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子道,1931年生,复旦大学历史系资深教授、上海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
曹振威,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专家。
石源华,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专家。
张云,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导,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上海抗战研究会会长、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大校军衔,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专家。
绪论
第一编
从“临时政府”到“蒙疆政府”:全面侵华战争初期的傀儡政权
第一章 日本全面侵华战火下的政治诱降
一、 七七事变前的日本侵华政策
二、 侵华战争的另一手:对华政治谋略活动(上)
三、 侵华战争的另一手:对华政治谋略活动(下)
四、 日本军部和内阁策划的船津工作
五、 陶德曼调停:一次重大的诱降尝试
第二章 华北汉奸政权———北平“临时政府”
一、 北平地方维持会和天津治安维持会
二、 日本陆军策划组建华北伪政权
三、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北平粉墨登场
第三章 华中汉奸政权———南京“维新政府”
一、 华中沦陷区初期的汉奸政权
二、“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在南京鸣锣开场
三、 “分治合作”的再版:“中华民国政府联合委员会”
第四章 绥察晋地区的傀儡政权———张垣“蒙疆政府”
一、 日军势力向西蒙地区扩张
二、 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挂牌
三、 关东军策划成立“蒙疆联合委员会”
四、 伪满洲国第二:“蒙古联合自治政府”
第二编
汪精卫集团投敌
第五章 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主和派
一、 汪精卫的蜕变及其亲日外交的破产
二、 从民族失败主义到民族投降主义
三、 周佛海和“低调俱乐部”
四、 艺文研究会
第六章 走向通敌之路
一、 董道宁赴日投石问路
二、 高宗武暗访东京开辟通敌之路
三、 汪日“重光堂”密谈
第七章 从重庆到河内:通敌之路上的决定性一步
一、 汪精卫决心“跳火坑”
二、 汪精卫、周佛海、陈公博潜离重庆
三、 《艳电》———响应近卫第三次对华声明
四、 军统特务河内刺汪
第三编
汪精卫伪国民政府的成立
第八章 日汪树立“新中央政府”的协议
一、 汪精卫潜赴上海
二、 日本的“树立新中央政府方针”
三、 汪精卫赴东京谈判组府条件
第九章 以上海为基地的“和平运动”
一、 与王克敏、梁鸿志的初步会谈
二、 制造“和平反共建国”舆论
三、 招降纳叛网罗汉奸
四、 伪国民党“六全大会”的召开
第十章 筹组“新中央政府”
一、 南京“三巨头”会谈
二、 日汪“新关系协议”的签订
三、 高宗武、陶希圣中途拆伙
四、 青岛分赃会谈
第十一章 汪伪政权南京“还都”
一、 伪府开张锣鼓———“中央政治会议”
二、 南京“还都”闹剧
三、 日汪《基本关系条约》
四、 汪精卫赴日本访问
第四编
伪国民政府的政治体制
第十二章 中央政权的政治体制
一、 袭用中华民国“法统”旗号
二、 “中央政治委员会”和“最高国防会议”
三、 “五院制”的“国民政府”
四、 外交体制与前期外交活动
五、 日本对汪伪政府的控制
第十三章 地方政权体制
一、 “高度自治”的伪华北政务委员会
二、 省级地方政权
三、 省辖市与特别市的设置
四、 县级政权体制
第十四章 警政体制和警察机关
一、 “警政部”和“内政部警政总署”
二、 省(市)警政体制和警察机关
