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原始宗教与原始政治——对公共权力既保护又限制
第三章 夏商周三代的政教关系——中国的神权政治时代
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教关系——从“神治”走向“人治”
第五章 秦汉三国的政教关系——儒教地位的确立和佛、道教的生成
第六章 两晋南北朝的政教关系——儒佛道三教的冲突与融合(上)
下卷
第七章 隋唐五代的政教关系——儒佛道三教的)中突与融合(下)
第八章 宋元时代的政教关系——三教合一与民族宗教问题的凸显
第九章 明至清中期的政教关系——对宗教的过度管理与宗教的民间化
第十章 中国古代政教关系的历史特点与经验教训
后记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非常考究,印刷清晰,连排版布局都透着一股沉稳的历史气息。作为一名沉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我通常对历史类书籍的视觉呈现非常挑剔,而这套书在细节处理上做得相当到位,让人在捧读之初就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尤其是那古朴的书名题字和封面设计,仿佛让人瞬间穿越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古代王朝,有一种庄重又不失雅致的美感。装帧的坚固度也让人放心,这样的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欣赏的艺术品,很适合珍藏。
评分从整体结构上看,这套书的逻辑推进非常具有说服力。上下两卷的划分明显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清晰地勾勒出了历史发展的主干线和支流,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不同历史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演变逻辑。每一章节的过渡都衔接得自然流畅,如同河流入海,气势磅礴却又水到渠成。它不是零散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一个有机整体,为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历史认知框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读完后,感觉过去零散的知识点都被巧妙地串联了起来,形成了一幅清晰、宏大的历史画卷,收获巨大。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客观。面对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立场各异的史家观点,作者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分析视角,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将不同的解释和证据并列呈现,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种“存而不论”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趣味性。比如在探讨某次重大改革的影响时,作者没有采用一味赞颂或批判的单一叙事口径,而是从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视角进行了多维度剖析,使历史的画面立体而饱满,充满了人性的真实感和历史的复杂性,读起来让人深思。
评分阅读完这套书的绪论部分,我立刻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他对史料的梳理和考证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许多过去模糊不清的概念和事件,在作者的笔下被重新梳理、阐释,展现出清晰的脉络。尤其是在梳理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思想动因和权力结构,这让原本枯燥的史学研究变得引人入胜。作者在引述前人研究成果时,也做到了兼收并蓄,既有继承,又有超越,展现出极高的学术水准,让人感觉到这不是一本简单的通史叙述,而是一部具有深刻洞察力的学术专著。
评分这套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兼具古典学术的凝练与现代历史学的流畅性。虽然主题宏大且专业性强,但作者在行文中穿插了一些精妙的比喻和生动的细节描写,使得原本可能显得艰涩的理论阐述变得平易近人。对于我这种并非专业历史学者、但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种平衡掌握得恰到好处——既能感受到知识的深度,又不会因为过于晦涩的术语而被阻挡在门外。读到某些关键转折点时,那种如同亲历历史现场般的代入感,让人不禁拍案叫绝,足见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评分图书馆已经收了,对不起了,张践老师。
评分很好的书,看到没犹豫,就买了,质量也过的去
评分在三联书店的广告上看到了这套书,本来同时还有一套讲道德的书也想买,但是没得卖,连社科社自己的网站上都没得卖,不晓得是一出来就断货了还是咋地。买这套的时候本来以为买的是政-治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不仅没有没有仔细思考过“政-教关系”这个专业术语,连目录提纲和作者都没有仔细研读过,等到拿到这个书才发现,这不是写政-教关系么?怎么宗--教占了那么多内容,最后才发现我粗心大意买错了数——买了一套自己不喜欢的主题关于宗--教管理和宗--教问题的书。但是再次申明,我没仔细看过书,所以不是对作者及其观点逻辑推论不喜欢,而是单纯对这个专题不喜欢。
评分因为敏感词的审查,有关这本书的书评可不好写,因为这本书通篇都是关于这两个敏感词的,government ;religion
评分书的内容很不错,这本书是主要讲中国古代政教关系的,作者的文笔下透着一股马克思的味道,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购买阅读,相信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评分书不错,权威经典,帮朋友买的
评分还不错!
评分其实现在并不是很需要纸质书,没办法才买的。
评分书的内容很不错,这本书是主要讲中国古代政教关系的,作者的文笔下透着一股马克思的味道,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购买阅读,相信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