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现代

反思现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克武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2020-10-15 精装 9787220119347

具体描述

黄克武,1957年生于台北板桥。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博士,曾任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员兼所长,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兼任教授。现为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专长领域为中国近代思想史、翻译史与中西文化交流。著有《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惟适之安: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金山乡志:政事篇》等专书及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编辑推荐】

◎历史研究的推动需要深入的史学反思。本书为知名学者黄克武深入反思探讨近三十年近代中国史学研究的精粹之作。著者具有丰富而深入的研究实践,在近代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方面贡献卓著。

◎本书涵及作者对从近代以来的史学研究典范转移,到晚清史研究方法论的再思考,及其民国史研究路径的检讨。所涉主题颇丰,视角新颖,打破学科壁垒,兼具思想性与方法论,展现作者深刻的逻辑性和反思力。

◎正如作者所说:“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研究中国的典范,而这个典范过一阵子就又会受到批判与反省。每一次批判与反省都是一个提升的过程。”

【内容简介】

上世纪90年代之后学界逐渐反思以西方为中心的范式,不再以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的“现代性”当作唯一的、普遍的生活模式,进而提出以中国为中心,探索现代性的他种可能。在此理念之下,中国现代性不但是一个现实的生活处境,有其内在的发展理路,也是中西历史、文化交融互释之产物。本书以此为轴心,从典范转移到具体个案,反省近三十年来的近代中国史学研究。全书收编论文16篇,由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典范转移、中外学界研究状况的反省,以及几本中英文史学著作的书评等集结而成,分为典范转移、晚清史的检讨、民国史的反省等三个部分。以著作与议题作为切入点,本书通过观察历史研究的思路如何转变,学者如何各显神通拓展新局面,期待由此产生出新问题与新方法,为近代中国史研究提供借鉴。

用户评价

评分

##好书不必多言。

评分

评分

##第一次读台湾(历史)学者的著作。他们论述的特点是非常清晰,语言很简单而结构又力求匀称完整,感觉比看过的不少文学论著好读。 比较喜欢第一部分“典范转移”中对“现代论述”“文明与文化论述”的考察(这两篇很全面,记忆很深的还有从韦伯到福柯的研究转型),以及谈翻译现代性的那篇(案例很有趣,尤其意外严复的翻译并没有想象中有影响力)。第二部分梳理晚清史研究,是我最陌生的部分,读时感叹串起了近现代史、古代文论、训诂学、文献学某些基础知识(学科间到底是有勾连的),较喜欢义和团那篇,柯文的三分法很有趣、篇中作者的反思也还锐利。第三部分反思民国史研究,最喜欢评刘禾的那篇,大概也因刘本身的著作也水准极高。 本书也提供了一些学术史、书评的方法。不足在于有些评论文章套路相似,文章编排未考虑创作时序,显得略微神散。 我在1985年进入“中研院”近史所工作,1993年第一次去广州参加学术研讨会,以后几乎每年都去大陆从事学术交流,偶尔也去欧美等国家开会。在这期间中国近代史学界,以及两岸关系、国际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连带影响到近代史研究的走向。 这一本论文集所收的文章是过去30多年...  

评分

现在假设某一天,我的小孩问我一个近代史的问题,比如:论述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吓到了吧,这可是一道试卷中的大题,却是每个中学生都能顺手拈来回答正确的得分题。套路是这样的:(1)重要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矛盾和相互制约,然后自由发...  

评分

评分

##读了“典范转移”部分。我很喜欢黄克武先生的作品,从研究严复翻译密尔,到写梁启超思想的书,这本书写的“现代”、文化与文明、启蒙、中国社会等,我对研究的问题很感兴趣,黄克武先生的文章也写得好,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推荐关注中国近代史和社会变迁之人阅读。

评分

评分

##第一次读台湾(历史)学者的著作。他们论述的特点是非常清晰,语言很简单而结构又力求匀称完整,感觉比看过的不少文学论著好读。 比较喜欢第一部分“典范转移”中对“现代论述”“文明与文化论述”的考察(这两篇很全面,记忆很深的还有从韦伯到福柯的研究转型),以及谈翻译现代性的那篇(案例很有趣,尤其意外严复的翻译并没有想象中有影响力)。第二部分梳理晚清史研究,是我最陌生的部分,读时感叹串起了近现代史、古代文论、训诂学、文献学某些基础知识(学科间到底是有勾连的),较喜欢义和团那篇,柯文的三分法很有趣、篇中作者的反思也还锐利。第三部分反思民国史研究,最喜欢评刘禾的那篇,大概也因刘本身的著作也水准极高。 本书也提供了一些学术史、书评的方法。不足在于有些评论文章套路相似,文章编排未考虑创作时序,显得略微神散。 我在1985年进入“中研院”近史所工作,1993年第一次去广州参加学术研讨会,以后几乎每年都去大陆从事学术交流,偶尔也去欧美等国家开会。在这期间中国近代史学界,以及两岸关系、国际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连带影响到近代史研究的走向。 这一本论文集所收的文章是过去30多年...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