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博物館的沉思:蘇東海論文選(捲3)》為“蘇東海論文選捲3”,書中收錄瞭《博物館的社會責任——新春話語》、《博物館的社會責任與我們對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期望》、《博物館學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答梁吉生教授問》、《在中國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上的書麵發言》等文章。
目錄
《博物館的沉思》第一捲自序(1998年2月)
《博物館的沉思》第二捲自序(2006年6月)
《博物館的沉思》第三捲自序(2010年8月)
第一部分 博物館研究文選(2006年至2010年)
2006年
建立廣義文化遺産理論的睏境
新農村、農村文化、生態博物館
生態博物館的思想來源及其在中國的傳播
中國民族博物館的幾個基本問題(提綱)
《中國博物館社會教育》序言
《博物館社會服務功能研究》序言
《陝西曆史博物館建館15周年紀念文集》序言
中國博物館協會70周年紀念大會感言
2007年
博物館的社會責任——新春話語
博物館的時代主題、時代特徵與博物館的發展走嚮
關於博物館的核心價值——蘇東海先生訪談
城市的高速度發展與文化遺産的高速度消失
城市、城市文化遺産及城市博物館關係的研究
博物館的社會責任與我們對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期望
博物館學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答梁吉生教授問
《國際博物館》233-234期“移民的文化遺産”讀後
2008年
博物館發展的新動嚮(答記者問)
當前我國博物館熱的初步分析
物質文化遺産的形而上思考
生態博物館的思想及中國的行動(特稿)
中國博物館的傳統與變革——為巴西《博物館學與遺産》虛擬雜誌創刊號而作
在中國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上的書麵發言
博物館、博物館學:警惕技術主義
紀念館專業委員會會刊《中國紀念館》代發刊詞
紀念館的地位和個性
《博物館教育論壇》序言
2009年
什麼是博物館
博物館情感初論
北京博物館年鑒第六捲序言
2010年
美術館遭冷落之我見
從圓明園辦春節廟會之爭談起——略談文化遺産的情感衝突
博物館業務中的兩個問題
國際博物館理論發展中的兩條思想路綫述略
第二部分 中外博物館研究者論點摘編選萃(1986年至1995年)
1986年
中國研究者論點14條,外國研究者論點20條
1987年
中國研究者論點14條,外國研究者論點17條
1988年
中國研究者論點21條,外國研究者論點13條
1989年
中國研究者論點19條,外國研究者論點28條
1990年
中國研究者論點17條,外國研究者論點12條
1991年
中國研究者論點18條,外國研究者論點8條
1992年
中國研究者論點25條,外國研究者論點3條
1993年
中國研究者論點22條,外國研究者論點11條
1994年
中國研究者論點26條,外國研究者論點13條
1995年
中國研究者論點20條,外國研究者論點5條
第三部分 附錄
附錄一 蘇東海先生學術活動座談會
附錄二 《博物館的沉思》捲一、捲二、捲三總目錄(1962年至2010年,按年代順序)
附錄三 中外博物館研究者論點摘編選萃
精彩書摘
城市也是人的創造物,城市也存在於生成、存在最終消失的自然法則之中。齣於自然力或戰爭破壞而使城市驟然消失是城市的一種非正常消失。而城市正常的發展、城市新功能不斷齣現,新城市逐漸取代舊城市則是一種正常的自然進程。當城市的物質文明條件的發展突破瞭舊城功能的局限時,作為整體的舊城不可能不逐漸退齣人的生活,不能不逐漸縮小直至消失。隻有作為文化遺産的小部分纔能有限的、重點的保存下來。之所以能以文化遺産的原因得以保存下來,是新與舊的連續性的需要。新城市不是在舊城市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新城市文化也不是憑空産生的。在新城市建設中,保護與繼承舊城市的精華部分是應該的,完全必要的。
二、為什麼城市發展與文化遺産保護的矛盾是難以調和的,必須理性對待?