三、 从“上海市大道政府警察局”到“上海特别市警察局”
四、 上海“沪西特别警察总署”
第十五章 汪伪国民党和伪三民主义
一、 “党务整理案”和省市党部组织的筹建
二、 汪记国民党的伪三民主义
三、 “实施宪政”的鼓噪及其破产
第五编
汪伪政府的军队和特工
第十六章 汪伪集团军事力量的形成
一、 河内、上海的汪伪军事委员会
二、 建军交涉及治安协定
三、 招降纳叛的组军方针
四、 “和平、反共、建国”的建军宗旨
五、 创办“中央陆军军官训练团”
第十七章 伪军的建立及其初期的发展
一、 汪伪政府的军事体制
二、 汪伪中央和地方军事机关
三、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创办
四、 汪伪第一方面军的建立
五、 汪伪第一、第二集团军的建立
六、 河南、山东地区伪军的组建
七、 湖北、广东地区伪军的组建
八、 伪南京警卫部队和宪兵司令部的建立
九、 伪海军和空军的建立
十、 伪华北绥靖军的改建
第十八章 对英美“宣战”后伪军的扩建与整编
一、 汪伪战时军事体制的强化
二、 国民党军队的大批投汪
三、 汪伪第二方面军的建立
四、 汪伪第三方面军的建立
五、 汪伪第二十四集团军的建立
六、 汪伪第二集团军的组成
七、 汪伪其他陆军部队的整编
八、 汪伪海军的扩展
九、 汪伪财政部税警总团的建立与扩展
十、 伪华北绥靖军的扩编
第十九章 汪伪政权的鹰犬———特工总部
一、 汪伪特工总部的产生
二、 汪伪特工总部组织的演变
三、 汪伪特工总部的主要活动
四、 汪伪特工总部的覆灭
第六编
汪伪政府的财政、税收与金融
第二十章 财经政策和财政税收
一、 汪伪政府的财政经济政策
二、 财政经济机构的组建
三、 所谓“财政独立”和“财政统一”
四、 横征暴敛,苛行税收
第二十一章 金融、货币与公债
一、 设立“中央储备银行”
二、 “中央储备券”的发行
三、 改组公私银行,控制上海金融业
四、 泛滥成灾的债务债券
第七编
“清乡”:“和平反共建国的实验场所”
第二十二章 “清乡”的谋划与发动
一、 日伪发动“清乡”的图谋
二、 “清乡”重点的确定:华中地区
三、 “清乡”的准备和发动
第二十三章 从苏南到粤中:各地“清乡”过程
一、 苏南地区的“清乡”
二、 太湖东南和上海地区的“清乡”
三、 镇江和苏北地区的“清乡”
四、 “清乡”最后阶段:在内外交困中归于破产
第二十四章 “清乡”四面体:从军事到思想
一、 “军事清乡”
二、 “政治清乡”
三、 “经济清乡”
四、 “思想清乡”
第八编
宣传政策和新闻体制
第二十五章 统制舆论与新闻事业
一、 汪伪集团初期的新闻宣传活动
二、 “计划新闻”制度和出版法规
三、 新闻、报刊的管理制度
四、 广播管理制度
五、 新闻检查制度
六、 打击抗日报刊和残害爱国报人
七、 强化统制的“战时新闻体制”
第二十六章 汪伪的报刊、通讯和广播
一、 汪伪报纸面面观
二、 汪伪的期刊杂志
三、 汪伪中央电讯社
四、 汪伪当局的“喇叭筒”———广播事业
第二十七章 新闻宣传领域的日汪关系
一、 强化占领区的新闻宣传势力
二、 在政策上和人事上控制汪伪新闻宣传
三、 操纵指挥新闻宣传活动
四、 新闻宣传领域的“大东亚共荣圈”:“东亚新闻记者大会
第九编
汪伪汉奸文化和奴化教育
第二十八章 汪伪文化统制与汉奸文化
一、 汪伪文化统制政策
二、 文宣统制机关和文化团体
三、 日伪“文化提携”与“文化交流”
四、 汪伪统制下的出版业
五、 为日伪张目的汉奸文艺
六、 统制影业,毒化影坛
第二十九章 为“和平、反共、建国”服务的教育
一、 奴化民众和培养奴才的教育方针
二、 控制教育事业的两手:教育行政机关和教育团体
三、 “恢复”和营建高等教育
四、 构建普通教育网络
五、 以反共卖国为基调,修改与重编教材
六、 毒化青年的“训育”和“公民教育”
七、 成为日伪血腥统治装饰品的体育
第十编
汪伪集团操纵下的政治和思想运动
第三十章 “东亚联盟运动”
一、 “东亚联盟运动”:日本侵华的政治思想工具
二、 汪伪东亚联盟中国总会的成立
三、 “东亚联盟运动”的灵魂:“大亚洲主义”
第三十一章 “新民会”运动
一、 “新民主义”和“新民会”
二、 “政会合一”、各方渗透的组织网络
三、 从“翼赞阶段”到“指导阶段”
四、 “宣扬新民精神”的舆论战
五、 “师资培训”“新民学校”与“青年训练”
