。藿香的作用并不是直接杀死害螨。但是藿香能为螨虫的天敌长期提供食料和生息场所,增加橘园害螨天敌的数量,从而控制螨虫为害。
中医治疗“非典”的方法也是如此,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就是“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关注的是人体自身小环境的阴阳平衡,以及这个小环境与自然界大环境之间的调谐。
……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无病到天年》内容相关
上天有时候似乎是不公平的,有的人天生身体素质好,有的人从小就体弱多病。中医有“肾为先天之本”的说法,认为这些区别是由先天精血遗传所决定的。但上天却又是公平的,因为后天的生活环境与习惯可以弥补先天不足的缺陷。同时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不足可以通过调理后天的脾胃来弥补,所以有“以后天补先天”之说。因此我们看一个人30多岁以后的身体差异状况,基本上是由他自己的生活习惯造成的。
《中医养生智慧:身心安泰的传承与实践》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养生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保健方法,更是一种关乎生命质量、人生境界的哲学。从古至今,无数先贤圣哲以其毕生的智慧和实践,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养生经验,而这些智慧的结晶,也正通过一代代传承,滋养着我们的身心健康。 本书旨在汇集整理和系统阐述中医养生之道,着重于挖掘那些经过历史沉淀、历久弥新、行之有效的养生理念与方法。我们关注的并非速效的“灵丹妙药”,而是基于对人体生命规律的深刻理解,以温和、自然、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可持续的身心健康管理体系。 第一章:中医养生学的历史渊源与核心理念 我们将从历史的长河中回溯,探寻中医养生学的起源与发展脉络。从《黄帝内经》对“治未病”的提倡,到历代养生著作的不断丰富,中医养生学始终围绕着“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哲学思想展开。 “治未病”的智慧: 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养自身,增强体质,抵御疾病的发生。这包括了对起居、饮食、情志等方面的科学管理,以及对季节变化、地域环境的适应。 阴阳五行的平衡观: 深入解读中医的阴阳学说和五行生克制化理论,理解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动态平衡是如何维持的。当阴阳失调、五行紊乱时,便会引发疾病。因此,养生之道的核心在于“调和阴阳,平衡五行”。 精气神的涵养: 阐释中医对“精”、“气”、“神”的独特认识。“精”是生命的本源物质,“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神”是生命的主宰。涵养精气神,是养生的根本。这包括了如何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良好的睡眠来充盈精气,以及如何通过平和的心态、丰富的生活来固护神明。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防病观: 详细讲解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自身,提高对外邪的抵抗力,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第二章:脾胃为“后天之本”的养护之道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脾胃被誉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也是人体健康的关键所在。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体的消化吸收、营养供给以及整体免疫力。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养护,让脾胃功能保持最佳状态。 脾胃的功能与重要性: 详细介绍脾在运化水谷精微、升清降浊方面的作用,以及胃在受纳腐熟、传导水谷方面的职责。深刻理解脾胃的生理功能,才能更好地认识到养护脾胃的必要性。 辨识脾胃失调的信号: 讲解脾胃功能失调可能出现的各种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消化不良、面色萎黄、倦怠乏力等。通过对这些信号的识别,读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 饮食调养脾胃的黄金法则: “食饮有节”的原则: 强调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过饥伤气,过饱伤脾。 