城市發展需要空間,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産占有著空間,兩者之間的空間之爭是難以調和的矛盾。城市發展是人的需要、社會的需要,當舊城市文化遺産成為城市嚮前發展的桎梏時,人的強烈需要將會加速文化遺産的消失。美國20世紀30年代進行的《美國曆史建築調查》中確定的曆史建築,1966年復查時,為建築公路、民宅而拆掉的曆史建築物多達50%。我國城市化進程中,新城發展與舊城存在的空間之爭,也是首先發生在民宅、交通、公共建築等方麵。社會發展的步伐是抵擋不住的,也是不應抵擋的。
前言/序言
我是一個馬剋思主義者。1947年夏天,我實現瞭從各種雜亂思想嚮馬剋思主義的歸一。這年鼕天,我受北京大學地下黨法學院支部的委托,在其領導下創辦和主持瞭北大新哲學社,做一些政治啓濛和新哲學普及工作。之後的幾十年問,大量的政治實踐和社會實踐有助於我對馬剋思主義的體驗。近二十年來,我們的思想從禁錮中逐步解放齣來,人們可以在自己的領域中進行一些探索瞭。於是我又拿起筆來,寫下這樣的一批論文。
我現在仍是一個馬剋思主義者。但我並不拘泥於馬剋思主義的立場,因為學術立場是後人附加的,並非馬剋思主義固有的內涵,不必劃地自牢。我也不拘泥於馬剋思主義的觀點,因為從事實齣發而不是從原則齣發,是馬剋思主義的原始的齣發點。事物在發展,觀點也是可以發展的。例如,馬剋思早年提齣的,理論一經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的觀點,後來從大量的事實中可以得知不僅正確理論如此,錯誤理論一經群眾掌握同樣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由此我寫齣瞭《“文化大革命”的理論對群眾之掌握》的論文,陳述瞭“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對群眾掌握的過程,錯誤理論深化和係統化的過程,錯誤理論在實踐中破産和群眾拋棄它的過程,以及正確理論重新掌握群眾形成物質力量的漫長過程。馬剋思、恩格斯的某些觀點需要發展甚至放棄,因此批判、包括批判自己是馬剋思主義固有的前進動力。但是,我固守馬剋思主義的方法,馬剋思主義的方法是常青的。
博物館的沉思:蘇東海論文選(捲3)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還不錯喲!!!!!!!!!!!!!
評分
☆☆☆☆☆
蘇東海的東西值得一看
評分
☆☆☆☆☆
但是,由於《北朝隋唐粟特人之遷徙及其聚落》篇幅已經很長,所以並沒有來得及詳細探討有關粟特聚落的內部形態,但在該文的結論裏,已經把對於粟特聚落的內部情形和變遷情況的考慮做瞭概述:“粟特人沿著他們經商的路綫由西嚮東進入塔裏木盆地、河西走廊、中原北方、濛古高原等地區。他們東來販易,往往結夥而行,少者數十人,多者數百人,並且擁有武裝以自保。他們沿傳統的絲綢之路東行,有的在一些居民點留居下來,形成自己的聚落,或在可以生存的地點建立殖民地;有的繼續東行,去尋找新的立腳點。這些粟特聚落,由少到多,由弱變強,在農耕地區,稱為聚落;在遊牧地區,則為部落。”“粟特人的東遷,主要是商業上的原因。以後粟特本土所在的中亞政治形勢多變,更促使大批粟特人東來中國。粟特人隨處而居,形成聚落,一部分人再繼續東行,形成新的聚落。這些聚落由鬍人集團首領薩寶(又作薩保、薩甫,原意為隊商首領)主持,由於大多數粟特人信奉粟特傳統的祆教,所以聚落中往往立有祆祠。薩寶即成為粟特聚落中的政教大首領。
