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妮弗·內格爾(Jennifer Nagel),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哲學教授,研究方嚮集中在知識、信念以及我們追蹤自己和他人這些狀態的能力上。另從事當代心理哲學研究,對元認知和心理狀態歸賦有特彆的興趣。研究興趣還涉及認識論的曆史,包括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傳統及古典的印度傳統。她的大部分研究藉鑒來自認知科學和實驗哲學的經驗發展,以此解決知識論和心理哲學中長期存在的問題。
人類天生渴望知識。但什麼是真正的知識?它和純粹的信念有何不同?在你聲稱知道某件事之前是否需要能夠為其辯護?哲學上關於這些問題的爭論由來已久。本書不僅考察瞭哲學傳統中的經典知識論問題,也對由現代邏輯學、語言學和心理學發現而衍生齣的新的理論難題作瞭細緻清晰的概述。從相對主義到懷疑論,再到互聯網資源的可靠性,內格爾援引日常案例來解釋知識論的關鍵主題和論爭,說明我們是如何在理解知識之路上取得進展的。
##這本看起來就很現代主義。
評分##半夜無聊睡不著就翻完瞭。梳理得很簡單,論證都比較初階,但個彆材料是較新的(溫伯格2001),即便蜻蜓點水。部分章節有明顯的文獻斷層,例如,Linda Zagzebski僅在講如何構造JTB反例時被一筆帶過,這讓當代知識論直接缺瞭Virtue的一塊兒,未免可惜。緊接著下文,在對reliabilism的批評和引述knowledge-first潮流之間,作者似乎是有想寫swamping problem的意思,但好像不肯錶白一樣,就是不說。也避免再引入當代更多工具性概念與處理方案,一頭紮進這些深坑。但作為通俗讀物,這些都無所謂瞭,弱弱打個四星。一種觀點是,對於本書來說,怎麼處理洛剋的“實體”(本書似乎混淆瞭實在和實體)也無所謂,因為這個形上概念有多復雜,不會影響整個認識論論證的效力。這個觀點可靠嗎? 牛津通識係列叢書是一套知識普及類讀物。作者通常是領域專傢,他們通過深入淺齣的方式,引領讀者進入一個論題。這與“大傢小書”的概念頗相契。哲學類讀物於其中占有不少比重。既有以哲學傢為主題的:尼采、哈貝馬斯等;也有以議題為綫索的:形上學、倫理學等;或是聚焦於更具...
評分 評分 評分##懷疑論和證言那部分看的抽離又痛苦。。倒不是枯燥 看到後邊翻譯腔好重,尤其是提齣一個新論題後跳齣來詭辯那部分,最後一章的“細節補充”缺乏背景說明的前提,加上翻譯倒顯得很懷疑論,用懷疑論的論調把幾個曆史上的學說分支擺齣來但說明不太夠深刻(雖然確實是通識),需要延伸閱讀的部分填補空缺
評分##信息社會的說法概括瞭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側麵,揭示瞭社會復雜程度上升所帶來的益處和睏難。這種復雜程度的上升既是物質層麵的,也是組織層麵、信息層麵的。信息的價值在大數據、算法等等領域已經反復討論過瞭。可是,有價值的信息往往並不等同於知識。比如,提前獲悉將要公布...
評分 評分 評分##看不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