第三十二章 “新国民运动”
一、 《新国民运动纲要》的发表
二、 汪伪新国民运动促进委员会成立
三、 实施对青少年的“组织”与“训练”
四、 “新国民精神总动员”
第十一编
日本“对华新政策”与汪伪政府
第三十三章 “对华新政策”下的日汪关系
一、 日本以退为进的“对华新政策”
二、 汪伪政府对英、美“宣战”
三、 “接收”各国在华租界与“撤废”治外法权
四、 “日汪同盟条约”的签署
五、 “大东亚会议”:日本导演的东亚傀儡首领大聚会
第三十四章 汪伪政府战时体制的确立
一、 “最高国防会议”的设立
二、 汪伪国民党的“党化”运动
三、 汪伪中央和地方机构的调整和改组
四、 强化汪伪地方保安体系
第三十五章 汪伪政府“统一”全国伪政权的活动
一、 “树立”汪伪政府的“中心势力”
二、 伪华北政务委员会的“中央化”
三、 从汪伪苏淮特别区到淮海省
四、 “统一”伪蒙疆政府的失败
第十二编
战时经济体制和经济统制
第三十六章 “对华新政策”下的日伪经济关系
一、 日本“对华新经济政策”的形成
二、 伪中储行“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
三、 日汪产业关系的调整
四、 日汪物资统制关系的调整
第三十七章 战时经济体制和物资统制
一、 战时经济统制机构的设立
二、 物资移动管理和物资登记
三、 物资统制的五个专业委员会
四、 日汪经济统制下的城乡生活
第十三编
覆灭前夜的最后挣扎:后期的汪伪政府
第三十八章 陈公博—周佛海体制的登台
一、 汪精卫毙命名古屋
二、 “党不可分,国必统一”的提出
三、 覆亡前夜的伪府残局
四、 陈公博的“整理党务”运动
第三十九章 在日本导演下探求“全面和平”
一、 日本借助汪伪政府对重庆“谋和”
二、 汪伪政府的“和平攻势”
三、 柴山兼四郎的南京之行
四、 “缪斌工作”
第四十章 联蒋反共的政治军事部署
一、 周佛海等人与重庆当局暗通款曲
二、 实施以宁沪杭为中心的战略调整
三、 汪伪政府灭亡前的反共军事整编
四、 汪伪和平军的结局
第十四编
汪伪国民政府的覆灭
第四十一章 汪伪政权的解体
第四十二章 惩治汉奸
第四十三章 巨奸的下场
结束语
附录一:汪伪政府行政区划
附录二:汪伪政权大事
后记
再版后记
· · · · · · (
收起)
《汪伪政权全史》是首部完整呈现汪伪政权历史的著作,曾于2006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由著名历史学家余子道教授担任主编,余子道教授与复旦大学历史系从事中国近现代研究的曹振威教授、石源华教授、张云教授共同编写。全书100多万字,史料详实,全面讲述了汪伪政权的来龙去脉,抗战前期日军在华策划汉奸政权的阴谋,揭露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和掠夺及对汪伪的操纵利用,抨击汪伪的投降主义理念及他们的卖国行径,分析汪伪政府以军事镇压和政治欺骗来维持反动统治的史实,具体剖析了汪伪政权的政治军事体制、地方政权体制、警政体制和军队、特工等的组建与活动。此次再版,作者对全书内容进行了修订,补充了蕞新研究成果。
汪伪政权全史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评分
☆☆☆☆☆
评分
☆☆☆☆☆
##历史观的确比较陈旧,不过考虑到这本书实际上成书于大约20年前,这一点也就可理解了。与此同时,对于史实的挖掘、梳理与呈现,足以让这本书在该研究领域具有至今难以被替代的历史地位。
评分
☆☆☆☆☆
数十年前的书籍重新复刻发行,随处可见旧时意识形态下的文字。史料的整理还是比较翔实到位,再现的不止是汪伪,还有其他各个傀儡政权的从乌合之众到鸟兽散的断代史。尽管书中用了很多贬义词在描述陈公博,但字里行间却刻画出了“义”与“士”二字。
评分
☆☆☆☆☆
评分
☆☆☆☆☆
数十年前的书籍重新复刻发行,随处可见旧时意识形态下的文字。史料的整理还是比较翔实到位,再现的不止是汪伪,还有其他各个傀儡政权的从乌合之众到鸟兽散的断代史。尽管书中用了很多贬义词在描述陈公博,但字里行间却刻画出了“义”与“士”二字。
评分
☆☆☆☆☆
##觉得陈旧的,自己也复归陈旧。一个循环。
评分
☆☆☆☆☆
评分
☆☆☆☆☆