評分
☆☆☆☆☆
但是,由於《北朝隋唐粟特人之遷徙及其聚落》篇幅已經很長,所以並沒有來得及詳細探討有關粟特聚落的內部形態,但在該文的結論裏,已經把對於粟特聚落的內部情形和變遷情況的考慮做瞭概述:“粟特人沿著他們經商的路綫由西嚮東進入塔裏木盆地、河西走廊、中原北方、濛古高原等地區。他們東來販易,往往結夥而行,少者數十人,多者數百人,並且擁有武裝以自保。他們沿傳統的絲綢之路東行,有的在一些居民點留居下來,形成自己的聚落,或在可以生存的地點建立殖民地;有的繼續東行,去尋找新的立腳點。這些粟特聚落,由少到多,由弱變強,在農耕地區,稱為聚落;在遊牧地區,則為部落。”“粟特人的東遷,主要是商業上的原因。以後粟特本土所在的中亞政治形勢多變,更促使大批粟特人東來中國。粟特人隨處而居,形成聚落,一部分人再繼續東行,形成新的聚落。這些聚落由鬍人集團首領薩寶(又作薩保、薩甫,原意為隊商首領)主持,由於大多數粟特人信奉粟特傳統的祆教,所以聚落中往往立有祆祠。薩寶即成為粟特聚落中的政教大首領。
評分
☆☆☆☆☆
裏麵都是不是彩頁的瞭
評分
☆☆☆☆☆
本文的目的,是探討粟特人“漢化”以前粟特聚落的情況,即這種鬍人聚落被北朝隋唐中央或地方政府打散、整編為鄉裏以前,其內部形態問題。因為在這種聚落形態下,粟特人生活在自己的殖民地中,雖然與外界有聯係,但漢文的直接記載很少,大量的粟特墓誌和漢文文書的記錄,大多是他們已經被編為鄉裏以後的材料,如西州的崇化鄉和沙州的從化鄉,以及長安、洛陽的粟特人,從嚴格意義上說,這些粟特人已經不是生活在粟特聚落當中,而是由粟特聚落改變的唐朝鄉裏組織,或者已經散居城鄉當中。
評分
☆☆☆☆☆
對於我的工作有一定的幫助~推薦!
評分
☆☆☆☆☆
筆者曾經利用中國史書、各地齣土的漢語和伊朗語文書、漢文石刻文字等材料,勾畫齣粟特人從粟特本土到中國東北營州的遷徙路綫。他們經過塔裏木盆地南北道的疏勒、據史德、溫宿、撥換、龜茲、焉耆、吐魯番,或於闐、且末、樓蘭,到達敦煌,然後沿河西走廊的常樂、酒泉、張掖、武威東行,經固原,到唐朝的都城長安或東都洛陽,從洛陽東行北上,經衛州(汲縣)、相州(安陽)、魏州(大名北)、邢州(邢颱)、定州(定縣)、幽州(北京)可以到營州,或者從靈武東行,經六鬍州、太原、雁門(代縣)、蔚州(靈丘),也可以到達河北重鎮幽州,在中國北境絲綢之路上的這些城鎮,都有粟特人的足跡,而且大多數地點都有粟特人的聚落。筆者在後一篇文章中不厭其煩地把有關的文獻材料匯集起來,是考慮到一個地點的材料不足以說明整個粟特聚落的內部情況,但把各個地點上的因素集閤起來,或許可以窺測整個聚落的情況。
評分
☆☆☆☆☆
本文的目的,是探討粟特人“漢化”以前粟特聚落的情況,即這種鬍人聚落被北朝隋唐中央或地方政府打散、整編為鄉裏以前,其內部形態問題。因為在這種聚落形態下,粟特人生活在自己的殖民地中,雖然與外界有聯係,但漢文的直接記載很少,大量的粟特墓誌和漢文文書的記錄,大多是他們已經被編為鄉裏以後的材料,如西州的崇化鄉和沙州的從化鄉,以及長安、洛陽的粟特人,從嚴格意義上說,這些粟特人已經不是生活在粟特聚落當中,而是由粟特聚落改變的唐朝鄉裏組織,或者已經散居城鄉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