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宗教哲学概论

印度宗教哲学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卫群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07171
版次:1
商品编码:1059486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博雅大学堂·哲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字数:35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印度宗教哲学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智慧,斑斓卓异。该书介绍了印度古代宗教哲学的产生背景、部门流派、源流演变和发展过程。

内容简介

   《印度宗教哲学概论》全面介绍了印度宗教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共分为三编,二十五章。
   第一编论述了印度宗教哲学的发展线索与思想渊源,除了勾画出它的主要发展阶段之外,还侧重分析了吠陀、奥义书和六师的基本思想。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构成了印度宗教哲学的发展起点及其后世思想的形成基础。
   第二编论述了印度宗教与哲学的主要流派,即婆罗门教系统的六派哲学 (包括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弥曼差派、吠檀多派)、佛教(包括早期佛教、小乘部派佛教、早期大乘佛教、中后期大乘佛教、后期佛教) 、耆那教、顺世论,以及近现代宗教哲学。
   第三编对印度宗教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些重要观念或基本问题进行了专门探讨,如实有与空无、事物形态类别、轮回、解脱、神、思维方式、伦理等观念或理论。

作者简介

姚卫群,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佛教与道教教研室主任,哲学博士。祖籍江苏启东,1954年4月28日生于江苏徐州。现主要在北京大学从事佛教、东方哲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任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曾赴荷、奥、英、法、德、日等国作学术研究或访问演讲。出版《佛学概论》、《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印度哲学》等著作六部,发表论文八十余篇。著作曾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发展线索与思想渊源
第一章 印度宗教哲学的发展线索与基本特点
第二章 吠陀赞歌
第三章 奥义书宗教哲学
第四章 六师思想

第二编 主要宗教与哲学流派
第五章 数论派
第六章 瑜伽派
第七章 胜论派
第八章 正理派
第九章 弥曼差派
第十章 吠檀多派
第十一章 顺世论
第十二章 耆那教
第十三章 早期佛教
第十四章 小乘部派佛教
第十五章 早期大乘佛教
第十六章 中后期大乘佛教
第十七章 后期佛教
第十八章 印度近现代宗教哲学

第三编 核心观念与基本理论
第十九章 实有与空无观念
第二十章 事物形态类别理论
第二十一章 轮回观念
第二十二章 解脱观念
第二十三章 神观念
第二十四章 思维方法
第二十五章 伦理思想
主要参考书目
索引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可以说是对其前期几部作品的抽绎!

评分

挺好的,跟我想的一样今天我在网上买的几本书送到了。取书的时候,忽然想起一家小书店,就在我们大院对面的街上,以前我常去,书店的名字毫无记忆,但店里的女老板我很熟,每次需要什么书都先给她打电话说好,晚上散步再去取。我们像朋友一样聊天,她还时常替读者找我签名。可是,自从学会从网上购书后,我再也没去过她那里了,今天忽然想起她,晚上散步到她那里,她要我教她在网上买书,这就是帮她在京东上买了这本书。好了,废话不说。书很好是正版的,包装一般,书角有点压坏,还好不影响什么,质量很好,发货速度很快,两天就收到了,书的内容确实很实用,这些天忘记回老家拿书了,家里人帮忙收到这本书,很早就收到了。在我还没有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丝毫不怀疑它是一本好书,很符合80后读者的口味。很难想象一本图书会被我看得像郭德纲的相声书一样,在地铁上都如饥似渴地手不释卷。人都说《红楼梦》是一部罕见的奇书,是人生的镜子,那么对于这部书,在某种意义上也令我感到了丝丝“找出心中所想”的意味,因为我不仅从中看出大论的味道,更是以一种看搞笑图书的心情在愉悦自己,事实上这本书确实不失幽默,在大论了一把之后确实愉悦了广大读者,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想过会像一本幽默小说一样去看这本书,因为多年来这类书的泛滥使我对其十分不屑。据悉,京东已经建立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华中、东北六大物流中心,同时在全国超过360座城市建立核心城市配送站。是中国最大的综合网络零售商,是中国电子商务领域最受消费者欢迎和最具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网站之一,在线销售家电、数码通讯、电脑、家居百货、服装服饰、母婴、图书、食品、在线旅游等12大类数万个品牌百万种优质商品。选择京东。好了,现在给大家介绍两本好书: 《爱情急救手册》是陆琪在研究上千个真实情感案例,分析情感问题数年后,首次集结成的最实用的爱情工具书。书中没有任何拖沓的心理和情绪教程,而是直接了当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爱情中不同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单身的会遇到被称为剩男(剩女)的压力、会被家人安排相亲、也可能暗恋无终,恋爱的可能会遇到被种种问题,而已婚的可能会遇到吵架、等问题,所有问题一一给出解决方案。陆琪以闺蜜和奶爸的语重心长告诉你各种情感秘籍,让你一看就懂,一做就成。是中国首部最接底气的爱情急救手册。《谢谢你离开我》是张小娴在《想念》后时隔两年推出的新散文集。从拿到文稿到把它送到读者面前,几个月的时间,欣喜与不舍交杂。这是张小娴最美的散文。美在每个充满灵性的文字,美在细细道来的倾诉话语。美在张小娴书写时真实饱满的情绪,更美在打动人心的厚重情感。从装祯到设计前所未有的突破,每个精致跳动的文字,不再只是黑白配,而是有了鲜艳的色彩,首次全彩印刷,法国著名唯美派插画大师,亲绘插图。两年的等待加最美的文字,《谢谢你离开我》,就是你面前这本最值得期待的新作。