食物的选择与搭配: 推荐适合健脾益胃的食物,如小米、粳米、山药、薏米、莲子、红枣等,并提供具体的搭配建议,避免食物间的相互拮抗。 烹饪方式的讲究: 强调温热、易消化是烹饪的基本原则,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对脾胃的损伤。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饮食中的体现: 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保护脾胃。 起居作息与脾胃健康: 探讨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对脾胃功能的重要性。熬夜、不规律的生活会扰乱脾胃的正常运行。 情志调养与脾胃: 认识到情志变化对脾胃的影响,“思虑伤脾”。如何通过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心情舒畅,来维护脾胃的安宁。 适度的运动与脾胃: 推荐适合健脾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八段锦、太极拳等,以及运动的频率和强度,帮助脾胃将水谷精微充分运化。 第三章:五脏六腑的和谐共振——整体调养的智慧 中医养生并非孤立地关注某个脏器,而是强调人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生命的正常运转。本章将拓展视野,阐述如何通过调养其他脏腑,来促进整体的健康平衡。 肝脏的疏泄与情志: 阐释肝主疏泄的功能,以及情志不畅(如抑郁、愤怒)对肝气郁结的影响,进而影响脾胃等脏腑。提供疏肝解郁的养生方法,如适度的运动、音乐疗法、倾诉沟通等。 心神安宁与健康长寿: 探讨“心藏神”,心的功能是否健全,关系到精神状态和生命活力。介绍养心安神的原则,如避免过度刺激、保持平和心态、培养兴趣爱好等。 肺气的宣发与肃降: 讲解肺在呼吸、调节全身气机中的作用。如何通过呼吸锻炼、避免空气污染来养护肺气。 肾精充盈与生命之根: 深入解读肾藏精、主骨生髓、主生殖的功能。阐述如何通过节制房事、合理饮食、避免过度劳累来固护肾精,延缓衰老。 膀胱的排泄与体液平衡: 简单介绍膀胱的功能,以及如何通过规律饮水、及时排尿来保持体液平衡,促进新陈代谢。 胆气的决断与情绪: 探讨胆与决断、创新的关系,以及胆气不足可能带来的犹豫不决。 第四章:中医养生实践的方方面面 在掌握了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后,本章将提供更为具体的实践指导,让养生不再是空谈,而是融入日常生活。 经络穴位按摩的奥秘: 介绍常用经络和关键穴位,如足三里(健脾胃)、内关(宁心安神)、合谷(疏风止痛)等,教授简单的按摩手法和技巧,以及按摩的时机和注意事项。 药食同源的智慧: 详细介绍具有保健功效的常见食材,如枸杞、菊花、生姜、大枣等,以及它们的药用价值和食用方法,让日常饮食本身成为养生的一部分。 中草药的合理运用: 介绍几种常用且安全的养生中草药,如黄芪(补气)、当归(补血)、党参(健脾益肺)等,讲解它们的性味归经、功效和用法,并强调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导引吐纳法的传承: 介绍八段锦、易筋经等传统导引术,强调其在舒展筋骨、调和气血、宁心静气方面的作用,并提供基础的练习要领。 日常起居的养生要点: 总结一日、四季的起居规律,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及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睡眠、活动等。 “不药而愈”的心理疗法: 强调心理健康在养生中的重要性,提供减压、放松、正念等心理调适方法,以及如何培养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第五章:天年之寿的追求——长寿的智慧与实践 “无病到天年”是无数人追求的生命理想。本书的最终目标,便是帮助读者认识到,长寿并非偶然,而是源于科学的养生之道,以及对生命规律的尊重与顺应。 长寿的医学解读: 从中医角度探讨长寿的生理基础,如精气神的充盈、脏腑功能的协调、阴阳的平衡。 长寿者的生活智慧: 借鉴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长寿者,总结他们的养生经验,如乐观豁达的心态、规律的生活、适度的体力劳动、良好的社交关系等。 “乐其生”的人生境界: 强调养生不仅是身体的健康,更是精神的充实与愉悦。如何让生活充满乐趣,保持对生命的热爱,是通往长寿的重要途径。 个体化养生的重要性: 认识到每个人的体质、生活环境、健康状况都不同,养生之道需要因人而异,个体化调整。鼓励读者通过学习和实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本书集传统养生智慧之大成,融汇了调理脾胃、平衡五脏、涵养精气神等多个层面的养生理念。我们希望通过系统、详实的讲解,让读者能够深刻理解中医养生的精髓,并将之融入日常生活,最终实现身心安泰,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景。这不仅是对生命的珍视,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