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店小精装系列,还没来得及好好读
评分海上文库的书,收藏用的
评分郑培凯先生很有老读书人的做派。他的父亲以前生意做得很大,小时候他住在大宅里,每天要看古书,母亲对他管教很严;后来大陆解放后,他们全家去台湾,家产却不幸随着那艘沉没的太平轮都沉入海底,家里没有什么钱,母亲却一再坚持要让小孩子们都坚持读书。 中文底子打下后,郑培凯前往美国求学。这一待,就是20多年,他研究明以后历史,比较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写过很多高深的学术著作。1991年,他在台湾做客座教授,无意中接触到茶,从此结下不解之缘。 有意思的是,郑培凯写的茶书深入浅出,将深厚的文化历史典故都融于一篇篇的小文章里。他说,要让大家读得下去产生兴趣,这传播才算是有效的。他趣味盎然的小文章近日被收录入上海书店出版的小丛书《跳舞的螃蟹,明前的茶》。 我们趁他来沪讲座,对他进行了专访。在郑培凯这里,学问不再高高在上,而是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喝茶是一种生活方式 提问:古人真的天天喝茶吗? 看茶书的时候会发现,以前中国上层的文化精英是很讲究喝茶的,他们将对于味道、审美等追求到和谐的极致,希望最后得到精神的提升。实际上,那些都是精英阶层喝茶的方式,是一些记录。老百姓喝的茶很普通,很次,他们可能用粗陶的杯子,也不讲究,但他们喝茶的量是很大的。我们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常的事,也是比较重要的事儿。我们研究历史的,研究经济、社会文化,从茶入手也是非常好的。 唐朝和宋朝,喝茶是先做成饼,喝的时候磨成粉末,明朝之后,这种方式就改变了。变成今天中国人喝茶的方式,茶叶冲泡。福建的铁观音,也是做成茶叶,不做茶饼。现在只有普洱还是茶饼。 现在茶叶有一些很贵,卖到几万块钱一斤,不管怎么样,中国人是有喝茶的习惯的。要说茶文化,中国人最有发言权。现在好多人都不知道了,所以我就开始在报纸上写那些给大家看的书,很容易读进去,读了会有自己去了解的兴趣,这是很需要的。
评分消遣用的小书,还是不错的
评分比起国内的的文人,要好太多......
评分最近看了2本和女性相关的书:《Lean in》和《三十一岁又怎样》。前者告诉我,这个世界有很多种选择,但是不要因为自己是女人就退缩。想要什么就去争取吧,可以工作到生孩子那一天,也可以比所有人都努力,要lean in,要sit on the table,要keep your hands up,可以大哭一场再move on。知道自己是个女人,不代表就要让自己乖乖坐在家里,从一开始就定义自己退出的角色。还是可以去冒险,承担更多责任,争取更多的东西。权利和义务永远是平衡的,想要获得自由,就不能依靠别人。
评分评分
最近看了2本和女性相关的书:《Lean in》和《三十一岁又怎样》。前者告诉我,这个世界有很多种选择,但是不要因为自己是女人就退缩。想要什么就去争取吧,可以工作到生孩子那一天,也可以比所有人都努力,要lean in,要sit on the table,要keep your hands up,可以大哭一场再move on。知道自己是个女人,不代表就要让自己乖乖坐在家里,从一开始就定义自己退出的角色。还是可以去冒险,承担更多责任,争取更多的东西。权利和义务永远是平衡的,想要获得自由,就不能依靠别人。
评分《跳舞的螃蟹,明前的茶》由作者郑培凯编辑,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发表在香港《明报》等刊物上的专栏文章结集而成,每篇约1000字,其中有旅游感怀、美食心得,还有对文艺创作的文化意义追索,具备一定可读性和趣味性。作者专长的文化研究、茶文化等领域使其对相关题材游刃有余,更能独具只眼的观察游艺生活,这都保障了本书趣味性和消闲性的质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