评分

这批买的都是北大博导的书

评分

印度自古以来既是一个宗教极为盛行的国家,也是一个理论思维十分发达的国家。印度历史上的哲学与宗教一直有着密切的关联,这种关联表现在多方面。本文此处仅就这些关联及印度古代宗教哲学中蕴含的积极文化价值谈几点看法。

评分

    商羯罗大师的思想是印度现代思想潮流的源泉。在印度,甚至在世界思想史上商羯罗大师都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人物。商羯罗大师的理论属于传统的印度古哲学,力图恢复并弘扬着印度古奥义书精神。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奉献出无与伦比的能力,致力于说服佛教徒接受《韦陀经》。商羯罗大师在印度被认为是湿婆神的化身,据说他的使命就是要把无神论的佛教逐出印度,重新建立印度古韦陀经的权威性。在他的有生之年,他的确做到了这点。商羯罗大师死时很年轻,约32岁时死在喜马拉雅山的基达那特。在仅仅三十二年的生命中,商羯罗大师把佛教逐出了印度。商羯罗大师著有大量的宗教哲学著作,至少有300部以上,他著有《梵经注》,又对10部主要的奥义书作了注,有《广森林奥义》、《歌者奥义》、《他氏奥义》、《鹧鸪氏奥义》、《由谁奥义》、《伊莎奥义》、《石氏奥义》、《 顶奥义》、《疑问奥义》、《蛙氏奥义》,还有一部《白骡奥义注》。商羯罗还注有《薄伽梵歌》,著有经典《我之觉知》(ATMA BODHA)、喜悦之流(Anandalahari)和美之波流(Saundaryalahari)、《示教千则》。殊为可惜的是国内对商羯罗大师本人情况及其对他著作的翻译都很少。传说商羯罗的家里祈祭的是湿婆神。商羯罗大师精通瑜伽,他对《瑜伽经》作的复注《瑜伽经复注》便可证明这一点。

评分

挺好,还没看,但质量包装不错的

评分

被推荐,还没来得及看。

评分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文中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这其实是陶老先生托“五柳先生” 以自道,描绘自己的读书生活,阐发自己对读书的见解。对于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历来褒贬不一。不肯苟同者认为陶渊明是提倡粗枝大叶、浅尝辄止的作风,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当然也有赞同陶渊明的方法的,比如:元朝人李治就说过:“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妄言,不若老腐儒为章句细碎耳。”李治的意思是,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观,可以称得上是至理名言,不像某些迂腐的书呆子那样死扣章句而毫无出息。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到底可不可取?不必匆忙下结论。我们先来仔细考察一下陶渊明的读书背景,分析一下他的话的原意,问题就会清楚得多了。陶渊明在回忆自己少年时代读书的情景时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他自幼就攻读儒家经典,他所说的好读书,自然是指读经史典籍。读经史书,必须读注,而汉代有的经学家所作的注释,连篇累牍,空虚繁琐,离题万里。如当时有一个小夏侯学派的人,光解释“尧典”两个字,就写了十余万字。这是一种很坏的学风,那些寻章摘句、牵强附会的学究式解释,对读书能有什么益处呢?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会干扰对书的原意的领会、理解。所以,陶渊明提出“不求甚解”的观点,是有针对性的。他认为不必花很多的精力去研究没有价值的注释,而应注意读原著,领会原作的基本内容。由此看来,如果将一顶“提倡粗枝大叶”的帽子扣在陶老先生头上,就错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虽然是有所专指的,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想想看,倘若不论读什么书都去“求甚解”,那你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呢?对有的书就可以“不求甚解”,翻翻便过去了;有的书,可暂时“不求甚解”,等到需要“求甚解”的时候,再“求甚解”。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